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启迪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19 共5756字

  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建设思想的进步,社会建设思想的进步又引导着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新高度。陈独秀作为中共第一任总书记,在从民主主义者转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引导其革命的价值指向是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主导其革命行动的是反抗专制社会,建设民主社会,推动其向前的理想信念是建设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社会。其间,陈独秀社会建设思想渊源既为于传统文化的本来,又为历史的现实思考,还为西方近代文明的比照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而今,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建设以自由平等法治公平为价值标准,社会建设思想要得以内化为社会共同意识,委实可以借鉴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形成机制,在“古今中外”的辩证统一中着实树立。

  一、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忧思着国家的命运,从而想象和规划使积贫积弱和专制愚昧的国家摆脱旧貌的社会建设的崭新范式。在此,陈独秀作为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之一,在立宪主义者、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多向选择中,选择了人民大众,选择了民主和科学,进而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其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社会建设思想也就相伴而生。

  一是以爱国主义的情怀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确立民主自由的社会建设思想。1902 年,陈独秀准备创办《爱国新报》,其初衷就是“依时立论,务唤起同胞爱国之精神”.[1]1904 年,陈独秀从上海潜回安庆,与爱国友人创办了《安徽俗话报》,痛感强大昌盛的古代中国在近代的衰亡,呼唤国人要有爱国心,要自强。1915 年 9 月 15 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创刊,在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把突出体现科学和民主思想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作为了衡量不甘现状有志改造社会的新青年的标准。认为国家权力本来就应该为“全国国民所共有”[2],而不该为一人一派所独有。而在《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这篇文章中,他高度赞扬近代欧洲文明,特别是法国文明。他说:“法兰西革命以前,欧洲之国家与社会,无不建设于君主与贵族特权之上,视人类之有独立自由人格者,唯少数之君主与贵族而已;其余大多数之人民,皆附属于特权者之奴隶,无自由权利之可言也。自千七百八十九年,法兰西特飞耶特之《人权宣言》刊布中外,欧罗巴之人心,若梦之觉,若醉之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其君主,仆其贵族,列国宪章,赖以成立。”他认为“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扔专政的个人政治,而易之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3]

  二是面对日本和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不平等, 推陈出新,确立新社会之自由、平等新观念。 在 1919 年 12 月 1 日的《新青年》“宣言”中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希望那虚伪的,保守的,消极的,束缚的,阶级的,因袭的,丑的,恶的,战争的,轧轹不安的,懒惰而烦闷的,少数幸福的现象,渐渐减少,至于消灭。”

  三是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法律制度深有感触,从而崇尚法治和坚守法律。 1915 年 12 月 15 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他通过对东西洋在战争与和平、个人与家族、法治与人治等三方面关联问题的态度的比较,认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庭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指出东西民族的思想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陈独秀在比较中认可了西方法治思想观念,觉得应该倡导,他说:“以法治实利为重者,未尝无刻薄寡恩之嫌;然其结果,社会各人,不相依赖,人自为战,以独立之生计,成独立之人格,各守分际,不相侵渔。以小人始,以君子终,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以此为俗,吾则以为淳厚之征也。”在该文,陈独秀非常赞赏西方的道德、政治、法律、社会维护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做法,认为道德、宗教、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三大基本方法。他说:西洋民族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家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也。“他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并指出中国社会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庭本位主义”.在《谈政治》一文中,他又讲道:“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实际上,崇尚法治和扞卫法律终究伴随着陈独秀的一生。

  二、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的渊源

  任何时代的思想都起因于多种缘由,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渊源也是多方面的:一者,中国当时衰落的情景激发了民主自由的社会建设思想;二者,西方天赋人权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及其中国的传播摧生了社会建设建设思想;三者,文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陈独秀社会建设理想。

  ( 一) 中国所处历史背景激发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以及东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封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仁人志士变革社会的措施屡遭挫折,封建帝制被推翻,封建专制依存,国是日非。感觉敏锐的陈独秀身处这个丧失民族尊严和动荡不安的社会,首当其冲,从而萌发改造社会的政治抱负,积极思考和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和路径。他不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又吸收西方传入中国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建设思想。

  ( 二) 西方天赋人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播摧生了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

  陈独秀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其社会建设思想受到西方,特别是法国革命的思想的影响,西方天赋人权与自由平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早期的社会建设思想。陈独秀认为要“建立西洋式的新国家,组织西洋式的新社会”.[4]而十月革命后,随着人们对十月革命的宣传和逐渐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也逐步传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现实情形是俄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世界特别是当时的中国树立了样榜,俄国式的社会建设思想与理论也就成为中国人学习与接受的渊源,中国共产党人“走俄国人的路”的口号,无疑从理论上宣布了遵循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昭示。陈独秀把十月革命称为“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关键”[5]其社会进步、公平、自由思想一者基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本质,二者基于俄国革命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借鉴于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的中国传播。当时列宁的《苏维埃政府的当前任务》、《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托洛茨基的《社会革命》等着作的英文译本,开始在中国流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新青年》作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从 1921 开始到 1925年间,大量节译和介绍列宁和斯大林的着作,仅在 1922―1927年就有列宁的三十多部着作被译成中文也可间接地说明陈独秀对俄国社会建设思想的认同。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精神培育了陈独秀社会建设思想

  “世界上最坚强的精神力量既不来自某种共同的阶级意识,也不出于某个特殊的政治理想。惟有民族文化才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6]陈独秀作为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生于斯长于斯,6-8 岁就在其祖父身边读私塾,接受儒家思想的启蒙教育,15 岁在大哥严督下读《昭明文选》等经典书籍,准备考取功名,虽然,其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反对孔家店,但其思想的基础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其社会进步、社会合理、国民先进的系列思想终究来源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陈独秀曾在《人生真义》中说道:“第一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目的。”儒家的社会理想追求在陈独秀人生教育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子倡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语·五子之歌》)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儒家的民贵教育激励陈独秀投身于中国传大的大变革之中,而儒家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又激发了陈独秀社会理想追求。

  而儒家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精神与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使陈独秀在社会政治建设思想上认同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强调人要以宽容的胸怀容人容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所以配地,高明所以配天,悠久无疆”.(《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而朱子强调:“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而中正和谐正是社会“天人合一”的法则,和谐宽容才能形成一种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崇尚,社会也只有在过而不及的中持理性下才会有公平与法治。对于陈独秀的爱国情怀和品质不能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周公的一饭三吐哺,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富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诸如此类的典范皆可溯源于中华民族“化成天下”及忧国忧民之思想,宋朝范仲淹就“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岳阳楼记》),时时刻刻无不为君国而操心。

  三、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探源的现实启示

  陈独秀社会建设思想之所以能成为革命号角,使其成为中共第一任总书记,就在于渊源于历史,立足于现实,吸收于世界。如今,在中国梦的实践中,追求于社会治理,讲求于社会建设,对应的社会建设思想要求就是科学性与有效性,务必把社会建设思想立足于历史本来与社会未来的辩证统一基础上构思,务必把社会建设思想放置于国内与国外的辩证统一范围中考量,更务必把社会建设思想紧紧地与社会现实联接在一起,实现社会建设思想在“古今中外”统一中的有效内化。

  ( 一) 社会建设思想要立足于历史的本来

  就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不能割断历史,也就不能割断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社会进步思想和社会构建的价值取向,而且极富修身养性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性地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同时态地也教育着中华民族。其中,儒家思想既有其历史局限的一面,更有优秀的一面,其内在爱国传统与经世致用思想始终在五千年唯一不间断的中华文明历程中熏陶着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民主与自由思想的生成根源于传统爱国情愫,也始之于儒家的经世之用。现时,社会建设的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价值观念要认同于社会,也就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只有立足于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 二) 社会建设思想要面向于未来

  武器的批判不等同于批判的武器,人是一根会思维的芦苇,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会面对未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不断地推着事走,走向美好的未来。对此,社会建设思想的价值就在于谋划未来,改变现实,批判过去。虽然,陈独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是革命时代的社会呼声,但实质上是面对未来的社会建设思想,理由就在于,社会是人的集合体,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的进步,更是人类面向未来的理想追求。在当时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人们急切需要改变现状,也急切地需要一个社会的蓝图,而民主、自由和平等正是专制社会的一个否定,正可为中华民族彼时之渴求。时届 21 世纪,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复兴,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在新的时代自有新内涵,而且确立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社会系统之上,只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

  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也就有自己的实践价值选择,而且这种价值选择具有天然的历史共同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文明是人类的自由和进步,封建社会到资本义社会也是人类更大的自由进步,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是人类的伟大文明进步。对此,中国革命追求卡谷丁峡谷的跨越,根本的目的就在推动社会进步,其实践的指导思想必然地也就是上层建筑的推翻以建立新政权,进而顺应潮流以达社会的公平公正。陈独秀当时之所以能以南陈北李的姿态,缺度地当选总书记,就因其社会思想符合时代潮流,是为革命时代的共同心愿。而在改革开放的当下,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在广度和深度意义上的革命性之目的也在于完善现有体制和机制,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社会系统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群体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现实的社会建设思想就要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进而内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通过人民群众的现实践贯彻以求社会共同进步目标的积极实现,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世界是统一联系的整体,一个民族国家的进步与落后终究是相对于其他民族国家的同时态比较,一个国家的社会建设思想也应参照于世界加以倡导。陈独秀的社会建设思想在中共成立之初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就在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借鉴了西方文明。现时,世界成了地球村,与世隔绝的封闭完全不可能,社会建设思想既要立足本国的实践,更要以世界的视野吸收积极的要素,以便顺势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概而言之,陈独秀早期社会建设思想,符合时代潮流,为世人所认同与共鸣,究其缘由,就在于其既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借鉴其时世界的文明思潮,既贴切于大变局时代的时势,又顺应时代的美好愿景。探析陈独秀社会建设思想及其渊源,意在现实。在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建设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借鉴于史,努力于“古今中外”辩证统一中积极构建,也就会走在社会进步的前面,实现其社会文明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建树。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5.
  [2]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上海:三联书店,1984:424.
  [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上海:三联书店,1984:106-107.
  [5]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上海:三联书店,1984:148.
  [6]余英付。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M].上海:三联书店,2004:43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