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第六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摘要: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创新需求较为迫切,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可以为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提供高水平支持。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具体问题的改进对策,对确保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效益审计; 结合对策;
引言
国有企业唯有实现审计工作的创新处置,才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社会的各方面竞争考验。因此,结合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实际状况,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策略,是很多国有企业审计专业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缺乏合理性
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于国有企业审计的工作质量具备基础性影响。但是,现有的一些效益审计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对于企业的预算目标构成特点分析考察存在不足,缺乏对预算目标设计合理性的有效研究,尤其对于各项审查性质活动的实施特点调查总结存在不足,无法在奖惩措施的合理制定之下,引导各类资源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也使得制度体系的规范引导价值难以得到有效明确。部分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运行原理总结分析存在不足,缺乏对行政机构和上级单位相关规定的分析,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联因素无法得到充分完整的总结,难以在审计活动的运行原理得到明确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也使得国有企业的各类制度体系无法借此得到创新调整。部分国有企业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行原理总结应用存在不足,缺乏对当前组织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总结,导致保障性制度在建设过程中,无法与领导机制的改革需求相符合,也导致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依然按照委托办理的方式加以处置,无法为被动运行状态的改进提供必要支持。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调整创新存在不足
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者虽然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相关基础条件进行了总结,但对于两项审计工作结合的基础条件分析研究存在不足,缺乏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价值的精准分析,尤其对于内部控制机制调整所需的客观支持因素研究不够充分,难以为内部控制机制的合理调节提供帮助。一些国有企业虽然针对审计工作的创新需求进行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改进,但对于预算管理模式等重要工作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约束性制度完善程度的关注,导致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无法在具体的制度因素引导之下得到合理处置,难以为审计工作的高水平融合提供帮助。部分国有企业在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策略过程中,对于资金漏洞的特征分析考察存在不足,尤其对于当前经费的跑冒现象缺乏深入研究,导致不同类型资金在制定使用策略的过程中,无法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帮助之下得到合理处置,难以为审计工作的科学有效调节提供必要支持。部分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创新调节,但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需求的调查,在内控制度体系具体建设过程中,未能通过预算分析的方式充分满足审计工作的创新整合需要,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难以获得足够的客观支持。
(三)企业经营决策审查机制的创新存在不足
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结合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制定提供高水平支持。但是,现有的一些企业在处理经营决策设计的相关工作过程中,对于重大经营决策所需条件的关注和考察存在不足,缺乏对经济责任主体人员情况的重视。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法创新也存在不足,难以在经营决策程序设计中满足跟踪审计方案的创新需要,不利于经营决策审查方案的改进。部分经营决策审查工作在制定创新策略过程中,缺乏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价值的准确研究,尤其对于经营决策程序的各组成部分调查分析存在不足,导致决策过程的设计和决策成果的考察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使得审查性质工作难以在规避浪费方面取得理想成效。
(四)企业审计主体缺乏有效的认定
国有企业唯有实现审计主体的有效明确,才可以为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工作的有效结合提供精准支持,并以此为基础满足审计主体的认定需要,为审计工作的全面创新提供必要支持。但是,现有的一些国有企业在处理审计主体认定的相关工作过程中,对于财务和审计专业人员的构成情况分析研究存在不足,缺乏对审计办公室构建原理的充分研究,尤其对于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各方面协助因素的支持原理研究不够深入,无法保证审计主体的确认具备足够的统一性,也使得单位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难以与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国有企业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性
国有企业的审计专业人员一定要将制度设计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地位,尤其要对制度体系创新所具备的多方面价值进行全面总结,使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关工作在探索融合的过程中,从而可以在明确预算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适应审查核对工作的实施需要,使制度因素可以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推进提供具体指导。制度的建设工作需要加强对预算目标构成情况的研究,并对审查核对性质的措施进行作用分析。因此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相关工作的运行经验,实现对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措施的合理建设,使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可以与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为各种类型审计工作的全面结合提供帮助。在企业处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过程中,务必加强对规章制度设计合理性的研究,尤其要对各项制度保障措施的设计特征进行有效研究,使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结合经验可以得到总结,为国有企业更加充分的满足制度设计需求提供帮助。
(二)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调整创新水平
国有企业一定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工作原有的运行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因此使审计工作创新所需的各项基础条件可以得到明确,保证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良能够与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符合,以便可以在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调整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满足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需求,保证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性需求得到明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设计需要加强对资金跑冒情况的重视,并对审计工作所具备的强大监督性能进行总结应用,使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在不同背景下所发挥的作用能够得到明确,为国有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机制创新调整提供必要支持。
(三)提高企业经营决策审查机制的创新水平
国有企业在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途径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经营决策制定方式和制定原理进行详细的总结分析,并保证各项经济责任的落实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以及保证重大投资项目的设计可以为审计工作的改良提供必要支持,从而满足经营决策程序的合理设置需要。要使用跟踪审计的方式,全面的掌握审计工作运行原理,为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工作的全面结合提供帮助。企业需要对经营决策审查机制的多方面价值进行总结,尤其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整合条件进行分析,使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在审计工作的主体价值得到明确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决策程序的合理设计需要,保证审计工作可以在规避经济损失方面发挥作用,以此满足企业经营决策机制的创新需要。
(四)提高企业审计主体的认定有效性
国有企业审计主体的认定策略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经营效益预算目标设计合理性的有效分析,而经济责任指标的制定要保证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创新需求相符合,以便经济效益预算目标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可以保证审计主体得到统一化处理,为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结合提供有力支持。在审计工作主体的认定过程中,需要结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环境特点,制定审计主体管理方案,尤其要对经营效益预算目标的构成特点和应用方式加以研究,使审计主体在具体认定过程中,可以与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整合的总体战略相适应。国有企业还需要对现有的审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组织设计情况的分析,并对明确审计主体的突出作用加以考察,使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为效益审计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帮助,从而更好地满足审计工作的方法的创新需要。国有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经济效益预算目标构成特点的调查研究,并对相应的经济责任指标构成特点加以研究,使经营效益预算目标的构建可以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创新特征相符合,进而为经济责任审计师和效益审计相关工作的融合提供必要支持。
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结合可以为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全面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当前国有企业创新审计工作的需求较为强烈的情况下,应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价值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对提高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综合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兵。政府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05):21–35.
[2]张艳。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02):12–15.
[3]廖洪。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作用及设置原则[J].审计研究,2001(03):39–41.
[4]张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1(0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