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IP改编热近几年愈发剧烈, 2017年和2018年可以说是IP改编成熟年, 产业链条多元化、资本化。截至2018年5月播映的影视剧作品中《西游记女儿国》《南方有乔木》《凤求凰》均是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IP改编现象火热, 繁荣背后亦存在诸多问题, 其深层原因和现存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IP改编; 影视改编;
影视改编可追源于影视艺术诞生之初。追根溯源, 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影视改编的案例当属19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的拍摄, 科幻片之父乔治梅里埃的拍摄灵感来源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回顾中国影视艺术史, 第一部影视改编作品当属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的影片《定军山》, 这部拍摄于北京丰泰照相馆的戏曲电影取材于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直至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视机问世, 大量的影视作品创作需求随即而生, 剧本荒问题凸显, 直接刺激影视改编现象的常态化发展。影视艺术经历了在中国大地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 影视制作专业化、系统化、数字化, 影视改编现象愈发普遍成为影视剧本的重要来源。中国第五代导演的诸多电影作品皆来自于文学作品改编。尤其互联网时代以来, 网络文学爆发, IP改编热潮不断。2015年, 电影《寻龙诀》《捉妖记》《翻滚吧肿瘤君》, 电视剧《花千骨》《何以笙箫默》《琅琊榜》等均改编自文学作品, 2015年可以视为IP改编热潮元年。2016年, 影视改编作品爆发式发展, 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有数百部之多, 达历年之最。2017年和2018年可以说是IP改编成熟年, 产业链条多元化、资本化。截至2018年5月播映的影视剧作品中《西游记女儿国》《南方有乔木》《凤求凰》均是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IP改编热近几年愈发剧烈, 其深层原因和现存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现存问题
(一) 改编内容同质化
伴随着中国近些年经济势头的上扬, 影视产业发展开始抬头。据相关数据统计, 2016年中国电影银幕总数已达4万块, 全年全国生产完成的电视剧总量共计334部14912集。2017年中国电影银幕总数达到4.9万块, 位居世界第一, 全年电视剧总量310部。2018年第一季度电视剧备案数目66部。影视剧数量可人, 但质量着实亟待深究。中国内地影视作品存在跟风严重、优质改编作品匮乏的现实问题。《西游记》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学IP, 中国内地关于西游记系列的改编作品数量众多, 而更多的文学IP二度创作采用的是翻拍, 内容情节无新意, 缺乏影视创作主创人员二度创作的思考和主观认知的再表达。任何文学IP都需要有当下的新认知和新思考, 包括从文学到影视、从人文到社会、从理性到感性等角度的再思考, 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进行新时代下的新解读。而不是毫无思考、毫无新思想和内涵的重复制作。中国影视剧行业看似数量繁荣的振奋背后, 实则是影视作品内容的同质化、影视创作才思的荒芜。
(二) 历史事实严重扭曲
剧本乃一剧之本, 是影视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剧本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最终将会波及到中国影视剧行业的发展。而IP改编在中国影视行业存在以来一直在剧本来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对IP改编过程中, 却又存在着“严重偏离历史事实”“明星大腕云集、制作投入大却最终沦为山寨式恶搞”的低幼影视剧作品。抗日神剧是中国近些年抗日题材影视剧泛滥发展的结果。抗日题材作品通过夸大我党人民军队的武装力量、天赋异禀的传奇能力来“彰显”人民军队抗战胜利的英勇无敌, 这实则扭曲了事实本身。中国当下众多影视剧作品制作粗疏、不注重剧本打磨, 企图通过搞笑无厘头却毫无思想且偏离历史真相的影视剧作品蒙混过关。影视剧创作陷入了低水平制作的恶性循环, 乏味、空洞、低幼、无趣、脱离实际、远离生活, 是近些年IP改编热潮下的常见乱象。虽然近些年影视剧作品数量呈现加速度式增长, 但优秀的影视剧本和剧本改编目前而言仍然较为匮乏。
二、原因分析
(一) 改编现象火热因子
文学IP经过群众的审美过滤, 降低影视制作风险。与编剧创作相比, 文学IP改编的剧本事先就经历过大众的审美考验, 剧本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都经历过时间的沉淀和大众的检验。影视制作人只需要在原文学IP的基础上作出改编, 以前人的文学IP作为起点, 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传统的编剧需要重新打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 重新架构故事框架, 进行人物关系梳理。文学IP改编在剧本的文化内涵、人物性格设定饱满等方面先行一步, 更具优势, 降低影视制作的风险。
文学IP的粉丝积淀是影视剧备受关注的中坚力量。粉丝和观众是影视制作人进行市场营销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也是市场营销成功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这都来源于影视剧作品“不怕有人看”的行业信条。原文学IP粉丝基础是影视剧作品进行市场营销和话题炒作的关键, 无论是前期宣传造势还是播映后观众买票掏钱。归根到底, 粉丝就是话题, 粉丝就是经济, 粉丝就是票房和收视保证。而文学IP则具备了这样的先天优势, 成为影视制作人保证收视率的法宝。
(二) 改编乱象追根溯源
编剧人才青黄不接, 古典文学IP改编浮躁化。自中国影视行业发展以来, 关于专业编剧人才的培养一直未得到重视或实质性的计划实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文学在经历了特殊的历史变革期后快速复苏, 实现了建国以来的文化繁荣, 此时出现了关于编剧人才匮乏的最强烈诉求。进入二十一世纪, 互联网为文化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方式, 新一轮文艺作品创作需求衍生, 剧本荒问题再次凸显。大量的影视作品需求导致剧本的供不应求, 编剧人才的匮乏更使得此种情况加剧, 关于古典文学IP的改编开始滋生有海量没质量的现象。
现代文学作品数量锐减, 改编人才无据可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作的高潮期, 高潮意味着衰败期的开端。近些年文学作品数量锐减, 质量堪忧。2016年网络文学用户高达4.55亿人, 网络文学作品海量但同质化严重, 能经得住大众检验进行改编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新型文学作品数量锐减, 古典文学IP改编更是司空见惯, 剧本荒成为影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整治影视改编乱象的建议
(一) 培养专业编剧人才
高校编剧课程。合格的编剧需要了解影视制作的整个流程, 从而创作出符合影视艺术规律的文学作品。在中国, 取得成就的编剧往往科班出身。当然不可否认, 非科班出身的编剧也可圈可点, 但殊不知其背后有太多的非科班写手被湮没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高校课程对于专业编剧人才的培养很重要,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有当编剧的天赋。笔者认为, 编剧可以学, 但需要在专业课程训练之下进行系统学习。高校系统的编剧课程在编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网络编剧扶持。网络文学互联网时代文学泛滥的新形势, 也已然存在了近二十年之久。这种新兴的文学渠道使得文学的表达更为自由, 年轻群体的网络文学热不断发酵。平台本身应和社会形成完整的专业编剧人才扶持链条。广泛地激发编剧人才的网络文学创作热情, 给每一份创作提供平台和机会。网络小说在近些年的影视剧剧本的输送上功不可没, 网络平台编剧人才更是有极大的挖掘空间。
(二) 完善影视制作体系
经济保障缺失是编剧转行的重要原因。影视行业应不断完善影视制作体系, 好的编剧不应该去碰, 而应该是培养, 缺乏物质保障的职业必然会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专业编剧公司或影视公司应为编剧人才提供机会平台。严格的内容生产平台审核机制也是影视IP改编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坚决杜绝出位的影视改编行为, 互联网平台应在此环节严格把关, 也就是让编剧的IP改编“会改、能改, 有的改, 合理改”。归根结底, 完善合理的影视制作体系才是编剧人才乃至影视人孜孜不倦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IP改编发展至今逐渐繁荣, 尤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IP改编更是成为影视改编的主流。很显然, 我们有必要不断挖掘改编繁荣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影视改编的现存问题。只有客观冷静地剖析现象根本, 才能真正致力于改编问题, 实现影视作品有好剧可依。
参考文献:
[1].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2] .陈延荣.《西游记》影视改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 .彭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的原因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04) :60-63.
[4] .杨敏.“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传播学分析[J].传播与版权, 2014 (02)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