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与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
截至 2014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 134.8 万亿元(本外币合计),比2013 年末增加 1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5%.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67.47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8.2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9%,占资产总额的 50.1%;债券投资余额为 20.51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3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1%,占资产总额的 15.2%1.
从贷款投向看,2014 年商业银行公司贷款(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 50.77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个人贷款(不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为 14.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7.8%.从行业分布看,2014 年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个人贷款(占比 28.0%)、批发和零售业(占比 12.2%)及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占比 11.0%)2.
截至 2014 年末,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达 125.09 万亿元,比 2013 年末增加14.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9%.其中,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 98.34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8.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9.6%,占总负债的比重为 78.6%3.
2014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 8426 亿元,比 2013 年末增加 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 1.25%,比 2013 年末上升 0.25 个百分点4.[6]
2007 年 4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明确我国商业银行依据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贷款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以及损失类共计 5 类,其中后三类即不良贷款。从下表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贷款余额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7].
2.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潜在风险分析。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防控信贷风险上卓有成效,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表明,潜在风险仍然存在。
第一,结构性融资,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信贷结构不合理以及资金配给过于集中致使信贷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对于行业结构调整有了更为细致和严格的要求。一些行业在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致使其现金周转困难,企业利润萎缩。与此同时,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还面临着淘汰落后的艰巨任务。在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中,"淘汰一批"的要求也使部分产能过剩的企业面临持续困难。面对大力度的政策和严峻的市场竞争,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大。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 年《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的数据:2014 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依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个人贷款(占比 28.0%)、批发和零售业(占比 12.2%)及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占比 11.0%)[8].这也是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主要集中点。
第二,地方融资平台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银行贷款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诸如权责不清、主体不分、分工不明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多头举债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一些债务无法清算也无法找到源头,就此产生了很多不良贷款等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混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一些债务转移至中央财政,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长治久安都会造成恶劣影响,而商业银行首当其冲对此"买单",无形中也加大了银行风险,提升了不良贷款率,长此以往,必不利于银行长久稳健发展。
第三,房地产金融的风险。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房地产金融也成为了银行信贷潜在风险之一。楼市价格的下降,投资楼市的回报率降低等情况纷至沓来。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变化显着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引发了诸如银行贷款过度紧缩等问题。同时,由此扩散引发出的一系列经济变化和一些固有的贷款偿还问题,提高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房地产金融已成为亟待关注的风险之一。2014 年 3 月,浙江奉化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崩盘,涉及十数亿元银行贷款,被称为国内"房地产违约第一单".
第四,部分领域或地区企业债务率过高。长期两位数高增长的中国经济,近几年减速换挡到 7%至 8%的区间,面临下行压力,实体经济的风险在金融领域开始有所体现。而由于前些年投资过度扩张,加上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部分企业债务率过高,风险显着上升。同时,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区域特点也较为明显,从行业上来说,主要集中于钢贸和小微企业,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部分民营企业醉心于高杠杆高成本经营,在上升期盲目乐观超常规扩张,一旦市场景气波动,终端产品需求萎缩,资金链难以为继,极易断裂,引发民营企业跑路潮,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也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攀升,加重了银行经营风险与负担,同时破坏了银企关系和用体系。
第五,高收益理财产品兑付违约风险上升增加银行信贷潜在风险。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日益活跃,影子银行在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如业务不规范等问题。部分理财产品销售存在隐瞒风险、夸大盈利预期等问题,有的产品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存在过度错配,甚至有部分理财产品作为信贷替代品投向了限制性行业和领域。同时,影子银行融资链条复杂,极大地推高了资金价格,这些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兑付违约风险上升也是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所要面临的潜在风险之一。
第六,金融业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隐患。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支付、P2P 借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适应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小企业以及个人融资需求和金融创新的潮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由于法律规范缺失,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底线".同时,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资金存管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 P2P 借贷,容易产生发生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另外,风险控制尚不健全,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从是高风险交易,加之个人信息被盗用滥用的现象普遍,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且出现较大幅度违约的格局,极易导致风险事件发生。
第七,个人汽车贷款加剧信贷潜在风险。个人汽车贷款与一般贷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人汽车贷款主要的贷款群体是消费者个人,且消费者还款来源多为个人收入,这便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存在,商业银行为此承受的潜在风险十分巨大,同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对汽车消费信贷有着显着的影响,加之部分银行存在内部机制不健全及经营指导方针偏差失误,过分强调短期盈利,降低条件拉拢客户,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当前,面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政府通常愿意采用挤出手段来避免风险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经济正在逐渐恢复,我国近几年银行业发展卓越,应当利用好发展契机,同时注重对于银行信贷风险及其潜在风险因子的管理与防控以促进银行业的长久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