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相继出现了一批文学思潮。其中无赖派文学思潮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文学思潮,同时也是比较有争议的文学思潮。"它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1]
比起战后日本出现的其他文学思潮,它具有自己独有的性质和特征,"以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反映了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人文思想,体现了与正统文学思潮完全相反的文学理念,促进了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2]
作为该文学流派的主要的代表性作家有坂口安吾、太宰治、织田作之助、石川淳、田中英光、檀一雄、伊藤整、高见顺、北原武夫、三好十郎等。其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作家要属坂口安吾和太宰治,其两位被日本文坛称为无赖派文学的两大泰斗。而"坂口安吾发表于1946年的《堕落论》和《颓废文学论》,被视为无赖派的纲领性论文",[3]可见坂口安吾的文学观为战后日本文学思潮画上一抹别致一格的色彩。
一、坂口安吾文学观的形成
作为战后日本典型文学思潮"无赖派"的宣言书《堕落论》的着作者坂口安吾其文学观的形成不是其个人凭空捏造,也不是其突发奇想而成。
窥其文学观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06年至1929年,为其文学观形成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其热衷文艺,喜好巴尔扎克、谷崎润一郎的作品,深受埃德加·爱伦等反抗文学的熏陶,还曾参加《改造》杂志的有奖征文活动,没有被选中,陷入文学创作的迷茫区域。第二阶段是1930年至1945年,为其文学观形成的发展期,该时期其文学创作才真正得到发展。1930年与学友创办了杂志《言语》。次年1931年发表了《风博士》和《黑谷村》,开始以新人的姿态为文坛所关注。此后相继发表了《吹雪物语》《紫大纳言》《炉边夜话集》《珍珠》等。1943年发布了随笔《日本文化之我见》,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注重形式美的观念进行抨击,受到当时各界的极大反响。第三阶段是1946年至1955年,为其文学观形成的高潮期。
二战后,其文学创作进入了最活跃的时期,1946年其发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着名的《堕落论》,提倡以堕落的方式来求得自由和人性的解放,该评论被文坛称为无赖派的宣言书。此后又相继发表了《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夜长姬与耳男》《盛开的樱花林下》《道镜》《不连续杀人事件》《安吾巷谈》等等。该时期也可以说是其文学创作的繁盛期。统观其人生历程,可见其文学观的形成与其个人性格、自身经历、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关。其个人性格造就了其文学创作的人生际遇,其自身经历成就了其独特的文学思维,其所立足的社会状况以"时势造英雄"似的促成了其文学思想的特异。
1.文学观与个人性格。坂口安吾的文学观与其与生俱来的性格不无关系。坂口安吾于1906年在日本新泻市的一个有名望的家庭降生,其从小的性格就十分叛逆,从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生活,经常逃学缺课、对抗暴力的学长等叛逆之事成了其小时候的重要内容。据考证,坂口安吾原名叫"坂口炳五",其父因其生于"丙午年",且又是家里的第五个男丁,故取名"坂口炳五".在中学二年级的时候,其因数学等多科目成绩不合格而被迫留级,且经常旷课逃课,其老师对其非常愤怒,称其:"不配叫'坂口炳五',而应该叫'坂口暗吾'",意思是说其暗淡无望。
而"坂口暗吾"与"坂口安吾"同音,故其名由此得来。不仅留级之事,其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沉迷于文艺无心学习,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交白卷而被学校开除,还大胆无畏地在课桌上刻下"余将成为伟大的落伍者,有朝一日重现于历史上"等词句。可见其个人性格的叛逆程度非一般人所及。
其个人性格对其文学观的形成起着根源性的作用。在对其他文学派别的作家进行批评的时候也可以窥见一斑。坂口安吾在作品《教祖的文学》中,坂口安吾直言不讳地称当时日本着名的评论家小林秀雄为"古董鉴定家",批评小林秀雄的文学批评已经陈旧,不合时宜。在其文章《如是我闻》中,大胆而毫不忌讳地批判着名文学家志贺直哉的小说不能成为日本小说的正统,要消灭日本的"私小说"这一腐旧的观念。显而易见,坂口安吾的个人性格在其文学观表现得一览无余。
2.文学观与自身经历。作家的文学观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坂口安吾也是如此。其文学观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思维状态、深刻内涵都不同程度地映射出其自身的经历。坂口安吾虽然生于名望家庭,但是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由于家务繁重和子女众多,母亲一直疲于奔忙,无暇管教孩子,所以坂口安吾在小时候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1926年其进入东洋大学印度哲学系学习佛教,为了悟出真正的佛理,一天只睡四小时,终得神经衰弱症,后经学习梵语、拉丁语等语言得以治愈。在东洋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与女作家矢田津世子进行了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历经四年后无疾而终。在这四年中,其与矢田津世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年,期间还与其他女性同居在一起。此后在孤独和虚无中潜心写作,1947年经人介绍与梶三千代步入婚姻殿堂。后又屡次受忧郁症、安眠药中毒症、神经衰弱症等病痛的折磨,1955年因突发脑溢血而结束自身的文学生涯。
究其一生的自身经历,可以看出坂口安吾的经历在其文学观中映射得淋漓尽致。其文学观中的堕落颓废、孤独虚无等思想与其自身经历和生活状态有着惊人的相似,其文学作品《痴女》《在盛开的樱花树下》《为青面鬼洗兜裆布的女人》等的女性形象无不折射出其母亲、恋人、妻子的现实影像,无不体现出其小时候的母爱缺乏和家庭温暖不足的内心孤寂。
3.文学观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坂口安吾文学的出现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其文学观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状况。"战后的日本到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乘乱世之机,光天化日之下黑市泛滥、强盗出没。长久以来树立在人们心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开始动摇。战争时期受军部蛊惑人心宣扬的种种蒙蔽和愚弄国民的'强国'理论影响而培养起来的大国国民意识随着战败瞬间崩溃,代之以对一切的怀疑和否定".[4]250二战时期日本国民大众的思想都以"效忠天皇"为行为原则,几乎完全接受天皇崇拜和信仰的制约,"天皇主义","军国主义"思想是其基本的行为判断标准。二战结束以后,该价值体系急速瓦解,整个社会的精神价值观念完全失去了其主体性和核心骨,整个国民的心理陷入了虚无状态,社会整体的精神状态步入颓废堕落的泥潭。也正是自身处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状况,坂口安吾才能深刻体会当时社会的精神实质,才能准确透析当时社会的价值内涵。因此其作品的文学观才符合日本战后的时代气息,赢得众多读者的热烈追捧。也就是说,坂口安吾的文学观之所以得到当时社会的共鸣,是由于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涵符合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的缘故。
二、坂口安吾文学观的内涵
坂口安吾作为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比较重大的贡献在于其大胆提出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想的论调,发表了具有鲜明"无赖派思想"的《文学的故乡》、《日本文化之我见》、《颓废的文学论》、《堕落论》等作品,对无赖派文学的确立和发展起了"宣誓者"的历史使命。其文学观的内涵主要包括堕落颓废思想、反叛传统思想、孤独虚无思想、人性自由思想等。
1.堕落颓废思想。坂口安吾的文学观与无赖派的文学思想一样,也具有堕落颓废的思想。
其文学作品几乎充满着堕落颓废的思想格调,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尤是如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堕落颓废的主人公跃然纸上,"在《盛开的樱花树下》中解析了一个抢劫和杀人为上的颓废山贼男人和一个凶残无情贪婪的绝色女鬼形象。在《痴女》中描述了三类颓废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俗人、白痴女和主人公伊泽。在其侦探小说《不连续杀人事件》中呈现出珠绪、秋子、蝴蝶等堕落女子形象。在《来自朔风的酒窖》中描述了一个欲戒酒又戒不掉的颓废狂人形象".[5]
在作品情节内容的设计上,堕落颓废的情节内容也一览无余。在《盛开的樱花林下》一文中,其描述了堕落的男人---山贼生活淫乱无度,以堕落的生活方式---抢劫和杀人为生,以及山贼的女人贪得无厌、奢侈放纵的小说情节。在《来自朔风的酒窖》勾勒了主人公狂人酗酒如命,通过酗酒来麻醉自己,对自己的青春和未来感到迷茫、颓废的故事内容。在《痴女》一文中刻画了主人公伊泽和白痴女的荒淫无度,俗人们只求性欲不讲情意的乱性场景。
不管从人物形象上的塑造,还是从情节内容上的设计,均体现了坂口安吾堕落颓废的文学观。
2.反叛传统思想。面对战后日本突变的社会状况和价值体系,坂口安吾亲身体会到社会的邪恶和阴暗,希望创立一个崭新的真善美的社会。因此,针对社会伦理体系的破坏,对现实和传统的反叛,成为其文学观的基本精神基调。在其早期发表的《日本文化之我见》一文中,明确反对拘泥于形式意义上的传统美,直接指出:像法隆寺等传统意义上的日本美毫无意义,即使毁掉也无关紧要,还不如拆掉改建停车场来得更加实用。在无赖派文学的宣扬书---《堕落论》中,坚决反对尊崇传统的天皇制和武士道,尖锐地指出:天皇制和武士道不过是日本人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东西而已。日本着名评论家奥野健男指出:"坂口安吾的《堕落论》对于还没有摆脱战争中遗存的伦理和思想的大多日本大众来说是个极大的冲击。"[6]可见其反叛传统的影响力很大。
反叛传统思想不仅在其文学理论上有所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在《盛开的樱花林下》文章中,坂口安吾将故事的场景构建在一片"樱花林",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纯洁,高贵,美丽,展现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象征着日本民族的传统。然而在这个圣洁而美丽的樱花林下,描绘了荒淫无度的山贼和奢侈放纵的绝色女子,颠覆了日本传统的价值理念,显然是对日本传统的反叛。在《痴女》一文中,主人公伊泽是个电影文艺工作者,看似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物形象,却生活在一个周围是穷人和娼妇等下等人的小屋,在私生活上追求虚无堕落的东西,和白痴女乱性,并认为和白痴女厮混在一起才是其人生的幸福根源。其思想背离了日本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暗示着对日本传统的对抗。可以看出,坂口安吾不仅在文学理论的提倡上,而且在作品的创作上,都坚持反叛传统的文学观。
3.孤独虚无思想。与上述的"堕落颓废思想"相伴而生的是"孤独虚无思想".该思想不仅表现在坂口安吾文学创作的失意迷茫和现实生活的孤独无助上,而且鲜明地镌刻在其文学观里面。在《盛开的樱花林下》中,其描述了山贼在非理性的疯狂中于樱花林下杀死了自己深爱的绝色女人后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在《来自朔风的酒窖》,其解析了一个在"虚无"中酗酒解闷,在酗酒中倍感"孤独"的狂人精神世界。
在《为青面鬼洗兜裆布的女人》中,其刻画了主人公幸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剖析了幸子对自己生活感到乏味和无奈的"虚无感".在其着名的推理小说《不连续杀人事件》中,其阐释了七名女性为了追求物质、情感、性爱时的"孤独感",解析了该类女子做出堕落行为(如:杀死自己丈夫、与兄长恋爱、与多名男人私通等)后的"虚无感".同样,在其《文学的故乡》文章中,其认为:"人的生存及其自身就孕育着一种绝对孤独。"[7]
"绝对孤独"是被其看做是文学的故乡,孤独和虚无的色彩成为其文学观的一个基本格调。
4.人性自由思想。坂口安吾提倡要"堕落",但并不是单纯地为"堕落"而堕落,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人性自由。由于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和巨大压力下,自由成为一种反应,故其用自我戏谑的方式,以"堕落"的方式来挽救人性和自由。其在《来自朔风的酒窖》中,勾画了欲戒酒却嗜酒如命的狂人形象和欲修行却酒色无法抗拒的苦行僧形象的重复叠加,以期借助"酗酒"和宗教的修行来摆脱内心的郁闷、苦痛和烦恼,而求得人性自由。在《自由人问答》一文中,其直接论述到:"自由思想的本来姿态,就是反抗精神,是破坏一切的思想。是作为压制、束缚的一种反应,与此同时发生斗争性质的思想。"[8]
同样,在《颓废的文学论》中,其阐释了"颓废"这个词的概念,明确论述到:"不应该把颓废自身当成文学的目的。所谓'颓废'的姿态并非'厌世',只是一种追求人、人性所带来的必然的生存方式,是想不自欺欺人地活着的一种方式。"[4]252显然,堕落颓废只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是一种抗争的方式,人性自由才是目的,"从战时的体制和权力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从旧的秩序、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9]才是坂口安吾文学观的真谛。
可见,堕落颓废思想、反叛传统思想、孤独虚无思想、人性自由思想等文学思想渗透着坂口安吾的文学观,构筑了其文学观的内在涵义。
三、坂口安吾文学观的研究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学界和日本学界对坂口安吾文学观的研究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中国学界的研究
在中国国内的学界,对于坂口安吾的研究大多在研究日本无赖派文学的时候,提及其的作品和文学思想,这是因为坂口安吾是无赖派文学的"一面旗帜"的缘故。"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的宏观研究上,中国学界的研究不仅对其产生、发展、变化、衰微的过程进行探析,而且对其文学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创作手法也进行深刻的阐释",[10]然而单独对于坂口安吾的研究并不多,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关其研究的论着并没有出现。就学术论文而言,从知网的查找统计中可以看出:将坂口安吾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共16篇。其中硕士论文3篇,其他13篇论文散见于各种期刊论文中。三篇硕士论文分别是2009年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春梅的"关于《白痴女》的堕落意识---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中心";2011年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崔丹枫的"关于《不连续杀人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2012年上海外国语学院程引娣的"由堕落到脱出---从女性形象论坂口安吾的精神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