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特征探索
【引言】冰心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引言
【第一章】用真、善、美滋养儿童心灵
【第二章】儿童读者意识的波动起伏
【第三章】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
【结语/参考文献】冰心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 用真、善、美滋养儿童心灵
在古老的中国社会,受到漫长的封建礼教残害下的儿童群体,被肆意凌辱、掠食、遮蔽的现象非常严重,他们不幸充当着成人的附属品,其价值丝毫不被尊重,“儿童”一词实际上是被架空了。同时封建伦理纲常的根深蒂固,使先进的儿童理念不易于被传播和接受。为了冲决传统的儿童观,构建崭新的儿童观,启蒙者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晚清时期,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在儿童小说、诗歌等领域的有益尝试,张扬了儿童的重要性,为“儿童的发现”作了一定的铺垫;直到五四前后,受到东渐的西方浪漫主义童心说和儿童文学的影响,儿童问题才作为“人的问题”中的一部分,被人们逐渐关注并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
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为子纲”为核心的旧儿童观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冲击之势,引起了新文化先驱者的极大关注。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率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认为孩子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救救孩子”的背后实际潜藏着作家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担忧;而周作人的儿童观更侧重于培养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与趣味,儿童性取代了社会功利性。这一时期众多的理论表达最终实现了对具有现代品格的“儿童本位”儿童观的建构。
冰心的儿童观同样形成于五四新旧文化转型期,伴随其儿童文学作品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她也开始自觉并深入地关注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个性。在冰心的眼中,儿童是纯洁而诚实的代名词,她将儿童与成人进行对比,极力赞美儿童的烂漫与天真并表示愿意为他们服务,她说,“我有坚定的信仰和深厚的同情。在平凡和小小的事物上,我仍宝贵着自己的一方园地。我要栽下小小的花,给平凡的小小的人看!”①这决定了她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的必然性。
(一)以爱感人:我爱我的母亲,我爱我的国
作为一位典型的体验式的作家,冰心总能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小读者们炽热地抒发着父母给予自己的不计回报的温情和爱。冰心出生在一个开明民主的家庭,父母均出身书香门第,受诗礼文化的熏陶,具有宽厚、贤淑的美好品性。
父母不仅用无尽的关爱和真挚的情感给了冰心一个美满幸福的童年,也让这份动人的爱早早渗透进冰心稚幼的内心,成为她行为和思想的善良的出发点,对她日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冰心显然是幸运的,她的父母并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裹足、会针绣、笑不露齿、足不出户的旧时女子,却培养了她男孩的性情,父母的开明使冰心得以纵情于青山碧海间。健康的情感造就了冰心健康的心理,使她始终坚定心中“爱”的信仰,执着地歌唱人类情感深处最美好的东西,也让她真切地体会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而童年时期的境遇往往会成为塑造孩子一生性格和心理的关键。在冰心之后的漫长旅途中,无论是她所接受的“五四”时代浪潮的馈赠、教会学校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感化、还是泰戈尔泛爱哲学的启示,无不与冰心童年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脉脉温情一脉相承。因此冰心常常会在作品中以缠绵悱恻的笔触来抒发父母给予孩子的拳拳之爱。其中对“母爱”的讴歌和感怀是着墨最多、用情最专的部分,母爱是建立在人类血缘关系之上的一种最本能的情感。她坚信母爱具有永恒不变的意义,“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更变”①;母爱是无私的,“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②;母爱同样是广博的,“海好像我的母亲 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③在《寄小读者》中,冰心还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母女间的亲密互动和情感交流。年幼的冰心很喜欢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听她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从母亲娓娓道出的回忆女儿成长的生活片段中,作家有意向我们展示了母爱的无微不至、具体可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无尽慈怜和体贴,自然也渗透着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和关心。正是通过对母爱的礼赞和对母女相依的深情表达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爱的教育,启迪他们以纯洁高尚的情感去爱一切人和事。冰心在求学的过程中受基督教的影响颇深,基督教倡导以“爱”为核心的思想使冰心的作品始终蕴含着感恩的情怀,她会悉心教育小读者如何珍视这份忘我无私的母爱。《好妈妈》一文中的“我”在走进被收拾得整洁干净的李家时,看到李大娘的孩子们都在如此尽心地为母亲分担着生活的重担,希望能以此为父母挤出可供他们放松身心的宝贵时间。对比之下,“我”的那个乱成一团的家和整日为家操持忙碌的母亲都会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是“我”的懒惰和不懂感恩造成了母亲的辛苦与不易,“我”决定用自己勤劳的付出来回报母亲的养育。除了培养儿童珍爱母亲的情感以外,冰心还教育孩子对待周围的一切也要常怀感恩之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记》中,冰心让陶奇这个淘气却不失善良本性的孩子度过了一个充满意义的假期生活,在家人和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她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更可喜的是,陶奇还学会了对帮助自己成长的人表达感激之情。冰心由启发儿童懂得感恩母亲延伸到感恩一切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人,培养了儿童的感恩意识。因为感恩,使冰心笔下的母爱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冰心在作品中还将对母亲的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爱和眷恋的情感表达上,她将对母亲的爱与对国家的爱融汇到了一起。1903-1904 年,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年幼的冰心便跟随父母迁居烟台,自此也开启了冰心与大海结伴的童年生活。烟台的海不仅陶冶了冰心的性情,丰富了冰心的想象力,更可贵的是培育了她崇高的爱国情怀。每到落日黄昏,冰心常常和父亲来到海边散步,海面上的夕阳美景令人陶醉。当冰心向父亲称赞烟台的海滨很美时,父亲竟摇头慨叹──我们国家的北方大港已基本被列强瓜分,只有烟台还依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不冻港。父亲接着语重心长地告诫冰心要奋发图强,争取把失去的海港从列强的手里夺回来,一雪国耻。父亲这席感慨良多的话在冰心年幼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也是冰心面朝着广阔无边的大海接受的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即使几十年后再次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在烟台海边的生活,冰心依然会说:“我从小,只知道热爱童年所在地──’我们自己的烟台‘”①。童年记忆中的海给了她灵感,父亲耐心的教导启蒙了她的心智,这些因素加速了冰心的成长,让她早早就懂得了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显示出了不同于同龄人的早熟和沉稳。走上儿童文学道路之后,冰心总会在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向广大小读者们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增强其爱国意识、树立崇高的民族气节。早期的《寄小读者》就是冰心身处异域时创作的,秀美的异国风光常会令作家触景生情,触发心中对故乡的怀想和依恋,读后令人为之动容。在《通讯七》中,冰心借赞颂慰冰湖仪态万千的湖上风光抒发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去国怀乡之情,慰冰湖以其独特的魅力抚慰着冰心远离故乡亲人的孤独忧伤的心绪,“我在湖上光雾中,低低的嘱咐他,带我的爱和慰安,一同和他到远东去”②。足见冰心对慰冰湖的美景并不止于单纯的欣赏,而是蕴蓄着强烈的爱国深情。这样客中的心情还常被冰心融入中国传统诗词中,冰心常常以“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③等句来寄托乡心。在《通讯二十》中,冰心翘首遥望与自己海天相隔的故乡,低回而又深情地倾诉心中对故乡的一往情深:“北京似乎是一无所有!──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是有了一切!”④身为游子的冰心,从不对大洋彼岸这个充斥着物欲的世界俯首称臣,而是选择在作品中镌刻着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解放后,冰心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对爱国情感的表达更为浓烈,她常通过亲身感受以自然清新的笔触,采用今昔对比的方式,来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参观十三陵水库时,冰心先描述了十三陵特殊的地理环境,两岸百姓曾常年受到山洪灾害的威胁,从前的统治者对人民遭受的疾苦是不管不顾的。然而今天,人民做了自己的主人,自己动手来修建十三陵水库,面对眼前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冰心坚信未来的十三陵水库一定会造福于民!(《再寄小读者·通讯三》)这样鲜明的对比会使小读者倍感珍惜眼前得来不易的生活。此外,冰心还作为我国的文化使者出访异邦,对祖国故乡的颂扬与初期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愁的意绪相比更增添了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情感的抒发更为形象具体,于乡心中融入了作家对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再寄小读者·通讯六》中记述了冰心游访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见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家身处异国,心系故乡的牵挂。通过写威尼斯城内曲折的水路,作家联想到了苏州;通过描述威尼斯贸易繁盛时代的景况,作家联想到一位曾来到扬州做官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写过的一本游记,曾盛赞中国文物之盛;通过写威尼斯所具有的港口优势,想到了两国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现状 由于解放后的频繁出访,冰心为儿童创作了大量以弘扬国际主义精神为宗旨的作品,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在这里,冰心所诠释的“爱”显然是跨越了国界、种族和文化局限的,是对早期“爱的哲学”所宣扬的超阶级的爱的延伸,她始终用“爱”来看待世界,来解释世界。冰心曾于1953 年出访过印度,次年就发表了一篇散文《与小朋友谈访印之行》,她动情地讲述了访印期间受到印度儿童热烈欢迎的场景:印度小朋友们热情地将自己准备的小礼物送给“我们”作为献礼,直至要与“我们”分别时还列队相送,依依不舍。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正是基于这段亲身感受过的美好的出访经历,冰心在三十年后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小白鸽捎来的信》,全诗选取新颖的角度,通过印度儿童的回顾、期盼和祝福,书写了对中国儿童的友好情谊。在《三寄小读者》的部分篇章中,冰心还向小读者讲述了中美人民、中日人民的文化往来与交流,旨在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对此,冰心热切地呼吁小读者们要珍爱、培养、促进来自世界人民之间的宝贵友谊,团结各国的少年儿童,将老一辈为促进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永久地延续下去。冰心以其在作品中融入的优美的文字和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震撼了小读者。她不但善于将“爱的教育”内隐于文学的语言中,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也如春风化雨一般浸润孩子们的内心;她更善于透过对作品中儿童的直接刻画描写,来引导儿童读者热爱自己的国家。在《一篇小说的结局》中,冰心在梦涛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明白无误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有两件事,我心中永远不至于模糊的,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母亲。”①对《寂寞》中小小的描写更是如此,那个一口咬定“我只爱我的国”的孩子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以美动人:让我归心低首的自然之美
冰心曾这样阐释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喜爱一切美丽、新奇、活动的东西,也爱看灿烂的颜色,爱听谐美的声音。他们对于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勇于尝试,不怕危险 ”②爱美和冒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美的自然万物的欣赏和探求是从未停止过的。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虽不及成人,但是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洞察力相较于成人而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美的事物与环境会给儿童的感官和内心带来一种强烈的幸福愉悦感。因此,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是儿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自然美又是儿童最易于欣赏和理解的,因此她曾这样感叹,“世界上最难忘的是自然之美”③。冰心在作品中发挥了以文字绘景的巨大笔力,揭开自然的帘幕,引领儿童蹑足步入自然的仙宫,教会他们欣赏美的真谛、领会美的力量。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冰心笔下的语言精致、清丽,她往往就客观事物在形、声、色、味、质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性加以具体的描绘,为小读者们画出了一幅幅空灵的妙景。在《忆昆明──寄春城的小读者》一文中,冰心以极简省的几笔勾勒出了记忆深处那座芳香四溢、空气中跳跃着青春气息的城市,她分别用“蔚蓝”、“碧青”、“湛绿”、“绯红”这样鲜亮耀眼的色彩为“天、山、湖、花”填充颜色,诗情画意,充溢弥漫。《寄小读者·通讯七》又以自幼爱海的童心观海、状海,从不同角度依次写出了在黄昏夕照、夜半映衬下的迷人又难以言绘的海上风光:时至傍晚的海面上,海平如镜,“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①,冰心笔下描绘的这番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海景绝无刻意精雕细琢的匠气之感,而是张扬着灵动的生命力,宛若如梦如幻、色彩和谐的巨幅油画,使儿童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享受作品的浸润和滋养。那仪态万千的慰冰湖更使人印象深刻,“岸上四围的树叶,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将落的金光,到了树梢,散在湖面”②,作者融情于景,用充满诗意的笔法将儿童带入画面感极强的自然美景中,清新不羁,美不胜收。
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往往会带有直观性的幻想。他们思维空间的跨度很大,既有对广阔的宏观世界的探索,也会对微观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水面的波纹 都会诱发儿童天真无邪的想象。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的过程中发现③,儿童在心智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存在“泛灵论”的特征,他们的思维尚处于混沌的状态,还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只将运动着的物体视作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存在,并将自己细腻的情感倾注到这些令他们倍感新奇的自然现象之中。因此,在儿童的意识里,太阳公公会笑、星星会朝人们眨眼睛、狂风大作是天公在发怒 自然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儿童对自然的欣赏并不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是如原始初民一般与自然保持一种最为透明的纯粹的亲近,他们会于自然之中肆无忌惮地游戏,亲密无间地融入自然并自得其乐。因此冰心常以一颗纯净质朴、天真烂漫的童心去感受自然界蕴藏的神圣和伟力,赋予万物以人的性格特点,自然与人不再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两者间可以平等真诚的对话和交往,微风细雨中含苞的花、山巅水涯中游息的鸟、潺潺流走的水、袅袅卷舒的云 都成了与其交情匪浅的亲人挚友:她与岩石、草花谈心:“只有早晨的深谷中,可以和自然对话。计划定了,岩石点头,草花欢笑”④;她会不忘问候“落霞”这位老朋友,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她道一句“早上好”或“晚上好”(《霞》) 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冰心总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她渴望融入自然的独特情感和对自然的钟爱。有时冰心甚至会将自己想象成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冰心的笔下,出现了一直令她心驰神往的“海的女神”:“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①这位女神仿佛海上的主宰,时而驾风车狂飙疾转、时而忧愁落泪、待到霞光灿然时,又回波电笑、洒脱飘扬,自然物象俨然成了装扮女神的美丽装饰,她是如此的婀娜灵动、风姿卓着。在冰心远离故乡、病中偶然童心来复之时,她将满天的星宿比作日渐思念的一切亲人,以儿童的智慧来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思乡之苦:晨曦中的三颗最亮的星星是她的三个弟弟,静美的月亮是母亲,早晨勇敢灿烂的太阳自然是她严肃又温和的父亲 在作者倾心为儿童所编织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里,她笔下的自然生态在童心的映衬之下,愈发显现出绮丽动人、美轮美奂的色彩。冰心借由对自然美的书写,意在向儿童传递人与自然生命共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也可看出冰心对大自然有助于陶冶儿童情操这一教育理念的认同。
冰心格外注重透过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来培养儿童的性情与人格。冰心从小便与自然相对,她整日整月看到的是青郁的山和无边的海,耳边听到的是山风和海涛的声音。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形单影只地坐在海边,沉静地端详着眼前虚怀广博的大海,任由想象力伴随着层叠起伏的海浪而驰骋飞扬。后来她回忆说:“这是我童年活动的舞台上,从不更换的布景。我是这个阔大舞台上的’独脚‘,有时在徘徊独自,有时在抱膝沉思。我张着惊奇探讨的眼睛,注视着一切 这个舞台,绝顶静寂,无边辽阔,我既是演员,又是剧作者。我虽然单身独自,我却感到无限的欢畅与自由。”②冰心一面接受着海的慷慨馈赠,她的思想在大海的感染下愈发变得丰富而开阔;一面渴望拥有像海一样超绝而威严、温柔而沉静的精神境界,并立志成为一个“海化”的青年和“海化”的诗人。海的孕育赋予了作家不竭的创作灵感,即使在冰心身处乱世之时,对海的痴迷依旧不减,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冰心写道:“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我一想到大海,我的心胸就开阔了起来,宁静了下去!”③当我们被混沌的现实纠缠不清的时候,当我们纯净的内心被玷污的时候,惟有亲临自然才可以让人的性情得以转变、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在《超人》中,冰心就让生性冷如冰石的青年人何彬在自然美景的激发下渐渐摆脱了内心强烈的虚无感。何彬本是别人眼中的“异类”,整日形单影只,不爱任何带一点生气的东西。然而穷孩子禄儿因为摔伤了腿而在夜里发出的惨叫声,却让何彬的梦境中不时浮现出“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④,虽然他竭力摒弃对人和自然的热烈的同情心,但偶一触到深重的感触,便将他对世界深藏的爱与同情的心火又重新点燃了起来。何彬不再让自己置身事外,在帮助禄儿治好了腿伤之后,他收到了禄儿送来的一篮子金黄色的花儿,这是一篮“用一缕柔丝,将泪珠儿穿起,系在弦月的两端,摘下满天的星儿来盛在弦月的圆凹里”⑤的金黄色的花儿,这篮花所散发的香气中混合着何彬无限的悔过与自责,使他逐渐摒弃了自己起初心存的悲观厌世的消极思想。
(三) 以善教人:同情弱小,怜念贫病
在冰心眼中,童心就是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深厚的同情心,他们不能容忍原谅人们说谎作伪,看到被压迫损害的人和物,都会发出不平的呼声,流下伤心的眼泪。同时儿童对于比自己阅历丰富的成人会充满羡慕和钦佩,自然会留心观察并模仿成人的言行。基于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冰心始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只有教育者不失掉良善的本性,才能用自己高尚的行为操守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冰心不仅在生活中极为注重对儿女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性,她也将“善的教育”观念带入其儿童文学创作中。冰心曾倡议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更多能够激发儿童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文学作品,主要的目的在于启发儿童领悟良善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他们成为同情之爱的施予者,教会他们在目睹芸芸众生的疾病忧苦时,不冷眼旁观,不无动于衷,而是懂得如何向他人施与源自内心真挚的怜念与同情,这份情感是绝没有丝毫的敷衍和勉强的,也绝不需要以血统作为交换的条件,它是人类情感中沉淀下来的极内在、极深沉的东西。
在《寄小读者·通讯二》中,冰心以忏悔的语调回忆了一件发生在童年的旧事。
她向小读者讲述了自己如何因为一次过失而造成了一只幼鼠的死亡。这在成人的眼中不过是“针尖大的事”,但因着冰心本性中复归的童心,她一再为自己无心犯下的过失而忧愧、自责,甚至将其视作灵魂的堕落,“我小时曾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我小时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我小时未曾做过不仁爱的事情,但如今堕落了”①,一个成人能在儿童面前坦诚地剖析自己、认真严肃地承认错误、不为自己辩解的行为实属难得可贵,冰心写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谴责自己,真正的用意却在于赢得儿童读者的信任及尊重,以诱导和平等的方式实现对儿童的教育,唤醒儿童对一切幼小生物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即使对路边十分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冰心也同样油然而生一种对于微小却充满勃勃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赞美和疼惜。正如《别踩了这朵花》一诗开宗明义便是,“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
这是对小读者的希望,提醒,是嘱托,更是要求。为什么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会如此牵动作者的拳拳情怀呢?冰心继续告诫小读者,纵然它是极弱小的个体,一次无心的伤害也将断送它的生机;我们应以良善之心保存它的生命,因为“小黄花们”理应与人们同享春天无边的快乐。在作品中,冰心还善于引导儿童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只为追求自身的利益与需求而致他人于不顾!在《山中杂记·鸟兽不可与同群》一文中,冰心向小读者生动地解释了自己在看到伸手可触的鸟巢时,为何从不图一时之快而做出偷卵捉雏的坏事,在这里冰心是将自己完全想象成了巢中脱离父母庇佑、处境岌岌可危的雏鸟,“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呢,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
①以这种将心比心的方式引导小读者学会遇事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由此推想下去,在面对世界上的幼弱病苦时,世人习惯性的优越心理及高不可攀的姿态才是对弱势群体的更大伤害!能以意会意、以心会心地体恤眼前的不幸者,对他们加以扶持慰藉,方才不负上天付与我们的一腔热烈的爱。在《通讯十五》中,冰心以满蕴着同情的怜爱向小读者介绍了几位与她在沙穰疗养院相识的病友:其中 M 有着娇憨凄苦的样子;E 是那样急切想望家人的爱怜与同情又隐忍不露;D 时常遭受纵酒狂放的父亲的虐待,身体带病又使心灵负伤;还有 A 的安静、寂寞和感伤 这些女孩凄苦的人生境遇激发了冰心深切的同情心,例如 D 虽然失爱于父母又希翼获得亲情的抚慰,当女孩看到作者的家书时无不似羡似叹问道:“这是你父亲写的么,多么厚的一封信呵!”冰心忙解释说:“不是,这是我母亲写的,我父亲很忙,不常写信给我。”
②其实每次冰心的家书都是父母弟弟每人几张纸!女孩脸红微笑,又似释然。或许作者的这一善意的“谎言”对改善女孩的境遇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兴许可以稍加宽慰一下女孩伤痕累累的内心。作者将这份充溢着同情与怜念的情感贡献给小读者,希望通过塑造同情与怜念的施予者的形象来激发儿童善良的本能。作者意在告诫小读者,同情的施予者无需倾其所有,由衷地献上一句温和的慰语,一张画片,一朵鲜花,一回殷勤的访问,甚至于一瞥哀怜的眼光,对于身处逆境者都无疑是雪中送炭,是莫大的慰藉与馈赠。冰心时时不忘表达对儿童读者的殷殷期许,“莫道万里外的怜悯牵萦,没有用处,’以伟大思想养汝精神‘!日后帮助你们建立大事业的同情心,便是从这零碎的怜念中练达出来的。”
③冰心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的儿童观──她有着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并愿意与儿童平起平坐,在与儿童的精神对话中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点。儿童需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熏陶,冰心通过对儿童进行爱的颂扬、美的启迪和善的教育,使儿童在收获幸福喜悦感的同时,也启迪了心智、开拓了视野,很多作品兼具“审美性”和“教育性”的双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