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乌鲁木齐农家乐乡村旅游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4 共4469字
  6 结论与讨论
  
  乡村旅游是一种将农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体验农家小院的生活,另一方面给乡村居民解决了“三农”问题,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有显着作用。
  
  乌鲁木齐县计划以南山旅游产业基地为核心,南山生态旅游景区和环首府综合发展区为发展区,打造首府旅游服务业中心和县城现代服务业中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特色。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是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作为大背景,依托乌鲁木齐县南山旅游产业基地对乌鲁木齐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研究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将方家庄农家乐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农家乐经营者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方家庄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对方家庄农家乐供给系统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方家庄是属于混合作用型发展模式,应加强中介系统的介入。最后提出适合方家庄发展的政府主导下的农户入股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论文的最后提出几个建议:(1)提出农户入股的发展模式;(2)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3)集约化运作。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有着很大的联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模式,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的调整发展模式,才能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本人能力、水平及资料的局限,粗浅和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2011,(13):69-72.
  
  [2]齐鑫。我国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4,(10):13-15.
  
  [3]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07,(2):61-6.
  
  [4]Richardson RB,Fernandez A.Tschirley D,et al(2012)。Wildlife conservation inZambia : Impacts on rural household welfare [J].WorldDevelopment,40(5):1068-1081.
  
  [5]Gawley M(2009)。Tourism,rural:in Editors-in-Chief:Rob K,Nigel T(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M].Oxford, Elsevier, 313-317.
  
  [6]John Williams,Rob Lawson,Community l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8(2001)pp.269-290.
  
  [7]Garrod B.,Wornel,R.,Youel,R.reconceptualising Rural resources as CountrysideCapita:the Case of Rural Tourism[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1):1117-128.
  
  [8]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0336-04.
  
  [9]Park,D.,Yoon,Y.,“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A Korean casestudy”,Tourism Management,Vol.30,No.1,2009,pp.99-108.
  
  [10]Araujo,L.M.,“Patnership and Ragional Tourism in Brazil”,Annuals of TourismResearch,No.4,2003.
  
  [11Sikoraa AT,Nybakk E(2012)。Rural development and forest oweer innovativenessin a country in transition:Qualitative and guantitative insights from tourism inPoland[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15:3-11.
  
  [12]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论坛 2002,(4):45-50.
  
  [1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2):1597-1605.
  
  [14]陈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以陕西乡村旅游为例 [D]兰州:兰州大学。2009.
  
  [15]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16]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吕明伟。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53-461.
  
  [17]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18]肖湘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19]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67-88.
  
  [20]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5-89.
  
  [21]胡静。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以武汉市黄陵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2]陈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一一以陕西乡村旅游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9.
  
  [23]张利娜。人文景观富集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体系研究---以秦皇岛山海关区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24]夏学英,刘兴双。新农村建设视阙下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3-78.
  
  [25]张显庭。福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6]张树民,钟林生,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
  
  [27]杨佳。都市型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8]戴承良。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及发展对策[J].上海农村经济,2011,(9):30-34.
  
  [29]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374):178.
  
  [30]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求实,2006,(1):244-245.
  
  [31]丁宇,马兰菊,张蕾等。农家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以新疆乌鲁木齐县方家庄村为例[J].西部大开发研究,2009,(4):6-10.
  
  [3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21):8.
  
  [3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34]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20(3):84-87.
  
  [35]胡敏。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兼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升级[J]旅游学刊,2009,24(2)70-74.
  
  [36]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2):73-76.
  
  [37]王芳。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以乌鲁木齐县为例[D].新疆:新疆大学,2011.
  
  [38]唐晓兵。新疆乡村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6):17688-17690.
  
  [39]蔡碧凡。 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大学,2005,(12):52-54[40]王小梦。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来自“洋家乐”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 2014,(33):265-26.
  
  [41]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管理研究,2014,(10):61-62.
  
  [42]李宏岳,陈然。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13-4215.
  
  [43]唐克敏,袁本华。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6):2399-2400.
  
  [44]邱云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5):17-19.
  
  [45]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4-19.
  
  [46]王卫平。乌鲁木齐县观光农业发展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07.
  
  [47]Kombol T.P.Rural Tourism on the Croatian Islan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Regenerative Strategies[J].Periodicum Biologorum,2000,102:425-431.
  
  [48]Hern Ndez Maestro Rosa M MG,Pablo A,et al(2007)。The moderating role offamiliarity in rural tourism in spain [J].Tourism Management,28(4):951-964.
  
  [49]Winston Moore,Peter Whitehall,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 And RegimeSwitching Model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2(2005)pp.112-126[50]Moya Kneafsey,Rural Celtural Economy-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Annalsof Tourism Research,vol.28(2001)pp.762-783.
  
  [51]John Williams,Rob Lawson,Com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8(2001)pp.269-290.
  
  [52]肖佑兴,明庆忠。关于开展云南乡村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3 一 35.
  
  [53]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6):112-114.
  
  [54]丁宇,李文胜,王卫江。森林旅游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9(1):39-43.
  
  [55]丁宇,李文胜,王卫江。森林旅游区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南山林区方家庄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9(4):50-55.
  
  [55]易磊。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思路[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2.
  
  [56]吴睿辉。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与优化[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57]鲁旭。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路径分析---以泰安市盘龙山景区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6):112-113.


  后 记
  
  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自己的三年研究生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可以用酸甜苦辣来总结,过的很充实。对这所学校,有着难以表达的特殊感情。我的本科就是就读于本校,因为就读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在学习旅游管理的专业课时,我就开始接触人文地理。看到人文地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这门学科的热爱更加强烈,于是我决定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
  
  在这三年时间里,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喜欢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对人文地理学的喜爱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让我从旅游管理的方向写下了这篇毕业论文。
  
  本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得益于我的恩师--陆亦农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记得刚考上研究生时,我和陆老师一起在她的办公室交谈了关于本专业各自的想法,谈话期间我被陆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所感染。从选题到论文的撰写过程,陆老师始终认真的给我指导,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在此,我向我的导师致以诚意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还感谢权晓燕老师,由于我的论文选题方向,我多次找权老师了解研究区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情况。权老师即使有公务在身,依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提供材料,详细给我介绍研究区的基本情况,向我指引方向。
  
  感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每一位老师的谆遵教导,包括焦黎院长、李艳红院长,感谢我的本科班主任陈学刚老师,感谢黄佛君老师、董晔老师、孙浩捷老师、王哲老师、胡江玲老师等,地科院的老师们在我的研究生阶段,给予我学业上的帮助和建议!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王佩佩,与我相伴的七年时间里,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同班同学的鼓励,感谢父母和男友对我的无限支持和理解!
  
  论文的完成和大家的帮助密不可分,但由于自己研究水平有限,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给予指正和批评。最后,再次对支持、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