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17 共4610字
论文摘要

  约 瑟 夫·阿 洛 伊 斯·熊 彼 特 (Joseph A. Schumpter)(1883- 1950), 美籍奥地利人,1883 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01- 1906 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笔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 年和 1942 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 《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着, 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 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

  一、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自 19 世纪 70、8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以此为理论背景和目的, 1912 年熊彼特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42 年熊彼特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一书。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学范畴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着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 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 而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并强调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及其变化,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分为“创新理论”和“创造性破坏”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熊彼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从分析经济结构中生产的组织者即资本主义的“灵魂”---企业家出发,提出了全新的“创新”理论。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熊彼特从静止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经济发展,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熊彼特都做了开创性的精辟的论述,最后熊彼特运用他的“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概念的特殊内涵。创新(Innovation)是熊彼特的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 他的各种经济理论几乎均以“创新”观为核心。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当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 生产其他的东西, 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 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 产生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 (a newcombination) , 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th e setting up of anew pr oduction function)”.熊彼特赋予其“创新”概念以特殊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的的商品市场;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身的内在的创造作用。但是, 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旧的生产结构的破坏, 因此, 它总是一种“产业的变异”.另一方面, 创新过程固然对旧的结构起着破坏作用, 而它的本身却是“新组合”或新结构的创立过程, 故熊彼特又把它称之为“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所以, 熊彼特心目中所谓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发展过程, 就不外乎是通过企业家们体现出不断破坏和创新的过程。

  2.创新的原因。创新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着某种潜在利益, 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潜在利益。当企业家意识到社会中存在某种潜在利益时, 就会主动地投入资本或吸引他人投资,创造或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获取这种利益。在利益的追求中,企业家又会不断改进所采用的生产函数, 使获取的利益尽量最大。

  当企业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时就会暂时停止创新, 直到有其他的利益吸引他们再次进行创新。企业家进行创新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和创新利润。但推动和促使企业家从事创新还有几类“动机”, 那就是“存在着一种梦想和意志, 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存在有征服的意志: 战斗的冲动”, 也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

  3.“创新理论”的特点。第一,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在分析中熊彼特极力强调“变动”和“发展”的观点,并强调“经济发展”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强调内因是产生经济变动的根本动力。

  第三,熊彼特还非常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二)“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在其后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的第二篇到第四篇,回答和解释了三个命题:第一,“资本主义能存在下去吗?”第二,“社本主义能行得通吗?”第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熊彼特在回答这些命题时,创造性的提出了“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并称“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2011年第 4 期中旬刊(总第 441 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 4,2011(CumulativetyNO. 441)(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熊彼特所说的“资本主义”,乃是生产力变革或技术变革的一种形式或方法,他所谓的作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因素”的“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或“产业突变”,实质是生产技术的变革过程。所谓“创造性的破坏”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淘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一种动态机制。这种动态机制的运行原理是市场通过追逐利润,不停淘汰一些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和技术,然后不断的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利润最高的行业和最先进的技术上.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和“企业家”是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不断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为其本质特征和基本职能的。熊彼特认为,当“创新”使“企业家”得到充分的满足时,“企业家”的“创新职能”的,“重要性正在丧失”,“革新本身已降为日常事务了”,这样,“经济进步日趋与个人无关和自动化”,“如果资本主义的进化---‘进步'---停止了,或者变得完全自动化了,那么,产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除了还能苟延一段时间的准地租与垄断利润的残余外,最后将降为付给日常行政工作的工资.”

  (三)经济创新过程是改变经济结构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围绕“创新”概念的五个方面展开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赢利前景.它们都是作为生产方式物质内容的生产力的革新,而不是作为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循此而进,创新概念实质上是把生产力的进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的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但只有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可以获得,他们通过改变或建设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引起原有生产体系的毁灭。

  熊彼特认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创新是从事物内部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社会存在具有创新精神的以追逐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家, 他们看到潜在利益的存在, 便积极实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由于新组合比旧组合更为合理和有利, 使得新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产生了价值差额, 企业家获得正常利润之外的超额利润,即企业家因创新而获得的额外报酬。因而吸引其他的企业主进行模仿和创新, 逐渐形成一种创新和投资的风潮, 从而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 新的企业家基于新的购买力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新产品的出现引起价格的下跌,进而导致新企业出现信贷紧缩,创新带来的利润被逐渐细分、减少直到消失, 创新的动力也在逐渐降低直至消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快变慢, 直到停滞。当新一轮的创新开始后, 社会和经济发展又会进入新的循环周期。熊彼特认为,在创新过程中,一批竞争力差的企业被迅速淘汰,其生产要素---人员、设备和资本被竞争力强的企业重新组合起来.熊彼特进一步认为,所谓经济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结构的不断破坏又不断重建的生生不息的过程.

  三、熊彼特“创新”思想的运用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中必然出现的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企业家所作的创新行为。创新使得经济摆脱原来的轨道,并导致一种非连续性的经济过程。这种动态发展过程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从这个角度,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和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其独特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形成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这种创新将从内部打破均衡状态,把经济引向发展过程,由于这种创新有强弱或性质的关系,经济将呈现出种种变动的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不只是表现为简单的“纯模式”, 而是表现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模式.

  也就是说创新活动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法并没有规律性, 而是一个时高时低、时疏时密的间断性过程。这样, 由于创新活动时而高涨、时而停滞, 就决定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均匀的, 时而繁荣, 时而衰退, 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熊彼特进而提出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复合模式: 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波, 历时 50~60 年或略长一点) 、中周期(尤格拉波, 平均 9~10 年) 、短周期(基钦波, 平均 40 个月)。认为这几种周期并存且互相交织的状况进一步证明了“创新理论”的正确性.

  (二)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 熊彼特对经济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察方法。他提出的一个大问题是:“资本主义能生存下去吗?”在根本上, 他认为马克思相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是正确的。但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被自己的失败毁灭, 而是将被自己的诸多成功所毁灭。资本主义不仅包括成功的创新, 也包括打破旧的、低效的工艺与产品。关于资本主义的变质,熊彼特提出了以下两点:第一,创新成为经常性出现的行为,社会也进步到对生活必须品进行计划性生产的程度;第二,人们从心理上适应了创新,不再像以前那样抵制新生事物,社会环境已经能够容纳变革。这意味着社会在自觉地迈向进步,产业和商业领域里的管理成为日常性事务,在那里工作的人们也必然地形成了官僚。

  四、熊彼特“创新”思想的意义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用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发展过程, 以图把历史的发展和理论的分析两者结合起来,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熊彼特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通过分析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运动和应用, 来说明和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产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过程, 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不仅在经济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直到九十年后的今天仍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资料
  
  [1]熊彼特(约瑟夫·熊彼特)着。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2002.
  [2]熊彼特(约瑟夫·熊彼特)着。《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