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影响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7 共610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英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体制探究  
【第一章】英国培养服装设计师的路径研究绪论 
【第二章】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历程 
【第三章】英国服装设计师学徒制发展 
【第四章】英国服装设计师院校制发展 
【第五章】影响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对中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英国服装设计师培育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影响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因素分析

  英国服装设计师在培养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多种机制。这些培养机制都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是社会各方面作用力下形成的符合当时形势的机制类型。下面将综合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的学徒制和院校制教育,归纳总结影响设计师培养机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因素。

  5.1 经济因素

  本研究对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从十二世纪的手工业行会学徒制一直到当今的服装院校制的发展和内容进行了阐述,期间英国经历了多次经济上的变革与起落,对服装设计师的培养机制的变革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推动着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向前发展。

  5.1.1 圈地运动推动国家立法学徒制

  圈地运动于 12 到 19 世纪时出现在欧洲。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出现在 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15 世纪末叶、16 世纪初叶,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 1630 年和 1631 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 10 万英亩,约占 该郡土地 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1485~1550 年这些乡绅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 60%.[35]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这时,贫富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英国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十六世纪上半期,英国就爆发了大规模农民反对圈地的起义。

  为了遏制农村圈地运动的过快发展,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此时,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工匠学徒法》来维系和规范学徒制。在 1601 年的《济贫法》中还建立了女王颁布《工匠学徒法》,维系和规范学徒制。另外,1601 年的《济贫法》中建立了另一个学徒制,教区学徒制。这项法案规定贫苦儿童必须当学徒。这两个法案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将对学徒制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权利交到国家手里。

  圈地运动引起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给行业学徒制带来了巨大挑战。圈地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升级,这些矛盾为政府带来了困扰,政府希望采取措施,缓解贫困问题,他们寄希望与新的学徒制的建立,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对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各种干预。圈地运动推动了手工行会学徒制推向了国家立法学徒制转变的历程。

  5.1.2 工业革命加速学徒制的衰弱

  在工业革命之前,毛纺织业已经占据英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是英国的支柱型产业。

  例如:苏格兰集中于高品质针织品和羊毛服装的制造业,英国西北部的优势是纺织品技术,北安普顿地区擅长鞋类生产。纺织业可称之为英国劳动密集最高的工业类型。英国历史悠久的制造业也代表了世界一流水准的纺织制造水平。毛纺织业的发达促使英国出现大量的纺织学徒与裁缝学徒,手工行会学徒制盛行一时。

  然而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对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和国家立法学徒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它被认为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发明出许多自动纺织机器,推动了纺织机械化大生产。1733 年,机械师约翰·凯伊(John Kay),使织布工人提高了一倍的工作效率,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 年工人哈格里夫斯(James Hagreaves)发明了手摇纺纱机,也被称作是“珍妮纺织机”.(图 5)它以人作动力,整台机器包括一个手摇轮和一排并列的纱锭。用手摇动轮子,不用手指的帮助,棉花就能够同时纺成 16~18 根棉纱。而旧式纺纱机,只能纺一根纱。它的发明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迅速提高棉纱产量。1769 年,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种水力纺纱机有 4 对卷轴,以水力作动力,纺出的纱坚韧结实,由此建立机械化工厂,集中工人进行生产,并建立一套工厂制度。并于 1769 年建立了最早使用机器的水力纺纱厂。1779 年,工人萨缪尔·克隆普顿(Samuel Crompton)发明了骡机。这种骡机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优点,它可以推动 300~400 个纱锭,纺出细致而又牢固的纱线。这种机器很快得到运用。到 1800 年,英国已有六百家“骡机”纺纱厂。1813 年,塞缪尔·霍洛克斯(Samuel Horrocks)发明铁制的织布机器。经过改进的自动织布机,比手工织布提高了四十倍的效率。其他纺织机器相继问世,实现了纺织业的机械化大生产。

  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使得机器开始代替人力劳动,工厂生产开始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的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使得对一般员工的要求相对以前的技术手工业者来说简单的多。师傅-工匠-学徒-劳工或佣人的技师等级体系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领班-熟练工-半熟练工-劳工的新等级体系,而在这一等级体系中,很难找到学徒的位置。学徒在这一集体生产的方式下显得不适用,新的生产关系中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技能手工业者,他们需要的多是劳工和普通熟练工。学徒制已经不适应这一历史时期的新的工厂生产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传统的学徒制逐渐没落下来。

  5.1.3 英国时尚组织扶持院校制的发展

  英国的时尚组织从成立之初就一直不遗余力地辅助和推动设计师的培养机制,直接或者间接地为新兴设计师的发展提供资金资助。比如英国时装协会和伦敦东区时尚。

  英国时尚协会创立于 1983 年,它是由业内赞助商出资的非盈利性机构。该协会创立之后,与 1993 年与服装生产商、销售商、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伦敦时装周。并且致力于帮助服装设计师拓展其业务。

  1993 年,英国时装协会创建了新生代优秀设计师扶持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支持新型人才的计划,包括免费的场地,借助伦敦时装周的着名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和推广崭露头角的英国时装设计人才,协助其业务增长。还有一个计划,以帮助新兴的设计企业,经营了三年以上的设计师有资格申请这个计划,帮助展示他们的设计,及其相关的商业支持。亚历山大·麦昆是首批受惠的设计师之一,该计划可以说是亚历山大·麦昆成名的起点。

  伦敦时装周也逐渐迎来鼎盛时期。在 2006 年后创建“后新生代”的基金,成为时尚前沿(Fashion Forward),提供直接援助,以一个更具体的方式满足商业需求。曾经受惠于“时尚前沿”项目的设计师,包括贾科尔·迪肯、乔纳森·桑德斯、理查德·尼克尔、克里斯托弗·贝恩和马里奥斯·施瓦布。另外,促成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凯恩与品牌范思哲的合作,设计师马里奥斯·施瓦布与侯斯顿品牌合作。还有其他扶持项目包括时装学院协会研究生(MA)奖学金,获得此奖者免费就读皇家艺术学院,还与着名时装品牌企业联手推出实习计划。公司提供给受益人 4 个月的带薪实习。

  自 2001 年,新生代优秀设计师扶持计划(NEWGEN)是由 Topshop 集团赞助。入选的新秀设计师会收到 5000 至 10000 英镑资金,用于他们的时装表演秀、展览空间、BFC 时装表演及其专家指导。当然,期间设计师还会得到销售和管理的支持,并会获得来自 BFC 合作伙伴的意见。该计划也吸引了国际时尚媒体和买家出席伦敦时装周。自 1993 年以来,亚历山大·麦昆、布迪卡、马修·威廉姆森等众多设计师都受惠于这项计划,并获得成功。

  第二阶段,从 NEWGEN 中挑选,给两个赛季中最有前途的设计师进一步支持,启动英国时装理事会的“时装基金”帮助最优秀的设计师成为国际企业。

  5.2 政治因素

  5.2.1 政府扶持服装设计师培养的组织机构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在英国时尚产业的浪潮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玛格丽特·撒切尔被誉为创造英国政坛奇迹的第一位女首相。在其执政期间,撒切尔夫人积极参与支持英国时尚界的活动。对时尚的商业价值,撒切尔夫人特别感兴趣。在她任职期间,撒切尔夫人通过一系列措施支持英国时尚产业。她定期举办接待一些时尚界的成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的部长也这样做。

  20 世纪 80 年代,撒切尔夫人的政府资助英国时装产业的发展,参与创建英国时装协会(British Fashion Council,简称 BFC),开始建立统一的伦敦时装周,统筹伦敦时装周的日期表等计划,努力促进和发展民族特色的服饰行业,该组织团结其他机构,如服装出口协会、制造商和零售商、以获得来自政府对伦敦时装周最大的支持,确保未来英国时尚界的可持续发展1984 年中旬,泰勒女士向政府贸易和产业部递交了一份详细文件:关于由 LDC 成立英国设计师管理机构的项目。该项目建议成立一个独立、专业和援助能力的组织来促进英国时装设计的利益。英国设计师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于英国时尚产业和设计师的发展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成为政府认可的组织,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资金,这使得英国设计师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得以迅速发展。1984 年 11 月,政府开始提供每年 10 万英镑资金给BFC.

  英国时装协会和设计师管理机构都直接对设计师的培养做出贡献。而政府对于前两者的支持,也是对于设计师培养的支持。

  5.2.2 伦敦时装周与服装类艺术院校紧密合作

  自 1984 年,由英国理事会(BFC)主办的第一届伦敦时装周以来,每年举办两届,内容包括时装表演和展览两部分,与纽约、巴黎、米兰并列的世界四大时装周之一。1990 年后期,伦敦时装周的举办日期改为在米兰时装周之前举行,分别是 2 月秋/冬时装周,和 9月春/夏时装周,举办期为 6 天,时装秀场次保持相对稳定。

  伦敦时装周以其多元化和充满活力、创造力而着称,在国际时尚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009 年世界遭遇罕见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生巨变,有些世界名牌被迫宣布破产,有些遭到收购和重组。此时,哈罗德·蒂尔曼以举办伦敦时装周 25 周年纪念为由,邀请多位知名设计师回归伦敦时装周。2009年9月伦敦时装周主办地迁移至历史宫殿萨默赛特,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次时装周上,巴宝莉、马修·威廉姆、苏格兰的普林格尔等英国着名品牌和设计师重新亮相。此外,为了提供设计师们更多机会,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对媒体说政府花费了 4 万英镑为时装周贵宾制服机票钱,邀请了超过 30 为国际着名买家来伦敦看秀。

  2010 年秋/冬伦敦时装周的开幕式上,英国前首相夫人莎拉·布朗出席伦敦时装周,代表着数年来英国政府对伦敦时装界最大的认可和支持。她与英国时装理事会主席哈罗德·蒂尔曼主持了一分钟的默哀仪式,纪念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事实上,前首相莎拉·布朗一直身体力行,只穿英国本土品牌的时装,并且其身影不断出现在一些时装秀场。2011年 2 月伦敦时装周,新任首相夫人萨曼莎·卡梅伦更宣布担任英国时装协会大使,并出席系列重要活动。

  伦敦时装周对设计师培养的辅助作用不仅仅在于时装周本身,通过服装院校与时装周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对新兴设计师的扶持计划,都为服装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2.3 英国创意产业政策推动服装设计师创新性的培养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 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1997 年布莱尔政府上台后,创立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内设创意产业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大力推进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具体包括出版、电视和广播、电影和录像、电子游戏、时尚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设计、音乐、广告、建筑设计、表演艺术、艺术和古玩、工艺等 13 个子行业,是英国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产业。1998 年和 2001 年,英国文体部两次发表创意产业纲领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包括:

  加强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全面支持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逐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政扶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

  首先,英国创意产业中包含了时尚设计行业,在 1998 年的创意产钢纲领文件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所以英国创意产业的政策实施必然包含了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的建设。英国创意产业现为英国的一项大型产业,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作为产业发展战略之一,必然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改革。

  5.3 文化因素

  5.3.1 经验主义是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理念的来源

  经验主义也是英国文化的特点之一。英国人对于经验极为推崇,实际至上,不喜欢形而上的思辨。他们重视经验实践,讲求实际效果、理智至上、即表现出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重经验轻理论的传统体现在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上就是重视经验教育而不是科学技术教育。“构成 18 世纪和 19 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础的所有技术革新,准确的说都是由工匠、技师或工程师这一类人做出来的,他们中间没有多少人接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他们全都是在没有得益于科学理论的情况下取得成果的。”[37]

  珍妮纺织机、飞梭、织布机、蒸汽机等都不是科学发明,而是工匠在日常生产实践当中积累经验、不断改造而发明出来的。在设计师培养机制发展历程当中,就表现为更依赖于学徒制这样的经验教育,即使在20 世纪院校制兴起以后,服装类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也是具有实践经验,能与产业相结合服装设计师人才。

  5.3.2 自由主义推动服装院校制发展

  英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 19 世纪,自由主义在英国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思想概念。早期在英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科学被分为了两个层次:一种是技艺的,为下层生产劳动者所运用。另一种是高雅的,为绅士阶层所把玩。[38]

  相应的,英国的教育也具有等级性。他们崇尚的是培养绅士的文雅教育,不屑于培养生产劳动者的职业教育。英国人认为职业与文化修养是对立的,是上层与下层阶级的对立。英国服装设计师培养历程中的学徒制教育属于下层生产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形式,最初是为了培养裁缝师这样的服装行业技术人才。

  然而英国的艺术院校教育是属于上层阶级的文雅教育形式,在其发展初期,服装手工技艺是不属于入艺术院校教育的范畴的。

  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流行开来以后,对英国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开始提倡自由教育,认为艺术教育业应该与产业相结合。艺术院校教育随之进行改革,服装裁剪、缝纫、刺绣等学徒制教育内容融入到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当中。在这种“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影响下,英国服装类艺术院校开始出现服装行业培训与艺术教育相加的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培养机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