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牡丹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4 共66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第一章】牡丹江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导论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第三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潜力
  【第四章】牡丹江市县旅游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设计
  【第六章】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县域旅游资源规划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首先,从国际角度看,东北亚成为热点区域,旅游成为中俄双方合作的突破点。近年来世界战略重心东移的趋势很明显,亚太地区特别是大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俄罗1斯、日本、韩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基本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外汇储备和投资总量也已超越美国,亚太地区正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俄罗斯意识到了远东开发对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也在酝酿强势回归远东的重大国家战略。

  俄罗斯远东大开发将给亚太国家和地区带来众多竞争的机会,对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缺的中国而言,面临巨大发展机遇。近年来,中俄战略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都保持相互坚定支持的态度。

  旅游成为中俄双方合作的突破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将共同修建通往黑瞎子岛的道路、桥梁、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打造北方度假之都,共建互免签证区,成为互利双赢的典范。2011年中俄双向交流人数超过335万人次,其中俄罗斯来华旅游人数接近254万人次,同比增长7%.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客源国。

  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之后,2012年和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这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进一步推动两国的旅游合作。2014年俄来牡丹江旅游人次已达到72.92万人次。

  其次,从国内来看,中国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期,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不少地方旅游业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旅游业却呈现逆势发展劲头,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旅游大国特征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旅游产业地位提升,拉动作用不断显现。2009年国务院下发第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业逐步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据测算,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经济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全球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旅游需求向多元转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由于散客化趋势的影响,游客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互联网对目的地信息的搜集、交通行程的预定、酒店的预定等。国内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健全,从单一的观光性产品为主,转变为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等逐步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以及科考、探险、生产等特殊产品。

  总体而言,一方面,中国旅游已经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中国旅游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酒店业空间发展不均衡,景区等级呈现"钟型"格局,空间分布不均,景区经营效益存在空间性差异,旅行社产业向东部集聚态势明显,区内差异显著。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推进牡丹江县域旅游产业发展, 立足充分放大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本文围绕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贸旅牵动"的发展战略,通过细分客源市场、细分消费群体,研究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进而对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布局,以巩固避暑游、延伸跨境游、做火秋冬游、做大城郊游,促进牡丹江县域旅游业由两季兴旺向四季繁荣转变,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牡丹江跨越争先的战略支柱产业。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基于目前国内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完善的现状,从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特征和问题入手,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从战略设计的角度规划牡丹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各地发展县域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使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认识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不足,可以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也有助于本地经济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综观世界各国(地区)旅游业发展,多呈现持续性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态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国外学者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关于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研究。Anne Mette Hjalager(2002)认为旅游业的改革要重视旅游相关部门的驱动力。Stephen(2003)针对加拿大政府发表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假想》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假想侧重于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还提出了一些使这种假想发挥积极作用的措施。Riliang Ou(2005)认为,政府不仅在旅游业市场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的竞争力上也有重要影响,同时指出政策制定者在关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旅游业的现有管制结构。Nancy Gard McGehee(2006)研究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旅游立法者,结果发现立法者更关注于旅游业在就业、经济影响以及与其他产业关联三个方面的影响,政府和立法者对旅游业的经济的重要性也很认可。ZekeriyaBingol(2014)觉得通过有效的旅游规划可以实现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其中很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相互协作的框架下各司其职。

  二是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N.leiper(2007)指出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四个因素,而 Crouch&Ritchie (2005)认为旅游经营者增加旅游产品价值的能力是旅游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Clare A?Gunn?(2005)、Hem&Ivcrson(2004)则阐述了市场细分和品牌树立的重要作用。关于旅游目的地区域,Gram Pon(1991)认为客源地到目的地的游客量与客源地的人口、财富、对旅游的爱好程度、目的地的吸引力是成正比的,与之成反比的是目的地到客源地的距离;Buhalis (2000)提出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包括在目的地的竞争力中;Uysal (2000)建议在对目的地市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目的地促销活动来提高竞争力。很多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如 Enright(2004)、Newton J. (2005)研究后指出目的地吸引物特性和产业管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Quhl lil(2000)把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国际会议旅游目的地,运用方差分析法,对它的旅游竞争状况进行了分析;Ahm(2006)认为从 1982 年开始,作为旅游目的地,美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出现下降的趋势。

  三是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研究。Larry Dwyer 、Peter Forsyth(2010)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了旅游直接投资的动机;Kumi Endo(2006)认为由于旅游业跨国公司经常采用非股权投资的方式,因此旅游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并不是很高;Diana Barrowlough(2007)指出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旅游对外投资绝对数量有了显著增长,但是资金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

  四是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获得协调发展,达到预期的质量并能持续下去的发展状态(Bum Yong Ahn, 2009)。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在共性中存在个性的问题,认为发展要因地而宜(GramhamMiller,2001),应倡导基于环境保护意识上的旅行方式(Susanne Bohler ,2002),旅游业环境认证需要在统一的全球标准体系的前提下进行(Xavier ,2010)。

  Vinod Sasidharana(2011)提出发展国家生态标签,通过标准化的评估体系,来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改善和竞争力提高。Tae Gyou Ko(2002)认为要鼓励旅游从业相关者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运用恰当的信息从而参与产业的发展。

  Stefam Gossling(2003)、Colin Hunter(2008)、Martaha Honey(2011)&Mihalic(2012)等学者则研究了生态足迹法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1.3.2 国内研究综述。

  中国的旅游业属于发展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是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不仅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会给民众带来生活福祉。国内学者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关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研究。张学斌(2000)把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作为营销主体,试图运用市场营销和整合营销的方法,分析研究他们在旅游营销中的作用及行为。陈曦(2007)认为可在依法治旅、政策引导、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基本建设和旅游环境的打造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分学者针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政府行为进行了研究,如余琛(2011)从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岳阳旅游业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弊端,认为存在政府指挥失灵,认为政府职能必须转变;王东(2012)指出珠海市实施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政府行为失范、产业发展不足和政策创新缺失等问题;魏敏(2012)认为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应发挥政府职能,政府积极作为,另一方面重视市场效率,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速产业发展;尹雪( 2013)从宏观调控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公共管理职能三个政府基本职能分析银川市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职能困境。

  二是关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众多学者针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系统研究。王瑜(2006)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区域发展等宏观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支撑关联产业发展,还能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区域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是能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化解就业矛盾,加快城镇化进程。徐晗(2010)则以长白山为例,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长白山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认为旅游业增加了长白山就业机会,完善了交通和接待设施,加强了区域经济协作,增加了地区收入,促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谢风媛(2010)构建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门限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入境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转折点。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等(2011)建立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采用 1982-2008 年时间序列数据,指出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增长 1%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 0.789943%和 1.090079%.周李娇(2013)分析了旅游业对 GDP 的贡献,他主要采用了线性回归模型、弹性模型、旅游业增加值测算贡献率等方法。

  聂桢祯(2013)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四川旅游业总收入与 GDP 存在着单向的 Granger 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图显示,GDP 对旅游业总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对 GDP 都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三是关于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的研究。张华初、李永杰(2007)认为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直接拉动能力最大。吴三忙(2012)研究了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认为旅游业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存在广泛的关联,且关联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旅游业对"吃、住、行"等相关产业依赖度仍较高,旅游消费结构仍有待优化。张璨琳(2013)通过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利用SPSS18.0 软件定量分析了湖南省旅游业内部各要素及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刘祝、李岩松(2013)认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旅游业经济增长的新切入点,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模式有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四是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国内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从理论研究来看,杨阿莉(2004)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旅游内涵的深入分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主导观念,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石;张炜( 2013)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提出了我国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牛亚菲(2002)提出 4 个层次的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付红军(2005)提出小城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五大子系统;张美英(2006)建立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刘英男(2012)构建了一个科学的长白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白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1.4 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国内外县域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其次,深入到牡丹江市的部分景区、景点以及市、县、乡三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调研走访,与景区负责人、从业人员、主管部门负责人座谈、沟通,取得第一手详实资料。最后,对牡丹江县域旅游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归纳总结其规律性,探索进一步提高牡丹江市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从多个角度促进和规范旅游业的发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七章。

  第 1 章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等。

  第 2 章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对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等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 3 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潜力。综合叙述了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及开发组织、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市场开发、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分布等情况,以及旅游资源类型特色及开发潜力。

  第 4 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了牡丹江县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开发同质化明显;开发资金短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产品档次较低,旅游收入增长乏力;客源市场开发不足,以黑龙江省内游客为主;旅游开发人力资源匮乏,缺乏发展后劲等,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第 5 章牡丹江市县域旅游资源开发设计。提出了牡丹江市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定位、空间布局,并从县域旅游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产业区域协作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开发方案。

  第 6 章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针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如创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旅游产业扶持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资源保护等。

  第 7 章结论。对研究结果进行简要总结。

  1.6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研究。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进行设计与完善,并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进行描述,并对牡丹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实地调研法。利用笔者工作的便利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除特殊标注外,论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均来自实地调研,牡丹江市、县旅游局、旅行社、统计局、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2)文献研究法。对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阅和归纳,对国内外有益经验进行总结,更加广泛地、全面地了解旅游产业发展走势。

  (3)个案研究法。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牡丹江各县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弄清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1.7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7.1 论文主要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证分析了牡丹江市县域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空间组合分布、类型特色、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全面提升牡丹江县域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一个以多元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景观为载体,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东北亚地区跨境旅游的组织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

  第二,政策创新。研究牡丹江县域旅游产业的构成,分析现有政策框架下企业、政府、个人及相关机构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定位,提出了三者之间的最优组合方式;从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旅游发展资金,建立以财政预算为主、企业赞助为支持、协会与行业基金为补充的旅游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可以为牡丹江市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上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1.7.2 论文不足之处。

  本文的研究仅局限于牡丹江县域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方面,因此对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品牌建设等问题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案例研究也只是选取了一定量的具有地方优势的旅游产品,对于这些特色旅游产品以外的其它产品的发展模式的研究都不是特别深入,还有待于今后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标签:旅游资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