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黑龙江青年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5865字

  第 4 章 黑龙江青年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4.1 经济原因

  1992 年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建立与发展,冲击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对我国农村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农业,更是影响着农民的价值观,当然,这种影响是多面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方面。积极的一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了旧有体制,即大锅饭和铁饭碗,重点突出个人的作用,充分发扬了个性。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得到了融合,这样可以更加充分调动青年农民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生产积极性,使他们投入到如何提高生产上去,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收入。农村作为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经验,以及所需要的新事物,各种创新等都给农村发展带来活力,在所需技术人员,资源以及信息上都更加便捷,同时也激发了青年农民去了解新世界,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能,以便能在市场主导下的经济中站稳脚跟。在正面影响之下也藏有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突出利益,往往在这之下滋生人性阴暗的一面,在追求利益最大的情况下更加不择手段,拜金,出卖亲情,道德歪曲等。青年农民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不懂得去维护集体国家的利益,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做事,这样势必对国家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农民也在经历一个对他们来说不同的新鲜的体验过程,他们和这个社会一起成长,经历着风雨的洗礼,也慢慢地接受市场经济确立后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在改变自己使自己慢慢的融入这种变化之中,也与市场经济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所以,对于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青年农民应该适时改变,以适应这个社会,所谓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好的一面,规避消极影响。

  4.2 政治原因

  4.2.1 农村基层干部管理能力不足

  “青年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历来不高,青年农民很少接触与学习法律知识,对于法律的认识也相对较低”.①所以,若要让青年农民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应当使基层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对他们进行引导。可是目前来看,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高度关注。黑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涣散、软弱使得一些农村的党组织的阵地意识不强,在青年农民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于一些农村的基层组织不够健全,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在开展工作时相互推托搪塞,管理工作极其混乱,使得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有些农村甚至未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开展教育与宣传工作时,农村的基层组织只是通过传统形式进行,如贴标语、发传单等,低下的感染力、单一的形式根本不能满足青年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需求,造成群众对于党的法规、政策、思想了解的不够透彻,并未完全解除封建残余思想对于农民的束缚。大部分农村基层的干部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势,而且对于群众思想的实时动态没有一个准确了解,当有些意外事件发生时,处理手段简单,执行力度不高,只要群体性事件发生,就会一筹莫展,有些干部的态度甚至非常不积极,只是任由事情发生,结果使得冲突直线上升,在群众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4.2.2 农村基层干部威信低

  在农村当中,基层组织干部的作用是传播科技知识理念与先进思想,在带领农民脱离贫困、共同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可是我们了解到,黑龙江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仍然非常保守,管理能力、致富水平、号召力非常低下,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出现无钱办事、无人办事现象,当群众中出现问题时,只能靠自己解决,在村民当中农村基层组织的威信基本已经丧失殆尽。现阶段,黑龙江部分农村的基层干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抛在脑后,压迫百姓变成了其职责的一部分,而且利用职责榨取油水,心高气傲,喜富厌贫,对群众之事置之不理,不为群众主持公道,对待与群众利益联系密切的问题,不进行访问调查,缺乏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再三推辞,小事发展成为大事,导致群众不满情绪高涨。

  4.3 社会原因

  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是结构转型、体制改革等,但是我国现阶段属于新旧体制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每个方面都呈现出进度不一的变化,其中包含了落差、不平衡、互相约束等特点。①在社会变革阶段,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4.3.1 社会转型加快了青年农民的社会分层

  我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社会劳动分工系统也有了显着的改变,且新兴职业孕育而生。新的社会劳动分工使得青年农民的生活习惯与工作态度的单一趋同性以及较强的稳定性被打破,对于青年农民的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新兴职业的要求十分清楚。青年农民个人收入的多少受其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部分青年农民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水平,在短期内很难与社会剧烈的变化相适应,但是另一些青年农民因为教育水平达到了一定的要求,能力突出而跻身于先富行列的队伍中。

  4.3.2 青年农民在社会转型中心理不平衡

  因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诞生,关于每个人平等权利的实现,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政治保障,从某方面来说,使得农民的经济弱势地位淡化了。特别在计划经济开始后,关于各种资源的配置方面,农民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的影响,其经济的弱势地位被削减了,青年农民心理并没有感知到较强的削弱感。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城乡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造成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一个新兴的群体也就是农民工也相应出现,他们涌进城市,从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其发现与城市人的起点并不平等,造成其心理出现了被剥夺感与不公平感。

  4.3.3 社会转型拓宽了青年农民视野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基本上呈现不开放的特点,改革开放的推进,全社会的职业系统由封闭向开放发展,社会自由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创造了人们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的条件,不经意间,人们出现更多层面的价值追求,青年农民视野的拓宽使其价值观呈显出多元且总体变迁的态势。

  4.4 文化因素

  4.4.1 腐朽思想的影响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青年农民群体中还是有人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把农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这对青年农民这个群体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可是若想完全铲除封建残余思想,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事情。就像封建等级观念,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村当中具有很强的等级观念,对于某些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权威人士”,青年农民常常会盲目、狂热跟从,缺少自身的主张与见解,并习以为常。在农村中通常也会出现宗族势力,很多青年农民都会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在民主选举与集体活动中,宗族势力常常会影响青年农民自身的想法,这就是矛盾发生的主要来源,也是造成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农村当中受“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思想仍有残留,在结婚事情上,很多女方都会对男方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多少“彩礼”、多大“婚宴”等,以至于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上述这些陋习都对青年农民的价值观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