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知识分类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01 共6203字
  2 知识分类研究
  
  2.1 知识分类理论
  
  2.1.1 知识分类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了解分类的含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分类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将一个属的概念划分成若干个种的概念的一个过程[36].而知识分类是依据特定标准,通过分析比较,把人类知识按相同、相异或相关等属性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显示其与整体中的其他知识的关系。知识的分类是我们寻求知识的起点,它如同大海里面的航标,可以为追寻知识的人指明求学的方向,还可以提供理论指导给从事知识管理的人,使其能够依类分理复杂繁多的知识,让不同的知识各有归属,使知识世界建立起规范化、有序化、系统化的秩序。但是,知识分类是一种科学的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自己对于知识分类的不同分类方法[37].
  
  2.1.2 知识分类的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起来,教育心理学家们对知识的分类方式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较为被人们所熟知的见解是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于“what”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于“how”的知识[38].陈述性知识其实就是我们狭义上所说的知识,即所谓的语文课本知识之类的,主要就是言语信息之类。
  
  它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知识,如书房的桌子叫做书桌;二是简单的命题或事实,如一日三餐;三是有意义的组合性知识,如复述某个故事情节等。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方法或者规则的应用。从运用方法和规则方法的指向性不同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划分为两种[39]:一是通过多次练习,其运用程度能够达到自动化,很少受意识的控制,这称为“智慧技能”;二是需要受意识的控制,其运用程度比较难以达到自动化,这称为“认知策略”.
  
  智慧技能所处理的对象通常是外界事物,称为对外的知识。认知策略,有心理学家将其作为第三类知识,称为“策略性知识”,它处理的是对个人自身内在的认知活动[40],称为对内的知识。根据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认知策略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一般的认知策略,比如调节注意的策略等;二是特殊的认知策略,比如学习某学科知识的方法等。
  
  一些当代的西方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可以根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和知识特点划分知识所属的类型。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概念、命题以、解决问题以及创造的学习,并相应地将知识分为了表征、概念、命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等五类知识[41].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了连锁、辨别、具体概念、抽象概念、规则以及高级规则的学习等六种,又将知识相应地分为了连锁、辨别、具体概念、抽象概念、规则与高级规则六类知识。他们都尝试着依据学习者获得知识的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从而使知识的类型能够反映出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过程,实际上,这也能为教师提供重要的有关于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的依据。随后,在加涅的基础上,一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按获得知识的心理加工特点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分类理论。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42].他们认为,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获取的心理过程、表征形式、记忆保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对教育心理学以及其它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合理地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安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41].通过对有关知识分类理论的文献研究得知,知识分类,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对知识客体类型的一种认知,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类原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主观的认识能力、认识的原理机制作为知识分类的原则;另一种是把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发展原理结合起来,作为知识分类的根据。鲍宗豪把研究知识分类实质作为切入点,研究了知识分类的原则,他认为长期以来,依据主观和客观两种原则来认识知识客体的类型是存在缺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客体的抽象性原则。刘植惠在对培根等人的知识分类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依据客观世界的进化时序和人类认识的层次来划分知识。另外,鲍宗豪探索了知识分类的方法,提出了区分知识客体类型的过程有四个环节,分别是分离、纯化、组合与简略。
  
  在知识分类的方式方面,梁大中在科学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六种基本类型:三角划分、科学方法划分、纵向划分(依据研究对象特性差异)、综合划分(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群体学科划分、依据科学发展历史演进的程度划分等类型。陈洪澜总结了人类知识分类史上产生的很多知识分类方式,认为典型的分类标准是:效用、研究对象、属性和知识形态等[37].
  
  综上可知,知识分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不同的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来看,知识本质上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后反映于人脑中的映像。根据人脑中知识的表象特征,学者们通常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2 知识分类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与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的,所以它更能解释学习的认知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建构主义对教学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又能够指导微课程开发中的教学设计等环节。
  
  1.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的辅助力量,而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利用相关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知,学习者是通过自身的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来完成意义的建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呈现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学习者获取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如图 2-1 所示:
  
  情境:指的是学习者所处的环境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环境,学习者在其中学习,课程的情境构建得越真实就越有助于意义建构的顺利完成[44].
  
  会话: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方式之一,例如学习者对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教师指导学习者等。
  
  协作:师生、生生互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协作包括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对教学目标的合作完成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等[45].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知识进行了学习,最终完成认知结构的自我构建[46].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反思、对早期低水平理解的否定等过程,最终实现认知的发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调节的作用。
  
  2.建构主义对微课程的指导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过程应围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进行,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师生的互动率,教师提供引导和学习支持[47].
  
  微课程的主要部分在于其教学内容,建构主义有助于指导微课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根据意义建构的特点,微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呈现方式多样性等,便于学习,同时需要创建真实感较强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构造真实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48].因此,微课程中应设置的是具体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还原问题本身的知识背景等。另外,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结果由学习者自己构建,评价也由学习者进行。
  
  2.2.2 拆分重构策略
  
  人性论作者休谟曾说,“复杂观念是由若干简单观念依照特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人对数量无限的未知复杂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提取对构成它的有限的简单观念的综合信息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是由“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两种学习组成的,这里蕴涵着拆分重构策略[5].
  
  拆分重构策略是将复杂对象有机地拆分成几个简单对象,提供对简单对象知识的设计[50],再由几个简单对象的信息反向合并重构成那个复杂对象,形成对复杂对象的设计。根据拆分重构策略认为,可以将微课程作为整体知识进行拆分,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并开发制作成微课程,再通过合并重构成完整的课程[5].
  
  微课程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对象,其内容的容量较大、设计的工作量也很大,所以,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拆分重构策略,将微课程知识点进行细化[5][51],不仅事半功倍,还能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在课程组织上更科学。
  
  2.2.3 加涅“九五矩阵”教学设计理论
  
  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设计理论在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学习的条件分为内部、外部条件两种,建构了着名的信息加工模型。他还提出,学习是以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存在为基础而发生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合理地创造外部条件来促进内部条件的发生。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如下表 2-2 所示:
  
  对本课题的启示:微课程教学设计应当充分地利用相关教学设计理论,准备好前期工作,特别是对学习者各方面的分析;教师作为教学辅助者,与学习者一起探索;可以参照加涅的九段教学事件安排教学材料的呈现顺序以及活动开展的次序等,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深入,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2.2.4 使用者设计理论
  
  使用者设计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以使用者为主体。使用者设计理论倡导活动主体参与到设计活动当中,而不是一套由专家自身设计的活动方案,这样能使结果的真实性和适用性更强。
  
  根据使用者设计理念可以看出,微课程设计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视频控制或调用,而且,课程文件中要适当地加标注,提示学习者[5].
  
  2.3 基于知识的微课程分类
  
  合理的微课程分类设计有助于开发者把握微课程的内容特征和相应的制作思路、方法,从而加强微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当前的微课程分类大多是站在教师教的视角,参照传统课堂的几大重要组织环节来划分的,比如复习类、导入类、巩固类、理解类、小结类等等,这样的划分方式虽然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课程的性质和实施方式,但无法对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习结果的类型进行思考。许多开发者忽略了知识本身的特点,仅仅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组织策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并且,由于网络学习者的自主性强,缺乏理论指导的微课程很可能是照搬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微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忽略了知识的认知特点的微课程难以满足学习者需求。
  
  综上,本文认为,按照知识点的类型及其学习结果类型对微课程进行分类的方式,不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还可以使开发者在进行内容的选取时能更加明确目标。
  
  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引起教学实施的侧重点不同,不同的知识类型也必将导致教学方法和媒体呈现方法上的不同,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将导致学习结果输出的不同。美国的罗米佐斯基将知识分为事实、程序、概念与原理四类(1981)[52].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的知识两分法(1985),又于 2001 年重新修正了这一理论,将知识分为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元认知知识四类[53].为了使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具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根据上述分类依据,以学习结果理论为指导,对其类型进行划分,具体过程如下:
  
  根据前文所提到的,我们可以先将微课程简单分为三种: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微课程、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的微课程和以认知策略为主的微课程。显然这种对知识的划分方式还是相对比较粗糙的,接下来,本文结合微课程开发需要,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归类,如表 2-3 所示。
  
  根据表 2-3 的细致划分可知,知识按照其认知特点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型知识[55][56],值得说明的是,事实和概念性知识比较相似,均是解释某个名词或者事实的课程,所以本文将二者归为一类,统称主题讲授型知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智慧技能的知识,即解答数学难题等抽象性的知识点,另一种就是需要实际操作的程序性知识,比如实验的操作等,所以分别称为解题答疑性知识和实验操作型知识;元认知型知识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外界现象的反思类知识,另一种就是对自身内在认知能力的认知,所以将两种不同的知识分类类型称为现象反思型知识和元认知型知识两种。综上,本文认为知识从认知特点来看可分为五种类型。
  
  最后,根据上文所介绍的知识的分类,综合考虑各科目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微课程分为五类:主题讲授型微课程(事实和概念性知识)、解题答疑型微课程(属于智力技能方面的程序性知识)、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实际操作的程序性知识)、现象反思型微课程(对外界的认知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对自身内在学习能力的认知的元认知知识)。
  
  (1)主题讲授型微课程
  
  主题讲授型微课程是指针对言语信息中的概念和事实类知识的教学而设计开展的微课程类型。这类知识点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习者建立新知识内部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属于有意义学习范畴。由于这种类型的知识大都是由简单而具体的事实概念组成,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是以直接记忆为主的,善于引发认知冲突加深记忆,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认知过程就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更高层次的平衡的过程。开发此类微课程时,先介绍概念,注意相似概念辨析,创设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修正认知系统,把原来感知为不一致的东西加以同化,从而在某一较高水平上使平衡化重新确定,发展认知结构。
  
  (2)解题答疑型微课程
  
  解题答疑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对典型例题及习题的讲解、演算和逻辑推理等,属于程序性知识,表现形式一般以电子白板、手写板演示为主。解题算法是抽象的,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特别是一些关键性解题步骤,很多学生较难掌握解题技巧,导致学习成绩很难脱颖而出,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指导,微课程能把难题的解题步骤制作成微课程放在网络上,学生可以随时访问并反复练习、揣摩,直至学懂为止,掌握式教学成为可能。
  
  (3)实验操作型微课程
  
  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主要是演示实验过程和讲解重难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中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操作,引起实验对象发生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实验操作型微课程也属于程序性知识,在实际课堂中,一些实用性学科,例如物理、化学等,都会涉及实验,对此类微课程来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授课难点,尤其是化学,某些实验很危险,可能引起爆炸等情况,微课程可以模拟实验,借助于视频、动画等,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模拟出来,避免了学生自己动手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可供学生课下反复观看。
  
  (4)现象反思型微课程
  
  现象反思型微课程主要用于呈现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等,引起学生共鸣,并激发思考“为什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此类微课程的开发要注意阐明现象,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同,巧设疑点,引入思考,最后作总结、提出期望。通过多媒体方式,可降低上课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不同的处事手段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可能出现的后果,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
  
  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是用可以反映出人们如何控制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思维和记忆的方式来支配学习者个体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行为,并改进自己的认知活动。元认知型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和智慧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的运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元认知型知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成分。元认知型知识的微课程教学需要设计应用策略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57].
  
  2.4 本章小结
  
  本章概述了知识分类的概念和分类原则方法以及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详细讲述了如何根据知识分类理论将微课程分为五类,并对基于知识分类的各种微课程类型进行了必要陈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