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李安作品中跨文化传播方式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27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安电影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研究
【绪论 第一章】电影艺术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章】主题与情感的跨文化选择
【第三章】形式与风格的跨文化表达
【第四章】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总结/参考文献】 李安作品中跨文化传播方式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总结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却是一种无法抗衡的趋势。李安的电影,作为一种实现中国电影跨文化交流的典型,其作品当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这种成功的基础和李安本身的生活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对于李安来说,幼年时期受到了非常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父权主义和儒家思想伴随着他度过了整个童年,但是随着李安的成长,他开始接触并且熟悉西方文化体系和思想,这种认识的变化让他获得了一个多样的视角,对于西方文化来说,他可以从东方的视角上进行解读分析,对于东方文化来说,他可以从西方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这种旁观者的角度成为了李安作品塑造的基础。
  
  在李安的电影当中,跨文化传播的案例非常丰富,整体上来说可以归为两大类,一个是对东方传统美学艺术的体现,包括使用多种表现方式进行渲染、刻画,让东方美学更加容易的被西方观众所接收,另一个是以家庭为核心,实现对不同文化的解读,家庭在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社会的基础,但是东西方对待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通过对家庭的展现可以充分的描述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实现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以李安的《推手》、《喜宴》以及《饮食男女》为例,中西方文化当中对于家庭观念、社会规范以及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等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和表达。同时在相关的作品当中还进行了对个人意识追求的理解。对于李安的作品来说,跨文化传播不仅仅体现在家庭上,同时还体现在对人性自然的追逐以及对世俗礼法的反抗上,尤其是在《断背山》和《色戒》当中,传统礼法和民族正义的约束让剧中人物的天性难以表达,但是最终对于天性的释放和对权威的反抗却成为了剧情发展的核心因素。
  
  李安的成功在中国仅仅是个例,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缓解或者是解决中国电影在面对跨文化交流上的尴尬境地。在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上,应当采取多种层次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电影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充分的加以利用就可以实现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但是对传统文化资本的发掘和使用,应当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会形成文化交流困难。除了对文化资本的发掘和使用,还应当充分融合西方文化,并对其艺术表现策略进行吸收和创新,形成更加容易被国际观众所接受的影视形式,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由于文化之间存在排他性,但是观众本身又具有猎奇心理,因此还应当兼容其他文化,充分利用人类共性心理变化等因素加以影响国际观众,使用受众策略,培养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审美习惯性,最终实现中国电影走出中国,实现在其他文化领域当中的传播。李安作为一个典型,其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对现代的导演具有非常现实和直接的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游媛媛。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融合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悠。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十年回顾与反思[J]. 对外大传播,2006(12):32-36.
  
  [4]王涛,王海林。 国际文化传播与“和谐”外交[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49-53.
  
  [5]李晨。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 华文文学,2004(02):24-30+46.
  
  [6]车英,欧阳云玲。 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570-576.
  
  [7]王一川。 中国电影文化: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J]. 社会科学,2009(05):156-161/192.
  
  [8]尹鸿,张建珍。 全球多元电影格局与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05):54-60.
  
  [9]熊芳芳,赵平喜,陈旻。 好莱坞电影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 新闻爱好者,2011(04):57-58.
  
  [10]邓志刚。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自觉研究[D].湖南大学,2011.
  
  [11]郑菁菁。 论李安电影人物的文化身份与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2]缪开金。 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13]张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和传播力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4]贾怡然。 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传播壁垒研究[D].中南大学,2009.
  
  [15]秦珊珊。 多重文化视点下的李安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6]莫小青。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大学,2004.
  
  [17] 黄 文 杰 . 李 安 华 语 作 品 文 化 解 读 [J]. 北 京 电 影 学 院 学 报 ,2003(03):15-26/106.
  
  [18]钱飞遥。 李安电影的“色”与“戒”[D].暨南大学,2008.
  
  [19]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19):16-18.
  
  [20]董浩。读李安电影的中外共鸣[J].电影评介,2006(4):.
  
  [21]伏蓉。摘取国际影坛桂冠的华语电影导演[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2]韩国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电影的东方文化传统与跨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8):68-70.
  
  [23]宋苏晨。电影跨文化的分层解读[J].电影艺术,2004(41):105-109.
  
  [24]戴德刚。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华语大片现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3):55-58.
  
  [25]姚金红。影视中的跨文化传播[J].唐都学刊,2006(9):65-69.
  
  [26]赵小青,刘东平。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J].对外大传播,2005(7):16-18.
  
  [27]杨元飞。电影的跨文化营销研究[J].财经界(下半月),2006(20):71-72.
  
  [28]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J].现代传播,2004(4):61-64.
  
  [29]彭吉象。跨文化交流中华语电影的历史与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6-27.
  
  [30]肖路。华语电影--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J].当代电影,2005(7):.
  
  [31]姚宝香。跨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评台湾导演李安[J].电影文学,2008(6):41-45.
  
  [32]孙慰川。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2007(2):12-13.
  
  [33]赵京。站在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上--导演李安的艺术生涯[J].当代电视,2001(8):33-36


  致 谢
  
  从这篇论文有想法和头绪开始,到通篇结束,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直至码字到致谢这一部分的时候,内心突然有些些许奇特的感触,有大功告成的放松,也有憧憬毕业之后的激动,还有一些临近离别时刻的惆怅。
  
  回想,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无数次抬起码字的手却又放下,无数次纠结却又克制自己坚持下去,却也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度过了。在此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成新教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一遍一遍对我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支持与辅导。
  
  并且感谢刘成新老师对我三年来的悉心栽培和教导。
  
  三年,对我而言我得到很多,经历,经验,成长,还有好的老师,好的朋友,我很知足也很感恩,当然还有遗憾,月有圆缺,事事自然也有不完满,但是总归来说,这段求学过程将会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