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于正式课文之中,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2篇,以供参考阅读。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第一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必修科目,在初中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能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高效的学习。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内容和评价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优化,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初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际上,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实验教学往往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因此,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高效的沟通和交流。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角的地位,还可以让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找出生物学习中的漏洞,及时查缺补漏,提升生物学习的效率。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优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且难度系数较低、安全性较高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剩余大部分实验则主要由教师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参与感不够,导致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致不高。除此之外,实验学习过程过于机械化、教条化,学生往往只是严格按照教师的指示或者教科书上的指导,按部就班、一板一眼地进行实验操作,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1]。
另外,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初中生物考试成绩并未计入中考总分,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并不上心,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将实验课当成“放松课”。对此,教师需要转变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优化实验步骤,自主设计实验内容,以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具体的优化策略
(一)重视实验的导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
生命观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核心思想之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意义,深入大自然,了解各种生命形态存在的方式及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验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观察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确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为学生明确生物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这门学科开设的意义,让学生从生命的起源处着手了解生物这门学科的深层含义[2]。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容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由于“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与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第二章第一节《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两部分内容时,需要通过课前导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身边常见的生物,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校园中的生物。有的学生提到了花坛和草丛,教师可以进一步为其解答,花坛和草丛实际上是两个环境系统,里面蕴含着许多的生物,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小小的生物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生物调查,寻找花坛和草丛中的生物,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命观,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生物实验教学。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际上,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不能完全代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没有办法做到时时刻刻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以及科学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真知,同时也能从侧面检验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熟悉程度[3]。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自信,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目前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观察细胞的结构》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需要开展“观察显微镜下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为学生细致讲解显微镜的构造,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实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动植物细胞的样本。收集之前,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样本的收集方法,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集。在采集和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可能比较细心,收集了多个样本,以防样本无效或者样本被污染的情况发生,考虑得十分周全;有的小组则在收集样本时懂得分工合作,使得整个过程十分顺畅。此外,每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不同的视角探究细胞的结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绘画天赋,将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进一步对细胞的结构进行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观察细胞,并且认真比较和记录不同倍数的显微镜下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三)重视实验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优化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操作等各个环节;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交流和思考,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和竞赛的方式组织实验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教师还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大胆主动地与教师探讨个人的见解,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在《土壤里的微生物》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和真菌种类,引导学生区分细菌和真菌。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同时也要用语言描述细菌和真菌的异同。除了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区分,学生还要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菌、真菌,并进行简单分类,说出分类的依据。
在这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好实验设计、实验控制和实验分析,需要用严谨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注意实验的步骤是否科学、合理,并鼓励学生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数据,争取得到正确的结论。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当学生的表达有误时,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提示,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分析和自主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际上,生物这门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人作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对此,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生物学习的目的——生物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和自然,肩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理解生物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让学生深入自然进行实践,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形成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进行《生命的延续与进化》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第二十三章《生物的进化》作为具体的实验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可为学生讲解生命的起源,并且在多媒体上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起源假说,了解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其次,教师可为学生呈现一些生物进化的历程,比如人类进化的历程和海洋生物进化的历程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生物进化的过程。然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环境、气候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逐步关注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
最后,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进化思想为具体、教学案例,为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之后开展一项名为“小鸡孵化”的实验,让学生尝试在控制温度和光照的情况下用鸡蛋孵出小鸡。在学生成功地用鸡蛋孵化出小鸡之后,引导学生主动认领小鸡并且悉心照料,这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新授知识的结构,更要致力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优化初中生物实验当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课堂的主体作用,进而真正提高其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常成玲.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181-182.
[2]张锦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2);74.
[3]祁吾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5):98-99.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第二篇:生物核心素养落地初中实验教学的路径选择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追求与教学目标体现。针对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困惑,将生物核心素养落地到实验教学,需要把生物实验教学建构成为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建构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大力改进演示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素养;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课外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核心素养;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生物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1]。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生物课程要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分析思考,将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转化成为学生的聪明才智,全面提高和发展他们的知识素养;更要优化生物核心素养落地初中实验教学的路径,综合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理论思维、价值观、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等综合素养。这既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更是生物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困惑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既是探究学习的需要,也是生物教学的要求,更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变革举措。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学生活动及实验共有48个。其中,演示实验7个、分组实验13个、探究实验28个。教材中设计的这些实验活动,都与学生日常活动内容息息相关,而且对实验场地和材料的要求都不是很高。这些实验的设置和安排,不仅可以引发他们观察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生物学现象的兴趣,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生物学科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困惑。
1. 实验器材匮乏
按照国家教材的实验要求,实际的初中生物学科实验课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目标。一是实验用房不够,缺少实验需要的储藏室和准备室;二是所有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实验仪器、药品、实验桌柜消耗损耗以及管理不善,只有在丢失或损坏之后才能得到相应补充;三是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经费购买实验材料等。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学校,由于没有健全的实验设施,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只能是老师对着课本讲,学生通过反复背诵来机械地掌握知识。
2. 教师认识模糊
目前,还有部分生物学教师存在不专业化的问题,加上缺乏实验管理人员,学校对实验课认识不足,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认为实验课太耽误时间,不如教师直接通过板书或PPT将内容灌输给学生。学校多数生物教师任教班级较多,总的课时也较多。而完成一节实验课需要花很长的准备时间,时常出现上一个班的实验课还没有完成,或者实验材料还没有收拾好,下一节实验课的时间就已经到来。
3. 材料难于收集
由于教材编排内容与各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有些实验内容并不能在当地的季节里出现。加上一些教师对教材缺乏驾驭能力,其在实验教学中只能照着教材讲实验,把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变通为口头讲述,致使实验课形式化、讲授化,因而改变了实验教学的属性,制约了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发展他们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健康生活和自我管理等适应社会需要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旨在领悟生命观念、提升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探究和强化社会责任。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深入探究、大胆实践、动脑动手,让他们的生物核心素养得到锻炼与提升,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1. 突出验证性实验教学,构建学生生命观念
生物学也是生命科学。学生需要较好地了解生物概念,形成生命观念,并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和解释生命现象。验证性实验就是先有结论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其程序和方法是所有学生都做同样的实验。根据课标要求,现行初中生物教材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内容,均充分体现出生命教育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生物教学实验来强化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尊重生命价值,从而引领学生了解和熟悉生物学的固有科学现象,加深对生物学统一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解,构建自然界的生命观念及态度。
高度重视验证性实验教学,大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经常化路径。教师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切忌把验证性实验理解为机械的操作,重复一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而应根据各个具体实验要求,充分利用和挖掘实验素材,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现象和生命世界,从而认识生命价值,不断增强生命观念。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鱼类”,教材上介绍侧线是鱼类的感觉器官,能够测定方位感知水流水温,要求先从外部形态上观察鲫鱼的结构,然后探究各结构的功能。但是,学生却往往仅从鲫鱼的外部形态来观察,因而很难得出结论。鉴于此,教师对该实验可以进行重新设计:先把实验材料进行调整,可将一张薄纸剪成鱼鳞的形状;再开展分组实验,即将一组纸片的中间剪个小孔(代表构成侧线的鳞片),另一组则不开小孔。然后,让学生把两组纸质鳞片放在手上吹气,感知其不同。这样,学生对侧线的作用就有了深切的体会。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还需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规范教学实验操作。在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中,教材给出的实验材料是菜豆种子。但由于种子小,里面胚的结构也比较小,学生不易观察。而芸豆的种子比较大,且胚芽和胚根十分突出,学生易观察。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24小时浸泡芸豆种子,让它的种皮变软,进而萌发胚芽。这样,学生就可以凭肉眼清清楚楚地观察到胚芽、胚轴、胚根等种子内部结构。
2. 改进演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实验具有突出的理性思维特征,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为此,生物学科务必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为目标,开展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物现象,深入学习生物知识,养成批判思维习惯,科学认知生命现象,这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规范化路径。初中生物不少知识具有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特点,必须通过实验教学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把握教材重点,化解学习难点[2]。演示实验学生虽然不能自己亲自操作,但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原理,通过简单演绎科学推理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新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教材中很多演示实验在取材原理的可视度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改进。比如,演示实验所需花费的时间较长,实验装置用到的仪器也较多,致使实际的实验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以八年级教材“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两个演示实验为例。按照教材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要求,整个实验仅暗处理就需2~3天,还需水浴加热脱色。同时,由于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在发生着呼吸作用,在暗处理时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会受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作简单易行的改进:上课前,将生长茂盛的豌豆苗放在大广口瓶中,并用玻片盖子盖好,放在教室光照充足的窗台上30分钟左右。待上课进行实验验证时,取下玻片盖子,然后将点燃的卫生香伸进去,就可以观察现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稍作改进,实验教学就更具直观感且可信度更强,可使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现象及结论产生很强的认同感。
由于生物实验的特殊性,众多微观领域的实验或实验材料比较特别,对实验仪器要求过高的实验无法在课堂内展开。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演示实验教学,则可以准确、直观地重现实验过程及现象,将抽象的书本理论形象化、动态化、直观化和趣味化,从而使教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规律,促使其对生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在讲授光折射原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展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空气中直射或斜射入水中的实验场景,掌握光的折射规律与传播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坚持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探究性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提问,并根据观察结果设计探究方案,进行科学分析与思考,开展一对一的数据讨论,从而获得生物学科素养发展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科学性路径。探究性实验教学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让实验教学具有更加广阔的思维与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欲望,奠定思维创新和科学研究基础。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去推理、去分析、去讨论、去辩论、去完善,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成功快乐。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探究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做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根对水分的吸收”的探究性实验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选择所需实验材料(萝卜条)和实验用具;然后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尺寸、配制溶液、绘制表格、记录数据等。经过探究实验,让同学们发现清水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形态发生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强的科学探究性,需要在特定的生物学现象中进行探索。如“植株的生长”一文提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可见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良好基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土壤的机械组成,掌握土壤的水分、温度、空气和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活。但还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因为土壤并不是植物生长的唯一介质,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其他环境中,如珍珠岩、蛭石、水等,进而引出无土栽培的生物技术。由此,学生便会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拓展课外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落脚点是要培养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投入社会事务讨论,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材安排的课外实践活动较多,如野外调查、食品安全、特异性免疫、调查《预防接种》、走访社区进行常见疾病的调查、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等。教师应该通过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领学生将教学内容运用于课外实践中,使其发挥潜能,锻炼意志,培养自主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的。这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常态化路径。
很多生物课程在课堂上并不具备实验教学条件,这就需要安排到课外进行,但课外实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将实验材料本地化、季节化。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到田园或水塘边观察,全面了解青蛙的生殖环境、发育环境,小蝌蚪的发育过程,分析青蛙与农业生产、与人类的关系。教师还可以抛出青蛙的栖息场所不断减少,青蛙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等现实问题,让学生去调查和讨论,激发起他们保护生态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担当。
为强化学生的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植物,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观察,分类挂牌。这样,学生会在无形中增加见识,加深跨学科学习兴趣。还可以本着“我种植,我快乐,我成长,我幸福”的宗旨,开设“爱心养殖”“心蕊花卉”“无土栽培”等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并且将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盆栽花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摆放到教室窗台上,让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思考,体验种植、养殖的乐趣,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提升生物科学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进行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秋分”教学时,还可以在实验室课堂上对月饼、馒头的制作过程进行讲解与实际制作,并整理成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林惠平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07):124-125.
[2]闫白洋."三重表征’理论在生物学基因分离定律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22):50-52.
[3]莫雪斌中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