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43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职农科类专业职教队伍培养问题探析
  【第一章】中职农科类师范生能力提升探究绪论
  【第二章】中职农科类师范生培养研究的概述
  【第三章】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4.1】本科院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状况分析
  【4.2】基地农科类中职师资培养案例分析
  【4.3】基地农科类职教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师资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需求分析

  3.1 现代农业发展对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的需求

  3.1.1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着我国第一产业建设走向,关系着无数相关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更直接指引着农科类专业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方向。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设备为物质基础,成为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60].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不同学者对现代农业的特征上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基于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学者们基本认同现代农业具有一系列优于传统农业的特征。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农业具有以下特征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结合第二、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推进 ;生产方式逐步发展促进农业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 ;科学发展观的渗透加大了可持续农业技术的价值;科技逐步决定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的系列制度安排。从经营管理层面看,现代农业具有六大特征 :一是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进行了专业化分工,注重高度分工与紧密合作 ;三是引入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 ;四是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 ;五是扩展农业服务,向二、三产业延伸 ;六是注重可持续发展,追求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和良好的生态再造[61].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生产工具、方法、技术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生产方式升级;二工作组织上运用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方法,走向集约化与专业化发展;三职业道德方面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注重农业服务扩展深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直接影响农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决定着学校农科专业的设置以及师资的建设。

  3.1.2 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专业素质需求

  从建国初期"以粮为纲"到 21 世纪"工业反哺农业",我国农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后,向现代化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化农业转型,扶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数以万计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根据 2020 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数量目标,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对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要求(10∶40∶50),分析得 2020 年需要中级、初级水平农业建设人才约 1683 万人。这对农业建设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农科类专业作为国家初中级农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农业转型及发展的主要职责;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作为培育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力量,需要满足农业发展对职教师资的需求。

  传统农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单独部门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则要求设备、技术及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且内容增加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因此构成农业相关职业学习内容的材料、工具、方法技术、工作组织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农业生产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发生了变化,使得中职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习任务及实践要求随之改变,这必然要求农科类专业教师提高农业发展意识及专业素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农科类专业教师专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灵活使用,可以熟练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二清楚专业发展前沿,根据实际需求,转变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三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及农业设备的使用及维修、动植物种植养殖的现代培育方法,善于将农业服务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四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结合农科专业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中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师在把握设施农业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时,不仅强调掌握基本种植栽培知识技能,了解基础农业设施的使用与维修,也应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向环境调控及综合利用等方向转变,提高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设施综合利用及设施产品营销管理等技能。

  3.2 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对职教师资的需求

  3.2.1 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高中教育普及推进与国家政策意见的倾斜,加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急速扩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及办学规模。国家一再出台政策意见,要求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且明确了2012年全国中职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的任务目标。此外,纵观我国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历程,2003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9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等职业农科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加大了中职农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例如,2008-2010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29.02万人、74.94万人、110.43万人,招生人数增长2.8倍;农科类专业招生人数占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人数比重分别为4.46%、10.53%、15.52%,招生比重上升了10.06%,比例增加速度超过其它各大类专业。面对近年中职农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的迅猛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满足中职农科类专业发展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3.2.2 中职农科类职教师资数量规模需求

  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校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师资需求的规模。2003 年,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数出现第一次成倍增长,由上一年 23.5 万人猛增至 53.4 万人;2009 年出现第二次猛增,由 2008 年的 64.9 万人增至 118.1 万人;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占中职在校生总数百分比由 4%左右上升猛增至 2012 年的 12.95%.中职农科类专业在校生数量倍增,使得中职农科类专业教师数量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对专任教师数量的需求;造成了生师比突然大幅度变化。

  图 3-1 所示为 2004-2013 年中职全日制在校生生师比(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生师比")与中职农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与专任教师生师比(以下简称"农科专业生师比")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2009 年后农科专业生师比猛增,2011 年达到最大值 86,而后逐渐回落。中职农科类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短时间内猛增,可能与免学费政策的落实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关,将大批农民生源划入中职全日制在校生范畴中,造成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数量过大,从而计算出的生师比过高。不过,我国中职学校生师比明显超过世界发达国家中职学校平均生师比 15:1 的比例,且为国内各类教育中最高;而中职农科类专业生师比明显高于同年中职学校生师比,且近年来比例增长变化显着,很可能会对农科类专业健康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尽管相关数据统计得出中职农科专业生师比远远高于 20:1(即《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 2015 年专任教师生师比降到 20∶1 以下的目标),但是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中职学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第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结构整体需要调整,文化课教师人数偏高,专任教师人数有待增加。例如,2013 年中职教师总数为 668754 人,其中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 20 类专业课专任教师人数为362148人,文化课教师人数为283547人,占教师总数比例约为42.40%,相对较高。第二,国家对中高职衔接以及建立人才立交桥的实施与落实,促使高中阶段教育适龄青少年进入中职后更倾向于参加高考,而选择学校"升学班"进行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造成农科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的需求相对较低。

  然而,为迎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需要进一步推进全日制农民中职教育发展,丰富中职农科专业生源类型,增加青壮年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回乡军人以及农村基层干部等生源比例及人数,因此,改革中职学校教师结构,适当增加农科类专业专任教师规模是极为必要的。

  3.3 中职学校对农科类职教师资需求

  3.3.1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
  
  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培养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二重性,加大了职教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而作为受教育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基础,如年龄特征、学习水平及心理特点等方面发展的特殊性,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初中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英语、语文、数学学习成绩30多分比较常见,部分学生还来自残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负面影响较多,因此,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贱心理、暴力倾向、及社会情感表现冷等;在学习中,极易出现缺乏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现象。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除具备以上特点外,生源来自农村的比例超过95%,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看重实践技能,不爱使用学校学习资源,与老师沟通较少。

  3.3.2 中职农科类专业师资教学素质需求

  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基础是教师进行学生分析、学生管理、学习指导及教学实施的根本,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指向。对中职农科类专业学生、管理者进行调查,他们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如下:①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超,实践丰富,且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②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身体、心理及学习生活;③爱岗敬业,认真负责;④道德高尚,平易近人,善于学生沟通;⑤集体意识强,平等待人;⑥语言表达能力强,幽默,有时代感;⑦乐观积极,举止大方得体。

  此外,教师职业活动认知程度直接关系到处理学生问题、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调查发现,中职学校农科类专业教师对职业活动认识不足。在农科类专业教师职业活动中,过度重视学生分析、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这些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职业活动,认为学生管理、学生分析、教材开发、教学实践及企业实践难度较大,教材开发、培训进修、职业分析、其他人员联系及企业实践频率最低。这表明教师更重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

  学生基础及职业活动等特点都需要教师课前要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培养耐心、多与学生沟通,尊重关心学生心理;上课时要多利用学校学习资源,多采用启发教学,创建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有的放矢;课后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多揣摩专业教学的方法与原则。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