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陇川县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与审美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36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陇川县户撒乡汉族服饰文化探析
  【第一章】户撒阿昌族自治乡汉族服饰发展探究绪论
  【第二章】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3.1  3.2】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
  【3.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
  【3.4 - 3.6】户撒乡汉族服饰特征、包头及鞋分析
  【3.7】特殊汉族服饰的装饰方法
  【4.1  4.2】陇川县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与审美分析
  【4.3】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
  【5.1】清代汉族服饰
  【5.2  5.3】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
  【6.1】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概述
  【6.2  6.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第七章】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云南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整体分析

  4.1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

  从户撒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形态概况可以看出,大包头汉族的服饰同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在形制上相差不大,都为上衣下裤的二部式,其服饰更为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服装结构上。本节从服装的构成方式、分割线的装饰手法及服饰的搭配组合三方面具体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4.1.1 服装的构成方式

  户撒大包头汉族所穿戴的传统服饰都为纯手工制作,其各部分裁片都是由传统的织机织造,布幅的宽度都为有限的固定值。

  上衣:大包头汉族男子上衣一共由 5 片裁片(有的为 7 片,高个子人的衣服需在袖子两边加长)、11 片贴片与 11-15 粒盘扣三部分组成。其中 5 片裁片分别为:领子、前后左右衣片、左右袖片(图 42)。它们共同组成了大包头汉族男子服饰的基本构架。11 片贴片为三片兜片、两片袖下贴边、两片门襟贴边、一条门襟衬条、两片开衩贴边与一片托肩,开衩处与袖下的贴边主要功能为隐藏缝份儿与防止服装变形;托肩的作用是增加肩背部的耐磨性,使服装变得耐穿。大包头汉族对服装的整体结构都充分考虑了其实用性,反映了大包头汉族的智慧。通过裁片的分解图可以看出:上衣的衣身是由两幅土布沿肩部水平线对折,挖出腋下弧线再缝合而成。上衣的具体制作方法是:量取两片合适长度的土布,挖出领口及腋下弧线;将左右衣片后襟缝合;安装领子、袖子;最后将所有贴片缝于对应的位置,将毛边包裹。纵观整个上衣,裁片分割的长宽比例适度,各裁片的分割配置也十分均衡匀称。

  大包头汉族女子的服饰一共由 7 片裁片、6 片贴边、3 粒盘扣与 1 条绲边四部分组成(图 43)。其中 7 片裁片分别为:左右衣片、左右袖片、前襟与两片补片。它们共同组成了户撒大包头汉族女子服饰的基本构架。6 片贴片为两片袖下贴片、两片开衩贴片、一片贴边与一片托肩,开衩处与袖下贴片功能同男装相同,女子服饰的这两处贴片除了功能性也起到了一定调节色彩的装饰作用。通过女子上衣裁片的分解图可以看出:上衣的衣身也是由两幅土布沿肩部水平线对折后挖出领口与腋下弧线缝合而成。与男子上衣不同的是:女子上衣在将两片衣片的后襟缝合后,要将左胸前的衣片与衣襟裁片相连;前襟短,后襟长。最后在反面缝好托肩后,使用绲边将领口与托肩的毛边包裹,缝上盘扣。

  至此,整个上衣的制作基本完成。纵观整个上衣,凡是边缘为布边的裁片都不包边,衣襟前下摆为毛边,其他经过裁剪的部位若无贴边都采用拉手缝的方式将毛边藏于缝份儿内。

  裤子:大包头汉族都穿裤,女子与男子裤子形制相同,只是裤脚为毛边。

  同上衣处理毛边的方式一样,女裤除了裤脚,毛边的地方都采用拉手缝的形式将毛边藏起。男裤裤脚布边向内翻折。裤子上无贴边,主要由腰头与裤身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裤身又包括 6 片裁片。以男裤为例,从下面裁片的分解图(图44)可以看出,裤腿左右两侧为两个长方形裁片,其宽度即为布的幅宽;裤腿内侧与裆部为两片裁片拼接而成,正反两面的裁片相同。大包头汉族的裤子裤身肥大,制作工艺简单,腰头为直线结构,裁片较整体,不贴合人体曲线,可见其服装制作工艺较传统。腰带:腰带上的刺绣较复杂,整体框架较简单。腰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图 45):腰带主体、腰间缠裹带及腰绳。腰带主体为圆角长方形,中间有用煮过的水菜制作的硬质支撑物;腰间缠裹带为一端宽一端窄的长布条,宽的一端比腰带主体的宽度稍窄,窄的一端约 5cm.分上下两片,两侧缝合,宽的一端与腰带主体相连;腰带主体刺绣完成后,在其反面附一块土布,与刺绣从侧面缝合;腰间缠裹带上层与腰带主体有刺绣的一面相连,下层与土布相连;在缝合土布与刺绣面的时候,要在腰带主体与腰间缠裹带反向的一端夹一条对折的腰绳,用于之后在腰间系扎;腰带窄的一端在缝合的过程中也要将一条直腰绳固定于两层布的中间,这样一个完整的腰带才算完成。围裙:围裙的构成方式应属所有服饰部件中最简单的。它由 4 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以及两条布条组成(图 46)。腰头两端的裁片四周及围裙裙身的三面都扎有明线,目的是将缝份儿的毛边包裹,其中腰头的接缝采用拉手缝的形式,围裙裙身的三面则是直接向内翻折。围裙裙身的底边及腰头的上端采用布边,不需要翻折。
  
  4.1.2 服装数据分析
  
  如图 47,通过对男子上衣的测量数据分析发现:衣身下摆处有弧形凸起,且前襟长度大于后衣片长度。下摆处的弧形凸起起翘量不大,约 1.5cm,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部分的误差是面料变形引起的。由于衣身两侧都贴有贴边,从袖口处开始,经过腋下至下摆处结束,而衣身中线处则无贴边,通过对服装数据的分析,很好的证明了衣身两侧的贴边具有防止服装变形的功能。衣身前衣片长于后衣片,并且左右两前襟长短也存在少量差量,这是在穿着过程中,为了使身前平整,人为抻拉造成。除去这两部分的差量之外,服装整体变形很少,仅在某些位置存在可忽略不计的少量误差,这与男子服装宽大的款式、身体可在其中自由活动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大包头汉族女子服饰的测量发现(图 48):上衣衣长及腰部面料变形较大,这与当地妇女服装穿着的搭配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大包头汉族女子在穿着传统服装时,都会在腰间系扎腰带与围裙。在系扎的过程中,就造成了服装面料在腰部的抻拉,同时为了保证服装在身前的平整,在佩戴好腰带后,总要对服装的下摆进行拉拽,用以将腰部堆积的余量抻平,同时调整腰部褶皱的位置,这就使得大包头汉族女子上衣在长度上及腰部发生较大的变形。如图 49,通过对大包头汉族男裤测量数据分析发现:裤子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发生了多处变形。首先,数据差值最大的为裆部,约 3cm.凸起的臀部在坐、蹲、弯腰等肢体活动中,都会对裤子后片的面料进行抻拉,使其发生变形。

  其次,腰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形。腰头两侧宽约 7cm,中间宽约 9cm,中间数值明显多于两侧。这与当地人的着装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大包头汉族传统的穿裤习惯为把裤腰的多余松量在身前折叠,然后用细布条系扎。裤腰在身前折叠的过程中,会对面料造成抻拉,使得中间部位的面料变宽。另外,在裤子两侧的面料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形变,形变量较小,可忽略不计,为面料自然下垂而形成。可见,虽然大包头汉族的裤身肥大,便于肢体活动,但人们的日常劳作还是使衣物产生了一定变化。
  
  4.2 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审美分析

  4.2.1 服装结构审美分析

  从以上大包头汉族传统服装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其结构为中国传统的“十字形”结构,其裁剪方式沿袭了中国古代的平面裁剪方式。裁片多以直线为主,以最节约面料的方式制衣。服装与人体之间有足够大的空间,穿着舒适,易于劳作,同时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审美态度。虽然服装主体宽松肥大,但大包头汉族在穿着时采用多种服饰部件的搭配组合,使平面结构的服装凸显出了女性优美的曲线。她们通过腰带及围裙的佩戴,将上衣松量牢牢的固定在腰部,勾勒出腰部优美的线条。同时,由于腰部的固定,使得上衣大襟在胸前形成了空间量,可在出门时带些随身小物,如钱包、钥匙、纸巾等,有些人还会在怀里装几个水果,其功能性与藏袍胸前的余量相似。此种穿着方式,既美化了身体线条,又增加了其功能性,同时还解决了劳作时宽袍带来的不便,可谓一举多得。

  4.2.2 服装色彩审美分析

  色彩是视觉中最突出、最响亮的语言,服饰的色彩可以很好的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大包头汉族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其他配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对比度变柔和,这是大包头汉族服装色彩变化的一大特点。通过实例(图 50)可以看出:年轻女子服装配色中纯度较高的颜色居多,如大红、桃红、橙色、粉色、绿色等,对比强烈,且装饰色彩面积较大,再配以大面积的金银装饰,整体服装带给人一种热情、奔放、欢快之感。中年妇女的服装色彩纯度有所降低,表现为浅桃红、浅粉、黄色、浅绿等颜色,且金银饰品的佩戴量减少,使服装呈现一种温婉、谦和之感。老年妇女的服装则显得越加沉稳,几乎已经没有艳丽的色彩,多为浅蓝、深蓝、浅粉、浅绿等,且面积非常小,整体多了一份含蓄。

  由此可见,大包头汉族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服装色彩呈现出由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搭配向低明度、低纯度的配色过渡的状态,反映出不同年纪的人对于服装色彩拥有不同的审美,体现了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对生活的感悟所引发的价值取向及审美情趣的变化。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