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保定普通大学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问题探究
【引言】保定市大学院校音乐教育改进分析引言
【第一章】在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保定市高校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
【第三章】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师资及艺术实践活动情况分析
【第四章】改进保定市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的策略
【第五章】对保定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的在认识
【结语/参考文献】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在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用来传递生产的经验,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的经验的,它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大学》语录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可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尽善尽美,那么可以说音乐是‘美’的代名词。音乐教育是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是普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就是借助于音乐的教育。从广范的意义上解释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的、感情的、道德的、增加和增长知识技术能力的一切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所包含的范畴。从狭隘的意义上来讲,主要是按照国家教育厅省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课程。广义的音乐教育中的社会、家庭等许多非学校音乐教育因素又常常制约着学校音乐教育,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的有力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②.这无疑诠释着音乐的无穷力量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把音乐划归到六艺之列,音乐的重要地位源于它具有神秘的强大潜能。那么音乐教育就更加不容忽视, 音乐需要手、眼、耳、脚、脑的多方极协调配合,用大脑去思考、想像、记忆、分析、理解、再创造。演奏乐器发展肢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用眼睛视谱、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觉,是多种感官综合的作用,刺激大脑的脑细胞发育,提高人的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动察力、听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再创造力,发展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就像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自己的那样--我的科学成绩就很多是从音乐中得到的启发。一件好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愉悦心情、振奋人心,还能净化心灵,提升思想,而且经常欣赏健康向上的民族的音乐,可以增加民族正义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唤起人善良的感情,抨击丑恶现象,朝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境界努力。普通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殿堂,同时也是学生从业后的核心素质“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形成的一个中转站,通过艺术本身的多功能性提高在校大学对美的感受、鉴赏、再创造和创造力,增强爱国热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开扩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身心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全面的素质到的人才。因此在普通高校实施音乐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1.1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是声音和时间相结合的一门艺术,是通过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斗争中为表现思想情感而挑选出来的音的固定体系,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多方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作为最富有感情的艺术形式,他的功能性是多样的,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两个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审美的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原则和灵敏的鉴赏能力等等。音乐教育可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珍惜生活,准确的诠释生命的真谛,通过音乐的熏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慢慢向美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有美的话语、美的外表、美的仪态,更有纯真善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使其渐渐趋于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是要能感觉到美,还要能通过这种感觉去享受这份美,更进一步的还能在某些方面运用到美进行创新再创造。同时音乐作为时间的听觉艺术,还可以助于大学生去找寻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启发大学生对社会各界、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同声音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件音乐作品之所以称其为优秀,是通过诸多音符的有机结合形成跌宕起伏动听流畅的旋律,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丰富准确的艺术形象,并且有强烈的感召力,能带动欣赏者的思绪,触动欣赏者的内心深处。音乐是以动听的音色、规范的节奏、美的和声构成美的旋律表现出美的形象用来激发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提高高尚的审美情操。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的出处”.那么要想培养和提高审美的能力,就必须要先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训练鉴别欣赏音乐的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校安排的音乐公共选修课程来完成,在音乐课上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体裁等,并结合音乐素质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从音乐作品的题材、曲式结构、表现风格、曲调特点等多个方面分析音乐作品,使学生可以认知音乐内容和评价音乐形式中所反映出来的真、善、美、假、丑、恶,如:轻音乐式的钢琴曲《喷泉》,流畅的旋律、轻松的格调给人愉悦,聆听在指尖跳动的音符,我们会不自觉走进玄妙的霓虹中构建一幅清泉飞落迸溅浅池的和谐画面;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立志激扬的音乐催人奋进,给人以克服困难的勇气;欣赏现流行的《时间都去哪了》,一首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歌曲,让我们在朴实的歌词、舒缓的旋律中体会至诚至真的爱,在感悟生活的同时与词曲作者产生共鸣。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多安排优美的中外名曲、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不断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优美的旋律触碰他们的内心深处,并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敏感区,就能一步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以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慢慢侵入大学生的大脑的认知层,使他们从可以感受音乐到享受音乐,逐渐具备审美和鉴别音乐的能力。等到大学生具有了这种鉴赏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得到提升之后,大学生就能自觉的审视和净化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追寻美的轨迹塑造自己,最终使其人格得到升华。这也是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所能产生的价值所在。
1.2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前苏联的着名的大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的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很明显这位大实践家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就是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这个手段来感染和熏陶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如何能够教育人,用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来教育好人?这是实施教育方应该深思和提起重视的问题,教育内容的不同、教育形式的不同给不同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欣赏革命时期的抗战歌曲,就有助于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的建立,提高政治素质;欣赏民族、民间的音乐,就有利于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欣赏民谣之类的歌曲就可以让大学生们心情得到极大的放松,陶冶情操,获得身心健康;而一些高雅的音乐作品,则会润物细无声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有所改变。
1.3 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
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意识和思想一种艺术形式,是喜、怒、哀、乐情感的自然流露。音乐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反映给大脑,与心灵碰撞出的同一的全部思想感情。例:肖邦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是“花丛中的大炮”,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以给人很强的民族热情;而贝多芬的《命运》就会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音乐节奏强烈而优美,使人心情舒畅,给人优雅、宁静的美;着名的小提琴独奏曲《梁祝》是我国一部流传非常广泛的器乐曲,故事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整部乐曲分为引子、楼台会、抗婚、化蝶几部场景,使人的精神与社会的要求相结合。当体会真、善、美的时候,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顺利平安的渡过难关。
1.4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造能力
音乐活动包括演唱、乐器演奏、合唱指挥、作曲、和声配器等,都是充满创造能力的艺术形式,一些好的音乐作品都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总是充满着创造性的,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教育可以使人的左右脑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更好的配合、协调和平衡,对开发人的思维,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着潜在的作用。学生通过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这种独创精神必然会有利于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能力、洞察能力和果敢的判断能力,更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准确的把握分寸,抓住事物的本质。
1.5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角色意识
音乐活动可以发挥大学生的的主人翁精神,激发热情,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在其参与的活动过程中角色意识也是越来越明显。音乐活动也有一致性的特点,如:大合唱,就是培养大家团队意识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音乐活动,要求参与者之间密切联系协调配合,如果总强调个性,独树一帜,不密切配合,那么这个音乐活动就无法正常或者是良好的进行。所以这样的音乐活动相对于个体活动就要有高度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使学生明白自身在集体中的地位,自觉的维护和搞好团结,与集体保持高度一致,无论是在今后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也有利于自觉的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来说,自我目标和社会发展同步,无论到哪个工作岗位,无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都会端正态度,摆好位置,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