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标准化的范围
《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规定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标准化。农业标准化的范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子选育、育苗、栽培、养护、收获、加工、运输、包装、销售等所有环节。农业标准化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一般规律和运行规律等等。
(3)农业标准化的任务
农业标准化的主要任务是,农业标准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制定农业标准,颁布实施并监督,研究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具体任务包括编制农业标准化规划、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农业标准化学术活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新技术新品种鉴定、农业标准化资料收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农业标准化均凝固及效益分析等等。
2.2 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
农业标准化出现以来,世界各国对农业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设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我国从 1979 年开始对农业标准化原理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出了“协调、统一、简化、优选”四大基本原理。
(1)协调原理
协调原理是指通过有效方式,协调好系统内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农业标注年代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通过协调,能够适应或平更关系所具备的条件相互保持一致,并且能够使农业标准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好并产生实际的效果。协调是把各农业部门及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或特性用农业标准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各方面互相协调和配合,使农业生产秩序正常化。
(2)统一原理
人类的标准化活动是从统一开始的,统一是农业标准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形式。统一原理是指对农产品的规格、质量或其他特性,或者农业生产管理活动,确定一定的规范,并使这种规范与被取代的农业标准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以保证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因此,必须制定农业统一标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农业国家标准都是由国家农业标准管理部门批准制定,说明对农业标准化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简化原理
简化原理是指为有效满足农业各项活动要求,对农业标准化有关特征进行筛选,去掉其中多余的、效率低的环节和特性,精选出农业各项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效率高的环节和特性,以保持整体的精简合理,从而达到省工、增效目的。简化是以全面满足农业各项活动需要为出发点,使农业的构成更加精简和合理,从而达到效率最高。
简化的实质不是简单的简化,而是更加精炼,以少胜多。
(4)择优原理
择优原理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在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农业标准化对象的各项参数及关系进行选择调整、组合设计,使之实现特定目标。通过对各项要素和参数的组合优化,达到最理想效果[36].
2.3 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内容
当前农产品竞争已从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和质量竞争并重。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购买农产品时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因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已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不仅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标准和依据,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由追求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同时也是生产观念和手段、农业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的重大转变,对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工艺和过程的标准化。不同的地区环境条件也不同,为做到因地制宜,各地在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时,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环境制定符合当地环境的地方标准。对应于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品种制定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技术标准,以实现生产过程和工艺的规范化。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花费、农药、种植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和控制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一定要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化,通过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进而减少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三是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环境,既包括农作物生长环境,又包括农产品加工环境。农产品生产环境决定着农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因此,实现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要想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就要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现不同作物生产区域的标准化和环境污染防治的标准化,同时还要实现农产品加工环境的标准化。
四是农产品及加工制成品的标准化。要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就必须加工出适应市场要求,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而产品的好坏,也必须有一定的标准。特别是对于出口农产品而言,其品质必须符合进口国的有关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而农产品合格除了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外,其包装、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出口等产后环节也必须符合有关标准,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否则很难进入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