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陈力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色彩探究
【引言】主流影视作品下陈力导演艺术研究引言
【第一章】陈力电影创作风格溯源
【第二章】陈力作品中鲜明、敏锐的女性意识
【第三章】陈力的燕赵文化视野
【第四章】主旋律电影范式中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参考文献】陈力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表达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主旋律电影范式中的继承与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前人开创的基础,这种基础在提供未来发展资源的同时也确立了形式上的范式,后人在继承这种范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并创新以便更加完善丰富该事物,电影文化同样如此,继承于先辈,传承给后辈,也正是有了这一代一代的世世相传与不断创新,我国的影视文化才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影视作品的高度和品质。
4.1 主旋律电影的理论综述
4.1.1 主旋律电影的概念
主旋律电影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艺术表现,受到国家政策和文化导向的影响,主旋律电影通过艺术化的表现主题内容,将主流意识和影片故事情节完美结合,寓教于乐形成宣传价值导向与电影创作共存的形式,在主旋律电影中最终达到促进社会正能量传播的良好效果,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潮流和努力奋斗的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念表达上来讲,主旋律电影承载着当今社会以及中国历史的奋斗过程中全部的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电影的表达一般都气势磅礴,选择史诗性质,有感染力的拍摄方式,一般多为正剧,题材多数为伟人传记,大事记等。此外,还有部分主旋律电影以民生、伦理为题材,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生活等电影作品。
4.1.2 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演变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发展相对落后,这与起步晚和影视创作机制不够成熟有关,主旋律电影现阶段很难达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观众追捧并获得一致好评的程度,在满足时代需求和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在艺术演绎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建国初期影片在内容和题材方面,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水平较低,陈力导演从事影视创作的时间正值主旋律电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陈力导演的影视创作伴随着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并与是其共同成长的。在陈力导演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属于主旋律电影范畴,例如人们熟知的《声震长空》《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湘江北去》、《谁主沉浮》等,都是革命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声震长空》作为一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陈力导演对战争题材的创新之作,陈力导演志在拍好这部播音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时亲自写剧本,上延安清凉山,为了了解新华广播电台的有关历史事件,陈力导演亲赴延安去探访当地百姓对新华广播电台了解的信息,以及收集遗留下来的史料。陈力导演说:"不接地气的电影,连自己拍着都没有底气。"《声震长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这本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然而剧本中却没有一个国民党,在这里陈力对主旋律电影的创新崭露头角。刻画人物是陈力导演的擅长,《声震长空》也同样是选取了一个历史人物,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加工塑造,陈力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具有女性身上典型的细腻和温柔,然而陈力导演并没有将这种女性的细腻带到男性角色的塑造当中,反而是非常擅长对男演员的形象刻画,抓住男性特有的粗犷线条,将男演员在拍摄现场的瞬间内心感受表达的深刻到位。陈立导演对主旋律电影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不仅为影片《声震长空》赢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的殊荣。也正是越来越多像陈力这样有创新思维和勇于拓展影片表现形式的影视创作者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在继承中不断发展飞跃。
4.1.3 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起步较晚,然而发展确是相当迅速,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国的电影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是以国家政治形态为背景,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的主旋律电影;另一种是以喜剧、悲剧的剧情贯穿整个影视剧,结合武打等表达方式的商业娱乐电影。主旋律电影有其特殊的艺术特征来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商业电影,其一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以突出表现国家政治形态和民族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其二是主旋律电影的国家政策性,主旋律电影是受国家政府的宏观领导的,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倡导的影视作品;此外,主旋律电影的主导文化价值观也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商业影视作品,即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主要文化价值观,区别于商业电影的情爱、校园等;最后一点就是主旋律电影多为历史或者现实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影视作品。主旋律电影在完成意识形态诉求的同时,也着意于对其观赏性、娱乐性的追求,显现出试图做到"寓教于乐"的努力。
4.2 陈力影视作品对新中国主流电影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继承
4.2.1 叙事表现形式在革命题材电影中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电影首先以红色革命题材为主,逐渐发展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影视题材,红色经典的传承不仅仅是将祖辈们的光辉事迹铭记于心,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团结奋进的民族气节,开拓创新精神,这既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红色革命经典带给我们当代人的精神文明。陈力导演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中就传承了红色革命主题系列的经典题材,例如中国共产党九十岁生日的献礼片《湘江北去》就是一步红色革命历史片,表现了毛泽东、萧子升和彭煌等以救国为民为理想,用不同的方式在革命事业上奋斗的故事,故事也是老故事也是当时的史实,影片中涉及到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无不体现了红色革命的经典,然而陈力导演对这部戏又进行了创新,在众多红色革命献礼片当中,《湘江北去》区别于其他影片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热血青年血气方刚的一面,陈力导演更愿意将这部电影称作"领袖青春片",适应现代年轻人的追求和信仰。
《声震长空》中表现对国破家亡的满腔愤怒,导演除了继承主旋律电影中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故事情节并重视以人物贯穿整个剧情的叙事方式之外,还将声音作为表达情绪的重要元素,从播音员在战火炮声中的播音到延安文艺界直播《黄河大合唱》更加加强了观众对影片情绪的理解和感受。
4.2.2 民族精神的继承
中国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承,源远流长。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的民族精神也不断完善,内容也不断丰富。红色革命时期的英雄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爱国、诚义等精神都成为了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典范。主旋律影片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易对人们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在展现中国艺术的同时,又宏扬和传承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电影发展时期,基本上每一部电影都凸显了民族精神元素,例如早期的电影《刘胡兰》、《红岩》等作品歌颂了革命者在严刑拷打之下仍然坚持忠贞不渝,展现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除此之外,陈力导演在革命精神的基础之上,为民族精神的发扬做出了新的诠释,例如陈力导演影片《湘江北去》,毛泽东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活动,面对暴力镇压,公开打出"驱张"旗帜,在各种思潮交锋之中毛泽东踏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书写着开拓与对旧恶势力的斗争,而这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红色革命时期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4.2.3 社会价值和创作导向的继承
不同于西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大片,中国的电影都带着一种浓浓的民族精神教育特色,无论是现代主旋律电影还是中国电影初期的影视作品,都以感化启迪观众为核心目的。尤其是中国建国以来的主旋律电影,更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影视的方式,给人以历史的教诲和未来的启发。中国观众在观看带有中国特色电影时的感受不同于西方影片,西方影片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盛宴和商业的氛围,而1民族特色思想的熏陶。这也就暗示了中国电影特质,便是寓教于乐。
早期的经典革命电影《地道战》是体显这一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片以地道战为题材,讲述冀中人民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战胜敌人。电影上映后,影片不仅使人们对地道战这种作战方式印象深刻,更让人铭记于心的是抗日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作为燕赵儿女,陈力导演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影视创作为歌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主旋律电影特质。
陈力导演的近期作品中最具此特质的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然而该作品并非只是宣教,其创作手法和故事内容都在继承主旋律电影范式中做了很大的创新,影片讲述了 1961 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邯郸伯延做农村调查的故事。农村经济恢复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国家提倡的公社化,这种片面的整齐划一生产以及公共食堂政策,在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困难的阶段,周恩来以自己的真诚感动了伯延的父老乡亲获得了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同时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通畅的地方与中央的沟通渠道,听到了百姓真实的心声与心理诉求,了解到了百姓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建议,也为接下来国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周总理用实际行动宣扬以民为本理念,发扬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抛弃弄虚作假,都是陈力导演拉近历史与当今时代的心理距离,继承了主旋律故事结构和社会精神教育的双重价值。
4.3 陈力导演电影与十七年电影风格比较中的创新
4.3.1 作品中人物内心表达的创新
陈力导演在总结十七年电影制作的优点的同时,也弥补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将人物内心的表达和刻画描述的更加细致、立体。《红色娘子军》中女主人公吴琼花的精彩塑造成功演绎了她如何加入共产党、如何一步步报仇、如何协助娘子军解放椰林寨的故事。在影片进行到吴琼花入党的情节的时候,是在经历了众多磨难受伤养病时受到洪常青的启发教诲加入的共产党。影片更多的是用肢体语言和故事情节推动人物的变化,以外在的形象和表情刻画人物,心理的变化描写在整部影片中占有比例较小,而现在的众多影视作品在此方面都在改进完善,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中体现人物完整的形象。
陈力导演青年时期执导的影片《早春一吻》是一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更为成熟的作品,曾获"金鸡奖"提名。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人物就是小阿迪和他姨妈,甚至有些观众在看过影片之后并不能具体的描述出影片的情节,无非就是姨妈在恋爱时期,对她的小外甥阿迪发了一些脾气,然而正是这部注重人物内心表达的简单影片将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并深得观众喜爱。影片中最常出现的对话就是小阿迪的"可以吗?"和姨妈的"不可以。"简单的三个字却将两个年龄段的两种人群的心理的变化形象的透露出来,姨妈和小阿迪都是长期处在压抑状态中的,在什么都"不可以"的生活中怎么能够做到不压抑呢,两个人的压抑情感都是在最后才得到了释放和宣泄。影片将儿童与成年人的心灵进行碰撞,以孩子眼中的大人和成年人心中的儿童两种视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表现力儿童以自身的行为方式抚平成人心灵的过程。这就和以往用成人思维解决成人心灵问题的方式给观众的感受是有所不同,让孩子的无意识行为很自然地唤醒成人的自信与对生活投入的爱。
《谁主沉浮》作为一部心理战争的大戏完美的刻画了国共两党领袖在没有过多正面战场斗争的胜负抉择时刻表现出的心理博弈过程,通过心理战术的分析和思想斗争一举扭转战争局势获得战争更多主动权,影片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陈力统筹战争题材影片的灵活性,全面刻画了毛主席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胆识,他为双方官兵的伤亡感到痛心的情节又充分的表现了导演对人物人性化的把握,同时影片也更注重人物内心的表达,拍内心戏是革命题材电影的突破,对于陈力作为女导演来说在这方面会更加把握一些。然而影片的看点并不会因为外在场面次数的减少而降低,反而是深刻的内心表达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将原本属于双方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转变为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首的内心世界的争斗中,欣赏过该部影片的人无不赞叹,心理战比血拼战争更引人深思,更具看点。
4.3.2 作品中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创新
十七年电影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深刻、栩栩如生,将那个时代的人民英雄形象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陈力导演的电影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塑造继承了十七年电影时期的特点,即刻画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依照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同时使观众可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匹配的人物,这种人物体现方式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中的优秀传统。陈力导演在人物性格方面的创新在于其跳出了十七年电影时期局限于对知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身边的许多人物为原型,创作出许多虚拟的平凡人物形象,让观众们通过自己的亲身观看、体会来感受这一类人物在自己周围生活中的普遍存在。经过影视的不断发展以及陈力导演的自身体会,她创作出的影片就不单单是以塑造已有的英雄形象为主,而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以生活中某一人物原型虚构出一个主人公,甚至以现实中的某段事件虚构出一段剧本,制作成影片,人们看过之后会结合自己的经历所见所感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幻化到自己熟悉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每个人看过之后都会引发不同的联想,获得不同的感受。陈力导演拍伟人力求创新突破,拍社会底层和小人物亦是如此,力求贴近时代、贴近人物、贴近生活。
4.4 陈力典型作品分析中看与十七年电影的联系
4.4.1 人物心理描写中的同于不同
陈力导演在表达人物内心时注重在影片色彩和镜头语言上做到一些创新,这也是她的创作风格:通过运动的镜头来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及人物关系中的心理斗争是陈力导演影片中惯用的方式。在色彩的处理上,要归功于陈力导演的得力助手黄山的帮助,黄山将影片的整个感情基调转变成一个浓郁的色系,来达到陈力导演所期望的效果,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影片《声震长空》,该部影片的影像处理就明显带有了主观色彩,与实际的客观叙事发生了明显的偏差,特别是大全景大特写的强烈对比,不仅给人以视觉冲击,更是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全景和特写的转换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凸显了强有力的环境氛围的力量,从而将陈力导演所要表达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来。
陈力导演的影片通常是选取某个简单的故事框架或历史事件,并不会浓墨重彩的去讲述该故事或该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陈力导演的最终目标,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细腻的内心情感表达又是陈力导演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十七年电影时期的人物形象塑造往往只是单纯通过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来展现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然而陈力导演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更多的是在的细节的描述和心理方面。例如陈力导演的《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神主沉浮》等,在这几部红色革命大片中,内心表达最突出的则是建国六十周年的贺岁电影《谁主沉浮》。影片中毛主席的运筹帷幄和思想转变彰显了伟人气质,并引导着民心所向,虽无炮火连天但也气势恢宏。
4.4.2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较
陈力的影视作品几乎都是以塑造符合故事背景的人物形象为最终目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或者历史事件,对某一人物形象进行重点塑造。陈力导演的影视作品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很多,无论是对历史人物中英雄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新时代下奋斗先进人物的塑造。《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以塑造历史伟人的形象为主轴,但其并不是以宏大的场面或仰拍的镜头来塑造伟人高大的形象,更多的是通过在和百姓一起吃饭、插秧,晚上熬夜写总结报告等细微的生活中表达革命家的爱国爱民以及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同时陈力导演又并非一味的表现伟人无私奉献,在影片中穿插总理爱人心疼其劳累展现的温情一面和提出抱养孩子的小小私心,这些细节都使得总理这个伟人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具有人情味。众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影片都收到了良好的艺术和市场效果,《一江春水向东流》自不必说,已成公认;谢晋的电影,《牧马人》的观众 1.3 亿人 次,《高山下的花环》1.7 亿。
《喜盈门》创 20 世纪 80 年代国产故事片发行数量最高纪录。
《月圆今宵》也是通过二十一世纪的女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和一步步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经历,映射出现代努力奋斗的有志青年。《谁主沉浮》揭示民心相悖为战争的根本,以国共两党在中国历史命运决战关头双方最高统帅心理博弈为主线,淡化战争惨烈场面,凸显心理变化。影片《谁主沉浮》用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将毛主席胸怀大略、运筹帷幄和高超的领导才能塑造的具体而形象。
陈力导演更为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电影造型的思考,这是对电影语言的一种理解,从而在创新中构成其电影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光和色彩等辅助表现她所想表达的内容,用移动来说话,这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高度重视正是其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根基,陈力的导演功底在表现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中体现的更为明显,通过巧妙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将人物形象塑造的立体而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