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悲剧氛围探究
【绪论】李少红电影中悲剧意识的营造研究绪论
【第二章】李少红悲剧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悲剧意识的呈现
【第四章】悲剧精神的视听语言表达
【第五章】悲剧影视文本的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李少红导演剧作中的悲剧色彩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悲剧意识的呈现
在西方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按照悲剧产生的成因,可以将悲剧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还有包括现代社会悲剧、现代精神悲剧以及现代人本体悲剧三个层面的现代心理悲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悲剧仅仅是由纯粹的某一个成因造成的。
事实上,悲剧的形成总是由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伦理道德的、宗教的、精神心理的、人本体的……多种因素在内,它们共同作用导致的。同时,这些因素互相交织、杂糅在一起,很难泾渭分明,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因素会成为主导力量成为决定悲剧可能转变的进程和方向。分类是便于描述和分析相关作品。因此,所有分类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非此即彼。不同的艺术创作者所表现出悲剧的风貌也各不相同,通观李少红镜头下的悲剧,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现代心理悲剧中的精神悲剧。李少红的悲剧意识也正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得以体现的。
3.1 性格悲剧
李少红镜头下的性格悲剧几乎全都发生在女性人物身上。这与李少红本人所具有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是分不开的。李少红以自身性别的天然优势将镜头对准女性,通过对自我生命体验的观照来刻画和揭示女性自我的命运遭遇、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而这些女性无一不是在性格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和缺陷,这些弱点和缺陷无一例外地将她们导向了性格悲剧的深渊。正如黑格尔所说“在悲剧里,个人通过自己的真诚愿望和性格的片面性来毁灭自己”.性格悲剧即“性格决定命运”,人物性格上的某种弱点,是造成悲剧苦难的原因。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不足和缺陷,性格要对所造成的灾难和困境负责,悲剧的发生主要源于性格。性格弱点使得悲剧人物陷于各自的生存困境,由此产生的行动导致悲剧的发生。这是性格悲剧的主要特征。
电影《红粉》中秋仪和小萼的悲剧就是典型的性格悲剧。秋仪的性格充满了抗争与坚忍的同时也充满了情绪化。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过失说”中指出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悲剧主角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在性格上有和我们自己类似之处。秋仪由于长期受到之前风尘生活中寄生、享乐因素的影响因而不能适应政府给自己安排的出路,于是找到昔日的相好老浦,却发现老浦的爱不如她想象中的那样坚定,便毅然离开。秋仪虽曾身处风尘,在感情上却要求完美。她完全不能接受男人在思想上对她有一丝一毫的游离,即便男人是真心对待自己。表面上来看,秋仪在生活中十分坚强,哪怕再穷、再苦,但在感情生活的交往上,她其实表现的相当脆弱,将感情生活完全理想化。好像一颗玻璃心,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她就任性的放弃:她从教养所里逃出后在老浦的住处藏身,被老浦的母亲看到时委婉的下逐客令后,老浦想要给她换个地方住时,她却严词拒绝、怒不可遏、愤然离去。在她看来,老浦之所以给自己换地方是因为他并不能像自己一样忠于爱情。最终逼得自己剃度出家并由此遭受到亲戚的白眼和辱骂后,便选择嫁给了一个驼背的男人。然而,对老浦依然情思未断的秋仪在得知其因贪污被枪毙后却从小萼手中接过老浦惟一的骨血悉心哺育。另一方面,秋仪作为生活在旧社会底层被人唾弃的女性又有着坚忍和抗争的一面。虽然就连解放后的新社会也没能给她更多的希望和选择,然而她却有着在生活中所磨练出来的坚强性格及不屈服的勇气和坚韧。她倔强地在残酷与绝望中选择艰难的生,正是她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与秋仪性格完全不同的小萼代表着另一类女性,相比较秋仪强烈的主体意识,小萼的性格里充满了依赖性。她对于除了妓院之外的其他生活方式完全不适应是由于从小就没有家,在妓院里长大造成的。因此,除了妓院,她对其他的生活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她依赖性极强,不能独自生活更不能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却偏偏逢上提倡男女平等的新社会。这对于本性上存在着无法改变的缺陷且已经失去自我主体意识的小萼来说好像有点“生不逢时”.正是由于自身过度的依赖性,身为妓女,有男人时,她可以依靠男人,然而新社会的到来使得她没有了男人可以依靠。
于是她只能被动的需要别人来安排她的生活,总是别人给她什么她就要什么。但是这对她来说便不觉的这些东西有价值有意义,因此,要来的东西往往也不太懂得珍惜:和老浦结婚后她为了丁点小事就把老浦整的手足无措,还变得十分霸道任性,想要从各个方面彻底控制老浦,最终老浦在她的影响下贪污被枪毙,小萼又一次失去了依靠,因此在把她和老浦所生的孩子交给秋仪后便又和其他的男人走了。她的悲剧是在长期缺少正常家庭生活的情况下自然地沿着个性的惯性发展而形成的。“《红粉》我从一开始接到剧本,就坚持认为它不该是一个纯粹改造妓女的社会话故事……我就要拍两个女人的个人化性格,性格造成她们的命运。社会因素的改变并不能真正解决她们的处境,以及她们真正的个人命运。人不是通过一番改造,就能改变性格的……而这个故事真正触发我创作冲动的,全都是剧本中的个人问题和个人魅力。”①李少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秋仪的悲剧,始作俑者在于她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为了维护过强的自尊,以及过于任性的性格而使自己失去了爱情和幸福。然而,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她性格中的坚韧和抗争又使得她能够直面困境,致力于突破困境,顽强的生活下去。小萼悲剧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她在非正常的生长环境中养成的过度依赖的性格,在这种生存状况中她失落了自我,亦失落了自由意志,因此不敢直面自己的生存。正是由于她这种过度依赖的性格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红粉》所揭示的正是不同的性格缺陷和不足造成的生存困境。
《生死劫》中的胭妮由于是父母当知青时的私生子,因而从小被寄养在姨妈家,常常受到外婆和姨妈的数落。由于缺少了父母之爱,她只能十分孤独的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胭妮既不懂得家庭的温馨也不明白社会生活的复杂,从而保持自身和他人之间的距离,缺乏适当的防范意识。因此形成了成熟而又单纯,执着而又偏激的性格。她的成熟表现在没有父母关爱的过于孤独的生活促使她过早的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她用功学习考上大学并不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前程,更多的是想要摆脱这寄人篱下的生活,尽早逃离这个让她压抑、不快乐的生活环境。
她的单纯则表现在由于没有学会与人的交往而轻信甚至偏激。她热切地渴望着独立,渴望着自我,为此,她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但她性格中因为父母关爱的缺少造成的缺失却使她与美好的人生南辕北辙。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对由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 “最悲惨的不幸不是什么例外,也不是由罕见的境况或魔鬼般的人物所导致的;它自动产生于人的行为和性格,或者说几乎是人的行为和性格之本质。这使得悲剧令人恐惧地紧靠着我们。”
①胭妮长期缺少关爱、自闭的生活使得她的内心对于他人的关怀与温情极度渴望。于是在认识了木玉后,木玉哪怕一点点的虚假的殷勤和所谓的柔情也让胭妮感受到了被人呵护、被人重视的美好感觉。但是真相是十分残酷的,木玉其实只是一个靠骗取女性情感以卖子求生的爱情骗子和人渣。木玉的出现非但没能让胭妮从此摆脱过去不快乐的生活反而直接断送了她目前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胭妮的悲惨遭遇从表面上看是由木玉造成的,其实不然,究其本质,从胭妮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她不幸的真正原因恰恰是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心灵关爱而造成的成熟执着而又单纯、偏激、自闭的性格缺陷。
胭妮的悲剧虽然是由她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造成的,但是她并没有任其发展,随波逐流。在她面临困境时她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准备好的匕首找木玉报仇,另一种是面对现实,承担起全部的代价,继续生活下去。她选择了后者,并且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和坚强,重建真正个人的自我确定。这正是胭妮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力量所在。
作品就在这跌宕起伏的纠缠中揭示出了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缺陷,导演一方面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处的境遇寄予了深情的同情和爱怜,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地暴露了她们身上的弱点,反映出对女性自身的反思,表现出导演对女性自身的自审意识,体现出鲜明的现代社会文化表征。
3.2 社会悲剧
社会悲剧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生命个体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写小人物,多表现小人物、“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按照阿瑟?密勒的说法,是写“普通人”.小人物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人物,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它揭示了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罪恶,反映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个体的毁灭,小人物受到戕害,成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抨击了不良的社会制度,具有强烈鲜明的批判精神。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失落成为社会悲剧的主要表现内容。普遍的历史和社会与个人生活密不可分,不存在没有个人生活的历史,也不存在没有个人生活的社会。与历史隔绝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绝缘的个人生活,是不可想象的。雅斯贝尔斯认为,极限处境是生存困境的危机形式,这种危机形式在现代越来越明显地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人与人、自然、社会、自我、朋友、家庭、工作、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反过来又受到人自身的影响。
①现代社会悲剧一方面既是现代生活的悲剧又是现代历史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现代人自身的悲剧。归根结底,这种危机形式是社会的。
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社会悲剧主要刻画小人物,尤其是以女性为主的悲剧人物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红杏、李明光、繁漪、秀禾、大太太、二太太嫣红等等他们是现代社会造成的生存困境中的悲剧人物。他们挣扎、反抗、顺从却无一例外的受到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的戕害,上演了一幕幕社会悲剧,无可逃遁的陷入了悲剧命运的泥淖。
影片《血色清晨》通过一场谋杀案,人性议题中包办婚姻、重男轻女、道德尊卑等问题被牵扯了出来。中国封建愚昧思想被展现的深刻入骨。作为贫穷、落后、封闭的小山村里惟一一个对文明充满向往的民办小学老师李明光,因为一个叫红杏的女孩子在嫁人当天不能证明自己身为处女的情况下无端的被他人视为罪魁祸首,在村里人众目睽睽之下被前来寻仇的红杏哥哥李氏兄弟用利斧砍死。无辜的李明光成为愚昧而巨大的社会力量的施暴对象和牺牲品,红杏不堪受辱,投水自杀,也成为了传统愚昧文化的牺牲品。凶案发生后,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导演随之成功的为观众展示了一幅意蕴深刻而丰满的现实乡村生活画卷。随着案件调查进度的逐步深入,调查人员非但没能找出村民们臆想中的“奸情”或隐秘,反而出人意料的揭示出隐藏在影片背后,明光无辜惨死在李氏兄弟斧下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案件调查和指证的过程中,导演把村民们的“群像”,鲁迅先生所谓的“麻木的国民灵魂”、经典的“看客”心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李氏兄弟就是在旁观、默许甚至怂恿的“看客们”面前“光明正大”的杀害了明光。当时现实乡村社会中愚昧与文明的冲突通过诸多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和他们指证明光和红杏有罪的方式被导演展露无遗。明光的死实际上是这个沉滞而又变迁的乡村社会中以金钱、物质的拥有者张强国为代表的新兴权力、观念和愚昧的“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共谋的一种必然结果。影片结尾时明光最后对晚来的村长断断续续的说:“大叔,他们……把我杀……了”随即瞪着一双恐怖、无辜、要求解答的眼睛倒在了血泊当中。这个独具匠心而又意味深长的镜头与其是说明光在对村长陈述事实倒不如说他在求证,他在让自己相信这残忍、野蛮和荒诞不经。
李明光的悲剧,是一个追求现代文明者在一个异化的社会中不被理解的生存困境,并被社会剥夺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悲剧的根源,毫无疑问,在于愚昧的传统势力以及以张强国为代表的新兴金钱权力结构造成的传统社会的解体。总之 ,社会悲剧《血色清晨》展现了中国农村封建、愚昧的生活场景,并对此作出了具体、生动、引人深思的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所展示的只是农村生活面貌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它代表了广大农村生活中的封建、愚昧思想。
作家萧红曾感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多么讨厌啊……”①千百年来,在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从来就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成为被束缚、被压迫的对象,无以计数的勇敢女性为此抗争、以争取自己同样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同等权益却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
《雷雨》中的繁漪便是其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位。经由李少红执导改编自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的电视剧版《雷雨》展现出它不同于原着以及 80 年代初孙道临执导的电影版《雷雨》。该剧一改原剧作和孙道临电影版《雷雨》以男性视点的叙述方式,改而从现代的女性视点、女性意识的渗入,重新对女性情感、命运乃至生命在封建大家庭的压抑摧残下是何如走向毁灭的过程进行了诠释。繁漪作为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她有知识,有教养,同样也有着鲜明的自我意识,要求个性解放。
她渴望夫妻平等,人格独立,追求有爱的婚姻,不愿像养在笼中的鸟儿一样,虽衣食无忧,却毫无自由可言。但是身处于处处标榜“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的封建社会家庭中,注定了繁漪的渴望只能是一种奢望、幻想。如果说刚开始时婚姻的无爱,生活的沉闷,没有活力的日子,繁漪且一天天的打发着,消磨着美好的青春。
那么,丈夫周朴园的专制和她在家中受到的无处不在的压抑,则激起了她的反抗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她违抗周朴园的命令,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男权封建道德、封建思想不屑一顾,与年龄相仿的继子周萍产生了恋情。她勇敢、坚强、敢于冲破世俗的决心使得她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周萍的软弱、怯懦却加剧了繁漪悲剧的发生。她对周萍失望而又阴鸷地说道:“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紧了,你知道她是什么事情都会做出来的!”①“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辱。”②万念俱灰的繁漪以她美狄亚式的性格力量开始了决绝的抗争。“若是女人达到了反抗的终点,那么只有一条出路还在向她开放--这就是自杀。”③最终,繁漪在屈辱与痛苦中饮弹自杀表示了自己最后的抗争。
作为一部社会悲剧,《雷雨》是社会的因果关系的表现。人物在社会的生存困境的一个特点是被剥夺了人的自由。繁漪的人的自由是被社会一点一点剥夺的。她虽有着自己的思想,渴望爱情、自由、独立,却要面对没有感情的婚姻,和丈夫无处不在的压制。周朴园强迫她喝药,不许开窗……随着一层一层的剥夺,繁漪只剩下了与周萍相爱的惟一自由。然而,最终她连这点自由也被剥夺了,于是她饮弹自尽,进行了最后的抗争。繁漪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由意志的失落。繁漪只有在饮弹自尽的时刻,才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时刻,才得到运用自由意志的时刻。繁漪在《雷雨》中代表了自由、独立、幸福、尊严等一系列价值。这些价值就产生于她与周朴园、周萍等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而剧作的主题也是在繁漪与这些人的对立中产生的。而且,正是这种对立,把《雷雨》提升到了悲剧的高度。
相较于接受过新式教育,有着自我独立思想的繁漪而言,同样处于被压抑被束缚的封建家庭中《橘子红了》中的三太太秀禾则是在二少爷耀辉的启蒙下才逐步醒悟,打开眼界,从一个逆来顺受、任人摊派的柔弱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刚来到荣家时,她遵循大太太的吩咐,一心只为报恩,完全没有自我,这时的她温顺而抑郁。当受到耀辉的启蒙后,她渐渐觉醒,知道女性还有另一种活法:为自己活,且活的独立、坚强、自由而快乐时,她被禁锢的思想和情感如同滔滔江水喷涌而发,为了争取这独立和自由,外表娇小柔弱的秀禾变得日益坚强和勇敢。她开始敢于和大太太争取自身的自由,向所爱的人表白感情,甚至能大胆的跟老爷坦白她和耀辉的感情。
当她怀了耀辉的孩子后,她向老爷、大太太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等孩子生下来以后,容许她离开荣家。这时的秀禾已经在和以前那个软弱的秀禾彻底决裂了,她要坚守心中的爱,追求自身人格的独立。她开始了与封建宗法制的对抗,为爱和自由而抗争,来实现一个同样作为人的权力和尊严。然而还未能等到愿望的实现,她就在难产中悲惨的死去……秀禾,这个作为在荣家传统的封建大家庭里,地位最低,处境最为尴尬的女子要寻求女性的独立和自由,已然昭示了她命运的悲剧性。
大太太,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她处处以传统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她精明能干,老爷长期不在,只她一人操持着偌大家业。她处处揣摩老爷的心思,时时战战兢兢,对老爷低眉顺眼,精心伺候,就连老爷在城里娶了二太太她也毫无怨言,反倒对自己没能给老爷生养而觉得愧疚。老爷极少回家让她在乡下守了近 20 年的寡,她也认为理所应当,没有丝毫怨恨。尽管如此,大太太依然没能逃脱的了悲惨的结局。导演安排了极具讽刺意味的情节:不育的恰恰不是大太太,而是老爷本人。然而却无辜遭受不育的误解冤屈,空守了 20 年的活寡,还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老爷。尽管老爷回到了她的身边,但她失去的美好青春年华却永远无法挽回,20 年的孤苦寂寞也永远无法弥补。大太太的悲剧显得更为沉重,导演对竭力按照封建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典范--大太太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哀叹。
与秀禾一样选择了抗争的二太太嫣红是一个颇有心计和手段的交际花,她处心积虑甚至不惜以红杏出墙作为反抗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情感和家庭,却仍然掉进了悲剧命运的深渊。她的出轨被荣家知晓后所不齿而被扫地出门,却又被情人毫不留情地抛弃。
暂且抛开其道德反思意义,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一个为了爱而费尽心思所进行的反复较量与抗争。
生活不应这样继续下去,然而,怎样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大太太、二太太、秀禾提供了三条出路。第一条出路是现存社会制度的自觉执行者--大太太。她按照所有的封建礼法规范来要求自己,尽管如此,也依然没能如愿所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反而无辜遭受冤屈 20 年,以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男权社会的存在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第二条出路是二太太嫣红所代表的以怀孕为诱饵,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的采取了许多在道德上为人所不齿的行动,因而被荣家赶出家门,这种以道德原则为代价的出路是否算得上一条出路,是很值得怀疑的;第三条出路是由秀禾所代表的在耀辉的启蒙下努力争取作为同样的人所应有的权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秀禾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又不是必须的。她为了争取自身权力,选择了死亡。秀禾的死代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规范对人性造成的摧残和毁灭是李少红镜语下一个重要的议题。除了上述影视作品外,李少红还翻拍了被鲁迅先生誉为“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的古典文学名着《红楼梦》,黛玉的死和宝玉的出家便是封建制度束缚人性的结果。而宝钗作为封建道统的维护者和坚守者也终于成了行将就木的封建制度的殉葬品,终其所有努力也没能获得宝玉的爱情而守了活寡。她和《橘子红了》中的大太太的人生轨迹惊人的相似,二人皆成为悲剧中的悲剧,显得格外的沉重。
李明光、红杏、繁漪、秀禾、大太太、二太太、黛玉、宝玉、宝钗等他们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规范下的牺牲品,他们都渴望幸福,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他们无一例外的走向了不可摆脱的宿命般的悲剧命运。
3.3 精神悲剧
精神悲剧是一种心理悲剧,主要是指人精神上的生存困境,表现主人公在心灵中所走过的苦难历程。社会悲剧侧重于人和社会之间的主要矛盾,而“精神悲剧中,虽然人在精神上的生存困境仍然与外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相联系,但关注的焦点是人自身的悲剧性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是现代个人的内在真实处境和内在生存的真实性。”
①精神悲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它所侧重表现的是主人公“灵魂深处的呼叫”,它指向主人公自我的精神世界,涉及自主和自我确定。精神领域中美好的东西不断失落的问题即精神失落或非人化是精神悲剧的集中体现。它并不像社会悲剧一样旨在获得接受和认同,生存困境的根源在于主体的精神宇宙和心理世界及深层意识。
②李少红的创作中也可以见出西方精神悲剧的影子。她用镜头深入人物内心,不遗余力地探索着一直以来为她所关注的女性幽秘的灵魂世界。她们不停歇地追寻着,想要获得人生的真谛,但恰是这追寻的过程本身造成了她们或精神或身体抑或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覆灭。
《恋爱中的宝贝》是一个与灵魂遭遇,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它承载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女性心灵深处的渴望与追寻,现代人碎片式的精神世界。影片对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女孩宝贝,在毫无温情的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总是向往逃脱世俗的精神之旅,做了一次超现实的表达。出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宝贝对这个工业化大行其道、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充满了不适和排斥。在这个世界上宝贝无处可以遮风避雨,成为一个自觉拒绝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纯粹生命。扭曲的社会让她感到恐惧,她虽然来到这个世界,但她却不属于这个社会,她不是“人”,而是“宝贝”,是人类中的异类。现实中变成了自我与非我强烈冲突的中心。
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只是原本意义上的所指:在不同场景反复出现的黑猫成为种种有意无意的伤害给予我们的创伤积累和心灵梦魇的隐喻。轰然倒塌的房屋和持续的尖叫使得现代化以文明的名义给予我们的重压得到形象展示,让人感受真切。宝贝和刘志身上时有时无,颇有意味的连心痣成为这场爱情中二人之间的契合和疏离的暗示。爱情也成为了一种理想,然而到头来才发现印证前生的连心痣原来是可以抹去的,宝贝无法承受理想的破灭,仍然执着的召唤理想。于是她用自己来证明纯净和自由,她的怀孕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女性生理上的变化而是成为一种修辞,是宝贝追求的自由、纯净、理解、健康等的证明。但是这种追求没有人可以理解,使得她和周围的环境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老教授、残疾青年、刘志都被她所拯救,可她依然不能被人所真正理解,依然十分孤独。最终,她剖开了自己的肚子想要用如此残忍的方式证明爱和理想。
导演以非传统、非写实的艺术手法,试图走进宝贝的内心,对以宝贝为代表的女性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探索和精神溯源。
①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表现了现代社会使人陷入了孤独封闭和生命的压抑状态,揭示了女性内心的自我矛盾和精神困境。宝贝的悲剧不是由她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也并非由跟理性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不可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引起的,因此宝贝的悲剧已经不再是古典意义上的悲剧了,而是由主人公追求精神世界中的理想价值不可得而产生的,是一种精神受难。
《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唯爱至上”,然而乌托邦式的爱情追求却最终使她在感情上历经坎坷而终无所获。太平出生在无上尊贵的皇家,拥有世间无比的尊荣与华贵。
少年时期的太平在母亲和父皇的呵护和宠爱下生活的快乐而自由,纯粹而宁静。她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关系十分真诚、亲密,这样的生活使得她在后来追求爱情时形成了完美理想主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剧情的展开,太平在种种家庭风波中感受着生命和情感的真谛。爱情、亲情无一例外的让太平的成长、成熟付出了血的代价。薛绍、武攸嗣、张易之对于她来说,没有一个是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的结合。借助权力基础上的婚姻并没能让太平获得薛绍的爱反而得到了他的恨。随着薛绍的饮剑自刎,太平少女般浪漫爱情幻想就此第一次破灭。与武攸嗣的结合可以说是出于情非得已,以及和母亲怄气做出的轻率决定。和善到懦弱,平庸到卑微,憨厚到可笑的武攸嗣和尊贵、优雅犹如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太平显得格格不入。这个淳朴的灵魂最终成为高贵骄傲的公主一生壮阔画卷中一笔血红的底色。张易之的出现再次激起了太平深埋内心的涟漪,然而张易之毕竟不是薛绍,太平忠贞的爱情理想和张易之的价值理想完全不同。太平爱情理想的最终破灭表面上看是由武则天滥用权力的母爱所造成的悲剧。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她本人太过理想化、唯美、虚幻的爱情追求。她至死也没能得到理想的爱情却事与愿违的成为爱情的负罪者。生在皇家,被政治和权力束缚的她,想要远离政治做个纯粹的女人,却注定无法实现。
作为女性她被天下所有女性艳羡:一方面,她有着那个时代里其他普通女性所没有的至高无上的尊荣和骄傲;另一方面,母亲武则天的宠爱让她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绝无仅有的人身自由和权力,她既不用像她的哥哥们那样在权力争夺中费尽心机的保全自身,也不必像封建社会的普通女性一样需要遵从种种苛刻的礼法规范。然而即便如此,在导演深邃目光的洞悉下尊贵如太平公主,悲剧命运也依然无处逃遁--爱情理想的彻底破灭和让她心力交瘁的权力斗争使得太平最终选择了死亡,到天国去追寻理想。
母亲武则天与太平不同,如果说太平公主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理想的爱情,那么武则天则是一生都以权力为重,成了一个被权力异化的可怜女性。不像太平打出生起就生活的无忧无虑、快乐自由,武则天在其美好的花样年华就被迫卷入了残酷的宫廷斗争,她未尝不想像普通女人一样拥有爱情,她未尝没有对丈夫的柔情,她未尝没有对儿女的温情与呵护。但是在群魔乱舞的皇宫中想要活下去,权力成了她的不二选择。
她依靠自己出众的才智和胸怀登上了被形势所迫、生存所需的权力巅峰--皇位,却是以失去爱情和亲情以及内心的安宁为沉痛代价的。从此,权力成为她的第一追求,直到自己成为武皇。在她看来有了权力就可以拥有一切,虽然自身情感的需求都要靠招纳男宠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她却依然坚定的贯彻着权力至上的理念。出于对女儿太平的爱,为了让女儿能够得到想要的幸福,她又一次发挥了权力的作用,令她始料未及的是:正是自己的权力母爱而毁了自己最爱的女儿作为女人的一生幸福和由此受到女儿对自己加倍的报复和仇恨。这对于身为母亲而又内心无所依傍,唯有对女儿太平怀着满腔母爱的武则天来说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毫无疑问,武则天身为大唐至高无上的君主,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她却没有享受过其他恩爱夫妻之间热烈的夫妻之爱,没有体验过母子之间深刻的母子之爱,惟一满腔的爱不顾一切的倾注到了女儿太平的身上,换回的却是女儿的仇恨,她所拥有的也只有权力和无限的孤独罢了。
这无疑是武则天身为女人最大的悲哀。这也正是女性走向权力,被权力扭曲、异化的精神悲剧所在。
太平的悲剧在于她对乌托邦式的理想爱情的苦苦追寻,最终却意识到自己与这理想爱情渐行渐远,其结果是强烈的绝望。这对于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太平来说,无异于在她自身的生活当中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再加上权力斗争的困扰,悲剧就开始了。武则天的悲剧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错误认识,当然,对价值的错误认识是由她的生存状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她不惜一切,紧紧抓住权力不放,在权力这条路上旅行了几乎一生,却最终走上了一条连她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悲剧道路。
在追求理想、价值的道理上 无论是宝贝、太平公主还是武则天,她们所面临的困境都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危机,(武则天早期则还关涉到其生存危机)它关乎终极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的命运与归宿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的问题,为了摆脱危机,找寻归宿,她们不断的寻找着,但寻找的路途何其艰难,所要寻找的理想、价值也似乎永远像那“镜中花,水中月”,她们依然无法逃脱毫无二致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