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多媒体设计论文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认知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9 共81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多媒体画面中隐喻的运用分析
【第一章】多媒体画面中隐喻的使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认知概述
【第三章】多媒体画面艺术语言层面的隐喻
【第四章】多媒体画面艺术思维层面的隐喻
【第五章】多媒体画面艺术现实层面的隐喻
【结语/参考文献】隐喻在多媒体画面中的应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认知概述

  2.1 隐喻文化概述。

  研究隐喻最早的要属西方学者,比中国早了两千多年,柏拉图时代的学者多将隐喻归入修辞学研究范畴,随着诗学的兴起,隐喻又备受诗人的青睐,随后又进入了哲学隐喻、认知隐喻等五个发展阶段。隐喻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后一阶段的发展都秉承前一阶段的发展。

  隐喻最初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通俗的讲就是"打比方".它与明喻(explicitmetaphor)、换喻(metonymy)、隅喻(synecdoche)、讽喻(allegory)、奇喻(conceit)、拟人(personification)、反讽(irony)等等作为并列平行的比喻类型。修辞层面的隐喻具有审美功能,强调隐喻对本身有所不足的日常用语的表达方式或表达效果的美化。

  在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许多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知道他探讨研究了隐喻的性质、作用以及阐释方法。他认为隐喻是修饰语词的一种方式,因此他是修辞隐喻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典着作《修辞学》中阐述了隐喻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点缀和修饰语言。从亚里士多得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隐喻对语言只起着一种辅助美化的效果,它和语言是可分离的。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也有过研究,他的许多研究分析成果给后来的很多研究者很多启发,可以说他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在《诗学》中,他认为语言可以用于对诗学的研究,根据隐喻具有不同功能的属性,对隐喻进行了分类。

  而他对隐喻的研究通常兼具修辞学和诗学的特征属性,他的许多成果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源。

  维柯是诗学隐喻研究的奠基人,他在《新科学》一书中全方位论述了诗的起源、发展、逻辑等等。"人类社会经历了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以及人的时代,英雄时代的语言是一种象征的或比喻的语言。"它通过隐喻的方式,把万物的名字,赋予最具体的感性意象。隐喻、意象、讽喻、象征、神话、原型这些作为后世诗性表达方式的全部手段,构成了当时诗学隐喻研究的一大特征,隐喻研究也跨入了崭新的阶段。

  "德国狂飙运动的先驱赫尔德正式打出诗学隐喻研究的大旗,他在《论语言的起源》(1772)一文中指出:人类最初的语言是诗;诗不仅仅是热情的呼喊,更是通过语言发放出的寓言和神话;诗歌天然具有隐喻性和寓指性;并且还强调了隐喻、象征、神话以及诗歌在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作用。"他继承了维科对诗学的研究,后来对雪莱、海德格尔乃至于十八世纪以后西方隐喻诗学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的隐喻研究是在亚里士多德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西塞罗在《论演说》卷三第三十八节强调指出,构成隐喻的各因素之间必须保持和谐一致,贺拉斯、昆体良以及《赫瑞尼斯修辞学》一书的作者(长期以来人们将之归于西塞罗名下)也都应和这一观点。"隐喻的语言学派研究者将隐喻分为语音隐喻、词汇隐喻、句法隐喻,但是无论语音隐喻、词汇隐喻还是句法隐喻,都必须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

  基于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研究及其成果,昆体良对隐喻及语言理论的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他是古典隐喻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在对隐喻分类的研究中,他的成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隐喻思想继承和发展。在《演说术原理》一书中,他就指出,被隐喻所点缀的或修饰的常规语言,即隐喻语言是一种升华的语言。"转喻"和"辞格"两个概念就是他在隐喻学研究历史中首次提出,这也为后来的隐喻"替代论"打下了坚实基础,昆体良认为当人类要用语言去表达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隐喻,即用一些特定的语词去替换一些常规性语词,隐喻就是语词替换语词的现象。

  而后来的温莎夫就是深受昆体良的思想影响,他创作的《新诗学》就是根据昆体良的研究理论,书中区分了各种相异的隐喻关系,温莎夫的这种探讨研究思路和方法一直被后来的研究者所采用,直到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但是持浪漫主义隐喻观的人认为隐喻和语言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其观点是隐喻实现了对语言创造性地增强,认为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实现活动,同时隐喻的想象功能也一直伴随在这一实现活动中。"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就是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认知隐喻的发展也是由此为基础的。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人们逐渐以隐喻的方式来谈论哲学,隐喻学习的研究又开辟了新的道路,那就是哲学隐喻。理查兹(I.A.Richard)是哲学隐喻派代表人物,他在《修辞哲学》中首次提出隐喻"互动论"的概念,他认为隐喻是"主旨"和"载体"的"复合体".主旨和载体之间需要某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我们对事物本身的共同心理。基于这种理论,哲学可以以风趣、幽默的隐喻方式表达出来,人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隐喻过程是要在不同的领域中建立联系,而不同领域之间的连接是基于一种相似。"隐喻在于发现构成存在间的普遍的共同联系,那些尚未被注意到的事物间的隐秘的统一性,以及它们的变形与转换。也许可以说,没有隐喻,没有喻词和表达,就不可能有对存在的真正思考,就不可能发现尚未言说的意义,就不可能使存在于某种内在的普遍的联系被揭示出来,而哲学要做的恰恰是这些。哲学要做的是为纷繁的生命和世界发现某种内在的一致性、某种普遍存在的联系。"由此可见,隐喻与哲学思考是同时发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人们不再只是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形式,或者是看成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另一种事物的隐喻思想,而是把隐喻当作一种认知工具或者一种认知过程,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时普遍存在的认知活动。"我们首先以隐喻化的概念思维,然后以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我们在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式不过是一种浅层表现,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始源域和目标域是隐喻研究中两个基础的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概念,这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研究隐喻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随着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西方的隐喻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西方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西方隐喻界对此亦是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从古至今,综合各个流派对隐喻的研究,可以将对隐喻的认知学研究理论划分为四大流派: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

  布莱克是这样给隐喻下定义的:"任何一种定义, 如果其出发点为隐喻, 就是用一个隐喻性的表达替代一个与其对应的'本义表达' ,我在以后都称之为隐喻的替代论。"他将一种领域的语义去用另一领域的语词去表达,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同时,他认为在隐喻中使用的语词在本义和喻义的理解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即隐喻理解的模糊性。在关于隐喻的理解方面,胡壮麟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既然说话人都有独自的经验,必然以各自独特的不全相同的方法解释同一个词。"任何一种隐喻表达,它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有与之相关的语境,所以言者提取的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能在特定的情景下被很好的理解。因为不同的人,他们的经历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他们对语言的看法和理解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关于隐喻的解读,其意义是动态和开放的,是在新的基础上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一个中年人对隐喻的理解和一个小学生对隐喻的理解在速度和精确性上可能有所不同,中年人可能理解的更快更精确,这是因为中年人随着岁月的推移,积淀的了更丰富的经验。

  Harris 从比较论的观点对隐喻做了界定:"隐喻是一种比较, 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由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 将后者( 喻实或意象) 的某些特性传送或归属于前者。与明喻或类推不同, 它肯定一事物就是另一事物, 不是仅仅相似而已。""比较论"有时也被称作"相似论"或"类比论".

  持比较论观点的人在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将目标域和始源域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特征进行比较,找出涉及不同领域的相似性,从而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不同领域的两个事物之间能够比较,是建立在它们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有相似才有比较,这是基础。隐喻之所以被认为一种认知工具,是因为它能将我们不熟悉的或者是难以理解的事物与我们熟悉的或者是易懂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上文提到的始源域就是我们所熟知领域,目标域就是我们不熟知但是想要达到理解的目的的领域。借助始源域来理解目标域就容易了许多。

  "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就是'二合一',即'两个概念,一个意义',是两个共线概念之间的互动形式,惟有彼此之间的'交易',才生成了隐喻的真正意义。"该理论认为,人们先在一定的环境中感知经验,后来才形成概念,也就是说先有经验后有概念,知识的获得也是来自于对环境经验的感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类能够建构知识和概念系统,是建立在这种能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根据上述观点,认知主体和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关系。有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感知和理解的科学方法,对于理解那些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或者是那些不可以直接感知的需要借助想象的事物,它把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与创造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是建构知识或概念系统非常重要的认知工具。束定芳也认为,隐喻的建构和解读,也需要涉及到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映射论强调不同的事物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映射关系。"一个隐喻就是将某一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形成了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首先,这种映射关系是单向的,只有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没有目标域向始源域映射,它是不可逆的过程。其次,这种映射关系是有选择性的,它不是随意的,始源域可能只有部分特征和目标域是匹配的,那么始源域只能将这种部分关系映射到目标域上,不会发生全部的映射。同时,这种映射关系也是跨领域的,目标域和始源域涉及的是不同领域的事物。基于这种映射关系,人们理解新领域的事物就容易多了。

  映射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出这两个不同领域所具有的共同的关系结构,然后从这个关系结构中找出这两个领域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推断出隐喻意义。

  因为是从始源域像目标域映射的,所以目标域的意义从本质上是由始源域的意义决定的。

  随着隐喻的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涉入隐喻研究,隐喻进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时期,多元隐喻的理论发展,也会越来越成熟,它为设计所做的指导,也会越来越好。

  2.2 隐喻作为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隐喻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对隐喻的研究最开始只是在修辞学的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逐渐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以及后来用隐喻谈论哲学,发展成为哲学隐喻,到现在的研究热题--认知隐喻,隐喻已经被多门学科交互渗透。到了今天,隐喻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多层次的交叉学科--隐喻学。

  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当人们想要认识新的未知事物,而大脑中已存储的知识结构并不能很好的对新知识进行解释时,隐喻便由此产生了。隐喻被人们创造出来去反映新的事物或表达新的概念。束定芳把隐喻的产生归结于三大原因:"一是认知原因,隐喻的最初施喻者因为思维能力的局限或贫乏,把两种实际上不一样的事物当成了同一种事物,因而产生了隐喻。二是语言原因,即在现有的词语中没有现成的或适宜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特定的新概念,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往往需要借助现成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新的概念。三是社会原因。"人们利用已经知道的事物或概念去了解或解释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往往就是将两个并不相关联的领域赋予它们联系的过程,这就是隐喻的精华之所在。把一个领域的事物与另一个领域的事物通过合适的想象,把两者创造性的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理解的过程,这就是隐喻的本质。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隐喻涉及的两个领域(A 领域和 B 领域)在 A 领域中必定存在一些知识或者经验,是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在 A 领域中获得的知识或经验也由此存储在人类的大脑中。与此同时,B 领域中的某些事物或知识刚好与 A 领域中的某些事物或知识具有一定的相似,彼此孤立的两个领域就被联系起来了。认知主体有选择性的采取一些合理的认知策略,把目标域和始源域相互联系起来,唤起大脑内合适的记忆,并通过合理的想象,做出推理和判断,最终把始源域的情景或知识经验映射到目标领域,这一过程需要人的睿智,也伴随一定的情绪体验。

  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不仅能促进认知,还能触发人的情感。

  然后,隐喻的使用需要遵循自恰原则。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投射关系是建立在它们具有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结构是一一对应的。彼此相融的两个领域才能一一对应,只有这样,认知主体在使用隐喻后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心理模型。

  认知主体在使用隐喻时,要遵循自恰原则。隐喻其实是在设计者和认知主体之间运作的,设计者必须遵循隐喻使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受到这个原则的束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喻使用的自恰原则。认知主体也需要对隐喻进行思考和推理,在此基础上做到自我一致、自我协调。始源域和目标域必定存在某点相似,那么这两个领域必定要相容,相互协调一致。

  "具体地讲,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清晰的类别概念和抽象的概念语言,只能用已知事物的具体意象来表达新事物、新经验,两类事物间的联系是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发现他们的感性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建立起来的,不同的事物、经验和现象能够凭借偶然的契机相互联系。"那么,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既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创造性,也表现了我们对不同事物的相似性认识,这种认识是跨越了对象、跨越了情景、甚至是跨越了领域的思维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难到易的复杂认知过程,具有下面三重重要功能:

  (1)促进理解。

  在使用多媒体画面时,用户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关键在于多媒体画面中的信息是否能够以符合用户认知特征的方式被接受,也就是多媒体画面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与学习者的知觉习惯,思维能力是否匹配的问题。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隐喻,为了学习者更好理解多媒体画面的信息,能够很好的将二者联系起来。

  徐华平说:"多媒体课件界面的隐喻以学习者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为蓝本,对界面架构和交互方式进行比拟。"学习者过去的知识经验是基础,多媒体画面的架构和交互方式是关键。对构成多媒体画面的符号系统或者是交互方式进行科学的隐喻设计,那么学习者通过对多媒体画面的使用,便可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升审美。

  美的形式都是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画面中鲜活的、生动的形象层出不穷,比如说图形的设计、导航的设计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力。多媒体画面的隐喻设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空白设计,这是因为隐喻在表达思想时有时候会有模糊性和多义性,所以就需要用适当的空白去弥补这种冲突感。生动形象的图形设计、导航设计、空白设计蕴含着多样的美,包含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过程的参与,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3)释放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情感包括高兴,悲伤,愤怒,恐惧。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感知隐喻设计的画面信息时,也能得到一种情感的互动,这就是多媒体画面使用对象的情感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有高兴愉快的积极体验。

  2.3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建构与隐喻效应。

  2.3.1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建构。

  在讨论隐喻的建构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隐喻的设计者和使用者。隐喻的意义是由人建构的,也是人使用的。多媒体画面设计者设计出隐喻性的画面,再由认知主体去解读。想要了解隐喻是如何被建构的,先从了解认知主体开始。

  我们在前一节已对认知主体的自恰原则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讨论了,我们现在要搞清楚的就是隐喻的触发机制。人们出于很多原因去使用隐喻:出于拓展思维的需要;出于表达的需要;出于社会的需要等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去使用隐喻,都反映了隐喻设计者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阐释。

  隐喻设计者想要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等等表达给画面的使用者,那么使用者所接受的隐喻也就是设计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存储在大脑内的对客观事物特点的认识,情感的把握等等。这些事物彼此不是孤立的,人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它们联系起来。人的大脑存储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很多关于人的记忆的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大脑将感知到的事物进行组织、归类,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储于大脑中。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者是事物时,便通过积极的联想将两者产生关联,或比较或类比,也可以说隐喻是隐喻设计者存储经验和记忆交互的产物。

  "隐喻意义的解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画面设计者对隐喻意义的理解,"这是从画面设计者的角度来关注的。然后,是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关注"隐喻意义的解读",使用者依据他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来对隐喻进行解读。隐喻是由人创造的,也是作用于人自身的。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也就是"隐喻的使用过程".隐喻是因为有人使用才得以存在,没有隐喻的使用,隐喻的建构和解读也就无从谈起。

  "Gibbs(1999:37-38)态度鲜明地提出,时下隐喻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许多研究者未能对隐喻过程(processes of metaphor)和隐喻产物(productsof metaphor)做出明确的区别,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将隐喻产物看作隐喻的理解,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隐喻产物上,然后尽力根据隐喻产物推导隐喻理解的过程。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则主要研究理解过程,同时也注意阐明对隐喻进行解释和识别有关的一些问题,即隐喻所表达的意思。"隐喻过程也就是隐喻的使用过程,隐喻产物也就是隐喻意义的解读,隐喻使用过程重点研究的是隐喻的使用原因以及以何种方式使用等问题,隐喻产物则重点研究隐喻是如何被解读的。

  2.3.2 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效应。

  隐喻所传达的信息,起了沟通具有相似性的不同领域对象之间的桥梁或纽带的作用。多媒体画面的隐喻设计可以提升多媒体画面的理解性、趣味性、启发性、审美性等,同时,它也带来了多样化的效应,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归纳了多媒体画面艺术隐喻效应:

  (1)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出发点就是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体验。多媒体画面的隐喻设计也应服从与服务于这一目的。"多媒体画面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这是目的,但是打动学习者的不是目的,是情感。多媒体画面中各式各样隐喻的表达形式之所以能深刻打动学习者,是因为产生了情感共鸣。多媒体画面中的交互设计,是一种功能隐喻,比如数据手套、鼠标点击隐喻等等,可操作性的隐喻学习,会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对多媒体画面内容作隐喻化设计,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2)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隐喻被构造在多媒体画面中是新的概念和深奥的事物表达的重要手法,作为一种工具性而存在的隐喻,它使画面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识别,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它主要通过图形、文字、交互方式等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渲染思想。在多媒体画面中,我们只需单击某个导航菜单或按钮,就可以自由穿梭于整个画面产品,这些菜单或按钮,它只是以某种隐喻的方式实现着相应的功能。

  带有隐喻色彩的多媒体画面元素设计丰富了多媒体画面广博的生命力,同时让那些复杂而专业的操作方式变得更加简单,显得更加人性化。因为多媒体画面的学习对象是人,一个个精神丰富的、充满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也决不能丢失其人文向度。

  (3)创造与开放的统一。

  "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就是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多媒体画面隐喻的创造性,是指将画面内容、画面架构和交互方式与其他事物类比,来形象地表达新的思想,以发现不为常人所察觉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这个创造过程,是创造出新的但是具有相似关联的事物或属性。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革新,会产生新的类比和想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隐喻也在不断的革新,通过对比现在和过去几年的多媒体画面,现在的画面更趋向完善和人性化,因此多媒体画面具有开放性。多媒体画面中隐喻创造与开放的统一,体现的是隐喻自身的发展和多媒体画面的发展。

相关标签:多媒体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