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构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4 共4712字

  第 5 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构想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客观性、隐蔽性、扩散性以及可控性,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与保障,有利于商业银行追求自身盈利目标,有利于保证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统一,有利于确保银行业甚至整个宏观经济有序地运行,因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5.1 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环境。

  5.1.1 培育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引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为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而努力,更是银行长久稳健经营的灵魂依托。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首要的就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培育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加强对于员工企业文化的相关培训,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中心的素质拓展活动,确立员工应有的行为规范和业务操作流程,确立制度观念并保证文化精神内涵深入人心,同时强化法制意识教育,增强法律道德观念,保障银行利益和长久发展。

  5.1.2 完善公司治理与组织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完善的公司法人结构与内部控制结构。优化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健全分配激励制度、决策约束制度和责任人制度,解决存在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增强透明度,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合理优化与发挥好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并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和具体措施,全面提升银行经营环境。同时健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规范制度改革,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完善商业银行架构体系建设。

  5.1.3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激励约束。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如巴克莱银行的奖励激励制度、养老金制度以及休假制度等,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科学衡量员工的工作成果,改革传统的人事薪酬制度,进行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与全素质教育,注重员工的持续教育和文化带入,健全公平的升迁制度与员工职业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归属感和使命感,促进银行与员工长远目标的高度一致,促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5.1.4 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注重人才培养。

  银行关注员工的发展与诉求,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升迁的同时关注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关注现有员工的持续教育和公平竞争竞聘选拔,同时对于新入行员工,加速关键人才和储备人才的引进并做好相关培训,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储备体系。注重不同岗位之间人员的安排与流动,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全面防范信贷风险,保障银行长远稳健经营。

  5.2 结合实际、区别分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风险管控。

  5.2.1 将宏观环境与微观实际相结合。

  将宏观经济环境与各行微观实际相结合,不能孤立地考虑银行自身情况,也不能对于宏观经济形势不管不顾。要时刻注意形势变化并做出相应调整。在模型中我们就能看到,在于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宏观经济大指标高度关注,对于自身的指标也要密切注意,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银行实际,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要采用不同甚至差异较大的方式防控信贷风险。

  这就要求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审时度势地注意其所处于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同时结合各行实际,以银行的各项实际指标为根基,区别对待,将银行的微观实际同经济大环境的宏观实际相结合,并时刻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形势变化,谨慎地做好防控信贷风险工作,保障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与国民经济的长治久安。

  5.2.2 对风险分类管理并区分对待。

  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对于信贷风险要分类管理并区分对待,加强信贷审核,强化贷款五级分类,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注重贷款回收,全面把控信贷风险,健全信贷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对于不良贷款高度关注。

  在 Panel Data 模型中,模型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年增长率、贷款总额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GDP增长率同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关系,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因而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变化发展制定和及时更新风险模型和测量评估,对业务区分对待,对风险分类警示管理,严格管理控制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风险。

  5.2.3 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商业银行在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与措施不能与商业银行实际情况脱节,同时取长补短,吸收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建立服务客户的意识,恪守银行责任,严控信贷风险管理与信贷资产质量,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制定、执行、监管的严密性和有效性,建立客户历史数据库和信贷风险定价工具以及现代风险计量模型,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发展时刻革新,从源头防范不良资产,与此同时,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保持稳健的银行财务架构,保证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完善内部沟通保证内部审计,同时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管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5.3 定性定量、高度关注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警惕潜在风险。

  5.3.1 定性定量、及时更新风险监控模型。

  定性定量构建风险监控模型,完善现代风险计量模型,关注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虽然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危害巨大,但是信贷风险也是也可监控的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控制的,银行要利用好信贷风险的固有特点,了解信贷风险的要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客观评估风险并积极补充发展模型,力求保障银行信贷风险监控不留死角。

  同时,及时更新与完善客户历史数据库,不断补充与扩展信贷风险定价工具,将各种影响因素全面纳入监控范围。并且,努力保证风险模型的有效性,如果风险模型存在但是无效,很容易使管理者忽视对于风险的管控,自认高枕无忧,实际隐患重重,一旦风险爆发,就会给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因而在定性定量进行模型构建的同时也要注意模型的及时更新和有效性。

  5.3.2 密切关注影响信贷风险的因素,监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密切关注影响信贷风险的各种因素,诸如 GDP 增长率、商品房售价变动、社会消费品年增长率、资产负债率、银行规模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显性指标不仅可以帮助银行了解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其变化还可以帮助银行快速捕捉经济发展动向,抢占先机,同时,由于这些因素对于信贷风险具有显着影响,因而防控信贷风险,这些主要印象因素不可忽视,要时刻注意其数值及变动趋势,因行而异,全面监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5.3.3 警惕潜在风险因素,竭力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对于结构性融资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行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深入开展信用风险排查与防控,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有序化解和处置风险。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首先要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原则,审慎稳妥地防范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同时在严格控制贷款总量的基础上,大力优化贷款结构,健全统计信息系统,强化全口径风险管理。对于房地产贷款风险,继续严格实施"名单制"管理,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分区域管理,做好压力测试和风险预案。对于高收益理财产品,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内部组织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理财业务经营部,集中统一经营管理理财业务,并按照要求合规开展理财业务,防范风险。对于中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借款人资格审查,利用征信系统,全行业联动,遏制风险事件。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商业银行要保障客户信息安全,保障客户资金和银行账户安全。同时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机制、优化信息系统架构,建立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的长效机制。

  5.4 贯彻落实信贷活动规范,管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贯彻执行落实商业银行贷前、贷中、贷后业务操作流程规范,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贷中控制、贷后管理,全面把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时要注重对于信贷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加强对重大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建立重大风险评估、重大事件应对、重大决策制定、重大信息报告和信贷应急机制。强化控制活动,增强岗位分离和对于各部门人员的责任分配与责任控制评价,权责清晰,贯彻落实到责任人,保障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严谨性。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授权体系,层层审核,建立高度电子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工作质量与效率,研究业务流程,对于冗余的部分及时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强调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在设计上和运行上的"双重有效",这里的双重有效尤其强调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执行力。拥有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但执行不力,不仅"劳民伤财",也会导致管理者自认高枕无忧而忽视风险的存在,最终引发风险爆发,解决执行力问题,就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5.5 加强信息交流,保证银行沟通顺畅。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其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隐蔽性不易察觉,而一旦风险爆发其扩散速度相当快,危害性极强,极易导致危害性后果。但同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又是具有可控性的,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就要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在信息交流沟通上,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障信息交流沟通的通畅,保证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率,确保上下级的纵向和同级之间的同向交流能够真实、准确、及时、连贯以及通畅,保证信息时效性和真实性,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信息报告与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建立虚假信息黑名单,利用征信系统,建立统一的授信制度,确立以授信为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强同行业联动,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保障银行经营利益。

  5.6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部审计。

  5.6.1 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督机制与管理机制,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稽查机制,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具有排外性和独立性的委员会,掌控各个环节的经营情况,做好监督工作并将发现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及时反馈,敦促解决。全力保障商业银行内部稽查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漏洞严格稽查,上下级及同级部门之间密切沟通,资源共享,保证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及其运转的质量与效率。

  同时,将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相结合,并参考国外商业银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借鉴经验总结教训,取其精华为我国所用,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授权审批制度与内部检查制度,适时发挥银行内部监督及行业监督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5.6.2 完善银行内部审计体系。

  防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必须要完善银行内部审计体系。首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审计理念,建立审计预警系统,提升审计质量,树立起独立的、垂直的审计体系,并广泛使用电子化技术,创新审计手段,完善审计体系,审时度势地开发新业务,建立现代审计系统。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从业人员加强考核并对已有的专业审计人员加强继续教育,提升审计水平,减少人为失误的发生,提升人员执行力。

  同时,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时,一定要保证审计过程的严谨和独立性,保障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将内外部审计相结合,保证审计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强调贯彻落实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如不落实,那么即便之前工作做得再详实客观,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商业银行管控信贷风险,因而,强调执行落实,审计结果必须得到执行落实,以帮助商业银行管理信贷风险。

  综上,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业绩固然重要,但是防控风险更重要,它是商业银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因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稳健发展而言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