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群书电影的艺术风格探究
【引言 第一章】高群书导演在本土电影类型化上的探索
【2.1】高群书对警匪类型电影的偏爱
【2.2】高群书对主流电影的改写
【2.3】高群书对题材真实性的执着
【第三章】类型视野下高群书电影的叙事特点
【第四章】高群书电影的艺术风格
【结论/参考文献】高群书对本土电影的贡献结论与参考文献
2.3 高群书对题材真实性的执着
2.3.1 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新闻报道
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纵观电影发展史,从电影诞生初期,它就不断的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在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上,电影这门艺术经常引进小说的叙事结构、戏剧的演员调度模式和表演模式、绘画的色彩表现及构图形式。而在电影的内容层面上来讲,电影常常对文学、漫画、戏剧、新闻进行改编,这大大丰富了电影的题材形式。依托于新闻报道中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电影,常常被依托文学改编、戏剧改编、漫画改编甚至是游戏改编电影这些时下流传较广,更为观众熟知的电影改编形式所覆盖。在电影的诞生初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电影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使得人们通过电影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同样作为媒介的新闻在出现伊始,就开始作为一种告知大众的媒介存在,因为新闻有着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自身特点。而电影要想做到好看,无非两种途径:在一个好的故事结构下如实的反映社会,将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新闻报道似乎和电影在这点上找到了共通之处,于是电影就有了和新闻报道融合的可能。
相对于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电影这门新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大借鉴了其他艺术的形式,并用文学、戏剧的故事丰富自己的内容。电影这门新的艺术,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有诸多的借鉴。再好的编剧也编不过生活,电影要想好看,必须有一个故事作为内核,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一定是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或者对人的深刻揭示。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它从小说中学习了结构故事的技巧,从绘画中学来了电影画面色彩的表现形式,又从雕塑艺术中学习了立体的空间形式。电影这个广泛吸收的特点,使这门年轻的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影需要大量的故事作为推动电影不断发展的力量,而新闻报道当中大量真实的案例,无可厚非的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似乎电影和新闻这两种媒介找到了二者建立联系的节点,此后新闻改编电影开始逐渐增多。
新闻改编电影的出现,使电影在如实反映社会和对人性的读解上似乎更进一层。反观国内,我国"抓取新闻报道或英模人物事迹作为电影题材,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影片日益增多".
以新闻报道为故事原型的改编电影开始大量出现,电影创作者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故事还原的有效媒介。2005 年左右,见诸报端的新闻故事改编电影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似乎这一阶段的电影创作者们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视为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最佳素材。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在电影艺术品质和观众口碑上都比较优秀的影片:2004 年陆川导演了影片《可可西里》、2006 年刘杰导演了影片《马背上的法庭》、2007 年王全安导演了影片《图雅的婚事》、同年李扬导演了影片《盲山》,还有高群书导演了影片《千钧 一发》。
由新闻改编的电影呈现出了以下可以被归纳总结的相似点。
首先,新闻改编电影在电影的表现对象上开始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人群,逐渐呈现出表现对象多元化的特点。电影当中的表现对象是个体的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对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促进作用的人,比如表现历史伟大人物的电影《周恩来》。电影当中的表现对象也可以是事件,这其中很明显的被划归出两类事件,一种是新闻报道中的普通日常事件,另外一种是重大的社会事件。往往由日常事件改编的电影不是揭露深刻的社会现实,就是集体营造一个暖人的温情故事。2008 年上映的电影《欣月童话》就是根据一篇千人为癌症女孩圆梦的新闻报道改编的一个温情的故事电影。然而在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当中,重大社会事件本身往往作为一种宏大历史背景存在,例如 2010 年冯小刚导演作品《唐山大地震》,电影以唐山大地震这个事件作为影片的历史背景,实际上电影讲的最终还是人。以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往往能反映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作为社会主体人的精神面貌。大量不断涌现的新闻事件,为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同时也激发了电影从业者们的艺术创作灵感。
其次,新闻改编电影同样兼备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传播周期缩短,但电影对历史横断切面反映的功用并未减弱。"按照电影拍摄的周期和规律,新闻题材电影放映与新闻事件发生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年。"在市场经济行为下,从商业属性来看,电影是属于一次销售的产品,他有着和图书等文化产品的明显不同,这就使得电影这个特殊的商品有了一定得产品周期属性。同时新闻也具备时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新闻改编的电影在传播周期上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电影改编上映与新闻报道之间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产品的电影的商业价值。一篇新闻报道从发稿到被改编成电影,这中间可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这跟我国电影工业体制的不完善有关。随着我国电影工业体制的逐渐完善,电影从业人员素质、技能的不断提高,电影改编到上映之间的时间将会被大大缩短,这也势必将会使得我国电影市场上出现更多的新闻改编电影。
第三,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新闻报道改编电影,更偏向于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字报道,文字形式的报道留给了电影艺术创作者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取材于文字报道的新闻改编电影会使得电影创作者对电影人物塑造上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常常以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或时下发生的社会事件为电影刻画的对象,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这也势必将缩短影片表现人物或者事件和电影观众之间的距离。2014 年陈可辛电影作品《亲爱的》就是根据一篇 2008 年的新闻报道改编的。2008 年电影原型人物彭高峰在深圳打工将孩子丢失,不放弃坚持寻找三年终于将孩子寻回,后被新闻报道,2012 年导演陈可辛找到彭高峰将其故事改编成电影。同时,此类的影片不胜枚举,大学生被拐卖至深山为人妻,几经磨难终逃脱的电影《盲山》。也有落寞了半辈子的基层小警察,遇上炸弹事件一拆成名的《千钧 一发》。
高群书导演新闻背景出身,对有较好故事内核的新闻报道极其敏感,同时比较善于挖掘新闻报道中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事件原型。摄像记者的从业经历,让高群书导演接触了大量的采访实例,其中不乏可以成为电影表现的良好人物素材和故事素材。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是还原事实真相的,没有半点的艺术加工。进入电视电影创作之后的导演高群书,在自己熟悉的新闻报道类型中,挖掘出了大量的比较精彩的适合电视、电影表现的案例。
影视创作之后的导演高群书逐渐开始对警匪题材形成了自己的偏爱。以冷峻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高群书导演对影视题材进行了"真"的探索。 一篇关于齐齐哈尔连环爆炸案的新闻报道,使得导演高群书成功塑造了电影《千钧 一发》中警察老鱼的形象,借助普通警察排除炸弹这个新闻报道中的故事框架,导演高群书在电影中注入了自己对人和社会的思考,电影故事发生的场景力求真实,安排在了曾经见诸报端的老城区内,甚至演绎的人物也找来了有着真实警察身份的非职业演员进行演绎。在这之后导演又在新闻报道中挖掘出"四大名捕"这种真实存在的案例,经过导演的艺术加工和超现实主义的描绘,最终《西风烈》呈现银幕。随后帮助导演拿下台湾金马最佳影片的《神探亨特张》更是如此,该片是根据北京海淀的一个民警的真人真事儿改编而成。高群书导演对真实社会有着持续的关注,新闻报道中几乎都是真实社会浓缩的典型。对这种反映真实社会浓缩典型的极度敏感,无一例外的在他的一系列新闻改编影片中一一得到外现。
2.3.2 启用非职业演员给电影带来真实感
所谓非职业演员:"指的是不以表演为专业,但是因为其符合某种特定的形象气质而被临时征用去扮演某种角色的演员".
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是没有演员这个概念的,电影被发明的时候很明显的带有一定的记录性质,画面中的人都是被如实的记录和还原。早在电影发明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影片《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都是直接将摄影机对准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直接记录。电影引入戏剧的概念后演员也开始走进电影的创作中,戏剧中的演员需要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吸引观众,于是在早期的无声电影中,电影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都在使用比较夸张的动作进行表演。
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语言,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的使用可以扩展演员表演的空间,而停机再拍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电影表演的专业程度。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库里肖夫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个女人毫无表情的面部镜头和几个毫无意义的单个镜头组接在一起,看似毫无意义的两个单个镜头被组接到一起之后,这个女人毫无表情的面部镜头好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经过这个实验之后,库里肖夫认识到单个镜头是没有意义的,几个不同的单个镜头经过刻意的分切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观众产生的情绪反应也不是单个镜头造成的,而是镜头组合之后产生的效果,这也被称为蒙太奇的艺术。从库里肖夫实验之后,演员的表演也随之得到了释放。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逐渐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电影思潮,人们将摄影机直接搬到大街上去,颠覆传统的启用了非职业演员开始进行表演,而影片摄制的内容也是反映意大利社会的现实状况,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潮。
其中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成为了这一时期这一电影思潮的重要代表作。在这部电影当中也启用了非职业演员进行表演,如实的将战后意大利社会的萧败,和人民生活的艰难通过影片表现出来。可以说从这部电影开始,非职业演员开始真正成为了大银幕的主角。
高群书导演善于在自己的影片中使用非职业演员,往往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会给自己的电影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对警匪影视题材的偏爱,使得导演在筹备自己影片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观众的接受度的问题。在我国现有的意识形态下,警匪题材影片常常被当做一种教化的工具,但高群书导演的警匪题材影片却在主流电影的框架下,显示出了一个电影创作者的思考。高群书坦言,自己在拍摄影片的时候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电影导演,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观众去看待一部电影。他认为电影需要表现的最重要的东西还是人,只有把人拍真实了,拍活了,电影才好看。相对于职业演员来讲,非职业演员更能跳出职业演员经常受限的规定情境,他们的表演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现实还原。无疑在某些特定的影片中,非职业演员的出现更容易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也相对容易获得一种代入感。
在演员的运用上,导演有着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在非职业演员的运用上,导演更清楚非职业演员的优势在哪,电影《神探亨特张》中导演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参演的基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各个行业的人员,可在这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当中各个角色都异常出彩。"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前的表现,往往是他们自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发展或延伸".
高群书导演隐藏在摄影机之后,很聪明的让这些非职业的演员在摄影机之前重复自己的生活,这些演员就不必暂时规避自己的个性,完全真实展现自我,无疑这和职业演员相比,非职业演员在这关上省去了体验角色的过程。影片中编剧史航扮演了一个江湖骗子的角色,影片中这个江湖骗子,唾沫星横飞嘴唇微微开裂,极尽花言巧语,在现实生活中他本身就是一个特别能说的人,可以说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大大消弱了影片的表演的痕迹。
启用非职业演员参与电影拍摄,比较容易达到一种影像的现实还原效果。这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可以参照的具体实例,有着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在拍摄自己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时,就启用了当地真实的猎人来进行演绎。导演让纳努克按照他父辈祖辈狩猎的方式捕杀海象,然而在真实纳努克的生活中,狩猎已经开始使用猎枪,其实纳努克仍然是扮演,但这却并没有妨碍这部影片给导演带来巨大声誉。回到国内,导演启用非职业演员获得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比较熟悉的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他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甚至电影角色都开始使用非职业演员自己的实名,作为观众的我们接受到的信息是这其实不是电影,这就是现实生活。没有人在表演给谁看,只是把事实本来的样子呈现给我们。在高群书的电影《千钧 一发》中,导演同样是启用的非职业演员,甚至请来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民警来扮演剧中排爆的主人公老鱼。在这部电影中,大量的角色都是真实生活中的民警来扮演的。影片当中大量的角色更像是在还原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出于对人的重视,导演在刻画老鱼这个电影人物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进行了关照。
首先,老鱼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存在于这个社会。其次,他是一名父亲、丈夫、儿子,还是一名人民警察。警察作为老鱼的身份象征,在碰到危险的时候他应该第一时间冲上去去排除炸弹。但是从第一属性上来讲,老鱼也是拥有肉体的人,所以在刻画老鱼碰到生活困境的时候,他也是和我们常人一样,会有无助会去人情世故。在国内警匪类型电影中,如此去塑造作为主人公的警察形象并不多见。这也就使得高群书导演的警匪片有着自己的特质,那就是真实,这也必将是对人得重视所带来的好处。启用现实生活中的警察作为演绎角色的主角,不仅是因为他们更为熟知影片原型人物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还有就是警察这个职业带给电影原型的气质,这是一般人所模仿、演绎不出来的。
2.3.3 纪实拍摄手法为影片营造真实的氛围
高群书导演将纪实拍摄手法运用在影片当中,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影片《神探亨特张》。在电影的摄影上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导演故意将摄影机进行隐藏,演员在不知道摄影机具体在什么方位的情况下进行无介入表演,最终的电影画面给人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这种拍摄的方式在捕捉一些突发的事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纪实拍摄的风格最终形成的画面,往往能有效将观众带入到画面情境之中。在影片碰瓷的段落表现中,导演将摄影机和演员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并且将摄影机进行刻意隐藏,经常是用一个长镜头带过,不去做评判,只是将其完整的记录下来,似乎在做一个还原现场事实真相的实验。
在电影的拍摄中往往还涉及一个视点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视点看待电影中的人和事,就会体现什么样的态度。以电影《神探亨特张》为例,导演进行了特殊的视点设置。在碰瓷的场景段落中,导演给出的是第三方的视点,这种视点就像是一个不明真相围观群众的视点来看待这起交通事故。将自己和这起交通事故分开来,这种视点也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碰到此类事情的一个最终态度,一个视点的安排就将一种社会现象一带而出,不可谓不高明。而在警察老张取证的过程中,导演给出的是老张的视点,看着公交车上正伸向别人口袋的手,胡同口正滔滔不绝的江湖大仙儿,大街上因为分赃不均而争吵的碰瓷党,而这就是警察老张每天所要面对的负能量。一旦这些满满的负能量从警察老张的视点转换到第三视点,也就交代了老张已经完成了犯罪取证,这名罪犯即将被警察收网。不同视点的来回切换,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时而站在警察老张的角度看待问题,时而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无疑架起了观众和电影导演之间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
手持或者肩扛的摄影方式,最终形成一种晃动的影像风格。这种预设的影像风格,摄影机就好像是一个普通观众的眼睛,任何能激发人好奇心的事件都会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北京海淀区天桥上匆匆行走脸上毫无表情的人群,呼啸而过的哈雷摩托。这种晃动的影像风格是和剧中警察老张烦躁的心情相对应的,同时这种晃动的影像风格也将现代社会中人的焦虑展现的一览无余,可以说某种特定的影像风格是和影片中人物心理相呼应的。
2.3.4 平民史诗系列电影计划
在导演高群书心中一直有一个庞大的电影计划,他计划用三十年的时间,拍摄二十部平民系列电影,总题目为《"你"系列:1930-2030》。导演高群书将在 1930-2030年之间选择真实的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或者轰动历史的事件,真实存在的个性异秉的人物,独特的真实地域,以写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并以纪实手法拍摄,为中国人用光影写志。
其导演的影片《千钧 一发》就是这么一部具备的纪实性质的平民电影,影片当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真实的人物原型。这部电影也是来源于一篇关于齐齐哈尔民警排除连环炸弹被炸伤的新闻报道。通过这部电影,导演想要给观众留存一个关于年代的记忆,在特殊的年代下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一个普通人所生活的社会中最真实的环境,甚至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影像这种方式记录下来。2012 年电影《神探亨特张》同样也被导演纳入自己的平民电影系列,在这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之中,导演同样把人物设置为警匪影片中的警察,以有着特殊社会身份的人物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与以往以北京为故事发生背景的影片不同的是,高群书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将摄影机真实的扛到了大街上去,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者干脆就不做场景设计,如实的将当下社会本来的面貌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导演将这部电影称为 21 世纪初期北京社会的一个横切面,通过这部电影或是这个横切面,观众将会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普遍焦虑,看到这个年代社会本来的面貌。北京也并不全是窗明几净,也应该将北京不为人熟悉的一面真实记录下来。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去表现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会欺负更加无能为力的人,借助电影这一外壳去揭示,畸变的社会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