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空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9 共113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探究 
【引言  第一章】创新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空间 
【第四章】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案例 
【结语/参考文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空间

  (一)小学阶段学生心智能力的分析--激发好奇、活泼、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潜在创新遐想

  当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是培养一个人好的习惯的重要手段,拥有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拥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好的习惯、好的品行以及个性的培养都是在小学阶段形成的,所以,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个型人格的最佳时期。如何能用一种好的方法来教育小学生就成为了所有教师的一道难题,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智力能力。

  幼儿从一个相对自由的幼儿园来到了一个处处有纪律规定的小学,陌生的校园小社会和新的生活环境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幼儿园时的相对自由的自然环境一下子发展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需要重新认识人际关系的环境是有排斥的,再加上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因素对新入学的儿童心理适应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这些新的环境又是他们所向往和好奇的。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那些在好的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来说,这种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事他们似曾相识的,所以适应起来会非常的容易。但是很多儿童都会因为环境的突然改变,规范的校园生活而产生情绪上的恐惧、胆怯、逃避等现象,上课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而后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到排斥上学;不能约束自己,在幼儿园时懒散习惯,上学迟到、上课说话、随意离开座位等这些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屡屡出现。这些现象需要通过很长的时间来改正。

  到了小学阶段,孩子们才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一个小的社会领域,人际交往了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课程。由于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都很是宠爱,所以孩子们都比较骄纵和以自我为中心,一般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或者需要,家长都会无条件的满足,因此,小学生的心理上都比较任性、骄纵和自大。但是当他进入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小学学校环境之中的时候,他们却认识不到自己处在新环境中应该有所改变,仍然是以自己为中心,拒绝和他人平等的地位,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常常认为自己的绝对是正确的,别人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形式,也不能够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并且他们在遇到一点挫折之后,不敢正面的去面对失误,而是去逃避,自己也没有信心能够处理好这件事,但是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这是由于自己的错误而引起的失误。所以这些类型的小朋友都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交流和交往,常常自己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世界了,认为自己的小世界就是全部。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正常的交往中产生恐惧感,甚至逃避与人交流,过强的防范心理,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封闭自己,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小范围里。其实他们内心是很需要也很想和别的小朋友成为好伙伴的,因为从小到大一个人的生活是非常孤单的,需要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成为自己倾诉的对象,成为自己遇到困难时的小帮手。所以在情感上小学生是即热情又胆怯、即开放又自闭。所以在小学时期,教师则是学生最信赖的倾诉对象,能够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点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意志力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受外界影响,不能从始而终,爱吹牛,讲大话,对待同学和老师常常谎话连篇,不能做到诚实守信,所以这类孩子不能承受学校间存在的各种竞争以及生活方面所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也无法接受失败和挫折,从而导致行为无目的性和一致性。中国的家长历来都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把孩子看成温室里的花朵,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这种爱护和偏爱会让大部分孩子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当他们遭受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手忙脚乱,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不良情绪。如果这种不良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化的依赖。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事件时,就会以习惯化的形式处理问题。所以依赖的心理就会不停的唤醒他们薄弱的神经,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力和面的困难的能力也是亟待加强的。

  就小学阶段六年制来看,学生的心智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 1、2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受到外来的事物左右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新鲜事物吸引自己的时候,心理活动马上就离开了刚刚正在观察的对象,一心看着新鲜的事物;同时,观察容易受到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在观察事物时,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事物最明显的特征,没有对细小部分认真观察的能力。观察事物时,他们主要还是以感性的直观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能力,使得观察事物的深刻性不够,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只知道“是什么”,观察事物肤浅,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时期的学生还处在记忆的游离阶段,他们的记忆往往都是片刻、片面的,大部分都是靠着日常生活中的模仿来记住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这种记忆都是短暂的,一旦出现了新的新鲜事物,原来的记忆就像擦去了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时期的学生虽然比学前阶段的学生在思想的注意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观和进步,但是仍然处在初级的记忆能力阶段,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找不到事物之间的任何相关联的关系链,使记忆更加稳定和牢靠,记忆的效率非常低下。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力是非常差的,他们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0 分钟,也没有分配自己注意力的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想象力大都以无意识的想象为主,想象通常与现实不符,时常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现象。即使有些想象接近现实,但由于缺乏空间观察能力,所以在事物的比例关系上很难把握好。

  他们的想象基本上都是再造想象,创造和加工的成分不多,但是随着经验的逐渐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生活反应的形象越来越多,想象创造的内容页开始变得清晰,有内涵有思想。创造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

  当孩子到了 3、4 年级,是心智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转折期,从此时开始,孩子便进入了中高年级,在学习上要求更加严格、严谨,比如数学、语文、英语的学习难度都会加强,作业量也比以往增加不少,因此三年级是小学阶段获取知识信息量重要的阶段。同时,三年级的孩子拥有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走向一个稳定的阶段,他们特别需要来自父母和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因此他们有一些心智上的特点: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肯定的语气中找到自信心、自豪感,其中有些孩子会表现的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但有些孩子却因为考试成绩落后等方面原因而受到来自别的同学的排挤,因而变得自卑和不自信。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的小学生是比较纯真的孩子,他们的开心与悲伤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上,因此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容易产生激动的情绪,有些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就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因此他们的情绪也极其不稳定。3、自控力不强: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一些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感,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极低的自控能力成为了此阶段的根本矛盾,因此他们经常被社会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做出此年龄阶段不应该做的事情。另外则是他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会出现双向选择,一般情况下而言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在一起玩,学习成绩差的在一起玩,家长在家也经常灌输给孩子要跟好学生在一起玩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思想。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此阶段会出现一些自我的思想,相对于一、二年级而言,他们显现出了自己独有的个性,他们会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独立空间,希望父母能够给自己一个小天地。此时父母就需要理解和关怀孩子,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能够多一些时间陪在孩子身边,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此时最大的精神依靠。

  到了 5、6 年级之后,学生能够自主的根据家长的意图去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他们的想象力已经基本接近现实,收到现实的影响,他们开始变得现实化,失去了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思维。竞争的意识逐渐加强,积极要求进步,超越别人。组织能力变强,在班级事务上可以分担班主任的重担,在课后可以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组织一个活动,并且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行动方法。这些活动已经可以看做是普通的社会团体活动的开始。这时的孩子已经确定了比较稳定的性格,但对自己本身的个性不是很清楚。他们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过渡期,时而表现的天真,时而又模仿大人的成熟。在分析问题时,他们能很快的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问题。这时段的学生记忆力超强,可以瞬间记住所学的和感兴趣的事物,处于这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存在质疑,因为他们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是时常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不自信,所以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健康活泼的成长。

  (二)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发展、人才培养的作用

  从教育史发展历程看,科学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逻辑关系。回顾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往往受教育人群是一些皇亲国戚或贵族、士大夫等,他们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及数的教育。在“六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乐”

  就排在“礼”之后处于第二位。而在欧洲,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学院派的诞生之后,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东西方教育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注重理性思维、事物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艺术教育突出人的主观感受,美的创造等。美的创造往往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助推器,它不仅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挖掘了人们对美的现象的联想和想象,为开发出新的事物提供了创新的空间。很多着名的被大家公认的科学家的人士就曾经提出,科学文化知识与艺术领域存在着很多的相通和借鉴,两者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些着名的科学家正是不仅在科学文化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智慧,在艺术修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正是具备了这两种超出常人的能力和造诣,才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发挥出超常的智慧,从而为社会造福。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世人公认为传奇人物的着名画家达芬奇,简单的说他是个全能,不仅是画家,而且是创造家、建筑师、工程师等等。正是由于他的知识渊博,艺术修养之高,才能在各个领域中都留下自己人生的轨迹。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音乐可以触发人的感官和四肢的协调能力,增进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选择性地接受音乐,升华情愫培养他们的情操。作为课堂的音乐的教学来说,音乐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紧张的文化课至于带来一丝轻松、放松心情、升华思想,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主动的观察、判断、理解事物。

  这种感知能力不仅存在课堂教学上,还延伸到了课堂之外的生活活动中,始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益智、情操,隐性地使传统被动填鸭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而人们对于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创新能力不能等同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是多方面的,是一种全面的、综合体。创新能力的体现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密切相关,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单一的因素都不可能成为创新能力体现的标准。

  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由脑部分工协作完成的,经大量实验研究可知,人类大脑的左半球主要完成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分析、逻辑以及抽象思维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创作中这一部分的更偏理性分析方面。而大脑的右半球主要负责非语言的、综合的、直观的、音乐的、几何图形的形象思维功能,即在创作中这一部分主要偏向感知方面。而音乐创新教育对脑力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是音乐的重要特征,这一部分具有空间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故其主要由右半脑控制。音乐的创新过程即需要右脑来感知音乐旋律和节奏,同时也需要左半脑来分析理解音乐性质和乐曲各要素间的关系。音乐的本性是开放的、包罗万象的,是兼收并蓄、容纳百川的,而绝非是排他而顾我的。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止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美好心灵是发现美和美好世界的前提、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艺术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的单向性思维模式,彻底拜托“非对即错”的理念。音乐的创新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用“求异”、多元化地方式来看待和认识世界。这是由音乐内涵自身不断丰富、发展的特征决定的。音乐创新能力则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式方法的角度,寻求不同的音乐设计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自己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而开发学生潜力最好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创新能力的形成基本在小学阶段就会成为分水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以后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定式,不可能再由新的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创新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到了初中之后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就体现的非常明显,所以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发展和将来人才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作用。

  (三)音乐教学法与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

  1.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创新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中,世界着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已经多多少少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被部分教师使用,但是在使用这些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们并没有把培养创新能力融合在课堂中,只是单纯的把这些音乐教学法融入到课堂后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这些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和作用做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这就失去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创新带来乐趣的意义。教师还是在主宰了教学课堂,给学生们规定了条条框框,让学生们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不同想法的体验。下面笔者将对这四种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作出解析。

  (1)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外国的一些教育学者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学:

  ①教学思想。彻底打破教师主体性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通过自己寻找音乐中的快感,给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展现提供了最直接的平台。比如小学音乐课本三年级第一单元的欣赏课《我们多么幸福》,上课时教师不用过多的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和情境,让学生们听着音乐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表现他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自己认为幸福的事和画面,让他们真正从音乐中去体会到幸福。②教学方法。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担任主要角色,只是在关键的问题上起到引导的作用,充分展现出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例如在表演唱《摇啊摇》中,除了书上画出的这首歌的伴奏乐曲三角铁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

  “学生们,老师想发挥你们的想象力,除了用三角铁来演奏这首歌,我们还能用什么乐器来进行这首歌的伴奏?”(教师上课前已经准备好了很多奥尔夫音乐器材)让每个学生都选择一样他们认为能表现这首歌的乐器根据音乐进行演奏。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有了自己主导课堂的意识,才让学生们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的变化学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听觉练习:让学生们从相同的音乐中感受到不同的乐趣,每个人对相同的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正因其所在,即便是存在着类似的表象,但是在每个人二度创作后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相同的音乐亦是如此,更何况不同的音乐感受就更加不一样了,这样便加强了他们探索的欲望。②演出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的见解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要求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要求最后的统一,以最终的不同为目的。在上面提到的《我们多么幸福》课程中,让学生们自由组队表演自己的幸福。可以是爸爸妈妈在家做饭时的幸福;自己学习成绩拿了优秀,爸爸妈妈开心的幸福;给爷爷奶奶祝寿,拿到红包的幸福等等。③指挥练习:训练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思想,不要求指挥技巧。例如在上面提到的表演唱《摇啊摇》课程中,当大家选择好了各自的乐器之后,教师会请某一个小朋友来指挥大家如何去演绎这首作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爱在什么时间什么段落选择合适的乐器来演奏。④创造训练: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在学习节拍音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喜欢的节奏来编排音符的组合,达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和创作音乐的能力及现实中的经验。

  (2)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它是儿童在音乐游戏活动中通过身体的律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们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展现出内心的各种情绪的表达,从而达到代替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体态律动”是一个即训练耳朵的听力,又训练脑子的反映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的训练。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训练:①韵律体操:将儿童的身体运动与感觉(主要是音乐的节奏感)和智力经验结合起来。②视唱练耳③即兴表演。将音乐的即兴创作与儿童的音乐学习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欣赏课《那不勒斯舞曲》时,在音乐中设计动作让大家边跳边欣赏。

  首先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一边走一边做任何的动作,当学生们听到休止音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停下脚步,这时教师会说,“下面请同学们到音乐停止的时候,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出响声。”有的学生拍手,有的学生跺脚,还有极少的同学拿出了自己书包里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来表现休止符。于是教师将大家分为三组,拍手的、跺脚的和其他发出声响的物质各为一组,遇到第一和第二个音符停止的时候拍手的那组拍手,其他人接着边走边做喜欢的动作;遇到第三和第四个音符停止的时候跺脚的那组跺脚;第五和第六个音符停止的时候其他发出声响的那组挥舞自己手中的物品;最后两个音符停止的时候所有人一起来表现。这种上课模式不仅活动了儿童的身体,训练了耳朵的听力,还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了即兴表演中,发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3)柯达伊教学法是一种全面的、有广泛基础的以歌唱为主的教学法。他主张的是无伴奏歌唱,以当地民歌为主,因此歌曲能够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柯达伊教学法是柯达伊在长期实践的探索中摸索而成的,他不仅借鉴了匈牙利民族文化传统,还引入了欧洲的优秀的音乐教学方法。

  柯达伊音乐教学模式在创新教育培养方面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奏谱及节奏读法。节奏谱的理解是以四分音符为线,比二分音符时值长的必须用规范的五线谱符号来表示,其他的比四分音符时值短的音符(包括四分音符在内)都必须省略符干和符头来记谱,用 z 来表示休止一个四分音符。节奏读法可以归结为用可以发出声响的某个物品或者用嘴模仿出的音色给不同的节奏配上代表它们的音响,例如四分音符可以用嘴发出声响 ta 来表示,八分音符用则可以用 ti 来念出。例如:节奏 X X X | X XX X |就可以读成 ti ti ta | titititi|(通过这种声音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用他们喜欢的音色来表现音乐的节奏,让他们创编不同的节奏型,给他们充分的创新空间)。

  ②节奏训练与旋律相结合。节奏的训练不能是单独的、孤立的,它需要旋律作为它的支柱,没有旋律的节奏不能称之为音乐,它必须与旋律相互配合、相互交融之后才能发挥它的奇妙之处。如可以用拍手或者敲击桌面、跺脚的方法打出节奏型为演唱者来伴奏。还可以由两组人相互配合来完成,让一部分小朋友唱歌,另一部分小朋友来敲击节奏。

  例如:

  我 们 是 祖 国 的 花 朵

  XX X XXXX X XX X XXX X

  类似与这种一部分小朋友唱歌词的同时,另一部分负责敲击节奏的同学可以任意的在每一个字下面配上不同的节奏型,以增加乐趣。

  ③利用手势来表现音乐,用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音乐中从 do-si 七个不同音高的唱名。柯达伊利用儿童看得见摸的着的手势来解决儿童识谱难的问题,让音符变得更具体化,更容易让人记住。这本身在客观上就固定了音高,提高了学生的视唱能力,把音高更形象化、更生动。

  柯达伊教学法是训练听、唱、读、写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法,是生动活泼、富有弹性与挑战性的训练教学法。是一种系统而连贯,且具有教学效果的学习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传统性、学术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先进教学法。

  (4)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中国音乐课堂中最普遍使用的教学法的作用在于,首先,它是一个利用奥尔夫乐器为主要训练手段,让学生在使用乐器的同时,增加了对乐器的认识、音色的了解、使用的方法等等,是一个最直接、最主观的教学实践方法。其次,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结合了儿歌、游戏、讲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在让孩子们感受到愉悦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乐感、节奏感和听力能力的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它以“原本性教育”作为整套音乐教学法的根基,吧身体语言、声音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悟音乐的美感,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所谓“原本”就是不用经过思维而随意作出的、自然的表现音乐形式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将对奥尔夫音乐法中的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方面与大家分享:

  ①音乐思维能力。奥尔夫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在想象中去完成音乐。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宣泄,音乐本身不存在过多的束缚和框架,它是无型、无色、无味的。正是因为如此,音乐才让听者产生很多联想和想象,把音乐中的某种情感结合在自己的身上就会产生喜、怒、哀、乐这四种不同的情感。奥尔夫教学法就利用了这一点,让音乐变得感性,让音乐变成综合能力的体现,这其中就包括思维的开放性。在播放一段音乐的同时,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感觉想象出一幅画面,这种画面感都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达到的,实际上就开发了他们对情节内容创编能力的培养。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情感经历不同,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心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创编出的画面也是千奇百怪。但正是由于他们随性的自由发挥反而激发了他们对创编的灵感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②音乐动手能力创造性(即兴性)。孩子天生就是好动的性格,手更是无时无刻的不再发明创造着自己的小玩意。奥尔夫教学法看到了孩子的本性,把奥尔夫乐器带进了音乐的课堂中,让学生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乐趣和奥妙。奥尔夫乐器都是一些简单的、小型的音乐乐器,都是孩子们可以胜任和表演音乐的工具。课堂中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歌唱为主要教学模式,而乐器的加入更加使孩子们对音乐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演就意味着创新,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来展现音乐的内容。乐器的出现还激发了孩子们动手创造乐器的想法和天赋,他们利用塑料袋、笔筒、矿泉水瓶、筷子、报纸等等原材料自己发明乐器,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动手的能力,还开发了智力,拓展了思维,从而使创新的思想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初步概念,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作用在于,奥尔夫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动手创新能力。用身体的语言、乐器来自由的演绎他们心中的音乐,在演绎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着思维能力,塑造了一个精神世界的自己。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生们的亲自体验、参加音乐活动去探究、创新、表现艺术。

  2.小学音乐教学中娱乐游戏及动手能力的创新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孩童的娱乐游戏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经常不能集中思想来听完一趟完整的课,但是他们可以很集中的玩一个自己喜欢的游戏或者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直到结束。所以在小学音乐中音乐游戏及动手能力是所有教师应该抓住并且努力的方案和教学方向。韵律活动是对低年级学生一个很有用的且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制造出愉快且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心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感受和表现音乐内容,根据律动的音乐,结合相应的节拍模仿并自己设计符合音乐表达内容的动作。把有趣的游戏贯穿在整个整个音乐中,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音乐爱好者,实施音乐教学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一般是通过各种动作来表现的。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应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乐理知识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有趣的游戏、舞蹈等,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和接受。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真正把学生从桌凳上解放出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进入音乐王国,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人的创新能力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游戏来来激发出他们创新的能力,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同时,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生自主地完成一堂音乐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总是站在主导的位置,学生总是成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很好的让每个学生都满意。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虽然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够成熟,所以还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步骤去学习,但是到了 5、6 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正向大人的思想靠拢,甚至有的早熟的孩子想法已经很成熟。这时候他们对课程的要求就不是单方面的“接受”了,他们需要在课堂中有自己的参与,甚至是自己的编排。这些想法在文化课的课堂上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在音乐课的课堂中是可以成为他们人生尝试的开始。音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充满想象的课堂,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把音乐课的课堂变成自己想要的一个人生的舞台。在一节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音乐课中,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看客或者说是一个欣赏者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淡化了作为教师的高高在上的压迫感,让学生们在整堂课中没有任何的压力和束缚感。教师只提供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教具和学生们需要的任何物件,课程的安排全部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或者全班选出一个自认为能力最强的人来领导全班去完成一节有意义的音乐课。在本人实习的小学中,有一节小学 5 年级的音乐表演课就采取了让学生们自主上课的形式。这节课是以奥尔夫为主的教学法进行的课堂教学,夹杂了“体态律动”的形式。整个课堂充满了乐趣和创意,学生们在课堂中找到了“主人翁”的意识,并且积极参与到整节课的表演中,在欢乐和兴奋的状态下完成了一节人生最有意义的音乐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