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牡丹江市玉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10357字

  随着人们对玉米深加工认识的日益加深,以玉米为原料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深加工转化项目建设业已迅速发展起来。在当前玉米产业比较效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规模的稳定,其前提是加快改造玉米品种,实现玉米产品多样化,不断研发创新玉米专用品种、新品种,加速玉米由主食产业向工业原料产业转化。牡丹江市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利用“高、新、先”的玉米加工转化技术,延长产业链,重点扶持与发展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快的淀粉及其衍生物;玉米油及玉米蛋白;食品、医药添加原料产品;饲料;白酒、调料等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做精,尽量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玉米产业发展能力。

  6.2.1 调整玉米产品结构

  当前,牡丹江市主栽的玉米品种大都是人、畜、工共用的。这种以玉米为终端产品直接消费为目标的传统品种,极不适于当前玉米多元结构开发需求,难以满足玉米主要作为工业原料用途的需求,而且对比来看,仍然存在着食品与工业原料的初级加工比重较大的情况。针对这种玉米加工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做好玉米市场调研,把握并预测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情况。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以玉米为原料的普通淀粉生产市场供求信号多变;以玉米为原料的赖氨酸、食用酒精、柠檬酸和工业酒精等加工品往往是供大于求,对比来说,淀粉糖、多元醇等加工产品的需求旺盛,国内市场这类玉米深加工产品的供给量明显不足;味精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二是政府在评估玉米深加工企业申请立项时,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为了避免玉米深加工低水平盲目建设,国家出台若干政策,如 2006 年对一些地方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燃料能力一事明确表态不支持;2007 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2010 年国家取消包括玉米淀粉在内的部分产品出口退税;2011年国家暂停玉米深加要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国家发改委提出限制发展年加工玉米 30 万吨以下、绝干收率在 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淘汰年处理 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 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因此,牡丹江市政府慎重审批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和以加工玉米淀粉为终极产品的企业,对已有的玉米加工企业重新洗牌,优化组合,积极引导其向发酵等深加工方向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不断延深玉米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从玉米企业自身的规模与实力出发,不断优化玉米产品组合策略,拓宽或增加产品线,延长或加深产品线要注意选择附加值大、关联度高的玉米产品项目,加强产品线之间的一致性,把产品生产线做精、做强。具体来说,以玉米食品为主的加工企业应选择粗粮细做,加工营养丰富、口感舒适的玉米系列食品,如玉米通心粉、面包、蛋糕、面条、玉米馅水饺;玉米膨化食品系列;玉米饮料系列;玉米罐头系列;粘玉米、烤玉米、甜玉米等等;以饲料为主的加工业应选择精细加工过腹转化的畜禽及特种动物的优质饲料产品,生产饲料级赖氨酸,蛋白粉,玉米胚芽;以玉米淀粉或酒精为主的加工企业可开发变性淀粉、淀粉糖、玉米油等。

  四是调整玉米育种目标,改进玉米品质。牡丹江市现有的玉米生态与生产环境条件,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带来了一些限制。如根据生态环境需要,选择一些生育期相对较长的玉米品种,从玉米出苗到拔节,生育期较长,玉米子粒后期脱水困难,往往会出现玉米子粒含水量高、容重低、光泽度差等特征,容易造成玉米营养价值下降,玉米品质不高。因此,要加强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与育种创新工作,按市场需求不断研发出适宜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创新型玉米新品种组合,保证牡丹江市玉米品种创新持续健康地发展。

  6.2.2 强化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

  玉米深加工空间广阔,但我国玉米深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集中在淀粉、食品、饲料以及一些工业原料领域,发酵等精深加工转化有待研发。据相关部门测算,玉米种植的生物产品经过一次加工,获利空间在 1 倍到 2 倍之间;经过二次加工,就有 5 到 10 倍的增值空间;经过三次加工,获利的可能性增加到几十倍到上百倍。

  据统计,对于农民来说,1 公斤玉米的价钱大概只有 1 元人民币左右,可 1 公斤玉米经过加工转化成淀粉、氨基酸、生化饲料等产品后,它的价值就能翻几番。

  8 吨石油才能生产 1 吨化工醇,而用玉米作原料,仅用 1.76吨玉米就能生产出 1 吨化工醇,用石油生产的吨成本是 7000 元左右,而用玉米生产的吨成本是 4200 元左右,玉米产业的资源和成本优势由此可见。

  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玉米原料供应紧张带来的压力,而且也会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丰厚利润。玉米虽然是牡丹江市主栽农作物,但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时间不长,精深产品的加工工艺不高,精深加工不到20%.因此现有研发水平不能有效拉长玉米产业链,导致玉米综合利用率较低。

  强化玉米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科学技术是改进和提高综合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以及先进设备推广。

  一是根据牡丹江市“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规划,研断未来玉米深加工发展的方向,重点锁定在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战略性、新兴性、绿色环保的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新材料领域,大力开发玉米淀粉、葡萄糖、赖氨酸、精制玉米油、白酒、酒精、双歧因子等玉米精深产品。

  二是要构建以玉米加工研究单位为主体的玉米加工创新体系,形成科研与生产、经营一体化。首先,集中黑龙江省与牡丹江市农业科学院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协同攻关玉米精深加工科研项目,为发展玉米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持。其次,设置专项科研资金,通过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和玉米主产区市县的横向合作,引进、推广、应用国外玉米加工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创新玉米产业链与价值链,迅速抢占发展玉米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引领新一轮的玉米经济增长。

  三是扩大玉米系列化加工规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根据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 年),牡丹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重点领域,着力延长玉米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有机酸、化工醇、聚谷氨酸、纤维素乙醇等精深加工产品,扩大玉米深加工产品在食品、化学、医药和饲料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玉米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

  6.2.3 充分发挥玉米加工链条的集聚优势

  如前所述,玉米产业链条长,发展潜力大,具有十分显性的联动效益、集聚效益以及增值效益。从理论上看,玉米是产业链最长的粮食作物,被誉为“黄金链条”.实践证明,搞好玉米加工不仅可以延长玉米产业发展链条,增加附加值,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要抓好生产型加工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层次,增强玉米转化能力。

  二是形成种养加一体化链条。随着我国农业逐渐由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牡丹江市要充分利用玉米高产的优势,尽力延长玉米“种-养--加”产业链条,提高玉米就地转化增值的效率,进一步将玉米的原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势,推动玉米产业提档升级,助推其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充分发挥牡丹江玉米产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势,挖掘玉米资源发展潜力,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建设一大批玉米精深加工项目,依托工业园区资源集聚优势,把玉米精深加工项目做专做精。

  6.3 构建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体系

  为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力度,让玉米农户能够分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玉米产业发展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构建并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6.3.1 提高玉米种植户的科技水平

  一要引进并推广优质玉米高产良种,优化玉米品种结构,积极引导农户选择优良玉米品种。良种具有丰产、优质、产品好卖、收入高的特点,牡丹江市玉米产业相关部门,要根据产品市场信息和当地玉米加工企业的产品需求,积极引导玉米农户调整种植布局,积极培育与引进玉米创新品种,促进玉米品种结构优化。当地农技、种子部门在玉米种植户选用玉米种子时给予良种购买时的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

  二是各级农业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宣传农业科学技术,扩大培训指导的覆盖面,力求宣传到村、培训到户、指导到田,利用形式多样的宣传与培训手段,积极培养科技型种植户,全面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种植水平,实现玉米增产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玉米生产基地或各种专业化生产小区,推行玉米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玉米产品的科技含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销售,培育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优势安全的农产品。
  
  四是改进相对落后的技术设备。目前牡丹江市玉米深加工技术普遍落后,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水平普遍较低,加工成本高,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匹配。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品,诸如生产浓缩玉米浆、螺旋式榨取玉米油等仍然沿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处理。因此,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改良或更新设备,提升技术,这是保证玉米加工企业活力的关键因素。

  五是严格肥料、农药等重要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制度,鼓励玉米农户多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玉米玉米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六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档次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6.3.2 加强农业科研的研发和推广

  农业科研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主旨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利于农民创收为主要目标,其研发与推广关系农业长远发展。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与转化力度,大幅提高玉米单产量。突出强调要发挥价格与预期价格杠杆对玉米生产的调节与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户广泛宣传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的改革方向,宣传大幅拉开等级差价和实行优质优价,扩大品种差价的政策,不断调节玉米生产结构;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大力推介优质玉米新品种,保证玉米农户能够获得良种及栽培技术的培训与服务。

  二是加大支农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以县区农业推广中心站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桥梁,村级农技小组为纽带、农村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基层科技体系。在此基础上,强化组织管理,确保经费保障,提高队伍素质,构筑服务网络,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玉米产业。

  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重点利用技术支撑领域,优化品种结构。积极研发并培育新的玉米品种,推广育种技术,不断改良玉米品种的品质,提高其应对环境的能力。加快优质专用玉米及青贮玉米的培育推广,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科技成果,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服务与培训,完善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