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中国服饰的作用之美学象征与意蕴

来源:汉字文化 作者:任安静
发布于:2021-07-09 共35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中国服饰论文(写作参考6篇)
【第3篇】探索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服饰的关系变化
【第4篇】 中国服饰的作用之美学象征与意蕴
【第5篇】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的特点与特征
【第6篇】中国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服饰论文范文第四篇:中国服饰的作用之美学象征与意蕴

  摘要:服饰是生活日用品,用于遮身蔽体,它本身并没有美与不美的区别和界限,其美学标准来自于评判它的人,人们的生活观、审美观以及价值取向决定了服饰的审美内涵。服饰的变化与社会的美学变迁是紧密相连的,衣裳是美学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人们的审美偏好一定程度表现在服装上。探讨服饰中的美学意蕴,有助于未来通过服饰研究社会中存在的美学问题和审美变迁。

  关键词:服饰美学;意蕴;

  一、服饰的作用之美学象征

  从服饰上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发展程度。服饰的审美内涵和精神要素都与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匹配。每一个阶段的社会所体现的历史文明层次、科学技术水平和审美习俗都在不同精神内容的服饰中得到诠释和表达。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在文化体系中具有象征作用。古代服饰作为一种彰显的审美文化的工具,有助于各阶层各安其位、有序可循,国家长治久安。他们用不同的色彩及装饰图案来代表官职品级的差别,以服饰的材质及配饰来标识着装者的尊卑,透露出社会审美观念。衣着服饰在现当代美学传播与沟通方面的作用仍有增无减。

中国服饰

  服饰的变化与发展似乎是偶然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服装之间好像没有关系,但我们把这些看似无序的偶然因素放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来看,把时空放大即可提炼出服饰的普适规律。服饰具有象征和标识功能,着装传达主观感情和态度。世界各民族的服装可以归纳为几种制式:最初的形式有缠腰布、裙子、卷衣、直身长袍等,缠腰布主要为非洲人、中南美洲人、印度尼西亚人使用。覆盖装身中的裙子最早是男性穿的,例如古代美索不达亚米的苏美尔男子穿羊毛裙、古希腊青年男子穿埃克斯密斯短裙。卷衣是产生优美褶皱的服装。覆盖装之直身长袍以亚洲民族为代表,如中国的袍服、日本的和服。我们要读懂人类服饰的发展,首先需要掌握服饰的装身方式,服饰的装身方式无论是从用制式,还是从外形都能够明显区分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服饰,这是服饰适应机能的需要:适应环境、适应需求、适应风俗、适应审美文化。

  二、服饰的审美内涵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任何服饰都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承载着文化继续前行,它不仅反映穿着者的性别、种族、群体身份,还作为一种展示媒介,传达一定的美学信息。人们运用以往的经验、知识、想象、情感和感受等,分析、判断服饰,然后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通过服饰表现自我、展示喜恶、吸引异性。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体现他的文化修养,还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代风貌,它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从服饰的发展演变来看,服饰的鉴赏和设计相辅相成,促进服饰文化审美素质的提高,中国被冠以"衣冠故国"称号,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的审美文化,历代都将其列为社会生活礼仪规范的重要内容,从百家争鸣时代起,很多文人学士就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及服饰,并强烈地表现出对于服饰的审美倾向。

  穆斯林女性以戴头巾为美,以此显示自己温婉贤淑,符合穆斯林推崇"顺从"的特征和含蓄、和谐的审美偏好。西方金融中心的精英们常备一件卡其色风衣作为身份的标识;伦敦街头的绅士总是手握黑色长柄雨伞,围着格子围巾;而黑色夹克和墨镜则是北京艺术家们的标准配置……一个人的衣着配饰不仅是个人审美品味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时候,人们将其视为一个信息交换渠道,通过服饰细节传递信息、观念、情感和态度,并在互动中得到反馈。俄罗斯总统普京偏爱黑色西服,政治生涯以狠辣著称,着装随意但腕表的档次随着政坛地位的高升而提高,曾说:"我想要莫斯科的政府、地方政府和饿联邦境内的联邦行政机关,像瑞士表一样不停地运转。"在国际论坛上,随着国家之间交往日益多元化,出席人员对着装的搭配也越来越巧妙。有的注重外套和西装,也有人乐于研究帽子和胸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典型装扮是一身素色西装套裙,手拎黑色手袋,戴珍珠项链,出席各种活动时大同小异,但帽子的搭配却颇有学问。帽子已成为她的符号,不用露脸人们也能一眼认出她来。

  三、中国服饰中的美学意蕴

  (一)古代服饰的基本特征

  概括来讲,中国古代服饰有几点明显特征。第一,强调服饰与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着装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于是产生了上衣下裳,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繁杂、严格的冠服制度,规定服饰的选定必须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此外,服饰的组合搭配方面也有严格的限定。第二,注重服饰的精神功能并赋予其道德、美学意义。中国服饰在萌芽时期,就被统治者纳入了"礼"的范畴,用服饰制度规范人们的衣着行为,人们各衣其衣、各安其位,服装被作为"严内外、辨亲疏"、增强统治权威的工具。第三,中国历代服饰是多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多民族融合特征体现在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隋唐的胡服、辽金元清的各民族服饰和近代的改良旗袍上。梳理中国的服装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的服饰美学不是保守封闭的,我们的祖先曾不断地吸取外来的优秀成分,以充实华夏服饰美学体系。第四,中国服装绵延数千年,服饰文化一脉相承。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迁,服装的样式如何演变,中国服装的内在实质却始终未变,显示出独特的传承性。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的精髓仍以崭新面貌大放光彩。

  (二)服饰中的美学意蕴

  衣服不仅是防寒保暖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彰显个性与审美意识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人眼里,穿衣其实是一个美学问题。服装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和思维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一个时期大量的文化审美观方面的信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皇权至上思想致使皇帝衣冠无人可仿,所用图案、色彩独一无二;而官位等级制度体现在服饰规定上则表现为官服多红色、蓝色且布料上乘,并配有官帽;普通的平民服则多为灰白色,具耐脏特性,布料粗糙,至汉朝冕服上的日月星石图案则象征着自然万物。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封建传统文化向平等、自由理念过渡,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的服饰改革出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衣食住行的变化是中国审美倾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表征,在清朝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款式简化,男子服从长袍马褂逐步过渡到西装,女子服饰以旗袍为主。总体来看,西式服装最先出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所以沿海城镇穿着中山装和西服的人多于内地农村,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审美文化渗透的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明多样化,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根据服饰无需介绍即可知其代表着哪个国家,代表的民族文化、气质和精神,服饰的美学意蕴即显现于此。

  参考文献

  孙建华、阮广帅2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

  王立2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第5期。

  叮徐清218《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河北学刊》第4期。

  胡华强、王国聘218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高迪218《现代社会自由尺度与境界微探》,《戏剧之家》 第9期。

  高迪218《浅析<百年孤独>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大众文艺》第14期。

  高迪218《柏拉图文艺教育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研究》第19期。

  高迪218《哲学视域下的爱与美-

  柏拉图<会饮篇》,《青年文学家》第26期。

  马焕兰21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文化观探析》,《大众文艺》第12期。

  马焕兰218《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戏剧之家》 第29期。

  马焕兰21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青少年网络问题探析》,《汉字文化》第11期。

  于婉华218《试析生态美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今传媒》 第12期。

  于婉华219《新时代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相关措施及意义》,《汉字文化》 第14期。

  张美红218《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大众文艺》 第13期。

  杨广承218《论金宇澄长篇小说<繁华>中的女性形象》,《青年文学家》第27期。

  Q杨广承219《浅析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的发展》,《汉字文化》第7期。

  崔媛媛218《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神州》第29期。

  申长富2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刍议》,《汉字文化》第8期。

  黄子萱219《从改革开放到不忘初心一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 ,《汉字文化》第1期。

  杨广承219《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当代生态文明》,《汉字文化》第1期。

  杨广承219《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析》,《戏剧之家》第24期。

  郭思路219《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践措施》,《汉字文化》第23期。

  徐茜妍22《浅谈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汉字文化》第4期。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任安静.浅谈中国服饰中的美学意蕴[J].汉字文化,2020(18):169-17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