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244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古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古人染色是依靠手工的工艺,颜色最后的呈现有其随机性和巧合性,所谓"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试之今日而变,以今日所得之色,试之明日而又变者,变不可得而穷[1]."和染色一样,古人对于服装的配色也没有什么量化的标准,更不会考虑现代色彩学中的主次、深浅、明暗等。古人的配色更多的依据他们的喜好和经验,存在更多的感性的、人为的因素。但是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下诞生出来的艺术,必然是这个文化圈的产物,没有绝对的偶然性。古人服饰中的色彩搭配绝不是简单的随意组合,笔者通过分析古代不同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案例,去尽可能的摸索出深藏于这种随机性下的色彩规律和美学依据。

  5.1 先秦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先秦时期出土的纺织品较少。图 1、图 2 为新疆地区出土的西周毛织物,由于保存较好,颜色依然鲜艳如初。图 1 虽已残缺,但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黄色底上彩绘成排的红色虎纹,色彩对比非常强烈,产生艳丽活泼之感。图 2 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毛织品[2],在红底上配以黄、蓝、白色菱纹,色泽艳丽。

  另外,在 1999 年发掘的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葬中也出土了一些青铜时期的服饰、织物。其中一件尚成形的毛布袍,为棕地上织红、黄、蓝三色宽窄不一的条纹,下摆和袖口用棕红、草绿、土黄相织的绦带缘边。有一块毛布袍残片为棕、浅蓝、桔黄三色织物。

  还发现一条深褐与土黄相织的编织带[1].从这些织物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织片色彩运用已经相当丰富。在色彩搭配中有对比色的搭配,如黄+红、红+黄+蓝;同色系的搭配,如黄+深褐。图 3、图 4 为出土的战国时期织物,对比图 1、图 2,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色彩相对暗淡。

  一方面是由于新疆气候干燥,本就利于文物保存;另一方面有可能也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差异有关,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多艳丽,而中原地区崇尚深色,即使没有老化,也都显得色彩沉着而浓郁。图 3 中织物以深褐为底,上显土黄、赤色花纹。图 4"锦面地经以土黄、棕、深褐三色牵成彩条,分别以朱红、土黄、浅褐纹经提花[2]".这种锦质地厚实,色彩丰富,是战国时代楚地最高贵衣装的质料[3].春秋时期,织物在设色方面常有纹样对称,色彩相异的习惯,这正是商周以来"黼黻文绣"的传统设色方式,在《周礼·考工记》中详细的解释了图案纹样中对称异色的规矩。图 4 中的纹样设色正是这种典型。若说图 1、图 2 的色彩组合对比强烈,显得鲜艳活泼,那么图 3、图 4 的配色就显得朴实含蓄的多,都是邻近色组合,且普遍降低了明度、纯度。图 5、图 6 为荆州地区出土的战国漆器,带有非常浓厚的楚文化风韵,除了常见的赤、黑色漆器外,黄色加黑、赤的色彩搭配也频频出现。图 5、6 中的黄色色泽非常艳丽,在黑、赤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突出。

  从以上先秦出土的文物色彩来看,这时期的色彩运用就已经异常丰富多彩了,黄色的使用很频繁,且配色大胆绚丽。不仅有对比色配色,还有同色系之间的配色。常见的黄色搭配有:黄+红、红+黄+蓝、黄+深褐、黄+赤+黑。

  5.2 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史料记载秦代尚黑,但是我们无法简单的推测秦朝的衣冠都是黑色的,资料显示,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的甲衣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尤以三号坑秦俑的颜色保存较好。其中所涉及到的颜色多达 13 种,有朱红、玫红、粉红、紫红、橘红、粉紫、深蓝、孔雀蓝、石绿、赭、褐及粉白[1].图 7、图 8 中,秦俑配色对比强烈,褐红色的铠甲配黑色、朱红、孔雀蓝的战袍,下露石绿宝蓝的裤子。由于秦代历史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且出土文物较少,而秦俑中也没有涉及到黄色部分的配色,所以我们只能从秦俑绚丽大胆的配色来推想,黄色的相关配色应该也是对比强烈,浓郁温暖的。

  汉代出土文物相对较多,尤其是 1972 年挖掘的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其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据统计,完整的衣服、鞋、袜等有 40 多件,整幅、不成幅的丝织品有 50 多件[1].这成为研究汉代服饰的可靠的实物资料。图 9、图 10 为湖南长沙马王堆 1 号西汉墓出土的西汉袍服,从配色风格来看,都为邻近色之间的配色,仅在领及下摆镶淡黄或素色缘饰,风格含蓄内敛、朴素自然。图 11-15 是湖南地区和荆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织绣片,花纹排列和色彩组合的整体风格都相一致。湖南长沙马王堆的织绣片都是黄为底,显黑色、红色纹样,荆州谢家桥出土的织物都是深褐底上绣黄色和红色纹样。这时期的色彩搭配延续了战国时期的风格,都是暖色基调,用色沉着浓郁。不如漆器中红、黄、黑对比的那般鲜艳,织物中黄色和红色在明度和纯度上都降低了,和黑色的组合并无强烈的对比之感,反而显得无比的协调融合。和战国时期不同的是,西汉时期的织绣品不再是整齐对称的图案,而是飘逸灵动的图案,总的来说,汉代刺绣色彩的华丽绚烂,线条的律动和整体稳定感是旷代无匹的。图 16、17 是新疆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织品,色彩鲜艳明亮,高纯度的红、黄、蓝大面积的对比排列,这种工整的图案以及大胆的撞色都具有非常浓郁的异域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和战祸不断的时期,东晋以来,久居中国华北和西北的羌、羯和鲜卑等族进入中原地区,百十年中此兴彼起。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文化和生活的日趋融合,特别是服饰上的变化尤为显着,中原地区的服饰在面料、款式和色彩上都带有了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所以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织片中毛织物明显增多,丝织品也都用色大胆,配色丰富饱满,和西汉时期低调含蓄的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