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儿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儿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儿童文学翻译日益频繁,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遵循文学翻译规律,还应该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这就为儿童文学翻译带来许多挑战.本文试图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并为儿童文学翻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翻译目的论的内涵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分支和普通翻译理论的基础,它将焦点聚集于翻译目的上,弥补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并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目的论最早是由德国翻译家汉斯·费米尔提出的,费米尔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交际需要、译文期待; 所有的翻译都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目的决定方法与途径,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策略选择和整个翻译过程;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语内连贯标准,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内涵;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有语际连贯,译文能够忠实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
当翻译目的是为了再现原文文本特色与艺术风格时,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就是统一的,译者应努力再现原文风貌;当目的原则要求译文和原文存在某些功能差异时,忠实原则就会变得不适用.当翻译目的为了保持译文连贯通畅时,连贯原则与翻译目的即相统一; 当翻译目的对译文通畅要求并不严格时,连贯原则就会变得不太适用.
二、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 一) 儿童文学的内涵及演变.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观点为基础、儿童为目标读者的,能迎合儿童阅读兴趣且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故事、寓言、谜语、儿歌、剧本、童话等,儿童文学有着主题突出鲜明、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形象、喜闻乐见、富有童趣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形象思维,丰富儿童的审美情趣与想象力.
儿童文学形成于 18 世纪中叶,卢梭的《爱弥儿》就是一部儿童传记性小说,安徒生童话的问世标志着世界儿童文学进入繁荣发展期.20 世纪之后各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不断涌现,使儿童文学进入第二个繁荣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社会对儿童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出现专门的儿童文学,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儿童文学才以独立的形态出现.
( 二)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从年龄与心理上看,可以将儿童读者分为幼年期读者、童年期读者、少年期读者,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幼年期读者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需要用色彩艳丽的插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童年期读者的形象思维有所发展,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对知识、文学、美学等有了初步认知,所以童年文学应构思新颖、形式多样、意蕴深厚,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以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少年期读者有了选择判断能力和审美兴趣,所以少年文学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深刻性.
儿童文学要有趣味性、惊险性等特点,能够反映儿童生活中的快乐、迷茫、苦恼等感情状态,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带领儿童探索未知世界,如《爱丽丝漫游仙境》、《哈利·波特》、《木偶奇遇记》、《格里夫游记》等都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想象力能为儿童创作另一个世界,引发儿童的好奇心,缓解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压力,如《哈利·波特》中就由巫师们的魔法世界与普通人的麻瓜世界组成,在魔法世界中有各式各样的魔法,麻瓜世界中的普通孩子---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却是正义、善良、勇敢的化身,这些正好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教育性,能够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道德风尚的良好载体,能够培养儿童正直、勇敢、谦虚、自信、善良等品格.自清末开始,我国就开始翻译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不断被重译再版,但儿童文学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翻译,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都是成年人,他们的思维特点与儿童有着巨大差异,在翻译儿童文学时他们会受成人思维认知的影响,为了使儿童文学翻译更加接近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审美能力,要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目的论影响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 一) 译出“童心童趣”.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因而,儿童文学翻译时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尽量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能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具体而言,要用幽默风趣、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描绘儿童的生活与心理,与儿童产生心理共鸣.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说过,优秀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这样就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的文学作品.
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I'm sure I'm not Ada……Besidesshe's she,and I'm I,and - oh clear how puzzling it all is! ”就应翻译为“我知道我一定不是爱达,因为她的头发有那么长的小圈儿,我的头发一点也做不出圈儿来……”,这就将爱丽丝自言自语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小圈儿”表达了爱丽丝对卷发的认识,也表现了小女孩儿的天真可爱.生动性、趣味性也是儿童文学的必要条件,通过叠词、拟声词、儿化音等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童心童趣,满足儿童的文学欣赏需要.如美国童话小说《夏洛的网》中,“Chew your food thor-oughly and eat bit of it”可以翻译为“把你的食物嚼烂烂,把它们吃光光”; “that people are very gullible”可以翻译为带有儿童稚拙、纯真口吻的“人是阿木林”.再如《格列佛游记》中“Then I saw this frolicsome animal frisking and leaping up anddown till at last he came to my box”,讲的是一只猴子上蹿下跳,忙个不停,可以译为“那个调皮的家伙在那儿蹦蹦跳跳、上蹿下跳,闹个不停,最后跳到我的箱前”,这些叠词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
( 二) 用词简单准确.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对涉及文化差异的内容,更应慎重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爱丽丝梦游仙境》中“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 (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就可以翻译: “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稀怪了! ”阿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子,连话都说不好了.通过词语的重新组合既保持了译文的连贯性,也生动表达了爱丽丝犯错时的情景,使小读者领悟到原文的趣味性.
由于儿童的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差,因而翻译时应选择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词语,使儿童在头脑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儿童小说《格列佛游记》中,“that whichfirst surprised me……was about twenty feet high”,就能翻译为“首先令我吃惊的是草的高度,那片快要收割的草地里,草有二十英尺高”.拟声词是指模拟动物、人或自然界声音的词语,有着具体生动、惟妙惟肖的特点,能增加语言的音乐美和趣味性.在儿童文学作品《毛绒兔》中“For at least two hoursthe Boy loved him……and there was a great rustling of tissue pa-per”,译者将“a great rustling of”译为“窸窸窣窣”,这使儿童想到拆礼物的情景,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汉语中儿化音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能够使语言亲切温和、情感细腻,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用儿化音也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毛绒兔》中“He wandered off to pick flowers,orplay at brigands among the trees”,就可以翻译为“男孩儿到树林里去,摘摘花儿,玩玩儿丛林大盗的游戏”,其中的“摘花儿”、“玩玩儿”生动展现了男孩儿树林嬉戏的场景,表达出一种天真烂漫的情怀,体现了男孩儿对毛绒兔的无限喜爱.
( 三) 句型简单易懂.英语语篇的长句较多,而汉语中的长句较少,因而,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应化长句为短句,给儿童留下更多思考与喘息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流利地朗读作品.另外,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对节奏、韵律等更感兴趣,如许多学龄儿童能将古诗倒背如流,儿童文学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这些思维特点,使译文内容通俗易懂,有着较强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童话小说《夏洛的网》中,“So while thechilden swam and play and……Where it was warm and moist anddelightfully sticky and oozy”,就可以翻译为“因此,当两个小伙伴游泳、玩耍、互相泼水时,威尔伯在河边的烂泥里舒服极了,烂泥暖暖和和的、湿嗒嗒的、黏黏糊糊的,舒服极了”,用生动形象的形容词、简短的语言,使整个篇章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审美需求、思维与认知水平等因素,[7]将“目的原则”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从语内和语际两方面入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克服传统翻译行为的缺陷,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翻译,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给国内儿童读者.
【参考文献】
1. 张道振.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 3)
2. 陈伯吹. 儿童文学简介[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72
3. 姜淑芹.《哈利·波特》研究综述[J].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
4. 张南峰. 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J].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 3)
5. 蒋海清. 翻译学中的功能主义---目的论[J]. 社科纵横,2005( 6)
6. 诺 德 著; 张 美 芳 等 译. 译 有 所 为---功 能 翻 译 理 论 阐 述[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3
7. 张鲁艳.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兼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