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翟俊杰导演作品的艺术特点探究
【引言 第一章】翟俊杰导演个人创作历程
【第二章】主题风格---思想维度的准确把握
【第三章】创作风格---阅尽沧桑方显柔情
【第四章】影像风格---于温馨隽永中回味无穷
【第五章】叙事风格---自然与精巧的统一
【结语/参考文献】翟俊杰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影像风格---于温馨隽永中回味无穷
电影的影像风格对一部电影来说至关重要。不管是一部戏剧还是一部电影都必须通过导演创作形成一定的感觉,影片的总体风格是通过作品本身的镜头、音乐、构图、场面等构造来一点一点的突显出来。风格与影像本身就是一种映射的关系,它们在无形之间就彰显出来作品特有的感觉。
一、丰富内敛的镜头运用
一部成功的影片是由一个个的最有意义的镜头相互组接而形成的,翟俊杰镜头运用可以说是很具有温馨的感觉,慢镜头带给观众些许的感动;摇镜头带给观众无限美好憧憬、特写镜头也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多种镜头组合运用增加了整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1.慢镜头的感动。
普多夫金称慢镜头是时间的特写,这一点我们毫无怀疑。在《我的长征》(88:17-88:56)处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战士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将木板铺在铁索桥上,队伍过桥,这时候镜头对准了毛泽东,毛泽东的一个转身回头就是用慢镜头来表现的,毛泽东回过头后那坚定的眼神是对死去战士的缅怀。一共用了四个慢镜头来表现毛泽东过泸定桥,不言之中就把那种感动表现出来了。在《金沙水怕》(77:43)中也运用了慢镜头,中国工农红军与彝族地区的人们发生了冲突,红军本着不反抗的原则,但是彝族地区的人们却抢枪和财务,最后中国红军被蜂拥而来的彝族人抢掠在滚滚尘土中。这样的慢镜头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之下,更加突显出中国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群众服务的队伍,突显出中国红军的伟大。《金沙水拍》中魏老兵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管口,奶奶再也听不到那"嘟嘟嘟"的三声响了了,慢镜头缓缓的对着开过的车队,成千上万次的按铃声冲破云霄。镜头一遍缓慢的变现奶奶,一遍缓慢的表现车队,那种感人至深的场景通过慢镜头把这种感情带到了极点。
2.多重镜头的艺术享受。
急拉镜头和摇镜头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样的镜头很容易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力。《金沙水拍》(02:28)毛泽东和一名战士王飞走到山头,问他是什么地方,得知是"鸡鸣三省"之地,画面接着就是一个急拉镜头,这个拉镜头始于毛泽东的上身结束于大景别山峦之景。
瞬间把云贵川之地的地貌特征表现了出来,交代了红军目前的行军路况,反映出红军行路之难。匀速的摇镜头给人美好的感觉,追求画面意境和气氛,有较强的抒情性。《我的法兰西岁月》(56:06-56:18)在法国的一个公园里邓希贤坐在长椅上,周围的环境如此的静谧,镜头从邓希贤背后慢慢的摇到他的正面,慢慢捡起草地上的皮球,画面是如此的美好。
3.直逼心灵的特写镜头。
很多电影家称特写镜头为灵魂的放大镜,可以通过特写镜头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巴拉兹提出了"微相学理论",认为重大事件是由微小事件构成的,特写镜头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作品更深入的领悟。特写镜头就是有这种特异的作用,让观众毫无阻力的慢慢进入一个情感世界,进而体味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那份浓浓的感情。翟俊杰作品中有很多特写镜头,有的是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有的是物件传达的感情,但是用这种特写的手段来进行表现人物,也是一种风格。《血战台儿庄》(57:52)王铭章师长掏出跟随自己多年的怀表送给了战士,镜头给怀表一个特写,与此同时,也给了王铭章右手一个特写,那血肉模糊的手在擦最后一遍怀表,怀表还比较新,完好无损。对怀表的特写表现出王师长面对如此战局的无奈,还有对那块表的不舍。《惊涛骇浪》整部片子对人物面部的特写是最多的,张子明面对洪峰的坚定,多次成功指挥打退洪水;奶奶对孙子的关心,对孙子的那份心疼,运用特写将老奶奶的脸部表现的十分到位,还有眼里的那泪花;抗洪战士们的双手变得血肉模糊的样子,都很清楚的让观众看到,特写镜头彻底击败了观众心理的防线;在堤口决堤的瞬间,周尚武毫不犹豫开着卡车冲如洪水中,周尚武和韩梅的瞬间的表情用特写镜头让观众的内心震动了一下。《我的法兰西岁月》中多次对邓希贤的那双鞋进行特写,在生活困时候、在过生日的时候等都特意的对脚步进行特写。
那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布鞋,每次在对鞋特写时候,伴随的镜头就是临别时在码头送别的父母,这样的安排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家"的阐释。
镜头语言对于影片传达感情和渲染氛围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镜头的缓慢讲述之中,观众会真实感受到影片传达出来的思想以及传达出来的感动。如果没有多变的镜头语言,电影或许就平淡无奇,就不会让观众时刻都沉浸在影片感动的氛围中,所以,镜头的运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更是一门必修课。
二、力度十足的场面展示
战争使人性慢慢趋向兽性,世界战胜史上对人性的探索一直是战争片所要极力表达的一点。在大多数的影视作品之中,战争的场面往往是比较严肃而残忍的,但是在翟俊杰导演作品中不仅仅是展现了战争的场面,更重要的是他把镜头对准了人性的内涵。观众在欣赏战争的场面时大多数是与暴力、血腥相联系,如果在残酷的场面之中出现来一幅幅诗意的、美好的、和平的画面时,观众才会在残酷之中得到感动,这样的画面往往更加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这样的画面不仅仅适合在战争场面中进行穿插,还可以在高度紧张和节奏较快的时候穿插一些。如果在艺术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这样温情的画面与战争血腥的场面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显示出导演的艺术构思。
翟俊杰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具有温情的一面,而不是将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放在对战争残酷性的刻画上,而是在残酷性之中穿插一些温情画面来缓解观众的疲倦感。即使是在和平的年代,影片中如果长时间的出现让观众紧张的画面,那么观众的审美享受从何而谈呢,这些较为诗意性的画面在他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血战台儿庄》(91:30)经过了一场厮杀之后,战士们都来到战壕里,一位老兵满脸的鲜血,他捡起一张白纸,很轻巧的卷好了一支烟,慢慢的点着火尊坐在在战壕里,身旁是死去的战士,周围满是战争的痕迹,他很是满意的抽着"香烟";一位小战士也哼哼起了一首歌曲,隐隐约约听见"……我们再也不能认输,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手……"一边哼唱着一边慢慢的爬到土丘高处斗蚂蚁玩,突然就感觉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老战士看到土丘上的迎春花枝子,自己做成了一个口哨,放在嘴里高兴的吹起来,虽然脸上的鲜血没有擦掉,但是他那怡然自若的神情让观众感到一丝的温情;一位小战士头部受了重伤,用白色的纱带几乎把整个头部包裹起来,他手拿迎春花慢慢的放到自己鼻子上,即使是在战争的年代,他也想闻到花儿的味道。
《惊涛骇浪》(66:44)令观众难忘的一个场面:林为群在抗洪一线几天没有合眼,最后牺牲在抗洪的堤坝上,在他倒地的一瞬间,影片采用了逐次升格的镜头,随着画面格数的提升,最后一头载进泥水里。这时候一直带着水珠的小青蛙蹦跳到他的胳膊上,林为群慢慢的使劲睁开眼睛,无力的看到那只青蛙后笑了,此时,他嘴角的鲜血流了出来,小青蛙生机盎然的蹦跳着走开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时此刻停止了,前一段节奏紧张的抗洪抢险让观众的眼睛和耳朵都感到的一丝的疲倦,接着穿插这样安静的画面,让观众得到片刻的轻松。
三、克制而平静的构图呈现
电影首先要以一种看得见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如果没有看见的具象的东西,我们将看不到任何内容。画面构图是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基本的艺术形式,是影片风格的重要表现方式。翟俊杰影视作品力图通过唯美的构图传达某种情感和意义表征,更重要是每一个画面构图不仅突显出导演的独具匠心的艺术思维,更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图景再现。
1.取象偏远式构图。
电影构图偏远的景象与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远"是山水画的精神,是画家们不断追求的精神境地。《林泉高致》中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论述了"远"与绘画的关系,这种"远"的意境在电影造型多以全景式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图 1)全景式的构图方式在《共和国不会忘记》表现的尤为明显。摄像机的几位是静止不动的,画面构图仅有四分之一的蓝色天空,大全景的展现突出了田耕和仲天文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前一个画面的构图是以近景方式展现出来的,接着是一个大远景,后面接着又是两个人的面部近景,这样的三个构图方式剪接在一起,给观众一张一弛的观影感受。高高的山上,两个人在黄昏下谈话,窄窄的天空,宽宽的山峦,再加上完美的天空和山峦的弧线就形成了一幅很有感觉的画面,展现着导演的"言外之意".《金沙水拍》中也有如此的画面构图,(如图 2)同样也是着重的表现出了远的意境,天空和地面在画面中大约分别各占一半的空间,山的线条是完美的弧线,将画面分割两半。这种寄情与景的远景空间里就带有很强的表意性。
2."尚简"构图。
电影中"尚简"的画面构图思想首先来源于中国绘画领域,在绘画中讲究简单而不复杂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方式。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是在写实的原则之下进行创作,但是写意的东方情感表达具有独特的意义。电影作品中"尚简"思想在画面构图中多以线性构图和"之"字构图表现出来。《金沙水拍》、《我的长征》作品中这种"尚简"式的构图表现的十分明显,(如图 3)导演首先以一种远景来表现长征队伍的壮观,广袤的土地上行走着中国工农红军,是那样的壮观。在整个画面构图中分为三部分:天空、山脉、军队,这种"之"字构图十分的简单大方,画面干净利落,不但清楚的交代了红军队伍的具体情况,而且也能体现行军环境艰难。采用这样的构图方法一般在于渲染影片诗意化效果。
《西藏风云》最后经典画面同样也是线性构图,(如图 4)画面层次清晰,立体感很强,画面影调也很简单和谐,蓝色天空、白色雪山、红色衣服、黄色土地这几种颜色在画面中搭配很和谐,使得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冰山雪玲、广袤草原、寺庙殿堂、林卡庄园等等都营造出一种有韵味的空灵感,一个个的镜头仿佛都是一幅富有诗意感的油画。
3."框式"构图。
框式构图是构图技巧中常见的构图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而选择一个"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身上,这样的"框"可以是窗、门或者其它物体的边框,可以把主体独立出来,更加画面的纵深感。电影中的框式构图也是来源于中国绘画艺术,这样的画面构图能够带给观众一种诗意感。(如图 5、图 6)都是典型的框式构图,借用窗或者门框将主体突显出来,暗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交代情节的发展。王瑞帮毛泽东挠头的画面选择了走廊栏杆作为前景,将两人放在了"框"里,摄影机在长廊的一头,透过两人,展现出长廊另一头树木,景深镜头突显出画面的纵深感,就像中国绘画所追求的空灵深邃境界一样。框式构图的镜头总是躲在一边以一种客观冷静的目光注视着故事的主人公,《我的长征》中在古庙托孤这场戏中,导演对瑞伢子的构图方式就是典型的框式构图,门框中的瑞伢子还有扒在窗上的瑞伢子都是框式构图。《我的法兰西岁月》最后尽头邓希贤在即将离开法国的时候,扒在火车窗口的画面也是典型的框式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能够表达出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将人物融入到故事之中。
四、缓慢而精致的音乐流露
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的艺术,所以音乐是电影中很重要的元素,不仅可以抒情而且也可以叙事。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每次在给影片加入音乐时是他最兴奋的时刻,影片中的音乐影响着对影象的诠释,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产物。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借用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声、配器等基本手段来丰富影片的含义。
《我的法兰西岁月》中音乐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这部影片的音乐总得来说不仅具有中国风格,而且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在即将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候,背景音乐用中提琴来伴奏;在华法教育协会后院那场戏中,背景音乐中有法国的音乐元素。在这部影片中配器的大量使用是一个亮点,每一次在邓希贤想到自己母亲的时候,作曲家就选择用深情的中提琴伴奏;当米歇尔送给邓希贤牛奶和面包的时候,就选择了温情的钢琴独奏;当邓希贤退学以后,没有地方住宿,没有食物填饱肚子的时候,作曲家就用充满了哀愁的木管乐器来烘托;邓希贤在刻蜡板的时候就出现了铜管、弦乐的伴奏;老年邓小平重访这个美丽的国家时,配合的是庄重的乐队全奏;在讲革命道理的时候,背景音乐是《国际歌》和《马赛曲》的混合音调……混着四川方言的音乐在片中也有体现,"我和爸妈摆摆龙门阵,历经磨难孩儿长大了"作曲家用四川的语调使得旋律更加的鲜活了。总得来说,该片音乐的运用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补充画面的作用。
电影《我的长征》中音乐的运用就相对的单一些,大部分旋律线条的发展和变化都很相似,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个是《人民军队忠于党》另一个是《跟着走》,在影片最后音乐"跟着走,英雄赞歌永不落,跟着走,捷报多……"就是来源于《跟着走》。本影片还运用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歌曲,如《满山开遍红牡丹》、《当兵就要当红军》和彝族地区的歌曲,与本片的风格相一致。翟导在创作《西藏风云》时在音乐的选择上可是花足了时间和功夫,在音乐上,他要求创作出具有浓厚藏族风格和现代气息的作品,要深沉激越,还要优美动听,主旋律还要鲜明简洁。翟俊杰亲手写出了主题歌歌词《吉祥的云彩》,还与大家商定将大家家喻户晓的《歌唱二郎山》、《毛主席派人来》、《洗衣歌》等穿插在每一集中,纵观作品的音乐创作,音乐特点都与每部影片的剧情和表达的情感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