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谢氏南征记》的思想内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9881字
  3 《谢氏南征记》的思想内容
  
  3.1 《谢氏南征记》概说
  
  《谢氏南征记》是金万重被流放南海孤岛时候创作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讲述明朝嘉靖末年一个官宦家庭妻妾争宠的故事。北京顺天府宰相刘熙之子刘延寿文才卓越,他 15 岁登科为翰林,娶谢贞玉为妻。谢贞玉美慧贤淑,知书达理。因为婚后十年无子,她劝丈夫刘翰林纳妾。于是亲自替丈夫物色,纳娶乔氏彩鸾为妾室。乔氏善妒,她身居妾位而内心愤愤不平,处心积虑离间刘翰林和夫人谢氏的关系。后来乔氏又和门客董青勾结,狼狈为奷。她们买通丫鬟,巧设毒计,合谋陷害谢氏。终使刘翰林上当受骗,视谢贞玉为不贞不贤之妇。逐出谢氏而改立乔氏为正室。
  
  谢氏虽然被刘翰林逐出家门,但自信清白,她固执的住在刘家祖坟祠堂旁边,以明心迹。乔氏与董青尚不甘心,为斩草除根,伪造杜夫人书信欺骗刘氏,欲毁其名节。幸好谢氏得到已故少师夫妇的阴灵庇护才未上当,而逃往长沙避难。而后,刘翰林因诗中对肃宗的西苑祈祷微露讽意被董青告发构陷,遭流放于瘴疣之地。董青投靠严崇步步高升,竟与乔氏公然同居,俨然夫妻。严崇劣绩败露后,势衰受贬。董青也被自己的心腹冷振告发受死刑。乔氏遂和冷振苟合一起,但好景不长,因途中遇劫匪,家产尽失,沦落为娼。冷振因坑骗被杖刑致死。
  
  谢氏因得到俄皇、女英及观音的点化和帮助而逢凶化吉,与遇赦得救的刘翰林夫妇团聚,重建幸福家庭。乔氏最终被刘翰林抓获处死。①《谢氏南征记》全文总共五万字左右,小说共分十二回。
  
  《谢氏南征记》虽以明代中国士族家庭的矛盾为题材,而政治背景却是朝鲜李朝肃宗时期的宫廷纠纷和朝庭党争,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肃宗朝时期,由于仁显王后闵氏婚后近十年无子,肃宗纳庶人张氏为妃。张氏貌美,且善言辞,甚得肃宗宠爱。但张氏行为极不检点,与肃宗之叔东平君有染,声名狼藉,却取得朝中南人派支持。西人派虽极力上书谏阻,肃宗不予采纳,反而流放西人派中多位朝臣。后来仁显王后被废,张氏得以入立东宫正妃,朝中大权悉为南人党掌握。金万重属于西人派,也被流放。为了讽谏肃宗,他创作《谢氏南征记》这部优秀的作品。
  
  金万重创作的动机虽然是为了讽谏肃宗,但作品的思想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作者原有的意图。因为作者的思想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文以载道的使命感使他自觉地将"伦理训诫带到小说的创作当中。《谢氏南征记》的主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正统思想。小说借一个明代士大夫家庭的矛盾冲突,影射肃宗朝庭的混乱和腐败。以家喻国,是作者"家国同构儒家理念的体现。作者用"福善恶淫不同的结局表达善恶有报、惩恶扬善的主题。当然它是善儒家之所善,恶儒家之所恶,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
  
  3.2 上层社会的家庭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古典小说中宣扬伦理与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家庭结构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以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而一夫多妻制使得家庭中产生了夫妻、妻妾、嫡庶等诸多矛盾。
  
  3.2.1 和合的夫妻关系
  
  中国"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说文·口部》曰:"和,相应也。①;《广雅·释诂》:
  
  "和,谐也。②;合,《说文·亼部》曰:"合,亼口也。③《易经》中"和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中"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中诸多冲突的处理;"合则指相合、符合自然。这里用"和合描述和谐理想的夫妻关系。
  
  所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④,古代家庭伦理制度首先是规范夫妻关系。班昭作《女诫》,对家庭的夫妇伦理关系作了以下的说明: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着‘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
  
  由此可见,夫妻关系的和谐主导家庭关系和谐。而家庭和睦,社会才能稳定。这是"家国同构的儒家理念。
  
  小说中,刘少师为其子刘翰林择妻时按"富贵非吾愿,惟贤是择的理念,在富贵的严丞相孙女与贤德的谢给事处女之间,选择了谢女。由此可见,在作者的思想观念中,"贤德是择妻最重要的标准,"容貌居其次。《论语》所谓"贤贤易色,就是说娶妻当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金万重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伦理意识多受儒家文化影响。
  
  作者眼中理想的夫妻应当是"和合湛乐的完美匹配。丈夫温文尔雅,德才兼备;妻子端庄贤淑,德容兼备。小说中"刘翰林和谢贞玉这对夫妇,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和合夫妻的代表。刘翰林便是儒家典型的士大夫形象:
  
  及长,貌如冠玉。年才十三,文章已成,举笔之书万言。少师奇之,深恨夫人之不及相见也。生十四为乡试第一,十五及第。考官初欲以为状元,知其为生之文,嫌其年少,抑置第三。遂为翰林编修,而声名倾一时。
  
  侪类不敢望焉。(第一回)①"年才十三便"文章已成,如此青年才俊,应当有淑女匹配。儒家伦理标准下完美的谢贞玉,是最理想选择。在谢贞玉尚未出场,作者借朱婆的话写道:
  
  朱婆曰:"小人从妹为谢家婢,乳养其处女。又数年前小人适以专往其家,得见处女。其时年十三岁,德性已就,姿色出众。诚天人谪降,世无与比。其于女工无所不善,又博览经史,其文才虽男子未易敌也。此则非小人之所知,而所闻则如是。(第一回)②当谢氏嫁入刘家之时,作者用少师和谢贞玉的对话表现谢氏之"贤德:
  
  少师曰:"新妇今入吾家,何以事丈夫?小姐对曰:"早失所怙,偏母过爱,所学蔑如。然慈母送之名曰‘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从事于斯,庶几免于大戾。少师曰:"无违夫子,是为妇道,则夫虽有过,亦可从之与?
  
  小姐曰:"非谓此也。古语曰‘夫妇之道,兼该五伦,父有争子,君有争臣,兄弟相勉以正,朋友相责以善,至于夫妇何独不然?’少师:"吾妇曹大家者类也。(第二回)③在女子应当如何事夫及谏夫这一问题上,金万重借谢贞玉之口抒发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子,首先要求便是"顺,即"夫为妻纲,妻子对夫君应保持柔顺的态度,凡事顺从夫君的意愿而为。在夫君有错之时,也应当适时的加以劝谏,起到"贤内助的作用。
  
  谢氏的言行完全符合儒家的"妇道要求,四德具备。知书达理而不张扬,不冶容事人。刘翰林和夫人谢氏从新婚之日开始,感情日渐深厚。他们之间是一种含蓄尊重的夫妻感情。小说中描写他们爱情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可从他们日常的生活中,略窥一二:
  
  谢夫人母氏在新城食病猝剧,欲见其女,以书邀之。谢氏闻之,情事罔极,谓翰林曰:"‘言告言归'’归宁父母‘,此则圣人所许。相公其果许否?
  
  翰林曰:"人子至情,乌可巳也?夫人当速行,吾且偷闲进候乎?谢氏称谢。(第四回)①谢贞玉与刘翰林夫妇是理想而完美的"天作之合。
  
  他们情深义重的夫妻关系也并非坚不可催。当刘翰林与谢氏的情感引起了乔氏的嫉妒之时,乔氏为得到谢氏正室的地位,勾结门客董青设计"听曲被拒、"巫术仿书、"玉环构污、 等一系列事件,阴谋离间刘翰林与谢氏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最初,刘翰林虽然选择信任谢氏的品德,但随着乔氏阴谋一步一步的升级,刘翰林对谢夫人的信任逐步瓦解。加上谢氏婚后十年无子,而乔氏依靠生子得宠。乔氏又丧心病狂的制造"掌珠之死 的奷计陷害谢夫人,奸计得逞,刘翰林对谢氏彻底失去信任,于是毫不犹豫将谢氏逐出了刘家。
  
  始终遵循儒家妇德训诫的谢夫人,在被乔彩鸾诬陷、蒙受不白之冤时,只是默默的以泪洗面,并没有察觉到丈夫心思的变化。对自己的夫君也没有任何怨言。
  
  甚至在被逐出刘家、剥夺正室身份时,仍然心系刘家。谢氏为留轿子使丫环传言曰:"远来相送多谢厚意,唯善事新夫人。(第六回)刘翰林受乔氏蛊惑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成为了之后矛盾激化、情节展开的催化剂。当他被贬流放,路遇丫环雪梅,才渐渐明白刘家遭此等厄运的原因居然是乔氏早已和董青狼狈为奸。
  
  在雪梅将前后之事悉数告诉刘翰林后,刘翰林先是大惊,而后开始反思。最后夫妻在各路仙人的帮助下和好如初。品行高尚的"贤妻谢贞玉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获得荣华富贵。刘翰林与谢夫人之间的夫妻之情,在经历一系列的磨难与考验之后也得到了升华。
  
  《谢氏南征记》中男主人公刘翰林是一个儒家理想的"谦谦君子形象。他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出仕为官。以"齐家治国为抱负,追求"忠孝两全。女主人公谢贞玉在"受难的考验后,成就女性"节烈、"柔顺品格,达到儒家理想的"贤妻标准。可见,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经历成就了儒家伦理标准下"圆满人格。
  
  3.2.2 妻与妾的对立
  
  朝鲜李朝时期法定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为了继嗣,仍然允许男性纳妾。所以在实际的婚姻家庭中是一夫多妻。妻妾矛盾、嫡庶相争成为普遍现象,也是婚姻家庭的主要矛盾。
  
  李朝时期,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到了极其严苛的地步。女子不仅要柔顺恭谨的侍奉父母,侍奉丈夫,还必须具备不妒忌的美德。即女子要无条件地接受、甚至1真实的内心意愿。而伦理制度的必须遵循,使女性不得不违背心愿,迎合封建礼教对她们的要求。
  
  "其成婚又将十年,而尚未有子女,谢氏忧之。自惟质弱不能生育,从容劝翰林置妾。翰林疑其言不诚,笑而不答。谢氏潜使媒婆择可者于良家
  
  一夫多妻的家庭状况,使女性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活或生存的环境。一旦失去丈夫的宠爱,或者没有子嗣,将面临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的家庭生活。这种危机感使得妻妾之间本质上成为对立关系。女性要么压抑自己的本能欲望,顺从礼教约束,成为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要么主动出击,赢得最安全的地位。家庭有妻妾必会有纷争,而妻妾纷争主要源于忌妒之心,嫉妒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一夫多妻制的存在。杨义先生说:
  
  妒悍并非人的自然本性,人生在世,其自然欲望在于求生存、幸福和发展,当女子的生存价值被社会漠视,其幸福和发展的欲望又被旧式家庭制度、妻妾制度与狎妓风气所扭曲,除了卑顺而甘为奴隶者,也只好在’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领域,以妒悍的方式发泄出来了。扭曲的人格是扭曲的社会的一种人性的注脚。"②《谢氏南征记》中敌对的妻妾关系表现为善妻"谢夫人与恶妾"乔氏之间的对立。谢贞玉先乔氏十年嫁入刘家,可谓是上上下下,尽得人心。在迎娶谢氏当天,少师对刘翰林说:得贤妻非细事,汝有内助,吾何复虑?";而后乔氏嫁进刘府,杜夫人表现的担忧:使新人善,则幸矣。不然丈夫之心一移于外物,何事不有也。"为以后妻妾的善恶对立关系奠定了基调。
  
  在家庭中妻妾共存",实质上是把她们置于生死相搏的角逐当中,因为当时女性没有社会地位,缺少经济独立,只能依靠丈夫生存,难免为了争夺丈夫而争风吃醋。
  
  在刘翰林与谢氏感情深厚,谢氏地位坚不可摧的情势下,乔氏为攫取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只得采用非常的手段。当她得知谢氏对刘翰林新进的门客董青的评价累不容于人,穷而来此"之后,她便利用掌珠生病,勾结董青、李十娘设计诬陷谢氏心怀嫉妒,用诅咒文字"加害掌珠。其所作所为确实邪恶,然而也是她一种可悲的自保方式。刘翰林素日里对乔氏宠爱有加,又见是谢氏的字迹 ,遂生大疑".然而刘延寿虽然大疑,却并没有对谢氏的错误"做出惩罚,只是唯宜烧毁此物,以清家内".
  
  乔氏不得不另设计谋,指使谢氏的侍婢偷出夫人玉环,制造谢氏与冷振偷情的假象。致使刘翰林对谢氏失去信任,气愤的禀告姑母杜夫人,欲以家法处罚谢氏:
  
  翰林悉言之东昌少年曰:其时或疑有相似者,今见玉环亡矣。门户不幸,遭此大变,宜以法治之,而不敢自专,故禀告耳。"①刘翰林休妻的想法虽被姑母杜夫人诫阻,但终不能打消对谢氏的疑心。
  
  乔氏对没有废去正室之位的结果并不满意,在刘翰林面前愈加挑拨。刘翰林碍于姑母杜夫人劝诫,只能感叹去之不可,留之亦所不忍也".乔氏认为去草不去根"岂不为大祸灾?"与董青商议如何除去谢氏。董青提出杀掌珠以嫁祸谢氏的毒辣之计,乔氏虽然狠毒,然而毕竟自己亲生骨肉,拒绝了董青。但是在儿子遭到杀害已成事实后,乔氏收好自己的悲伤,选择了将就董青的计谋,以此来污蔑谢氏,给谢氏致命的一击。都说虎毒不食子",可乔氏为了争夺正室之位,居然连亲生儿子也害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掌珠被董青阴谋杀害,刘翰林深信这是谢氏所为,进而将谢氏逐出刘家。乔氏如愿得到正室的位置。但乔氏还不满足,她与董青密谋,唆使冷振强娶谢氏,以彻底的毁坏谢氏的名节。因谢氏得少师阴灵护佑,乔氏计谋并未得逞。由于当时韩国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于女性的贞洁的要求尤为严苛。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性的贞节是比生命还要重要。乔氏的恶毒之处在于她不是直接杀害谢氏,而是制造一系列事件诬陷、破坏谢氏的名节。这种名节上的陷害对处于当时社会的谢氏的伤害更为残忍。
  
  《谢氏南征记》中的善妻谢夫人,是金万重设定的完美女性形象,也是儒家伦理观念下的理想人妻".在经历过因为纳妾而差点家破人亡的惨剧后,仍然主动为刘翰林纳林氏为妾,以续刘家香火。甚至在被刘翰林逐出家门后,仍一心挂念丈夫与乔氏。这样的不妒不猜、宽容大度的品行,却在与乔氏的较量中,节节败退。谢氏在听到自己受到陷害后:
  
  谢氏错愕不能语……侍婢引杜夫人之谢氏所席陋室,所见甚凄惨。谢氏木簪布裳,乱发如蓬,形体憔悴,若不胜衣。(第五回)①这些状态都是妻妾争宠落了下风的表现。然而谢氏并未做错什么,却到如此境地,任人品再高尚,再宽容,也会感到痛苦和委曲。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导致形体憔悴,若不胜衣。"杜夫人在离开前去探望谢氏,谢氏对杜夫人说:
  
  叔叔荣贵,板舆远行。而顾以凶服之人,又有难洗之罪名,已不敢进贺于门庭,瞻望行尘,令闻下临而亦不得出拜,恐此生更无承颜之日,以为无穷之恨。不谓夫人辱临陋所。(第五回)②明明是毫无端由的被陷害,谢氏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把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当成一种美德。对于莫虚有罪名的零反抗态度,在谢夫人身上不仅没有看到儒家伦理制度下完美人格"的好处,恰恰相反,看到时的只是被这种礼教束缚的妇女所承担的苦痛和精神上的折磨。谢氏在被迫害时仍然极力维护儒家伦理制度,反映了朝鲜李朝时期女性受封建礼教制度禁锢之深。
  
  乔氏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刻诠释并展现丑恶"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一个在多妻制婚姻生活中心理极度扭曲、人性沦丧的姬妾形象。乔氏原为士族,后家道中落,与兄相依为命。她自谓门户衰矣,与其为寒士妻,宁为宰相妾。"(第一回)她抱着这样的婚姻观念嫁入刘府为妾,开始了想要的幸福生活。她貌美又育有一子,得夫君宠爱。然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乔氏被猜忌之心左右徒以我则生男,彼则无子之故,能被丈夫之厚待"(第三回),终日担忧。虽在众人面前仍是伪装谦逊恭敬,但内心早已毒蝎"盘踞。视谢氏为仇敌欲除之而后快。但在完美的谢夫人身上,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她愤恨不已。最终串通邪恶门客,沆瀣一气,构陷谢氏。金万重对乔氏的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在当时多妻制的家庭中,妻妾的对立的复杂心理历程。女性无法自主的从属地位促使她们在相互争斗中失去理性,选择相互倾轧的方式来经营人生。而这样的方式,最终也使自己走向了毁灭。
  
  妻妾的敌对关系是封建制度下不可避免的。而作者认为这种悲剧的产生,根源是妾室的妒忌心理。他没有把这一悲剧的根源上升到制度不合理的认识层面,这是作者的时代局限。
  
  3.2.3 争宠引发的家庭乱象
  
  妻妾争宠是家庭内部矛盾的焦点。《谢氏南征记》中,刘翰林在纳妾后家中灾祸不断,根源便是妾室与正室争宠。
  
  乔氏进入刘家后,原本的家庭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妻与妾之间因为丈夫的宠爱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矛盾。正如杨义先生所说一夫多妻的家庭组合,是以两性的失衡来追求宗族的延续的。丈夫以逞欲作为尊严和能力的证明,他甚至从妻妾的争风吃醋中获得自尊感。这种性心理在失去道德约束而膨胀之时,嗜男色、占仆妇、宿妓院一类怪异行为都出现了。妻妾们则以情欲和生子作为争宠固宠的手段。"①乔氏是谢夫人为丈夫纳的妾。乔氏自知妾室地位比谢氏的正室地位低一等,更明白在当时的社会中嫡庶有别。宗法制度是为解决贵族统治阶级财产和权力继承问题而制定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嫡长子利益。"②自古以来母凭子贵"的例子数不胜数,乔氏觉得能稳固自己地位的方式除依靠美貌外,最重要的是生个儿子。因此,乔氏利用李十娘的巫术,成功生下男丁并且眉目清秀,肌肤如玉".乔氏的本性慢慢的表现出来,公然弹唱艳词淫曲,被谢氏劝诫后怀恨在心。
  
  妻妾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对自身的条件和筹码难免会有所比较,犹如男人在功名利禄面前总要和他人分个高下一样。乔氏出身中户人家,对荣华富贵和名分特别在意。谢夫人在花园对乔氏弹霓裳羽衣曲"好意劝告,乔氏却因心理狭隘,认为谢夫人对自己不怀善意,心里暗忖:彼虽外仁,而花园责我之言明是猜忌"③。
  
  进而视谢夫人为仇敌。而善良温婉的谢夫人并不知晓乔氏的心境,一直善待乔氏。
  
  小说第三回描写:
  
  古语曰: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乔氏貌恭而言逊,谢夫人误以为好人,以发警戒之言,其意虽虑其声色迷人,而亦所以引之于正道也。实出相爱之情,非有一毫猜心。而乔氏辄怀愤恨纳之巧谗,遂为大祸之本。
  
  金万重认为大祸之本"为妻妾的争斗。小说中山乔氏一门心思追求荣华富贵和更稳固的家庭地位。谢夫人生子之后,乔氏对自己的命运更加担心,于是不惜蒙昧良心对善良的谢夫人进行陷害。
  
  《谢氏南征记》中由于妻妾争宠引发无数的灾难。首先是无辜的谢氏遭受种种不白之冤。乔氏与董青合谋诬陷谢氏与冷振有染,谢氏含冤莫白,只得以罪人自处,别居陋室,以草为床以自苦,不敢申辩。而后乔氏利用掌珠之死栽赃谢氏,谢氏受尽冤枉和污辱,被迫居于刘氏祖坟附近。谢氏南逃长沙途中,身心倍受煎熬与折磨,几至投水自尽.在妻妾争宠中,乔氏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荣华富贵",反而葬送了卿卿性命".
  
  乔氏初衷是要在刘府争得荣华富贵,因在争宠中犯下十二宗罪",担心劣迹暴露死无地所",设计陷害刘翰林。与董青苟合一起后,董青又因贪赃枉法被诛杀。乔氏遂被冷振挟往山东,途中遇劫家财尽失。两人大醉,车夫郑大本是盗贼,夜与其党掠财数车。冷振、乔女朝起,独身不能行。"乔氏流落为倡",最终被刘翰林抓获,引乔女于东厢而缢之。簟裹其尸弃于郊,使为乌鹊食。"家庭中妻妾争宠,必然会祸及丈夫自身。在作者笔下,刘翰林并非不辨是非,轻信妾室谗言之人。在乔氏第一次诬陷谢氏因嫉妒恐吓她时,刘翰林并不相信。心甚惊讶"、无乃乔氏之言有过于实而然耶?"①这些表明刘翰林凭着对谢氏人品的了解,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而刘翰林对谢氏信任的最终瓦解,是因为乔氏的蛊惑太过奸诈。他也是在被乔氏合同巫婆李十娘施以蛊惑君子之术"后,才渐渐被迷了心智,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这个时候起,刘翰林业已受到乔氏与董青陷害。到乔氏和董青制造刺祈祷诗案",就表现为更为直接、更狠毒的陷害了。夫妻关系已变成仇敌关系,刘翰林因此被削官流放,九死一生。作者以此表明:妻妾争宠终究会让作为拼抢对象的丈夫遭受无妄之灾。
  
  当妻妾争宠引发家庭斗争时,她们会各聚俾仆家奴,相互倾轧争斗,使家庭内部一片混乱,昏暗。呼应了杜夫人当初的警言:何事不有也".原本纳妾为子嗣"的愿望已在乔氏和谢氏分别生子后实现。但是由于乔氏的妒忌争宠,直接给刘家的子嗣灭顶之灾。刘翰林和乔氏所生的儿子掌珠,首先成为了妻妾争宠的牺牲品,无辜被董青压杀".而谢氏所生的儿子麟儿,也被狠毒的乔氏逼迫婢女扔进江中,险遭杀害。
  
  妻妾争宠导致众多的仆从,婢女有的为了避祸,四散逃离;有的迫于乔的淫威成为祸乱的帮凶;有的被乔氏辱骂,毒打,甚至残杀。使女雪梅先是被胁迫而帮助乔氏偷出谢夫人玉环,成为诬陷谢氏的帮凶。后来良心发现,惭愧自杀。丫鬟春芳宁死不与乔氏董青等人同流合污,终被乔氏、董青一伙残忍杀害。侍候谢氏的老苍头在随谢氏南逃途中,因病死亡。
  
  在刘翰林听从谢氏建议变名藏踪"隐居武昌时作者写道:妙喜具舟送翰林至岳州,改舟以达武昌,所亡奴仆多来会焉。"(第十一回)当刘翰林被任为吏部侍郎后,归见旧第,唯麟儿乳母等数仆守家,而中堂尘积,庙庭草芜。侍郎痛哭,拜谢先灵"(第十二回)。可见,在乔氏祸乱刘家时,多数忠心的奴仆用人纷纷逃走,避难。整个刘家被妻妾争宠害得乌烟瘴气,一遍狼籍。
  
  刘家因为妻妾争宠引来的家庭乱象,与肃宗朝中张氏争宠引发的党争,朝堂的混乱,黑暗局面十分相似。金万重这样煞费苦心的布局,一是为了将所有的灾难的根源的矛头都指向无妇德"又善妒"的乔氏。二是用小说中家庭的乱象影射当时肃宗朝廷的党争及其引起的朝局乱象。突现作者治家即是治国的主题思想。
  
  3.3 《谢氏南征记》的妇道"训诫
  
  儒家伦理观在对婚姻及两性的关系问题上,最核心的便是站在男权主义立场对妇道"的严格要求。首先,对女性自身修养、德行的要求是女子四德即:德、言、容、功".这是女子在出嫁前就应该具备的修养,也是女性教育的主旨。
  
  明代徐士俊在《妇德四箴》中对妇德有祥细的说明:为妇之道,在女己见。
  
  幽闲贞静,古人所羡。柔顺温恭,周旋室中。能和能肃,齐家睦族。二南风始,礼法备矣".
  
  儒学家们认为家中的女子只有温柔贤惠,家族才能够和睦兴旺。妇言":指女子的言语。说话应得体大方,谨言慎辞。 妇容":指女子的容貌,女子应适度的装饰打扮。以中正得体,端庄稳重为宜,不可过度修饰外貌,不可轻浮随便。妇功":即治家之道,指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细节。除此之外,女子还要适当的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如:《女诫》之类典籍。《谢氏南征记》中谢氏被塑造成中国古代庄姜、孟光一类的理想妇女典范,四德具备、知书又达礼且不张扬,不冶容事人。在夫妻相处的原则上,以三纲"中夫为妻纲"为准则。
  
  作者笔下的谢贞玉,是一个合乎封建贵族妇道的典范人物。她不但貌如天仙,而且温、良、恭、俭、让五德俱全,甚至博览经史,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因婚后十年无子,她就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观念出发,力劝刘翰林纳妾。
  
  当她得知乔氏趁刘翰林外出,在花园弹唱淫词艳曲"时,并无一句责骂之言,而是和颜悦色地加以劝导。她为了顾全大局,对乔氏的种种恶行一再忍让,直至遭乔氏陷害而被赶出刘府,仍以刘府媳妇自居。谢氏待人和善,深受刘府仆人都十分敬重。
  
  此外,贞节是儒家伦理观念中对女子最为严苛的要求,也是 一切女性必须保有的品行。贞节在女子妇道"的衡量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林幸谦先生言:女性从属身份和其压抑处境,原是一体两面的关系"②。从最基础的家庭关系到整个社会,对女性有很多要求和规则, 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恒其德、贞,妇人吉".在朝鲜李朝时期,在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制度下,忠贞"成为女性无条件恪守的、习惯性的伦理要求。
  
  金万重笔下,谢氏与乔氏截然不同的命运是贞与不贞的结果。乔氏多次设计陷害谢氏都未得逞,而最终导致谢氏被休的原因是乔氏诬陷谢氏与冷振有染。可见,女子的贞节在妇道"中具有一票否决的重要地位。不过,贞节只是针对女子,对于男性则并无此要求。妻子在自己无子嗣的情况下,对丈夫纳妾之事不仅不能妒嫉,甚至为延续子嗣还要主动为丈夫纳妾。小说中谢氏先后两次为丈夫刘翰林纳妾,则被金万重塑造成贤妻"典范。对女性忠贞的要求,实际上是男性的社会地位与男性需求的彰显。
  
  谢氏的形象是被作者理想化女性形象,尽管完全符合儒家妇德未准,但是缺乏真实性。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很难时刻抑制自己本能的情感,很难时刻都遵循儒家伦理的严苛要求。之所以要告诫女性不可妒嫉,正是因为妒嫉十分普遍,而难以抑制。小说中,宽容、忍让、毫无忌妒之心的贤妻谢氏,在经历磨难后得到大团圆的结局,而恶妻乔氏因为妒忌之心而最终自取灭亡。这样的情节设制是为了表达到 妇道"训诫的主题。
  
  金万重按照儒家伦理思想来衡量家庭中夫妻、妻妾之间的关系。他在《谢氏南征记》中着重突出了谢氏的贤",与乔氏的不贤"形成鲜明对比。刘少师为其子刘翰林择妻时惟贤是择",最看重的也是谢氏贤"的品德。而刘府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混乱和灾难,究其原因,都是不贤"姬妾乔氏缺乏妇德",违背儒家伦理秩序产生的结果。可见,作者大力弘扬和维护的是儒家伦理思想和朝鲜李朝时期的封建礼教制度。儒家伦理观在《谢氏南征记》中得到了强化与本土化的发展。
  
  身处士大夫阶层的刘翰林才识过人,能察觉朝廷的各种阴谋,却看不清乔氏的居心。他因轻信妖言蛊惑,做出错误的判断,逐出贤妻谢氏。他在遭受妻离子散之痛,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后,翻然醒悟而悔恨自责。幸得仙人相助,终获大团圆"结局。小说中称刘翰林为宽耳君子",作者对他鲜有责备,更多的是同情。对他敦厚温良,心不藏奸才识不破乔氏的诡计,甚至带有赞美之意。作者对奸恶的乔氏、董青之流极力鞭笞,而对当时的存在的一夫多妻制的种种不合理却不加责问。认为灾祸端始于妖妾入门",把一切的祸乱的根源皆归于妾室的嫉妒之心。他只看到了人性的善恶,却没有看到制度的弊端,反而极力地维护这种封建的不平等制度。
  
  综上所述,《谢氏南征记》是作者鉴于当时朝政的混乱和社会现实的黑暗,在流放途中创作的以家庭矛盾故事为题材的中长篇小说。用以影射现实昏暗的朝廷局面,达到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主旨。作者通过普通家庭妻妾争斗及其带来的灾难的描写还表现了作者伦理教化、惩恶扬善的主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