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2 共22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徐静蕾电影作品中的作者意识探析
  【绪论】“作者”视域下徐静蕾电影的特色研究绪论
  【第一章】“作者论”及徐静蕾导演概述
  【第二章】从主题意蕴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三章】从叙事风格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从镜语因子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第五章】从女性表达看徐静蕾的“作者意识”
  【结语/参考文献】徐静蕾影片中的个性“签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从徐静蕾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我和爸爸》开始,她总是选择"不走寻常路".到目前为止,她一共导演了五部影片,每部都个性鲜明,激情四溢。谨记写作本文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试图从她这五部不同的影片中探寻出其中的"徐静蕾风格",从而审视她的"作者意识"程度几何。鉴于这个初衷,我们不妨借用电影大师特吕弗的观点,用"电影作者"的标准来衡量一下导演徐静蕾。

  "依照特吕弗的观点,所谓'电影作者论'的第一核心要旨,便是电影创作过程的绝对导演中心。一部影片从题材的选取到剪辑制作完成,导演应成为整个过程的绝对掌控者及灵魂。为了实现导演中心的主张,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的作品,首先应当是编导合一的……'作者电影'应该充分地呈现电影艺术家--导演的个性化特征……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电影作者的作品序列不仅应该呈现主题的连续性、相关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
  
  在主要创作人员的群体中,也始终存在着某种意志与才能的较量,胜出者将成为影片呈现方式的真正'领航员'."徐静蕾偏好小说改编,但几乎每一部徐静蕾影片的编剧工作她都亲自参与其中,甚至是自己全部负责,"编导合一"是徐静蕾一直以来坚持不变的原则。她的电影,不是在简单地用电影的形式讲述小说故事,而总是将她自己的主体情趣添加到影片中。因而,在她的这五部影片中,与其说影片主题和核心意旨是小说先前存在的,不如说是徐静蕾在后期赋予的。
  
  不仅如此,徐静蕾的影片在电影制作手法上也有着极为个人化的一种模式。不变的成长母题、风格化的镜语因子、坚定自觉地女性化表达等等,是徐静蕾在电影中留下的与其他导演不同的个人印记。从徐静蕾自身的成长历程来看,从优秀的演员到作为的导演,影视圈的多年浸染,让徐静蕾熟悉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也让她收到了许多优秀导演、演员的熏陶,再加上她自身对电影的热诚、对导演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执着坚韧的性格,这些使她成为电影片场的一名合格"领航员".

  因此,从多个方面的考量来看,徐静蕾的影片凸显出明显的"作者意识".将徐静蕾看做"电影作者"的践行者可谓实至名归。在作者视域下对徐静蕾进行研究,也是研究徐静蕾导演作品的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雪花。徐静蕾电影的女性权力与叙事空间[J]. 影视镜像,2013,(11):67-71.
  [2]杨红英,刘平,孔怡菲。徐静蕾电影中多面向的女性意识[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91-94.
  [3]蒲元英。徐静蕾电影中的作者意识[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41-42.
  [4]侯学标。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解读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爱情》的爱情观[J]. 电影评介,2011.
  [5]周夏。人格。身体。存在--中国当代导演电影分析(1978-2012)[J]. 当代电影,2013:79-81.
  [6]骆鹏。缺损的"他者":徐静蕾电影中的女性[J]. 电影文学,2009,(02):86-87.
  [7]吴兰。平淡叙事中的别样风景--从《我的爸爸》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104-105.
  [8]焦晓航。解析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J].《电影评介》,2010,(04):01-03.
  [9]韦笛。比较徐静蕾和麦婉欣的导演风格。 中外文艺,2012:35-36.
  [10]大卫。波德维尔,汤姆逊。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 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1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名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1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电影与新方法[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03):406-407.
  [15]袁智忠。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 [J]. 当代文坛,2006,(04):117-119.
  [16]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1994(06)。
  [17]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8]孟晓辉。电影中女性主义的现实矛盾--以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J]. 开封大学学报,2009(09)。
  [19]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0]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1]陆哗。中国电视传播中女性形象研究[M].北京新闻出版社,1997.
  [22]刘立行。影视理论与批评[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23]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导演谱系研寻[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4]高小弘。"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25]刘海玲。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批评近观[J].电影艺术,2007,(01)。
  [26]张悦。徐静蕾电影的叙事研究[J].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04)。
  [27]杨钧。"作者论"烛照下的李沧东电影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2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是什么》[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9][匈]贝拉。巴拉兹。影视理论与批评[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30]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 年以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刘秀。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国产青春电影--以《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 [J].现代语文,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