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是第一课堂,而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对第一课堂的丰富和完善,主要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挖掘教材,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参观调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养殖、生产实践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最终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本文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论文2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八年级生物论文第一篇:概念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一以八年级为例
摘要:对概念图提出的背景、意义、理论研究等进行论述, 对在生物课程中应用概念图教学法进行实践探究, 并在客观数据收集及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与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对活动实施过程和活动教学效果分别予以评价分析, 提出了一些见解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期对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教学;实践,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也强调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发现,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更偏重于对结论性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于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内容, 学生记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此外, 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透彻, 记忆不牢, 长此以往, 学生思维僵化, 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下降, 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生物知识缺乏前后的对比和联系, 缺乏对整体概念框架的再构建、迁移和应用。
一、概念图引入初中生物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之一的生物科学,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及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对教师而言, 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体系的过程。生物科学的学习就是基于生物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网络, 以及对知识体系的再构建。其中, 生物概念作为生物教学及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共列举了50个重要概念。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难以将众多概念规律、事实论证有机结合, 学生的知识概念是零散的、不成规律的。因此, 学生在单个章节检测练习中成绩表现不错, 在综合考试中得分却偏低。由此可见, 学生能否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 是概念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种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的教学策略, 概念图策略被引入生物教学课堂,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概念图策略更注重学习是一个主动组合知识、掌握学习技巧、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过程[1]。
二、概念图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概念图”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 康奈儿大学教授诺瓦克和高温编写的《学会学习》一书中首次采用图形来组织知识结构, 并称之为“概念地图”。在20世纪80年代, “概念图”这一概念得以正式确定, 其一经提出即炙手可热, 大量关于概念图的文章纷纷出现, 随后不久, 概念图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 成为科学教学的新的有效的工具[2,3]。目前,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推广。
国外概念图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工具、信息展示、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等方面。其中, 概念图作为一种工具和策略, 可以通过修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练习, 也可以作为原认知策略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训练, 还可以作为一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工具。教学工具、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程计划的质量。另外, 研究发现, 概念图策略更适合科学课程, 其在生物学上的显着性作用要大于化学和物理等其他科目[4]。
我国关于概念图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晚, 以港台地区为先导, 逐步过渡到大陆地区, 特别是在1999年后, 大陆地区对概念图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生物学科方面, 刘恩山教授在其着作《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中对概念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 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挖掘了概念图满足意义学习三个条件的独特优势, 并对概念图的特征、制作及应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5]。综合分析国内相关研究可以发现, 国内对概念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生物教学上, 对初中生物概念图教学的研究应用甚微。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对初中生物概念图教学展开应用研究, 以期完善其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
(二) 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图 (Concept Maps) 是一种表现知识点之间内在关系的学习工具, 它将某一问题的相关概念以几何图形和文字相搭配的方式呈现出来, 并在各个概念之间以连线的方式表现其内在关系, 以这种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使教师和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概念图由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组成。概念通常为专有名词或知识点的高度浓缩。命题一般是对概念间结构、现象和规律的陈述, 表现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交叉连接表现了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而层级结构是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 通常含义最广[6]。正如研究者所言,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图”[7]。因此, 概念图通过图解来构建知识体系, 具有简洁、形象、直观、提纲挈领的特点, 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点的构建。
三、概念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 研究目标
找出概念图适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其应用策略, 并举例说明应用过程。用概念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 使其能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
(二) 研究内容
对八年级学生展开概念图教学法认知的调查, 首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概念图教学法的认知测试、访谈及问卷调查, 然后归纳八年级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法的具体看法、建议和存在的问题, 从生物学科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及教师教学现状的角度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 概念图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首先研究概念图教学法的教学准备策略, 主要从教师教学准备策略和学生学习准备策略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其次, 根据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法的认知及原因分析, 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 依据概念图教学法指导思维, 制定课堂教学实施的相应对策。最后, 从教师的课后反思策略和学生的课后反思策略两个角度研究概念图教学法的课后策略。
(四) 八年级概念图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首先,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知识认知水平、测试成绩三个方面分析概念图教学法的实施, 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其次, 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三个方面分析生物的课堂教学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 主要实施步骤
1. 研究准备阶段。
(1) 传统教学课堂现场观察, 调查学生生物学科的作业及检测情况, 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 并用八年级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被试的前测学业成绩。 (2) 编制概念图教学法相关问卷, 选择被试对象, 进行预测和正式测试, 在测后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
根据生物学特点, 对实验班学生开展概念图基础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方法, 明白概念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由此激发学生使用概念图进行生物学习的兴趣。
2. 研究实施阶段。
实验班实施概念图教学, 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概念图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和学生利用概念图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结合课程, 利用概念图进行备课, 并准备好标准的概念图;学生通过概念图进行课程预习, 画出相关知识概念图, 掌握课程框架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第二, 教师用概念图引导课堂教学, 学生用概念图进行课堂学习。教师主要利用概念图理清知识线索, 对重要概念展开讲授, 并对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展开剖析, 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知识体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概念图构建, 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促进相互学习。课程结束后, 学生修改、完善概念图, 并将其与标准概念图进行对比, 逐步完善自己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和理解, 师生借助概念图进行学习评价。
3. 研究总结分析阶段。
(1) 问卷调查:实验结束后, 针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及概念图实施效果进行调查。 (2) 后测:实验结束后,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为后测数据来源。 (3) 根据实验研究获得的相关数据对课堂教学实验成果进行分析, 修正、完善促进八年级学生生物认知的教学策略。整理相关材料, 分析、归纳并梳理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撰写分析报告。
四、结果与讨论
(一) 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 利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法”的意见, 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教学法。调查对象是对照班 (66人) 和实验班 (66人) 学生, 采用当堂收回问卷的方式。本次调查采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开进行调查的方式,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同一时期的调查。其中, 实验前发放问卷130份, 收回130份, 有效问卷128份;实验后发放问卷130份, 收回129份, 有效问卷128份。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问答做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从中发现:通过在实验班开展概念图活动、在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一段时间后,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生物课的感兴趣程度出现差异,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生物课的兴趣比较
从图1中不难看出, 活动开展后, 实验班中“最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比例为52.38%, “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3.81%, 仅有4.7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对照班中, 只有10.42%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上生物课”, 而25.00%的学生表示“感觉一般”。这说明概念图教学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生物课的关注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望, 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验班展开概念图教学活动前后, 通过学生的反馈, 对概念图对生物学习的帮助情况进行统计, 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概念图对生物学习的帮助
从图2可以看出, 在活动开展前, 实验班中仅有31.25%的学生认为概念图对生物课学习“有很大帮助”, 而活动开展后调查结果显示有54.76%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 对比之前上升了23.51%。说明学生对概念图教学法有很高的评价, 肯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 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影响
考试题以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熟悉程度为主, 主要是客观性试题。首先, 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作为实验前基础测试, 将第十五周周测作为实验后效果测试。结果如图3所示。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验控制了非主导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实施概念图教学前, 两班学生成绩测验结果显示 (如图3所示) :实验班学生成绩与对照班学生成绩水平基本一致, 无明显差异。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概念图教学法后,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要高于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由此可见, 概念图教学是实验班学生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结论:概念图教学对提高学生生物成绩具有显着效果。
接着对实验班后测成绩按照各个分值段展开统计, 发现实验班在低分段区 (小于或等于59分) 的人数低于对照班, 在高分段区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 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分数段出现的频率
从图4中不难看出,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分数段人数均符合正态分布, 实验班70~79分数段人数最多, 80~89分数段人数其次, 其余人数以70~79分数段为中轴, 向两侧逐次降低。对照班60~69分数段人数最多, 以其为中轴向两端逐渐降低。这说明实验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89分数段, 对照班学生成绩集中在60~69分数段。很显然, 实验班优秀率、高分率远远大于对照班。由此可得出结论:概念图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生物学业成绩的优秀率、高分率。
五、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首先, 概念图对促进初中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建构有着明显的效果。通过概念图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反馈, 笔者发现, 学生使用概念图后, 能更有效地理解、记忆概念, 并能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对知识点能进行有效运用。
其次, 经过调查分析, 笔者发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概念图结构过于单一、枯燥, 达不到知识建构的效果;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应用方法;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针对这些调查结果, 笔者认为, 在概念图的使用过程中, 先个人后小组绘制概念图、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概念图设计形象化个性化等方式值得尝试。
最后,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初步证明了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初中生物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等。
(二) 展望
“通过分析应用概念图与学生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现::学生制作概念图不仅减轻了学习焦虑, 端正了学习态度, 还有效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元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8]。笔者虽对概念图促进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建构能力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经验不足, 加之概念图在生物教学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学生认知过程的多样性, 难免存在许多不足。笔者将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完善概念图教学的策略。
总之, 对于教师而言,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 在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的策略, 能使学生热爱学习, 最终掌握学习的技能。可见, 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可起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232-233.
[2]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11.
[3]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 教育学报, 2004 (2) :39-44.
[4]OKEBUKOLA P A. Attitude of teachers towards concept mapping and vee diagramming as metalearning tool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J] Educ ationalResearch, 1992, 34 (3) :201-213.
[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0.
[6]郭爱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7]袁维新.概念图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 2003 (28) :24-25.
[8]王立君,顾海根.概念图对学生成绩和态度影响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 2008 (6) :1510-1512.
八年级生物论文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和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指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逐步养成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本文以初中生物学科为例,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阐述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解读了素养内涵,分析了其培养的原则,旨在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运用,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
生物隶属于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通过设计生活情境、构建思维导图、课外实践、开展实验探究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本文以生物学科教学为例,解读了其培养的内涵,分析了培养原则,最后制定了教学实施策略。
一、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生物学科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生命观念。是学生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包括对自身生命的认知和认识程度,旨在通过观察生命现象、理解生物学概念,进而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第二,理性思维。在尊重生物学事实、掌握经典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使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对生命现象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理性学习。
第三,科学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物学问题,针对其问题进行仔细观察、科学探究,能够对生物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现象,在探究的基础上,认识生物学知识本质,加深理解和掌握。
第四,社会责任。生物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健康民生等问题,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不仅要加深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以上来看,我认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自主探究学习兴趣,进而将生物知识和学生发展建立关联,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方面探究其培养的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原则
(一)探究性
生物学科是由现象至本质、由定性至定量的一种探究过程[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理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要遵从探究性的原则,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确立教学方法。在激发探究兴趣、激活探究思维的过程中,在经历探究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从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二)发展性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了生物学科必须突出育人价值[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时候,要遵从发展性的原则,立足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思维,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培养综合素质。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设计生活情境,培养生命观念
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使其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价值。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将生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真实情境引入的过程中,激发探究生命的兴趣,培养生物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内容时,旨在让学生能够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培养唯物主义思想观和保护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欣赏从高山到平原、从沙漠到草原、从天空到湖海,到处都有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代表生物的图片,在观看丰富多彩动植物图片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使其联系到原始单细胞生物到底是如何变成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继而提出探究的问题:你知道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吗?
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出化石,导出生物进化的历程这一学习内容,展示化石图片,如:
让学生根据图片交流讨论:
(1)比较生物化石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
(2)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
(3)你能够说出哺乳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的进化顺序吗?
根据真实情境的设计,以及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动植物生命发展历程,认识各类生物进化关系。在探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让学生爱护生物,尊重自然生命,从而培养生命观念素养,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二)构建思维导图,形成理性思维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要遵从思维发展性和学生学习发展性的特点,循序渐进。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在明确所学知识点的过程中,建立知识关联,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而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学习工具,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导图为辅助,通过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发展。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内容时,旨在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会运用局部的眼光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知道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各自特定的环境中,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池塘群中各种生物“藻类、浮游动物、肉食鱼、水草”等进行直观展示,在观看海洋生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池塘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进行分类,并指出划分的依据,思考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其地位如何?各个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就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知识构建,如:
根据思维导图的构建,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导图对各个部分进行学习探究并思考: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养活自己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学习探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导图补充和完善,使其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思维导图的直观运用,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在补充和完善导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思考分析生物学知识,从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最后围绕所学知识和思维导图归纳,开展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为辅助,让学生扮演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员,介绍一下自己,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天,如:
生:我们是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光能。我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动物呢!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生态系统。没有我恐怕就没有各位了……你瞧,我是光荣而伟大的生产者。我最重要。
生:我们是动物,不能像植物一样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我要吃草(指着植物)。也就是说我们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我吃草也不是光为了自己,我有时也是会自我牺牲,来养活小鸟们的,没有我,鸟大哥恐怕你们要饿肚子了…….所以我最重要。
通过辩论活动的开展,围绕导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以交流互动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既可以激活思维能力,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三)立足实验探究,提高探究精神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注重实验与素养的有机关联,让学生做实验探究学习的主人,通过设计项目实验活动,在自主实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精神,在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提升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食品保存”生物内容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食品储存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探索食品保鲜的措施,使其能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食品腐败的问题。为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关联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乳酸菌发酵的条件与原理是什么?酒精发酵的条件和原理是什么?白酒酿制过程包括哪四个环节?在白酒酿制过程中需要几种微生物?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问题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导入视频情境,古代贵妃吃新鲜荔枝,必须快马运送,否则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尽去。从而引出此次课题,列举日常生活中食品腐败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导致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提出项目主题“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小组就此次项目实验进行自主规划,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析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如:
提出问题:食品为什么会腐败变质?
作出假设: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用具:新鲜豆浆、消毒锅、烧杯、三角烧瓶、脱脂棉等。
操作方案:
(1)向向甲、乙、丙3只三角烧瓶里分别注入50毫升新鲜豆浆,甲和乙敞口,丙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2)将3只三角烧瓶放入盛水的消毒锅里隔水加热,使消毒锅里的水沸腾5分钟。取出三角烧瓶,冷却待用。
(3)在甲瓶里加入5毫升蒸馏水,在乙瓶里加入5毫升质量分数为5%的山梨酸钾溶液,然后将3只三角烧瓶同时放在阴暗、温暖的地方,温度保持在20℃以上
(4)每天观察三角烧瓶里豆浆的变化。
在项目实验流程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就此次项目实验进行动手实践探索,每天观察记录,一周以后汇总,让学生小组派遣优秀代表作此次实验汇报,结合实验真实情况做分析总结,归纳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中,加深对此次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初中生物核心素养。
(四)践行课外实践,增强社会责任
初中生物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关注课堂内外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打造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走出去,通过真实实践、切实体验等,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生物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为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践行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发酵技术”生物内容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体会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开展课外探究实践活动,开展课外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并记录填表:
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分析该如何制定调查计划,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寻找发酵食品?怎样确定是否为发酵食品等。先对问题做思考分析,然后就问题解决方案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在完善课外实践方案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小组参与到课外实践中去,结合此次调查归纳总结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价值,体会发酵食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关联生物学科本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课标要求,学习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然后利用情境教学、构建思维导图、课外实践、开展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与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0(31):136-137.
[2]杨玲.浅述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0(27):194.
[3]杨玉忠.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