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雕塑线条探讨

来源:美与时代(上) 作者:肖长生
发布于:2020-04-22 共3837字

雕塑史论文热门推荐范文10篇之第三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雕塑线条探讨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主要以佛教雕塑为主。这一时期, 佛教雕塑由外来印度样式逐步演变成本民族样式。雕塑线条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影响, 线条主要以直线造型为主, 由秦汉雕塑的拙朴渐渐走向精致, 线条形态十分丰富, 装饰性很强,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佛像; 雕塑; 线条; 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长期分裂割据、王朝兴替频繁、民族矛盾与阶级压迫激烈残酷的时代, 但同时这又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重组、民族大融合、人的精神最为自由放任的时代, 但对艺术来说, 这个时期又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从思想和社会风气上说, 这一时期玄学之风大盛, 佛教信仰执着。佛教自汉哀帝时传入中国,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由于连年战乱, 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佛教的"修来世"思想正符合百姓和统治者两方面的需要而兴盛起来。艺术与社会变迁、思想意识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的成就, 很大程度上就是佛教石窟雕塑。石窟艺术在统治者的支持和老百姓的虔诚信仰中相继出现, 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页。魏晋南北朝佛像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印度造像的艺术风格, 创作出了有中国本土风格的佛像。

魏晋南北朝佛像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前的中国雕塑线条是以"拙"为主的话, 那么从这一时期开始, "秀"的因素正渐渐地渗透到雕塑线条中来, 并且慢慢成了主角, 与此同时, 线的因素在雕塑中显得尤为突出, 正如当代雕塑家吴为山所言:"如果说汉代雕塑重体的话, 佛教艺术则发展了中国雕塑艺术重线的元素", 由此可知, 线条在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直线造型

  汉代浪漫楚风的"S"形曲线的雕塑在魏晋时期主要体现在飞天和南朝石兽雕塑中。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 主要是以佛教雕塑为主, 佛教雕塑是外来艺术, 由于受到佛教仪轨的制约以及宗教教义的需要, 佛教雕塑大多以直线造型为主。从敦煌到云冈、从龙门到麦积山无论是坐佛或立佛, 还是菩萨像弟子像, 其造型的总体风格都趋向直线造型, 头、胸、髋、脚的动态关系并不明显。有的胸、腹、脚就是一个圆柱直下。直线造型在美学上往往让人感到崇高、端严、肃穆的审美愉悦。这与佛教的教义"佛性"的传达其实是相吻合的。我们知道, 在整个中国佛教雕塑中, 最体现宗教理想的就是魏晋的雕塑, "直线造型"也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工匠艺人的目的是塑造宗教理想人物, 对世俗人物的结构动态美感并不十分关注, 他们更关注的是要塑造出理想的"神"像, 通过"静"的造型体现神性。例如佛立像是青州样式的雕塑, 胸、腹、臀、腿的关系是一条直线而下, 好像是一个圆柱体似的, 人体固有的曲线、节奏没有进行表现, 整个雕塑呈现一种"静"态美, 它是那样远离世俗不染红尘, 而又神圣、端严、威不可亵, 它给我们以距离感、神秘感。

  魏晋南北朝的直线造型与秦兵马俑直线造型在观念上有所不同。秦兵马俑塑造的是现实的美, 突出的是"军"魂, 而魏晋南北朝雕塑是塑造理想的美, 突出的是"神"性。这种直线造型的语言, 随着佛教雕塑的世俗化, 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弃, 到中唐以后, 特别是宋代, 佛教雕塑已是一个琳琅满目、动感十足的世界。其实, 在齐周时期这种变革的因子已经初见端倪了。

  二、"书卷气"雕塑线条的大量出现

  "金石气"和"书卷气"是中国书法中常常提起的两种书法美学形态。我们常常把刻在青铜器、石头上的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的线条风格称为"金石气", 它的美学特征是古拙、生涩、苍茫给人一种粗犷的美, 如铭文、大篆、汉隶等。而"书卷气"是在汉末东晋时才出现, 常指在帛纸上运用毛笔写出的清秀、淡雅的书法, 这主要是由于大量文人, 知识精英阶层的参与, 把那种儒雅、超逸、平淡、天真等精神状态渐渐地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 它常常体现出是"淡""雅""逸""遒"等美学特征。

  魏晋南北朝以前, 中国雕塑的线条以古拙、生涩、大气苍茫为主, 属于金石味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由于受到书法绘画"书卷气"的影响, 中国雕塑的线条也开始"秀"起来了。那种如霍去病墓石雕的粗犷苍茫线条, 那种古拙气息的线条已渐渐远去, 而雕塑中"柔"的线条开始增加。在魏晋南北朝的人物造型中风行的"秀骨清像"在我国佛像雕塑中的大量出现就是受到同时代绘画中高士造型的影响, 与当时崇尚玄学的审美风尚是一致的。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中很多佛龛的龛楣浮雕, 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中国书画线条的特征与美感, 这显然是继承了汉代石雕的优良传统并结合当时人物线描绘画发展形成的。相对于汉代雕塑线条的拙稚与朴厚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雕塑线条由于受到当时书法绘画线条的影响就显得平滑、流畅、劲简。佛像雕塑自从印度引进以来, 就一直在经历着一个汉化的过程, 原来体积感很强的印度佛像雕塑, 一进入中国就慢慢变成了体积感减弱、平面性凸出的中国式佛像雕塑, 原来过于拙朴的佛像样式也变得"秀骨清像", 线条变得更流畅、更平滑, 我们只要把印度健陀罗的佛像与中国西魏佛像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如印度佛陀像 与中国西魏佛像, 前者线条粗犷、拙古, 以凸线为主, 后者线条流畅劲简, 以阴刻线条为主, 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雕绘结合、以线条辅助造型的传统。这尊西魏佛像雕塑的线条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的"春蚕吐丝描""行云流水描"等线描形态的影响。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可知中国佛教雕塑汉化过程中线条的书画化。然而研究中国雕塑线条的发展演变, 更重要的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自身的纵向对比, 如果我们把汉代雕塑的线条与魏晋雕塑线条进行对比, 就会明白书画线条对雕塑线条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例如东汉哺婴俑 , 与西魏佛像相比, 汉代雕塑整体造型简洁大方, 线条拙朴、粗犷, 如果说它似汉朝书法《乙瑛碑》的话, 那么西魏佛像线条便似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显然这种流畅、雅致的线条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帛上的书法、国画的"书卷气"线条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雕塑线条形态开始走向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以前, 雕塑线条往往以阴刻曲线为主, 并且线条大多呈拙朴、粗犷的特点, 线条雕刻技法也比较单一, 可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雕塑的线条突然变得灿烂多姿起来, 这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社会的大动荡、民族的大融合、广泛的艺术交流、印度佛教雕塑样式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当代书画艺术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服式特点、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等的影响。虽然此时的雕塑线条总体上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但具体而言, 还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那时绘画界流行的线描样式很多常见的有"铁线描""春蚕吐丝描""曹衣描""行云流水描""琴弦描"等, 这些绘画线条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 通过画家的粉本都在雕塑中有所反映。当时的佛教雕塑流行样式有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张家样".这一时期早期的佛教雕塑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印度的样式, 线条上倾向于粗犷, 装饰排列上呈现出密集均匀的特点, 如云冈20窟主佛, 到后期线条又呈现出秀雅的风格, 由于绘画线条"骨法用笔"的影响, 线条倾向于劲简。

  这一时期雕塑线条在技法上得到大大的提高而线条形态也丰富起来了, 除了阴刻传统线条外, 还出现了匀称细密的凸起线条。阴刻线条也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宽线条中刻一道或两道甚至三道阴刻线条的装饰, 有圆线条中的阴线条;刀法上除了传统的平直刀法外还研制出浅直平阶梯式衣纹线条, 深直平阶梯式的衣纹线条, 甚至出现剖面作半圆形凸起的线条, 等等。这些不同形态的线条丰富了雕塑的装饰语言, 同时也增加了审美愉悦, 衬托了雕塑的神秘威严。

  四、雕塑线条的装饰性增强

  佛像雕塑在东汉由印度引进到中国本土, 在整个民族化的进程中, 佛像雕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雕塑的体积感削弱了, 平面性、装饰性增强了。由于雕塑技法上的提高, 雕塑线条更加丰富, 装饰性的表现更加突出。佛像雕塑在本土化与世俗化中, 魏晋高士形象与着装对当时佛像的塑造影响很大, 艺术工匠们对"褒衣博带"的人物衣纹做了很大的取舍, 并进行了大量的平面性、装饰性处理。由于雕塑线条的渐变、反复、平行排列等装饰手法大量运用, 同时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 将线条的疏与密、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凸与凹、阴与阳等对比因素进行巧妙的运用, 使得佛像雕塑更加整体, 更加神圣庄重, 中国古代佛像雕塑中, 最具神性的就是这时期的雕塑, 后来随着中国佛像雕塑进一步民族化与世俗化, 它的神性也在进一步地削弱, 到宋代就已经完全世俗化了。

  总之,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期从印度传来的佛像雕塑的造型和气质已经渐渐被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化, "秀骨清像"的造型, "褒衣博带"的服饰俨然是魏晋名士形象, 为雕塑线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时期雕塑线条深受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影响, 有着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雕塑的刀法与线条形态的进一步丰富,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重线"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 金维诺, 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9.
  [3]韦滨, 邹跃进。图说中国雕塑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 丁方, 张谦。风化与凝聚[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5]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金申。印度及犍陀罗佛像艺术精品图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7]郎天咏, 李诤。金彩中国雕塑艺术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点击查看>>雕塑史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肖长生.魏晋南北朝佛像雕塑线条的审美特征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7(10):31-3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