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少红影视作品中的悲剧氛围探究
【绪论】李少红电影中悲剧意识的营造研究绪论
【第二章】李少红悲剧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悲剧意识的呈现
【第四章】悲剧精神的视听语言表达
【第五章】悲剧影视文本的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李少红导演剧作中的悲剧色彩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李少红悲剧意识的形成
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它表现出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亚里士多德在其美学经典《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进行了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解释:“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①莱辛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他在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的基础上给“行动”作了明确的规定性,提出把具有能够“引起怜悯”的行动作为摹仿的对象。在论及悲剧的定义时他指出“悲剧是一首引起怜悯的诗,按其性质来说,它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像史诗和喜剧一样;然而,按其体裁来说,它是对一个引起怜悯的行动的摹仿。”
②而黑格尔以其哲学巨人的恢弘气度对悲剧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成为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悲剧学说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他以辩证的“冲突说”作为其悲剧学说的基础,把冲突看作是戏剧的最高情境。尼采在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悲剧起源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融合,他认为抒情诗是悲剧的最高发展,悲剧是:“日神精神的象征所表现的音乐”,且音乐始终都是悲剧每个发展阶段的核心。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悲剧批判的基础上,指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③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指出了悲剧的基本特征: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显示出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那么悲剧意识又该如何定义呢?张法在其着作《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给出了答案。它有两层含义“(一)悲剧意识把人类、文化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文化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二)同时,悲剧意识把人类、文化的困境从形式和情感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也意味着对挑战的应战。”
④悲剧意识的研究,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对悲剧艺术的考察,没有多姿多彩的悲剧7艺术作品,悲剧意识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悲剧艺术作品,悲剧意识才能得以呈现,也就是说,悲剧意识的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悲剧作品的探讨和分析。
李少红是一位有着执着追求、富有创新意识、独具一格的女导演。她凭借着身为女性导演所特有的敏感、细腻,以她充满爱心和有着丰富的女性情感的心灵去体验和感知现实与人生过程中尤其是女性个体的不幸、苦难和毁灭现象,从而形成了她鲜明的、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她的作品中只有两部表现现代城市人生活的艰难和尴尬,其他都是以悲剧结尾。《血色清晨》、《红粉》、《雷雨》……剧中主人公面对困境或勇敢的奋起反抗,虽九死而尤未悔;或直面困境,在困境中顽强生活。无一例外的表现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悲剧精神成为贯穿其作品的一条主线。这与李少红所具有的悲剧意识是分不开的。那么,李少红的悲剧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她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她的作品当中的?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本章探讨的重点。
2.1 生命的感悟
社会生活实践是艺术创造的土壤和根基。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作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智的结晶,它必将深深打上艺术家个人生活实践和生命情感体验的烙印。李少红影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及其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艺术氛围的渲染都渗透了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生性敏感的女性导演的诸多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李少红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无疑将为她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考察导演的生存环境和身世际遇来分析其创作意识的形成过程。
1955 年 7 月,李少红出生在江苏苏州,母亲是导演,家庭环境耳濡目染般的熏陶对她影响很大。14 岁之前,她和别的小姑娘一样,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但是,随着此时弟弟的出生,父母便把视线和关注更多的放在了弟弟身上。年幼的李少红因此认为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冷落。于是,这年冬天,李少红便当了兵。这段特殊的经历在年幼而又敏感的李少红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接受何东采访时她曾经说到“我从小长到 14 岁都是独生女,到后来我突然有了一个小弟弟。从此结束了我作为父母关爱中心的地位……自己想走出这个家,恢复自己的独立……我不知道小时候这种内心经历对我后来拍电影都产生了什么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一进入创作,又会对个人的不幸命运和悲剧故事,超乎异常的敏感。”
①在 14 岁就离家出走的李少红的内心深处,完整的、健康的、温暖的父母之爱从此有了缺失。文艺创作理论认为,创作者的童年经验尤其是缺失性经验、创伤性经验会对创作者以后的创作动机形成强大的内在心理驱动力。
②李少红少年时期这段体验和情绪波动对她后来的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弟弟的出生使她不再能够像以前一样充分的体会到父母之爱,于是,在李少红的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她几乎完全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观照上,而且作品里所有的女性都是缺少这样或那样的家庭温暖和爱的。法国新浪潮导演索瓦?特吕弗在其论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里,首次提出“电影作者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影作者论”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电影创作者是把真正个人的东西带进他的题材的人,用素材表达他本人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少红的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大多阴郁、忧伤,有着不完美的家庭背景,缺少完整的家庭关爱,于是拼尽全身力气去追求那不曾得到过、体会过的爱,甚至不惜用爱的烈焰燃烧自己直至毁灭。
胭妮从小寄人篱下,受尽他人数落,形成了自闭而又偏激的性格;秀禾的兄嫂贪图钱财,娘亲病逝后被兄嫂卖到大太太家;秋仪出身穷苦,只能卖身度日。小萼则从小在妓院里长大,父母之爱对她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身为大唐皇帝的女儿太平虽有着为天下人所艳羡的尊贵显赫,却因为手握重权的母亲武则天的过分宠爱及权利斗争,与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爱情失之交臂。此外,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韦皇后、嫣红、宝贝等无一不是缺少健康、幸福的父母之爱,无一不是缺少阳光、热情的。
14 岁离家当兵之后,李少红便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然而,在热闹的集体生活中,并不代表没有了孤独,甚至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对于年少的李少红而言更是如此。这一点在她的作品里便有迹可循。众多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如胭妮、秀禾、宝贝,她们看起来十分清秀、乖巧,而同时她们又好似总带有一种深深的孤独,甚至自闭、自卑。她们心里想些什么,他人似乎无从知道,她们虽然话语不多,却总是在心底默默的进行着自己的衡量和判断。李少红对这些女性特质的深刻了解正是源于她年少时的孤独体验。同时,年少时期的李少红踏入社会后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这种独立面对生活所历练出来的处理事情、思考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反而使得她更加坚韧、冷静而理性。李少红影视作品中对女主人公那种特殊、隐秘的情感如此到位、贴切的捕捉,不能不说与她少年时的经历有密切关联。
在部队工作了 9 年后,李少红参加了“文革”后北京电影学院的第一次招生,并顺利通过考试,如愿以偿的开始了大学生活。毕业后她结婚生子,1988 年李少红放下孩子,步入工作开始释放她惊人的能量。
李少红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以悲剧收场,从李少红的成长历程来看,虽然李少红的生活经历算不上坎坷、艰辛,但对悲剧的特殊爱好和敏感同样出自她对少年生活的反映。李少红只身离家当兵时,多数的孩子还成长在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中,她却在认为父母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爱自己的委屈中乘火车去部队,从此独自一人应对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那种委屈,包含了一个少女内心对自己的怜悯和同情及对自己的爱护和珍惜。外在的坚强、坚韧与内在的脆弱相互杂糅的性格成就了李少红自身。一方面她坚强完成着事业上的追求,同时,另一方面,她个性中脆弱的一面又使得她体验着女性的柔情与悲伤。因此,在李少红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女性往往表现出超越男性的坚强与个性、自尊与果敢,但却没有哪一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那悲剧的宿命是女性全部的委屈的释放,也是李少红在潜意识里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所有磨难的倾吐与宣泄。李少红作为创作主体,在她的作品中必然要呈现出她本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正如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人生体验对你影响最大?李少红回答”磨难。不论它的大小,在于你的领悟。磨难激发你的思想和智慧。“①独特的少年生活和人生经历在李少红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得她形成了敏感而又重视情感体验及生命感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内心深处,她充满了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也使得李少红多从悲剧角度,用悲悯的心态来观照和理解她镜头下主人公的悲哀。她敏感、自尊、独立、坚强的性格以及早年生活所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悟成为李少红影视创作的一个主调--体验和追问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和命运。
2.2 文化的熏陶
艺术创作者悲剧意识的形成除了和其直接经验有密切关系之外,间接经验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主要指向各种艺术精品学习,获得间接的感性经验和创作材料。
不管是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吸收,或是五四运动新文化的影响,它们都将作用于艺术创作者审美意识的形成。从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来看,李少红悲剧意识的形成与中西方的悲剧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始。我国的文艺创作开始受到西方文艺创作思想的强烈影响。这其中,西方的悲剧创作理论给长期创作柔性悲剧的中国创作者以新鲜的养分从而促使他们开始新的创作,并因此引发了他们深深的思考和创作风格的改变。西方悲剧中对人的思考和生命抗争的礼赞成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中国文艺创作领域。可以说,西方悲剧理论影响了中国当代的许多文艺创作者,李少红也不例外。纷至沓来的文艺思潮、美学思潮滋养着她。
李少红离家当兵之后在军营里待了整整 9 年。那里独立、清静而又单调的日子使得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令她印象深刻。李少红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刻,还是对人类心理的洞察,他在世界文学中都是独一无二最为出色的。“①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永恒的幸福出现在受时间限制的、带着他固有痛苦的过渡性存在范围之外。“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物内心的敏锐、细腻的洞悉,以及对于有罪之人的宽恕思想和对于爱的深刻理解,对于此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李少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影视作品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细腻展现,对于人物的立体性刻画和对于爱的诠释以及对于人的人文关怀……无不是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影响并因此在她的艺术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时,李少红也受到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思想以及第五代导演启蒙精神的深刻影响。她的影视作品受到鲁迅”挖掘国民劣根性“创作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延续着第五代导演的启蒙精神。第五代导演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历史深沉的思考和对陈腐的传统理念的剖析,也深深地影响着李少红。她延续了这一批判精神,希望能引起注意,加以疗救。影片《血色清晨》便入木三分的将鲁迅先生所谓的”麻木的国民灵魂“--村民们典型的”看客“心态及”群像“刻画的无比生动、形象。
《橘子红了》中耀辉给了秀禾新思想的烛照,成为秀禾觉醒的启蒙老师,宛晴、沛帆和一班同学一起开”解放妇女“讨论会。剧中出现了一本叫做《觉醒》的书,这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道具。它不仅是面对封建思想、封建势力觉醒的代表还是更加广义的觉醒。除此之外,还代表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古今中外的人性的觉醒以及人类对自己的感情、渴望、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解放和觉醒。李少红在镜头后面,用怜悯的目光,或冷静揭示愚昧、麻木,或寄予深切的同情和殷切的期望。不难看出,这些作品明显的受到第五代导演的启蒙精神和鲁迅思想的影响。
李少红的悲剧影视作品,剔除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却有着西方悲剧的理性、力度、激烈。作品中繁漪、太平公主追求爱情理想破灭后而自杀,秀禾为了求得自身独立坚持为荣家生下孩子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宝贝如浮士德般进行不懈的精神追求,她剖开自己的肚子自戕并不是想自杀,而是想要生出一个干净、纯洁的孩子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不具有西方悲剧精神的本质。李少红的悲剧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它超越了悲剧,显示出希望与崇高。同时,哀婉抒情成为她独特的创作基调。可以看出,李少红悲剧意识的形成和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①那么,李少红究竟是如何将自己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她的艺术作品里的呢?”经验好比点上个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想象的光不仅四面放射,还有反照,还有折光。作者头脑里的经验,有如万花筒里的几片玻璃屑,能幻出无限图形。“②也就是说,艺术创作者要进行艺术创作,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现到具体的作品里面,光有足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通过艺术创作者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经过饱含情感的”意匠经营“构建意象才能获得成功。如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武则天形象的刻画便明显有别于以往其他创作者对武则天的塑造。李少红剧中的武则天具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文韬武略。她内敛深沉、冷静睿智、刚毅果断而又不失对丈夫的温柔与爱情和对儿女的温情与爱护。她之所以最终走上皇位并不是像先前的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完全是出于其自身对权力的强烈欲望,而是在自己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高宗和儿子的无能的情势下,她出于自身生存需要及其对大唐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得已而为之的。当与儿子的关系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时她也有慈母般的爱,儿子弘的死在剧作中没有明确指向。李少红对武则天作为帝王冷酷的一面的刻画,在剧中只是作为副线,导演更多的侧重于表现权力对人的异化。在对武则天与男宠薛怀义关系的处理上李少红所要凸显的则是武则天作为女人的正常情感需求,而不是像以往的创作者一样一味的表现武则天的荒淫,在她对待男宠的态度上,导演表现更多的是其真实情感的一面,导演对薛怀义形象的定位正是对封建制度、封建伦理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质疑和反拨。李少红对武则天--一个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伟大女性的事业情感历程寄予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并且在女性参政的问题上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而由男导演陈家林拍摄的同样是表现武则天的电视剧《武则天》则显然充满了对武则天的贬义评价。剧中的武则天只顾着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她心狠手辣、轻浮放荡、暴怒无常……电影《血色清晨》的创作原型是被称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但小说中的故事并没有被李少红大力采用,而是仅仅成为她创作的一个起端。正是通过这场谋杀案,人性议题中包办婚姻、重男轻女、道德尊卑等问题被牵扯了出来。中国封建愚昧思想被展现的深刻入骨。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李少红悲剧意识得以体现正是在原有表象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李少红所认识的世情常态,而后焕然一新,经过演员们的准确把握和塑造,从而揭示导演本人意在表达的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