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林良作品中“浅语的艺术”的内涵与构建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3 共8603字
摘要

  一、引言。

  儿童文学作为区别于成人文学的一种文学门类,在其文体上究竟具有怎样的区别性特征?是怎样的特质决定了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无论对于儿童文学创作还是翻译而言,这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然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诚然,儿童文学这一概念本身实际上是一种“语言构建物”,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求知才能逐步把握它的本质。在“捕捉”儿童文学本质的过程中,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的林良先生鲜明地提出了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这一观点:“浅语的艺术是我给‘儿童文学’下的定义。”[1](P6)纵观林良先生的创作实践,60多年来他一直践行着“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这一理念,“浅语的艺术”已经成为了林良先生对于儿童文学本质认识的代名词。本文旨在探寻“浅语的艺术”的深刻内涵,并从林良先生本人的创作实践出发,分析这一理念的实现途径。

  二、“浅语的艺术”的内涵。

  “浅语的艺术”这一表述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浅语”是修饰词,而中心词是“艺术”,可以解释为“使用浅语创作的艺术”,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本质上应该是“艺术”,而“浅语”即浅易的语言是这一艺术形式的载体。根据林良先生的论述,“浅语的艺术”包含了如下要素。

  (一)儿童文学是以浅语“打底”的。林良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所写作的,它的特质之一是“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来写。”[1](P32)那什么是“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呢?林良先生进而论述道,“儿童所使用的,是国语里跟儿童生活有关的部分,用成人的眼光来看,也就是国语里比较浅易的部分。换一句话说,儿童所使用的是‘浅语'.这’浅语‘,也 就 是 儿 童 文 学 作 家 展 露 才 华 的 领域。”[1](P37-38)这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用儿童读者所熟悉的浅易的语言进行创作,浅语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本质诉求。林良先生甚至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 是 用 艺 术 技 巧 处 理 过 的 “浅 浅 的 文 字”啊![1](P44)应该说,大多数伟大的、历久弥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浅易的语言写成,中文里的经典诗词大多如此,我们可以信手拈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用语浅易,但诗意盎然。可以说,儿童文学从文学内涵上最接近诗歌,它欣赏的是用最质朴的语言传达最真挚的情感。

  (二)“浅语”需要“有味儿”.这里所说的“浅语”是不是就是我们平常所用的“大白话”、不假思索就可以用来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呢?林良先生指出,文学作品里的出色语言,应该是跟日常生活里的语言“相同得非常不同”,“不同得非常相同”.这才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这目标就是:使日常语言有味儿……文学的语言跟日常的语言所以会“十分不同”,是因为文学的语言“十分有味儿”.[1](P53)什么是“有味儿”的浅语,林良先生没有进一步举例说明,却在讨论绘本语言时做出了更加明确的回答: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字数”的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作家的“语言风格”才显出了价值。那“语言”通常是清新的、活泼的、生动的、有节奏的,饱含趣味的,只有“淡而有味”、“深入的浅语”才能够加以形容。这要靠平日的修养跟一时的兴会,就像写诗。[1](179)可见所谓“淡而有味”、“深入的语言”至少应该是指“清新的、活泼的、生动的、有节奏的、饱含趣味的”语言。

  (三)儿童文学应该是“纯文学”的。林良先生明确提出儿童文学应该是“纯文学”的观点。知道那“更有力的语言”跟“更有力的表达方式”的存在,而且忠实于运用那更有力的语言,忠实于运用那更有力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诗人,就是作家。他的写作态度,就可以说是“纯文学”的了……一切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纯文学”的。[1](P59)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纯文学”的写作呢?

  儿童文学创作要运用多姿多彩的文学技巧。林良先生指出,一切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都是以“浅语”打底的。那作品所以能发出光辉,主要的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运用了多彩多姿的文学技巧。[1](P40)这里提出的文学技巧是实现儿童文学艺术性的法宝,是儿童文学具有文学性的保证。“浅语”必须经过艺术的处理才能成为文学语言。林良先生特别强调文学技巧的作用,他指出,同样的语言材料,同样的语言水准,同样正确的语法,只要再加进一个“变数”,就是 “不 同 的 运 用 态 度”,那 结 果 是 很 不 相 同的。[1](P52)另外,林良先生指出,儿童文学创作需要“把思想煮成感觉”.对于儿童文学作家而言,要紧的是他必须依循文学创作的途径,要“由感觉出发”,“把思想煮成感觉”,“走进感觉世界。”[1](P65)他强调,“没有感觉的思想”,“不可感的思想”,不管思想会有多么正确,但如果不是用纯正的文学方法来写就不是纯文学作品。[1](P66)林良先生认为“纯文学”的儿童文学其教育功能远远超过“说教”的儿童文学。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上,“必须实践’用文学‘这句话,不要停留在’用说教来教育孩子‘那样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选择了’文学‘来代替’说教‘,实在是因为’文学‘比’说教‘更有效,更有力量。[1](P74-75)综上所述,林良先生对”纯文学“的儿童文学充满信心,认为这才是儿童文学应有之义。”浅语的艺术“很凝练地表达了儿童文学应该具有”朴素性“的艺术风格,”自然、朴素的儿童文学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它在本性上拒斥’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显之说‘的浮华雕饰艺术。“[2](P43)这一表述更强调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性本质,与朱自强老师”儿童文学是真正的、纯粹的艺术“[2]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三、”浅语的艺术“的实现途径。

    阅读林良先生的作品,读者都会感到林先生用”浅语“构建了一个纯真、善爱、幽默的儿童文学世界,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在此结合林良先生的绘本和儿童诗歌创作探讨”浅语的艺术“的实现途径。

  (一)选择”有味儿“的”浅语“.

  《汪汪的家》是林良为小读者写的一个短篇故事,大约完成在1980年左右。作者当时”想用小孩子看得懂的浅显文字,写一个好看好听的故事,因为儿童文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浅语的艺术”.[3]

  通篇来看,作者显然都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然而这些语言都是“有味儿”的语言。在这里,我们看到中文中一些有特色的表述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什么是“有味儿”,林良先生没有给我们细说。笔者结合符号学和文体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首先,高明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语音象征”的手法。所谓语音象征指的是有些语音或者音簇被认为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意义的表达,也可以称为语音感觉。[4](P75)比如在描写爸爸时,作者说:爸爸是一位很好的爸爸。他身体长得很壮,两条胳膊很有力气。

  他不怕吃苦,又很爱家。冬天,他最喜欢穿一件厚厚的睡袍,抽着烟斗,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看书。[3](P1)在这段话中,“很壮”的结尾用的是去声,很明显地传递出一种气势,读者能够立即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强壮的爸爸的形象。而接下来的“吃苦”、“爱家”、“睡袍”、“烟斗”、“看书”,结尾都是上声或者平声,营造出一种平和、安全的气氛。语音象征对于儿童文学有着微妙然而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的一大特征。语音效果的戏剧性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给作品本身带来“浓浓的味道”.

  其次,从语言的意义角度来看,作者在介绍这一家人时选择的词汇都留意了词语的语用意义,特别是联想意义和情感意义。在描写妈妈时,作者写道:

  妈妈是一位很好的妈妈。她身体很健康,面容很慈祥,脸上有微笑。她做的菜很香,蒸的馒头又白又大。一家人最爱吃的,就是她做的一道热热的浓汤。

  她也是一只很好很好的狗。[3](P2)在这段描写中,“菜很香”、“馒头又白又大”、“热热的浓汤”无疑都具有强烈的联想意义,极能调动读者的感官和丰富联想,让人一下子想到家的温暖;“健康”、“慈祥”、“微笑”这些词汇都具有褒义,很好地塑造了妈妈的形象,有力地烘托出了这个家庭的温暖。所以,语用意义的精心调配是使浅语“有味儿”的另一大法宝。

  再者,作者用心地使用语言的言内意义,即语言符号之间特有的组合关系,以此来营造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情趣。在这个故事里,作者选择了一些中文所特有的“叠词”,如“厚厚”、“静静”、“热热”,这些叠词在儿童文学里具有独特的味道,读后一股温存善良之气扑面而来。

  最后,我们看到这短短几句话的内在节奏感非常强。比如“她身体很健康,面容很慈祥,脸上有微笑”,节奏明快,易于朗读。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儿童文学中所用的“浅语”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有味儿”的浅语,往往是清新的、活泼的、生动的、有节奏的,饱含趣味的。

  (二)运用各种文学技巧。

  1、运用各种修辞法。儿童文学的文学技巧首先指的是各种修辞法。在林良先生的绘本中,他大量运用反复、婉曲、双关、排比等修辞法,以增强文字的表现效果。

  (1)重复或类叠法词汇和句式的反复对于儿童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重复法,也叫类叠法,是指同一个字词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在说话或行文当中,字词语句之反复出现,往往比单次出现更能打动听者、读者的心灵,亦易造成听觉上的节奏感,与视觉上的固定刺激……倘若将相同的字词、词组、句子,多次地反复或隔离出现,可以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情绪效应,同时还有利于孩子记忆与琅琅上口。[5](P526)正如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所言,“重叠,是诗歌的生命”,[5](P527)我们阅读林良先生的绘本发现,重复法是他经常运用的修辞法,能为他的故事带来诗歌一般的意境。“爸爸是一位很好的爸爸……他是一只很好很好的狗。”“妈妈是一位很好的妈妈……她也是一只很好很好的狗。”“汪汪是一个很好的男孩子……他是一只很好很好的小狗。”“不行。你看外面,天那么黑,风那么大。”汪汪低声说:“妈妈,妈妈,挨饿就是这样吗?受冻就是这样吗?我要跟妈妈一起挨饿,我要跟妈妈一起受冻。”[3](P9)“快把我的软拖鞋拿来,快把我的睡袍拿来,我要舒舒服服地坐在火炉边烤烤火,等着吃你妈妈给我们做的又香又好吃的晚饭!”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作用。再以《绿池白鹅》为例,一开篇,林良先生写道:这个池塘的水很绿很绿,大家叫它“绿池”.[6](P1)在描述白鹅巡行的美景时,他写道:小 孩 子 静 静 的,白 鹅 静 静 的,睡 莲 静 静的。[6](P18)可见,林良先生在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大量地运用重复法,营造出了意想不到的美如诗画的意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