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大数据下政府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50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新特点探究
【第一章】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审计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大数据时代概述
【第三章】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大数据对政府审计的冲击
【第五章】 大数据下政府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的应对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政府审计信息系统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现状

  为了提升我国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更好的履行政府审计职能,自 20 世纪 90年代我国政府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金审工程"前两期的完成,初步建成了政府审计信息系统,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理念展开审计引起了审计机关的高度关注。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 2014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要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各级审计机关采取措施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政府审计向大数据审计转变。

  5.1.1 政府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现状。

  截止 2012 年 7 月 30 日,金审二期工程竣工并验收成功。2015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原则上同意审计署关于开展金审三期工程项目的建议书,预示着金审三期工程已经逐步开展开来。金审二期工程的完成使得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在我国各级政府审计部门推广开来,初步建立了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在"金审工程"建设基础上,审计部门进一步扩张联网审计,同时加强网络系统的建设,借助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各级审计机关的网络连接,通过构建数据中心,实现各个数据库的对接,最终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大数据审计平台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审计数据中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湖北省审计厅建立的审计数据中心及审计交换和数据备份中心;福建省审计厅通过构建地方商业银行数据审计平台,对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进行审计监管;审计署广州办事处构建的数据中心,已经收集了财税等系统的 50TB 数据,并且能够处理和存储 100TB的数据。

  5.1.2 政府审计数据积累现状。

  大数据审计有效开展的核心在于数据收集,据审计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智玉介绍,审计机关在 2012 年就开始按照"审中建"的原则积极采集审计数据,各级审计机关也积极开始对审计数据进行积累。

  虽然各级审计部门都在积极的加强政府审计数据积累,但是通过表 5.2 可以看出政府审计数据积累处于起步阶段,数据规模较小。而且由于各地区各级别审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各个审计机关数据采集具有较大困难,尤其是基层审计部门在数据积累方面变现欠佳。

  5.1.3 政府审计队伍建设现状。

  政府审计机关在推进"金审工程"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提高信息化素养。其中审计署积极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审计业务骨干人才和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根据审计署部门决算报告显示,2012 年审计署组织两万多名审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2013 年针对干部组织了 50 期业务培训,涉及 2800 人次。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仅仅依靠审计署是远远不够的,各地审计机关也应投入到审计人才培养的行列之中,针对大数据审计的新形势,组织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积极参加审计署组织的高级数据分析师考试,从而为政府审计事业输出更多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建设情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级审计部门对大数据审计越来越重视,随着对审计队伍投入的不断加大,提升了审计队伍的"战斗力".截止 2014 年底,审计署的审计队伍人员构成情况为,从年龄构成来看,30 岁以下的审计人员 755 人,占总人数的 23%;31-40 岁的审计人员 1274 人,占总人数的 38%;41-50 岁的审计人员 763 人,占总人数的 23%;51 岁及以上人数为 540 人,占 16%.从学历构成分析,专科及以下 582人,占 17%;本科人数为 984 人,占 30%;硕士研究生 1643 人,占 49%;博士 123人,占 4%.从专业技术职称分析,高级资格人员 669 人,占 20%;中级资格人员 1747人,占 52%;初级资格人员 84 人,占 25%.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中央一级审计机关的人员构成主要以年龄在 40 岁以下、硕士学位、中高级资格的审计人员为主,是一支年富力强的审计队伍。但是基层审计机关(省级审计机关以下)由于在人才吸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在审计队伍构成方面与省级及以上审计机关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信息统计时存在困难,因此,本文以江苏省 Y 市审计部门的数据为代表展开分析[55]

  .

  与审计署审计队伍构成不同的是,Y 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的年龄构成中,40岁以下审计人员比重 49%,学历构成方面主要是以本科生为主,比例高达 74%,专业技术资格也主要是以中级专业资格人员为主,高级资格人员相对较少。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与更高级别的审计机关相比,基层审计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

  5.2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大数据处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型人才。

  (1)大数据处理平台还尚未普及。

  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审计要想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必须依靠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几个环节。越来越多的审计机关意识到大数据审计带来的好处,大数据分析平台也在全国各地陆陆续续的开展开来,但是由于各地各级数据分析平台在建设和运用过程当中发展水平不均衡。很多地方审计部门尚没有建立起大数据分析平台,导致审计数据分散存放在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手中,即使现有的一些数据分析模型,由于具有极强的数据针对性,不能够得到推广,最终不能够将数据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造成数据资源闲置浪费的同时,不利于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由于现在数据库主要是一些关系型数据库,例如传统关系数据库系统以及 NewSQL 数据库等,非关系型数据库例如 NoSQL 数据库等尚不普及,因此审计部门在进行数据采集时更多的是收集类似于财务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对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还尚存一定困难,而且因为缺乏大型的数据存储平台,导致数据存储分散,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各级审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匮乏。

  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政府审计职能发挥的又一重要原因。据数据调查显示,在未来的 3-5 年内,中国的大数据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近 100 万人,就目前而言,人才缺口也有近 50 万人。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审计要求政府审计人员不仅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还要熟悉和精通计算机等大数据相关的知识,而目前审计队伍中精通大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析的人才少之又少。虽然政府审计部门不断地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但是由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就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培训更多是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等培训,这对于审计队伍中较多的人来说,掌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尚需时日。而且大数据技术涉及到数据存储、处理、挖掘等复杂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素养,目前基层审计机构人员年龄偏大,而且多是审计、会计等专业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也同样给审计团队素质的提升造成极大障碍。例如在开展针对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时,基层审计人员由于视野有限,不能够利用大数据和大数据思维,只是运用传统的账套审计,不能够将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导致审计结果缺乏有效性,而且由于不熟悉信息技术手段,在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不能够对电子数据展开有效的分析,甚至出现无法分析的尴尬局面。

  技术和人才是我国政府审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两大瓶颈,是推进政府审计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克服的两大障碍。在这漫长的进程中,政府审计部门必须做好长远的规划,一步步实现政府审计的长足发展。

  5.2.2 现有审计理念和审计工作组织模式落后。

  (1)现有审计理念与大数据审计理念差距较大。

  一般而言,审计理念和思维都来源于特定时期实践,由于审计领域信息化起步较晚,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不足,开展审计工作时主要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小量数据进行因果分析,这种理念在小量数据时可能不存在什么劣势,但是面对海量数据时,会加大审计工作负担,与大数据时代下的相关性分析还存在距离。另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正在开展的金审工程三期工程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管理理念上增强在信息环境的背景下查错纠弊、揭露腐败、经济预警等观念,由过去开展审计工作时停留在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以及现场审计的模式,向未来事中审计,甚至事前预警转变,向动态持续审计和远程审计的转变。通过这三个转变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政府审计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显然当前政府审计距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2)现有审计工作组织模式与大数据审计不适应。

  现有的政府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主要依据审计项目类别,由相应的科室进行审计,虽然这种"单兵作战"审计运作方式在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政府审计外部环境早已改变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却变得不太适用。政府审计面对的不再是小规模数据,而是一些复杂的大型审计项目,这类审计项目往往规模巨大,内部涉及种类繁多,这就需要"团队"作战,需要整个审计系统全面参与,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内部也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合作,提升审计效率的同时并降低风险。例如 2013 年的全国性地方债务审计,以及每年的财政收支审计等都涉及到多个业务部门的协调配合,未来随着政府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化,这种跨业务部门的合作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现有的审计部门运作方式,由于制度机制不健全,加之当前审计任务繁重与人力资源有限,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复杂的审计项目,政府审计部门往往困难重重。同时,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部门要想获取充分的审计数据,或者借助政府其他部门的数据来助力审计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加强与审计系统外部的政府沟通与合作,这可能是对政府审计部门提出新的要求。传统审计背景下主要是针对审计项目的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看问题的高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很难从微小的问题中发现潜在的风险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政府审计的外部实践环境,政府审计必须积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组织运作模式,积极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表 5.4 为审计署 2013 年度、2014 年度部分审计项目。

  5.2.3 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且数据规模较小。

  (1)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

  目前,随着数据库和数据平台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都在进行数据库或数据平台的建设。由于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由不同的软件公司操作,例如国内的用友、浪潮、金蝶等,国外的甲骨文等公司。由于有的数据库系统没有审计接口,或者即使有审计接口,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数据无法有效的对接到审计机关的审计分析平台,阻碍了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即使有完善的审计接口,但是由于不同的数据库平台生成的审计数据各不相同,导致审计数据在采集过程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转换,不仅降低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时效,很有可能因为电子数据的差异化造成"信息孤岛".而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平台以及审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的数据平台之间也会因为数据库的开发存在差异,使得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充分借助外部数据,从而不利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数据规模较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果将政府审计部门作为一个生产机器,那么数据资源是这台机器有效运转的原材料,数据资源充足与否将决定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职能的发挥。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因素和体制制度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政府审计数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一方面在现有的政府审计运行机制和体制下,各种信息基本存储于各个部门的内部,信息只在部门内部流动,但是横向流动难度大,这种"信息孤岛"现象使政府审计部门难以获取充分信息进行有效的审计工作。政府审计部门的各级审计机构也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审计数据、审计经验等信息基本停留在各级审计机构,造成系统内部的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系统的数据存储的软件各不相同,给审计部门在采集信息时造成困难。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审计部门开始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开展对审计数据的积累。"金审工程"建立的现场审计系统(AO)、审计管理系统(OA)以及联网审计系统(OLA),有助于审计数据实现原始积累。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分析对数据规模有较高的要求,大型数据库亟需建立,因此短时间内数据资源的匮乏可能会制约政府审计利用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但是国家审计机关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审计数据的采集,同时探索与其他部门联动的数据共享,加强资源共享。积极建立大数据存储平台,加强系统内部数据集中程度,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政府审计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