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主要表现在玉米生产力、品种结构、深加工转化水平、市场竞争力、技术普及与推广以及流通服务机制等几个方面。
4.1.1 玉米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
现阶段牡丹江市玉米生产力水平总体来说比较低,表现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素质等诸多方面。
从目前来看,牡丹江市玉米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
生产主要以分散的一家一户家庭经营为主,集约化程度较弱,商品率偏低,利润升值空间小。玉米加工企业大部分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存在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人员专业化程度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等问题,玉米深加工企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
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目前,牡丹江市玉米生产的耕整、播施、管理等作业环节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水平总体来看却仍然相对落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不高。据有关专家分析,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中最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约占整个玉米生产劳动力耗费的一半以上。现在牡丹江市玉米收获仍然大多以人工为主,作业市场化水平低,且作业环境差、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截至 2010 年底,牡丹江市玉米机械播种达到 96.4%,玉米机械中耕达到 97.77%,而玉米机收率仅为 24.96%,并且玉米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很大,一人一天仅能收获 1/15hm地,效率低、收获期长且损失大,这种现状已严重制约了牡丹江市玉米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及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从事专业玉米技术人员非常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第二、三产业,留守的“386199”大军多为老、弱、病、残、妇等务农弱势群体,玉米收获期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因为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大大限制了玉米生产加工技术工艺的培训、推广与应用,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1.2 玉米品种结构不够合理
牡丹江市目前销售的玉米品种多达 90 余个,销售的玉米品种虽然繁多,但主栽品种不突出,生产的基本上是普通玉米,而且大都是人、畜、工共用的传统品种,不适于当前玉米主要作为工业原料用途的要求,玉米深加工业处于小、散、低、弱状态。此外,玉米加工农产品的品种也只是局限在淀粉、氨基酸、酒精等领域,从工业意义上来讲,技术力量薄弱,品种创新力较差,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初级加工产品所占的比例过大,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过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而且从玉米产业内部结构的发展来看,仍然与国内玉米深加工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4.1.3 玉米深加工转化水平较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后的链条发展,用于饲料用途的占五分之三,用于深加工用途的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用于农户口粮与玉米留种之用,其中,玉米深加工仅仅占 15%左右。毋庸置疑,牡丹江市玉米深加工业普遍处于原料玉米的低水平、低层次、低品质的加工阶段,大多表现为玉米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不高,技术工艺水平落后,造成玉米加工转化率低,综合加工能力不强的现状。据统计,目前牡丹江市玉米大多是以原粮形态直接上市的,这个比重大约占 80%-90%,再有就是通过浅层次粗加工环节,最终以玉米终端产品的形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还有当前农村拿玉米作为原粮饲料喂养牲畜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大大降低了玉米的深加工的转化经济效益。玉米深加工工艺设备落后,加工的成本高、品种少、档次低,主要是以玉米淀粉、酒精、味精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很少有多次转化和二次转化产品,玉米所联带的饲料、食品、淀粉塑料、酿酒等产业不发达,相应的淀粉下游产品开发深度和精度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畜牧业生产和玉米深加工徘徊不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此外,玉米深加工转化水平低下,容易造成导致加工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难以应对玉米市场优胜劣汰的挑战。
4.1.4 玉米市场竞争力不强
如前所述,牡丹江市玉米集约化与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玉米生产扩大再生产受限,玉米种植技术与服务不相匹配,造成生产投入大、成本高,单位面积玉米劳动生产率不高;优良品种少,缺乏特色,种植粉质玉米多,硬质粒玉米少。虽然牡丹江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突出以玉米为首位的八大加工业,但仍存在深玉米加工少、开发层次低的问题,玉米质量、商品品质以及加工转化率不太理想,生产的产品也都停留在较低层次,而真正有市场潜力的是一些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玉米产业链短,延伸不足,缺乏合理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不够科学,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玉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些年来,牡丹江市建立起了一些龙关企业,像黑龙江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安市腾飞生物酶有限公司、牡丹江高科生化有限公司等 10 余家龙头企业,但由于其年加工能力与销售收入有限,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玉米产业集团。
4.1.5 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普及与推广力度不够
实验研究发现,玉米品种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起 20%-30%的作用,还有 2/3的增产是依靠科学地调整玉米种植方式、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覆膜栽培以及规范化综合栽培技术等重要措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