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农村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9 共79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探究
【第2部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困境与对策绪论
【第3部分】 农村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4部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策
【第5部分】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二、农村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农村城镇发展状况

  1.城镇的数量不断地増加。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我国在乡村城镇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城镇的数量也不断的上升,建制镇的数量也不断地加速,在1978年至1997 二十年间由两千余个发展到一万八千余个,增加一万六千余个,增长8.47倍,平均年增加八百一十多个。

  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五。到2000年时,城镇的发展速度已经增长到三万九千多个,由数量上来看,其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城镇的人口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其中城镇的总人口由1978年的一万七千多人增加到三万多人,平均增加一千万人。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城镇的人口总人数己经达到四万五千多人,在全国人口的比率中城镇人口的比率已经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六点二,于1990年增加多了将近十个百分点,相比于1978年来说,增加了将近19个百分点。二十世纪末,在全国乡镇数量中,建制镇已经达到42.9%,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有十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建制镇比重己经达到50%.它们分布在上海、广东、海南、山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湖北达到了一半以上。由此来看地区发展的程度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全面的分析中,建制镇的数量依然保持稳步上升的状态。美国某经济学家曾说过,在二十一世纪中,影响全人类进程的事件有两个,其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其二,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在十几年后,中国将会有将近两亿的农民离开农村转移到城镇。这样的一个大的趋势就意味着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农村城镇发展将会占到主导的地位。由此看来,城镇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上升。

  2.农村城镇的质量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农村城镇的发展趋势日益的加快,其建设的质量也不断地提高。在乡镇企业方面发展亦为突出,这样就会使乡镇的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商品极为的匮乏,乡镇的企业大多都依靠于大城市里的工业来补给,但是现在在这方面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整体上己经走出短缺的局面,并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经过进一步的改善,我国乡镇的企业正在朝着更高水平发展,成为乡镇经济的坚实脊柱。

  除此之外各地还要拓宽渠道,更多的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对交通和通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发达地区已经形成规模较大较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基础性设施问题。与此同时也完善了城镇的管理机制。避免了城镇盲目的规划,按照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标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外,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经济水平发展与之匹配的产业,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比如建立一些以工业为主导型的产业,与大城市建立长期密切的联系。把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扩大建设面积,从而使城镇化可以健康发展。在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必须想方设法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比如发展农业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对产品的销售力度,调成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充分地发展旅游资源进而带动休闲娱乐、餐饮等服务行业形成旅游型的城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饮食住房穿衣方面已经得到空前的改善,可以看出城镇化的发展己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主流趋势。这种变化同时也带来城镇居民在价值和生活上观念的改变,都期待着城镇化的建设。科学发展观也不断的深入,保护环境、合理运用资源的意识日益的提高。"脏、乱、差"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二)农村城镇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建设方面出现萌芽,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癸般的涌现。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我国的建制镇有两千三百多个,到1994年已经发展到一万六千七百多个,上翻七倍。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让整体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发展中还出现部分问题,主要有:

  1.发展的进程缓慢,水平较低

  在国内,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城镇化的水平还比较落后。根据提供的相关数据来看,200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三产业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二,城镇化的水平中非农业的口径百分之二十三。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数量为30.3%,人口的城镇水平还是非常的落后。

  在与世界水平相比之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以北京、广东、上海为例,在1996年度中生产总值分别是1806美元,2673美元和2864年。而大型的发达城市中都在一万到三万美元。例如新加坡为34220美元。于此相比之下,我们相差甚远。在第三产业的国内比重中,北京、上海、广东都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韩国的汉城在76%左右,纽约在80%左右。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进入高水平发展时期。以此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在我国农村发展中,城镇的发展差异比较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散密集,西北地区相对来说分布极为稀疏,从整体上来看,是西低东高的趋势,而中部地区相对东西比较缓和,介于两者之间。从发展的状况上来看,由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城镇的总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四,其中西部占百分之二十点四,东部地区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中部则为百分之二十四点九,东部和西部相差甚大。中部地区较为接近全国水平。同时,各个省市之间的差异也相当大。

  根据以上情况来看,我国现在农村各个地区发展也极为的不平衡,在人口方面的差异也比较大,因此各个地区城镇发展差别也相当大。从一般情况上来看,在很多的地区都存在这这样的问题,综合以上方面来讲,我国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还在东部沿海地区水平也相当高。在京津唐、长珠江三角洲等大型密集城市中,城镇的发展速度也在加速的进行。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发展相当缓慢。在空间的分布上城镇差异也相当大,二十世纪末,在东部整体面积中,人口约占41%,城市约占50%建制镇约占49%.中部地区中,人口为全国的35.8%,城市为39.2%,建制镇为37%.东部地区的城镇偏多,中部略少,西部过少。许多的东西部劳动力及人才都来到东部,造成东西差别扩大的局面,严重的阻碍了西部的城市化进程。

  3.规模较小

  对于发展小城镇的同时,其实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这非常大的差异,同时还有非常多的优势地位。逐步的让更多剩余劳动力走出来,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城镇的兴起是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其人口的规模、生产的规模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客观的条件也是影响市场规模大小和功能的前提条件。最初,城镇的建设是由农民以及基层的社区推动起来的,然而一些地区盲目的进行发展,不符合自身的条件乱搞建设,最终导致城镇数量快速的增长,布局也相对分散。撒网面积过大,一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遍地建镇的情况。根据一些权威的调査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建制镇在九十年代时期只有大概六千多人,非农业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大约三千人左右。

  在对其布局进行深入了解时,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最为主要的是是否存在相对分散性。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其聚集的功能上也逐渐的变弱,企业进入城镇的动力也明显的不足,从侧面上来讲,也就深刻的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一些数据中显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不为农业的企业己经达到上千家了,其中在大中城市的约占百分之五点六。乡镇约占百分之二十,村约占百分之七十四。以江浙粤三省为例,城镇企业为132784个、135255个、138096个。其中在矿区或者是乡镇以上的分别为36684个、30822个、39005个,这些远远低于建制镇的比例。由此可见,一般情况下,村庄比例还是非常大的,包括了许多方面。

  要想快速的发展农村城镇的建设,必须要快速的完善基础性设施。设计一套合理的规划方案,在城镇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很大一部分的城镇建设没有能跟的上。

  这些城镇的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设施的薄弱,在提高的同时还有很多小的城镇发展,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和转变。这些城镇只是在行政上得到了改变,一夜之间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另外,还有一部分地区缺乏相关的工业支持,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基础设施全面了才能更多的吸引人才。大多数的农村资源都相对匮乏,并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难适应于发展的需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交通方面不够通畅。二,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三,部分路段需要改造,例如断头路、丁字路等。资源无法方便快捷的向大城市运输。另外能源的短缺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在供水方面严重不足。

  城镇的污染现象也非常的严重,水体污染,垃圾污染现象也非常的严重。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排污的能力下滑,造成城镇生态的污染。

  在基础性设施严重落后的地区,一定要在建设方面加强管理,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不够明显。这样就会得到许多优秀的审核标准,这样就会得到十足的发展,对生态的保护方面也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小城镇的经济虽然发展上去但是环境污染状况大幅度恶化,这样不但没提高城镇的总体水平,反而会导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在城镇的管理上也不断的恶化,这样就会导致管理日益混乱,就会出现有场无序的现象,对周边居民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样长期的发展会严重的影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4.建设项目中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

  小城镇建设项目投资巨大,资金不足等问题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部分原因是该国的投资力度所造成的投资不足。城市建设缺口大是很多年来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一定要实施工业发展的战略,这样就会极大的减弱了农民工存钱的积极性,还不会减少农业的发展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还需要很多的资金来进行满足市场的投资力度,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减小发展的进程。再者就是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渠道,在很多方面的分析调查中,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分析,土地收益占小城镇建设资金的百分之四十,农民的资本进入城镇和社会的筹集资金占百分之三十,地方财政收入和信用贷款分别占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左右。目前,除中国农业银行对小城镇每年支付贷款外,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就很少得到相应的支持以及资金上的欠缺,从而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除去上面所说内容以外,小城镇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各方面人才欠缺的问题就比较严重,有有关报道中指出,在十六周岁以下的中小型城镇中,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少,几乎占到了百分之六左右,相对于城市低了近乎四个百分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在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性人才中,只有很少的城镇人口,这样就会严重的制约了建设人才的发展,很不利于城镇建设的发展,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问题。在城镇的第二产业中,城乡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城镇建设步伐缓慢而无序,严重制约了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水平。

  (三)分析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

  城镇化的实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如今,农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加快农村城镇的快速发展有各方面的阻碍因素,只有处理好发展问题,排除障碍,我国城镇的发展才能加速前进。

  1.起步晚、基础弱

  1840年起,中国农村城镇建设开始发展,相比于世界,我们足足晚了 40-80年左右。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以近代工业发展为依托的城镇化也举步维艰。至1949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当时城镇人口约为5765万人,共有135个市和约2000个镇。

  建国初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且曲折。因此,国家为促进农村城镇化走向复苏,制定了 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恢复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政治变动给城镇发展带来剧烈波动和停滞不前的重要影响,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在这方面不断的完善以及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巩固薄弱的经济基础。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我国改革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增长为0.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4%,1997年和1998年间,我国工业化率已经达到国内产业的49.2%和49.1°/^,其中城镇化率仅有27.8%和28.2%,对于这几个方面的深入了解,我国城镇化的水平也进一步的攀升,虽然没有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但是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变化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城镇化滞后,给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带来影响。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在观念方面也有更深层次的表现。以农业发展为重心的中国,是以农业来包围城市,直至夺取城市,在各种体制政策的束缚人为地形成了长期城乡共存的局面。由于不能统筹兼顾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己经显著改善,但是想获得根本性的变化,却不是易事。所以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对进城的欲望并不强大,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农民更愿意做兼职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成为市民,即使生活在城市的农民,依然重视承包土地。对于这样的意识我们还是已经意识到的,这样非常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运行。其次,许多小企业主进入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状态,不承认产业的集聚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产业发展,进城,进园的积极性不高,认识水平是不够的,无法形成自主创业的意识。由于城镇发展的过速度于迟缓,无法引起农民的兴趣,唯一能够吸引农民的优势就是城市的收入要优越于农民,然而城镇的经济却不是很发达,其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都不够完善。这都对农民进入城镇形成障碍。

  2.水平低下的可持续发展率

  农村城镇化必须依据合理的方案来建设,只有科学合理的建设,才能使农村城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针对东、西步发展的合理性缺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使得东、西部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变得非常大,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水平有了明显制约。主要影响有:一、农村城镇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对农村的地方特色无法形成突出。由于存在大部分农村乡镇交通不便的条件限制,致使地方进货困难,规划方案的实施性不强,同时还存在设计粗糙和设计思想匮乏的现象。以上原因导致系列规模小、数目多的小城镇不断浮现。

  二、农村城镇建设规划
  
  比较僵硬,而且缺乏整体协调性。虽然小城镇的绝大多数是按照总体规划来进行建设,从微观的,相对静态的角度看,根据规划和建设似乎是"自发无序"的建设改进。但如果从整体高度来审视,会发现目前的规划周期紊乱的窘境依然没有走出。迅速开发了一些当地的小城镇,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计划,在一些地方的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城镇已经被链接在一起,形成的区域经济已达到城镇化水平,但由于地方行政区划的限制,各个城镇依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公共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市场出现竞争的现象,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仍然处于在较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结果是无法形成总体规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人口和城镇其他资源集聚。

  除此之外,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和程序的缺乏,致使小城镇建设眼光不够长远,规划布局缺乏合理性。当地管理部门缺少有效的建设方法,和合科学的理论。导致了城镇建设的不合理,但数量仍然在盲目增加。这样的小城镇不仅浪费了耕地资源,还因为规模过小,无法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城镇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小,部门小城镇还处于城镇建设的初级阶段。部分区域出现建设和计划同时进行的状况,变成了先建设后计划的非科学情况,致使城镇的功能在定位性上不够强,建设资源使用率较低,且重复建设。在农村城镇的基础建设上,交通,水电,污水处理都不够完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不够重视,城镇新兴产业的污染严重,严重阻碍了乡镇的发展,这也使得城镇的居民在生活品质上遭受影响。
  
  3.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小

  资金投资小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幵发资金关系到农村城镇建设的快慢。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必须由投资资金来解决,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农村城镇建设将缺乏动力。目前,城镇的投融资体系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是主要投资者,各类企业和个人只是较小的投资,投资在单一通道。随着农村税费和乡镇财务紧张的状况,投入城镇建设的资金将不可避免地减少。

  农村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虽然各地各不相同,并且相当复杂,但账目收入基本来源可分成三种:自筹资金和国家预算内、外资金。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自筹资金,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所支出也是固定的,因为国家预算内、外资金收入的支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在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而言,地区财政收入的50%上都来源于自筹资金,而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就无法通过自筹资金来达到城镇化建设的目的。通过对自筹资金来源的考察发现,自筹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通过所有权获得的资金剩余部分,具体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利润和土地的出祖与转让,通过资金的筹够渠道可以看得出,若将自己筹备的资金当多建设规划城市的资金,就有可能引发腐败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收益方式。更何况把自筹资金作为城镇建设资金的地区一般为发达地区,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也正是这一特点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

  同时,良好的投融资体制在农村乡镇还没有形成,对募集资金用于建设,运营,使用的机制尚未完善,大中城市因为没有真正的保障投融资,使得农村城镇建设投资少,乡镇企业在农村小城镇也相应减少投资。因此,农村乡镇最为关键的资金问题受到了很大条件的限制。

  4.城镇建设体制改革缺乏落实

  因为长期以来户口管理方面政策的改变很少,以至于国内以商品粮的供给来规划城镇和农村的区别,户口在管理的制度上过于严荀,使得农村据难以向城镇转移,这也变成了管理城市经济和人口的方式,城市和乡镇的劳动力过于僵化,选择范围变小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了对土地和农业的看法,"鲤鱼跳龙门"式的转型机遇被农村劳动力放弃。然而,农村劳动力的命运改变只能通过诸如参军入伍或考入高等院校,虽然改变了知识面貌和居住地点,但"农民"身份依然无法改变,这将会给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带来一个两难的局面。农民大量的涌入城市,虽然他们可以寻求一份工作,但在户籍制度和各种体制障碍影响的情况下。农民工仍然无法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总是在社会等级的"边缘化",农民工阶层形成了以工为主,半工半农的生活状态,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其次是土地承包的庇护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逐步放宽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从而淡化了户籍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改革符合城镇化系统的需求。

  然而,中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期限政策30年没有变动,农村集体经济土地无法合理循环,再加上农村土地所有权在国家的定义尚不明确,导致进城农民在农民区域仍然使用自己负责的土地,进入城镇的农民对转型为城市市民尚未做好准备,因此出现了城镇农村两处发展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民能够在城镇生产,生活,这样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使得农村和城镇的矛盾更加激化。负面影响了农村农业的集约经营。

  同时还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来自于改革开放,全国上下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村医疗有了重要保障,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的一系列医疗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农村社会保障还是存在不足的,社会保障的落实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农村大部分敬老院由于资金不足和缺少管理,这些缺陷导致农村老龄人口的保障无法达到需求。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医疗条件仍然相对较差,使大多数农民还是没能得到医疗保障。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与城市职工职业相同,却不能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报酬和经济待遇,以及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农民的主要生活保障方式主要还是依靠耕地,只有把社会保障代替土地的功能凸显出来,大力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以及保障制度,才能使进城的农民放弃对土体的依赖性,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达到推动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目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