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法制建设依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理念完善法律体系与制度,不断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帮助农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益、履行义务。在推广法律意识的同时,还有从实际出发发现法律中需要完善加强的方面,努力提高法律在农村居民心中的认识。
2006 年,我国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稳步推进建设工作的进行,并计划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因此,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些区别之处。
首先,它们的发展侧重点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宏观的指导性政策,而农村社区建设则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整个农村发展方向的指示性决策,而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要通过一些方式、途径来实现,这就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此类的具体实施措施来实现。
其次,其工作重心不同。新农村建设事业重在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上,包含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现代化农业建设等。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在于强调社区的建设改革,主张农村居民发挥高度的自治精神,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政治活动等,并要求加强农村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医疗、教育、文体等多层面的建设推广工作。
另外,其组织与实施的参与者也有所不同。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农村的核心工作领导干部牵头,配以其他部门的日常辅助工作,并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在政府、党委等领导的带头下,需要农村居民的配合,并且建设工作的重点参与这也在于农村居民,因此二者的参与主体与负责内容是不同的。
2.2.2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源自我国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其中一点,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解决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而提出的。所谓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是追寻建立城市与农村的公平、和谐、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是要通过工业促进农业法展、以城市带动乡村经济的方式来协调城乡关系,缩短城乡差距。
在经济方面,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富农、减农与转移农民的结合,实现从根本上的农民增收;在政治方面致力于尊重农民、有待农民与组织农民的结合,给予政策的援助,积极调动农民行驶自身权益;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教育、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与意识转变,使其能够在具备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文明意识的觉醒。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过去城市、农村割裂发展的状态,将城市、农村经济发展融为一体,整体规划发展方向,促进城乡的联动关系,实现共同的经济发展繁荣。主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产业结构规划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尤其强调农村地区的改革建设,不仅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的交通、道路网、电力、信息通信、商业服务网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村能够在基础硬件设施上尽早的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使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城市水平的生活状态。
第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推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中心转移。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加速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建设脚步。
第三,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破就有的重工轻农思想,实现城市农村的平等。在就业、户籍、教育、土地管理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事项农村城市的平等共享,积极促进城市与农村间相互的交流沟通,依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调整国民的经济收入分配,根据具体情况减轻或减免农业税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在财政支出上体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