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微电影《渴望》的创作背景
微时代的到来,符合观众需求。在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微电影这种免费的、灵活的电影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微信、微博、微电影 、微小说等一系列“微型事物”应运而生。从制作来讲,微电影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相对简单,满足了当下人们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
2005 年随着电影《无极》上映引发的各种争议,网络草根恶搞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走红网络,被公认为微电影的雏形。2010 年,一部由优酷出品的《老男孩》,引发众多 70 后、80 后网友的集体回忆,上线仅一个星期,其站内浏览量突破500 万次。随着《老男孩》的热播,网络微电影才逐渐被观众所接受甚至追捧。由于传播方式多元多样,通过微电影来表述社会性公益性的主题更容易在社会中产生话题与关注。微电影精炼灵活,可选题材多样。作为不受传统电影青睐的小型情感故事更适合微电影的展示。受众群体在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使微电影的存在与传播更具备价值。
1.2 导演阐述
1.2.1 影片主题
微电影《渴望》讲述了单亲家庭的可馨渴望温暖、渴望亲情的故事。由于可馨父亲的忙碌,把可馨寄托给了可馨的班主任安老师。可馨在被安老师照顾的日子里,与刚刚离异的安老师心灵上相互依偎,感情的互相“取暖”的故事。
1.2.2 灵感来源
影片灵感源自于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我的邻居,婚姻的不幸,致使她不得不再婚,再组合的家庭有两个儿子,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们从此有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两个孩子的亲生母亲出车祸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相依为命。这个女人的到来,不但没有受到两个“新”儿子的认可,而且得到的尽是各种刁难。但是,因为这个母亲的伟大,默默的付出,得到了两个问题少年的认可。从千方百计的驱赶,到真心相待,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到最后的相依为命,一家人相处的非常融洽。
这个母亲身上带有一般女性都带有的母爱,而这两个问题少年也不是真的良心作怪,人都是有感情的,在世间的冷暖之间,我们都是一个非常弱小的个体,我们都是需要相互依偎,温暖了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一样得到了温暖,所以,人都是需要互相取暖的。这种无限接近生活的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对生活现实的断章组合,而是有艺术性创造“生活”,这些年看到这位邻居的五味杂瓶,人间冷暖,所以心中一直萌生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小故事。
1.2.3 剧情简介
石可馨,单亲家庭,是一个性格孤僻的 8 岁小女孩儿。自幼没有母爱,单亲的成长环境导致可馨心灵扭曲,可馨的怪异行为被医生诊断为患有应激性心理障碍。
石磊(可馨爸爸)虽然工作很忙,但是想尽一切办法治愈心理疾病的女儿,随着可馨内心的封闭,父女俩在生活中的难题接踵而至。石磊带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找一个类似母亲角色的人来帮助可馨走出阴影。安老师,可馨的班主任,离异,单身一人,夜里只能翻阅儿子的照片来抚慰受伤的心灵。
因为石磊的有意安排,借着出差的理由,渴望母爱的可馨与单身孤独的安老师能够相处,三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4 影像风格
微电影《渴望》是一部着重讲述亲情与成长的短片。景别的运用,对场景空间、影片空间风格有描述性和暗示性,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时候,近景、特写镜头的运用较多,这样能更清晰的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灯光的运用,微电影《渴望》多数是发生在白天的事情,多为自然光。每一个镜头画面的信息传达,都依赖于光线的表述与传达,整体色调偏冷,并以《婚纱》《父子》《那人、那山、那狗》等影片的色调作为参考。
1.2.5 音乐风格
电影是综合艺术,从电影本体分析,它综合了文学、戏剧、摄影、美术、音乐。音乐被称为电影的“第二台词”.对于音乐的考虑,大部分运用了钢琴曲作为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
1.3 创作思路与方法
本文从概念入手,先研究家庭亲情剧的艺术特征,期间看了很多相关的情感系列的电影。然后结合自己的作品,总结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处理方法。经过反复的分析与修改,完成了对亲情剧的研究。
1.4 论文组织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节是绪论,此小节主要介绍了《渴望》的制作背景,导演阐述篇概述了片子的主体立意和剧情,短片和音乐风格,还概述了《渴望》的剧情和灵感来源。
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渴望》的前期准备工作。具体的分析了人物和剧本的创作、分镜头的设计以及演员场地的选定进行详细说明。
第三章节介绍了《渴望》拍摄期间的工作,人员调度,台词设计,演员走位设计,以及拍摄时遇到的种种棘手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四章节介绍了《渴望》整个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效果的整个过程的总结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