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松滋市城乡基础设施隨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5814字

  3 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现状分析--以松滋市为例

  松滋市是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巫山余脉、武陵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幅员面积为2235km2,国土构成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是一个中部比较典型的农业大市。至2012年末,松滋市常住人口为7693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3%.近年来,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松滋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松滋市的发展例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3.1经济性基础设施现状

  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即是指在广大城乡地区建立和完善包括交通、供电、供水、能源、信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松滋市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3.1.1交通设施现状

  如果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不足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那么城乡交通设施不便就是制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瓶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动态平衡发展过程的支撑,也是着力点,带动和引导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松滋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最多的便是交通运输设施。

  2005年一2012年,松滋市交通配置系统在不断优化升级,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如图2所示,全市公路建设里程数逐年提高,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967.2公里。该市为更好的服务于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响应湖北省把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作为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的重要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过渡难等问题,努力实现城乡道路之间的有效对接,近年来,通村公路逐年增加,2012年,通村水泥路(油路)达到1680公里,相比2005年增加1365公里,在湖北省率先实现“村村通”;二是高等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公路配置网络化开始形成。从宜昌至岳阳的高速公路(即江南高速公路)松滋段37公里,总投资23亿元,从2012年3月8日全线幵工建设,三年之后松滋境内将结束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三是内河水运综合码头开工建设。在长江松滋车阳河段兴建综合码头,总规模为500万吨级港口,总投资5.5亿元,分期实施。计划一期工程建设成200万吨级港口,二期工程建设成300万吨级的港口,使总规模达到500万吨级,于2012年5月19日开工。即便目前改市交通运输系统得以改善,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如距离形成交通综合网络化配置系统还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到2015年松滋市境内无高速的历史将结束,但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依然滞后,公路质量和日常维护需要加强;虽有铁路过境,且建有停靠站,但铁路过境营运所发挥的辐射作用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够明显;港航基础设施落后,港口规模小,吞吐量不大,配套设施不完善,阻碍水运市场发展。因此,为形成大交通的网络化运输格局,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

  3.1.2水利设施现状

  近年来,松滋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建设水利设施,有效推动了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该市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在逐步加大力度,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排错灌概功能逐渐提高。其中,持续实施江河堤防整治工程,投资3.5亿元,改造堤防65公里;实施水库建设整治工程,投资1.11亿元,兴建改造大中小型水库19座;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共投资1.5亿元,输洗干支灌渠370公里,改造堪塘8000 口,电排灌站20座。通过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全市共投资1.7亿元,整治塘堪4554 口、疏洗沟渠3950公里,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质量标准最高、规模最大、施工处最多、投入资金最实的建设成果。随着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的推进和项目的实施,农业抗灾能力显着提升,“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改市城乡一体化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全面提速,惠及群众人数逐年增多。表1数据显示,实施安全饮水工程,2006-2012年间共投入1.63亿元,对169个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覆盖农村居民34.82万人,相比2005年该市通自来水的村仅有9%,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真正让农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的水,为人民健康提供了保证。【1】

  
  在实地考察时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谈话中发现,松滋市尽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农田水利设施设备相对老化、存在年久失修问题、防洪抗灾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水源管理问题等,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保证农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3.1.3能源设施现状

  该市一直致力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体系,为全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近年来,全市电网输配电能力在一步步升级、安全保障升级、投资力度加大、新型农村电网格局初步形成。该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和湖北省有关文件精神,以提升供电能力、保障安全、可靠用电为目标,大力增加电网建设投资,先后实施中心城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06-2012年间,共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53亿元,新建和改造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17座,新建10千伏以上线路300Km,改造10千伏以上线路210Km,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年用电量达到6.67亿度,比2005年增长107.92%,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困扰农村用电的低电压和电网“卡膀子”等现象明显减少,为农村发展所需电力提供有力支撑。

  当然,一分为二地分析,松滋市的电力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电网线路老化、机器设备陈旧,农村电压不稳定等问题在个别村仍然存在,农村电网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电力需求,农村电网亟待升级改造。

  3.1.4邮电通信设施现状

  多年来,该市邮电通信业务发展迅速,对城市与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乡信息沟通与信息传输提供了重要平台。如表2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097万元,比2005年增长70.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123万元,比2005年增长153.5%.2005-2012年,无论是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还是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均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下降,2007年达到峰值,至201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91848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用户69918户。其原因是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至201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2287户,比2005年增长229.76%.国际互联网用户56213户,比2005年增长506.46%.【2】

  
  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不仅城市通讯设施发展态势良好,农村地区也在稳步推进通信设施建设。互联网业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并发展,开设更适宜农村用户消费的业务,如农信通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1.5环保设施现状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松滋市城乡环保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具体措施有:全市组织开展了 “清洁家园” “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等一系列活动,以实施“一建三清六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改水、改环境)工程和治理“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拨、禽畜乱跑)为突破口,以室内、庭院、小区环境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使农村初步达到道路畅通、沟渠清净、庭院美观、环境净化,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村庄。

  通过幵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全市建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和环境长效保洁的工作流程。一是农户分类。农户配备“一池三袋”(“一池”即农户在房前屋后挖建一个枢肥池;“三袋”即农户自备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个包装袋),将生产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处理,厨余垃圾入池枢肥,可回收垃圾由农户出售,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装袋,由村组定期上门收集。二是村组集并。村组按规模配备保洁员和相应保洁工具,设置有毒有害物质集并点,每半月上门收集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并统一运转到村垃圾房。三是乡镇转运。所有乡镇成立保洁公司,设置有毒有害垃圾集中存放点,修建改建垃圾填埋场,同时进一步壮大保洁人员队伍,配齐设备,职能从过去只负责集镇保洁逐步向村组延伸。市财政筹资200万元,为全市16个乡镇分别配备了一台垃圾转运车,每月定期到村巡回转运垃圾。市财政每年投入700万元用于村级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奖补。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村民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也要加大覆盖面,因为在政策实施后,仍然有部分村民未使用清洁燃料、垃圾分类处理不到位,这些都是需要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对村民进一步的宣传教育。

  3.2社会性基础设施现状

  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即是指在广大城乡地区建立和完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
  
  3.2.1公共教育设施现状

  教育是立国之本,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是极其必要的。为了保障农村子女接受教育的公平权力,对学生资费实行“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学生自费向财政保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城乡差别向城乡均衡的重大转变。针对城乡贫困学生、“留守”孩子等特殊对象,采取了系列救助、关爱措施,确保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成效较为显着。

  该市近年来持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各类教育均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生质的飞跃。截至2012年底,全市学校总数83个,在校学生数66742人,专任教师总数4912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7%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同样达到100%.2012年教育支出为48550万元,比之2005年教育支出增长344.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