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迪士尼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15 共100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上海迪斯尼对当代经济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迪斯尼乐园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绪论
【第二章】迪士尼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理论基础
【3.1】 全球五大迪士尼主题乐园概况
【3.2】迪士尼主题乐园对城市发展影响的案例分析
【4.1】上海迪士尼乐园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乐园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3】乐园建设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
【4.4】乐园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迪斯尼对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上海迪士尼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研究是对于迪士尼 城市发展研究和经济增长研究的结合 因此,有必要对这三方面基本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进而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通过与现有成果的比较,寻找本文在理论上的拓展空间 本章拟从迪士尼 城市发展研究与经济增长研究入手,对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2.1 研究综述

  2.1.1 迪士尼概述

  迪士尼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主题公园品牌,是全球文化娱乐业的 航母  以迪士尼乐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的迅猛发展,以及它们展现出来的文化与娱乐经济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经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学术界对迪士尼乐园的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的角度从历史学 社会学 文化学等角度开始,继而转向经济学 管理学角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迪士尼乐园的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内涵及其反映的意识形态,文化扩张路径及扩张过程中的本土化问题 区域影响,还涉及到迪士尼的定价策略 商业模式及其管理经验等等 较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历年来对迪士尼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拓展深入 趋向综合和多样的过程,较为深入和全面 相比来说,由于游乐园这一娱乐方式在八十年代才开始在中国出现,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迪士尼乐园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是以经济学 管理学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迪士尼乐园经营理念 管理模式 营销策略与方法,还包括乐园的选址问题 海外拓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我国主题公园经营与开发提供的借鉴与启示等等由于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上海迪士尼项目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所以主要选取前人关于迪士尼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们认为,迪士尼乐园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绝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与经济带动的层面 加州迪士尼乐园的兴建,给所在地Anaheim 带来了一系列正面的城市形象效应,帮助 Anaheim 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偏远郊县发展成为集主题乐园 休闲度假区 会展中心 购物中心等于一体的旅游商业城市,快速实现了城市化(John E. Czamecki(2001);Sandi Cain(2005)回顾了 1955 至 2005 年间加州迪士尼乐园的运营状况,认为迪士尼乐园不只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所在,更能从行业带动 税收贡献和提供就业等多方面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过,迪士尼乐园也难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AmyDavis 和 Gar Smith (2002)着眼于迪士尼乐园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频繁的烟火表演会造成酸性烟雾 重金属降水,表演游行会带来噪声污染等;还指出,由于迪士尼为当地经济和税收带来的卓越贡献,政府对此类环境污染的管制可能会适量放松,从而进一步探究了在旅游开发中企业 政府 相关机构和当地居民福利之间的关系2009 年 11 月 4 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后,随着上海迪士尼建设的进程以及开园日的临近,国内学者也纷纷展开了对上海迪士尼乐园的相关研究, 主要聚焦在迪士尼落户上海所带来的效应与影响方面首先在宏观经济与文化影响方面,周文天(2009)认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设将推动上海产业升级 促进上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是上海后世博时代的经济王牌;而张子健(2009)通过调查分析指出上海迪士尼能够促进上海产业升级,但其面临的文化冲击是不可忽视的,迪士尼方面应实施本土化管理;王雨珩(2010)进一步指出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建设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带动局域经济发展 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及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但也会带来上海房价上扬 亚洲三家迪士尼加剧竞争以及运营风险较大等劣势 张振国 李雪丽 陶婷芳(2013)把迪士尼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分为聚集人气 物资流动 资金汇集的有形影响因素和创新能力 文化内核 经营理念的无形影响因素,提出了迪士尼项目对上海服务业将产生乘数效应 产业联动效应 集聚效应以及宏观环境优化效应的四大影响效应其次是对相关行业和地区的影响方面,杨颂(2010)认为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将刺激上海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将改变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方式;潘宇范振宇(2010)则认为迪士尼乐园进驻上海给本土游乐园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上海本土游乐园应注重创新;毛润泽 何建民(2010)进一步总结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对浦东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四大效应,包括政府投入产出效应 转移效应挤出效应和外部带动效应,并参照美国奥兰多地区的经验,提出了浦东新区利用迪士尼乐园建设机遇提升现有相关产业 发展配套产业 发展互补型新产业与差异竞争性产业的规划建议;黄海天(2011)也分析了上海迪士尼乐园对长三角旅行社业 酒店业 旅游交通 旅游景点和旅游购物的拉动作用 迪士尼此外,相关学者还探讨了奥兰多迪士尼世界的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和现代化的管理运营理念对上海迪士尼建设的启示(赵中华 汪宇明,2009);迪士尼落户上海中迪士尼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条件及能力问题;(柏秀 杨明博,2010),香港迪士尼乐园的投融资制度对上海迪士尼乐园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刘建刚 穆婷,2010),以及迪士尼新老员工培训模式对上海旅游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张映等,2010); 徐亚征(2013)就迪士尼对长三角反季节旅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后将有效弥补长三角旅游发展中的季节性不平衡,给长三角的反季旅游市场带来多方面的正面影响,促进长三角地区淡季出游的常态化2.1.2 城市经济发展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区位理论的研究 该理论将城市视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强调社会生产过程中,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主要贡献在于分析了城市化的根源,并对城市的分布状态和分布形式进行了探讨 杜能(J.H.von Thunen,1826)提出了城市圈层结构理论,指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伯吉斯(E.W.Burgess,1925)创立了同心圆模式,认为城市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扩展 韦伯(A.Weber,1909)是工业区位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代表作ǎ工业区位论ǐ中引入了运输 劳动力和集聚三个区位因子来分析工业生产最佳区位及城市经济 地方性经济和工业中心区经济的形成与分布 克斯托勒(W. Christaller,1933)则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或城市区位论,认为城市是为其周边区域提供服务的中心地,可以按照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以及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若干等级,从而形成有层次的功能和空间的网络体系 勒施(A.Losch,1939)指出,城市是非农企业区位的点状集聚,即工业企业的规模发展以及企业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 我国学者王守安(1982)等人较早介绍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主要对杜能 韦伯和廖什等人的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 陈振汉 厉以宁(1982)从经济学角度对工业区位论的有关理论进行了评述 陆大道(1988) 杨吾扬(1989) 刘继生 张文奎和张文忠(1994)在评价西方区位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实践开展了研究 张文忠(1999)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农业 工业 商业 交通 城市 服务业 贸易和跨国企业的区位决策和空间经济行为过程二是关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该理论将集聚经济视为城市最主要的特征以及城市形成 生长的主要动力 尽管产业集聚理论有着不同的分支,学者们在许多问题,例如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产业集聚和城市形成 扩大过程中的作用等,有着不同见解,但总地来说,外部经济导致产业集聚,带动各类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向某些地区集聚,从而推动城市形成和扩张的基本思路,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 马歇尔(A.Marshall,1890)提出,外部规模经济是造成产业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地方出现后,由于统一劳动力市场形成 分工深化和知识溢出等因素影响,该产业就趋于在这个地区长期发展,产生类似于锁定效应的结果 胡佛(E.M Hoover,1937)认为集聚经济具有三种基本形式:产业化经济,即产业内各企业的规模经济;本地化经济,即同一产业向某一地区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即各类经济活动集聚在一个地方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斯蒂格勒(G. Stigler,1951)认为,专业化将带来外部规模经济,从而导致企业必须在一定地域内集聚 赫尔斯利(R.W.Helsley)和斯瑞之(W.C.Strange,19901991)从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出发,研究了集聚经济形成的微观机制 我国学者梁琦(2003)对中心-外围模型进行了拓展,认为产业集聚的原因包括历史和偶然事件的影响 累计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以及预期作用,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论证了运输成本 规模经济 外在性 地方需求 产品需求化 市场观 联合贸易成本等影响产业集聚的七大要素 钟坚(2001)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对高科技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2.1.3 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条件的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特征与选择的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的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经济增长方式与制约条件的研究这几个方面进行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主要对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以及制约条件这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的整理一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揭示和阐述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钱纳里(Chenery,1986)对 1950-1970 年 100 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钱纳里选取了经济积累 资源配置和人口分配这三个方面的 10 项指标,通过观察其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得出了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正常变动模式,即认为这种变动包括工业化进程 消费结构从生活必需品向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升级 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工业变化,以及子女经济价值下降而导致家庭大小和总人口增长的变化等 钱纳里的研究,切入了结构升级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内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3)对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增长由工业化单引擎发展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引擎,在这一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既呈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也有可能面临未来持续发展的挑战 吴敬琏(2004)认为, 十五 计划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战略是正确的,但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不是政府直接调整经济结构二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联合国大学组织了一批研究项目,深入探讨内生式经济发展,对内生性和外生性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 此后,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戴利(H.E.Daly,1996)建立了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操作性原则:一是所有可再生性资源的开采利用水平应当小于等于种群生长率,即利用水平不应超过再生能力;二是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应当低于自然界的净化能力;三是将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利用获得的收益区分为收入部分和资本保留部分,作资本保留的部分用来投资于可再生的替代性资源,以便不可再生性资源耗尽时有足够的资源替代使用,从而维持人类的持久生存 我国学者王小鲁(2000)从生产要素 制度变革 结构变动 外部环境等方面,对我国改革 20 多年来经济增长整体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 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今后 20 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 6.4%的中高速度增长,但这取决于若干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厉无畏等(2006)认为,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 高排放 不协调 难循环 低效率为主要特征;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提升生产要素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而实现经济增长,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 少排放,能循环 可持续为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三是关于经济增长方式与制约条件的研究 廖君沛(1996)认为,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制约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劳动力多,资金少,先进技术不足三者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与一些学者的观点不同,着名经济学家茅于轼(2005)在研究资源约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指出,市场存在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使得任何所谓资源危机都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不太可能发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刘志彪(2007)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了研究,指出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人口 资源 环境 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其中以土地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约束为最,为此应转变该地区的传统发展模式,从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加速生产要素的高级化 投资模式转换 自主创新 政府转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权改革和所有制实现形式调整等方面,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陈宏(2008)认为,投资增长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因素,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消耗则是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因素,强调通过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政府可以改变市场的赢利预期,引导企业从高能耗 高污染 低效率 的传统增长方式向 低能耗,低污染 高效率 的新增长方式转变。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其地位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专门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由以下基本理论构成一是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 区域理论强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性,将城市视为区域发展的中心 该理论主要由增长极理论 中心一外围理论 点轴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等构成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1955)率先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或经济活动中心类似一个增长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使人口 资本 生产 技术 贸易等高度集聚,从而促进自身和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增长极理论揭示了城市化趋势是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学家弗里德曼(A.J.Friedmann,1966)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对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进行了拓展,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作为整个空间的核心,与外围区相互依存 弗里德曼还刻画了中心-外围结构模式,将其分解为核心增长区 向上转移地带 向下转移地带和资源边际区四个部分 我国学者陆大道先生(1984 1995)提出了点轴理论,指出在中心城市 交通干线 市场作用范围三者相互关系中,点居于主导地位,轴是联接沟通中心的通道,市场配置资源是点与点之间 点与轴之间发生联系的根本动因 俄林(B.G.Ohlin,1933)是地域分工理论的代表人,他从资源禀赋的视角对工业区位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各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是不能代替的,工业区位的形成和位移既与固有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与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有关 .

  二是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认识城市发展这一课题 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W.Isard,1956)是城市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将集聚经济分为了大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着名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1958)着重从资源稀缺性和企业家缺乏等方面,论述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从而提出了非均衡增理长论 克鲁格曼(P.Krugman,19911993 1995)是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基于收益递增 不完全竞争和运输成本最小化等假设,提出并发展了一些空间模型,指出当制造业厂商进入某一地区,他们将会雇佣当地居民并在当地消费,创造出与当地经济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该地区;而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更多的厂商也会选择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从而证明了区域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三是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该理论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出发,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主要有田园城市理论 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 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曾经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发展人文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理想城市应当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既能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要,又具有合理的工业设计,并由此提出了涵盖城市规模 结构 人口密度绿化带等方面的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帕克(R.E.Park,1916)是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论文ǎ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ǐ中,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了芝加哥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原因与非社会原因 美国着名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E.Saarinen,1942)提出有机疏散论,针对城市过分集中的弊病,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日常活动区域的集中分布和偶然活动场所的分散布置,有助于实现城市的良好结构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 王如松(1984)则从复合生态系统角度来研究城市,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 经济 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亚系统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四是城市发展的进化理论 这一理论旨在研究城市的演化与发展,将城市进化划分为以下时期 一是绝对集中时期,即工业化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二是相对集中时期,即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人口在向城市集中的同时,也开始向12郊区扩展;三是相对分散时期,即进入后工业初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四是绝对分散时期:即后工业化成熟期,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人口的逆城市化现象显着增加;五是世界多元化发展时期 汤普森(W.R.Thompson,1965) 雅各布(J.Jacobs,1969)和布莱尔(J.P.Blair,1991)也提出城市增长阶段理论,其中汤普森认为城市增长经历五个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多样化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大都市阶段和技术垄断阶段2.2.2 经济发展方式

  18 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总体来看,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轨迹和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斯密(A.Smith,1776)是较早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学者,也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来看,他将资本积累视为实现国民财富持续增加的初始条件,认为 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 ,即资本积累主要源于富人因节俭而增加的储蓄,这些储蓄被用来购买投资品和雇佣劳动者,扩大生产能力,从而使得未来产出和收入实现增长 从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看,主要有增加生产性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两个途径 李嘉图(D.Ricardo,1817)同样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会把一个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不前或退步的国家 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而 国家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型的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的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最大--这会增加商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  这实际是指明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增长方式,前者基于投入增加,后者基于生产效率提高,更为 Ricardo 所推崇 事实上,这两种增长方式与今天的粗放型和集约型增长模式有着某种理论上的联系 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则从人口增长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讨论,认为人口增长与产出增长是不同步的,人口增长率会随着产出增长而进一步提高,导致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二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观点是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一直在增加资本需求,提高实际利率,并引起增加资本存量的储蓄 只要存在技术进步,这个过程就会重复,并创造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其最显着特征在于广泛使用边际分析作为研究手段 马歇尔(A.Marshall,1890)运用边际分析法,对规模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口数量增加 财富积累 智力水平提高 分工协作等因素对厂商生产的总体影响表现为收益递增,而经济增长与收益递增有着密切关联 马歇尔还通过对厂商收益与行业收益的分析,为后来经济增长理论的 外溢 模型提供了思想渊源 索洛(R.W. Solow,1956)和斯旺(T.W.Swan,1956)分别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改进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对资本积累作用的解释,认为经济活动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模型之一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萨缪尔森(Paul.A. Samuelson)也在其着作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这一结论无疑是不乐观的三是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又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的局限性,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 熊彼特(J.Schumpeter,1912)提出的创新理论,着重论述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自企业家的技术革新,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是非连续 非均衡的过程这一理论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独特视角 罗默(P.M.Romer,1986)发表了 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 的论文,突破了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研究的先河,在技术内生和收益递增的假定下研究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以及增长率的国际差异等问题 随后,卢卡斯(R.E.Lucas,1988)贝克(G.Becker,1990)和莫菲(K.Murphy,1992)等人也都在内生经济增长这一领域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戈斯曼(G.M.Gross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1993)出版了ǎ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ǐ这一里程碑式着作,分析了国际技术竞争对专业化和国际贸易长期发展格局的影响,以及国际技术竞争对各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

  2.3 概念界定

  2.3.1 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界定

  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概念在学术研究和日常的期刊报纸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其确切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并不多见 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 投入 组合的使用方式,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是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这一定义具有什么样的内涵,特别是从城市层面,经济增长方式究竟包含哪些方面内容需要进行明确界定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多种提法,包括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等等,这些提法的内涵既有所交叉又不完全一致,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而从城市层面来看,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扩展,就更缺乏清晰的表述 城市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既应当在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之下,但同时,又应当具有中观层次的一些特点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城市或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和路径的描述,应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支撑力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3.2 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 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 人均 GDP 的数量 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了经济增长的指标外,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 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 三次产业结构 居民居住条件 每千人口医生数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如公共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如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国民幸福指数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收入差距警戒线 收人阶层结构标准 贫困发生率 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本文拟采用经济增长总量 产业结构变化 带动区域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这四方面的研究来衡量迪士尼项目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经济增长总量,利用其对上海市的 GDP 增长的带动以及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预测,研究其中的影响关系;产业结构变化,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完整分析,应包括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 而产业结构则利用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及产业集约化程度这两方面来研究区域发展带动,城市其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对周边地区的扩散和溢出作用,也是评价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包括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科技事业 文化事业 体育事业 社区建设 旅游事业 人口与计划生育等 10个方面 本文将研究迪士尼的建设将会在那些方面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