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审计师专长对企业避税活动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独立审计下企业避税问题探析绪论
【第二章】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文献综述
【第三章】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风险导向理论
【第四章】企业避税与审计知识的关系研究设计
【第五章】企业避税行为审计师影响实证结果与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审计技能与公司避税的关联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953 年,著名会计学家 A·C·利特尔顿教授在《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指出审计人员的工作具有专业性,由于审计从业需要高标准的职业资格认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质量。同时,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保持正确判断和客观公正的能力是一位优秀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Mautz & Sharaf(1961)最早提出审计师行业专长理念,事务所可依据业务不同如审计、咨询、税收等进行专门化发展,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可按照产业形态不同如纺织业、制造业等进行划分,实施行业专门化发展战略。Zeff & Fossum(1967)首次提出衡量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方法,即用事务所在某行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来进行比较。由此,审计师行业专长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2.1.1 国外文献综述回顾
(1)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的行为研究
Wright, A. & Wright, S.(1997)认为,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随着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对特定行业风险的认知不断加深,针对特定行业的审计方法也应运而生,从而审计失败的概率得以降低。作者采用分组实验方法,总样本数为 72,其中有零售行业审计经验的审计师 34 个,没有零售行业审计经验的审计师 38 个。
实验主要研究行业审计经验在分析性复核(Analytical Review)中审计假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行业审计经验能够显著提高审计师在识别错误过程中形成假设的效果。Bell et all(1997)发现随着审计师在某行业审计经验的积累,其对所在行业客户的经营特征和行业知识知晓程度不断增大,在接下来的相关审计中,帮助审计师识别异常,提高验证一致性能力。
Taylor(2000)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固有风险评估的相关性。作者选取了银行业为样本行业,对银行业的专门账户--应收贷款和非银行业专门账户--财产与设备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实验发现,相比于非行业专家,在对固有风险评价上,行业专家评价更为谨慎。同时在对固有风险水平评估的适当性上,行业专家更为自信。
Owhoso et all(2002)发现一个现象,即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事务所开始按照客户行业来对业务团队进行重整。作者以银行业和保健业为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审计复核环节,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容易识别之前设定好的审计错误,从而有效提高审计的效率。
K.Y. Low(2004)探析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是否更严谨和专业。结果得出,相比于非行业专家,拥有行业的审计经验的审计师,其识别别审计风险的敏感性和评估准确性的能力显著提高。在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帮助审计师随机应变调整审计程序,做好审计计划,合理的调配好审计时间。
(2)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质量
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是学者们一致认同的观点。凭借对客户所处行业特点的深入了解,在审计过程中,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运用审计经验,设置更为高效合理的审计程序,搜集的审计证据也更为恰当,审计质量自然得以提高。
Deis & Giroux(1992)调查了美国学区的一些教育机构,得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审计教育机构时,审计质量也更高。但由于其样本选择局限于非"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盈利机构,不具有代表性。Taylor(2000)以审计风险为切入点,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该研究以银行业客户为样本,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面对银行固有风险评估时合理性更高。而合理的固有风险评估,能有效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服务的质量。Suzanne Lowensohn(2007)运用调查问卷法,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Beck & Wu(2006)通过构建贝叶斯模型研究发现由于审计经验的积累,审计师对客户会产生专门的知识,因此在后期审计工作开展中,能够不断更新和强化其审计精确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质量。随着学者们用财务重述、盈余管理等来衡量审计的治理效率,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审计质量的相关研究如芝麻开花节节增多。
Dunn et all(2004)将分析师的信息披露评级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程度的代替指标,得到当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时,其披露的相关审计信息更加可信。Balsam etall(2003)在控制审计师品牌的条件下,利用两个衡量指标--可操纵盈余、盈余反应系数来表征企业盈余质量,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有效提高审计的客户盈余质量。
Stanley & DeZoort(2007)将审计任期进行分段,分为长任期和短任期,在较短任期内,企业审计单位的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则企业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大幅下降。在刚签订审计合约时,由于审计师对企业各方面政策和财务了解不足,这时候,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由于对客户所在行业的政策和财务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通过类比,在审计业务初期快的上手。Romanus et all(2008)也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由于财务重述的发生会影响企业重要会计事项,误导报表使用者。因此,加快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发展有其必要性。
(3)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其他方面
为了获取审计费用溢价,提高在自身竞争力,事务所开始发展行业专门化战略,将审计师按照行业进行分类。Balachandran & Simon(1993)研究得出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费用具有相关性,具有行业专长的国际"八大"事务所,其审计客户所支付的审计费用普遍高于非国际"八大"事务所。随着行业专长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而是加入事务所、客户特征和外部经济法律环境因素,如客户规模大小、管理者特征等,以此更全面的了解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战略意义。Francis etall(2004),Albert L.Nagy(2004)进一步以客户规模为切入点,发现,相比于小规模公司,行业专长对大规模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约束作用不显著。在审计博弈中,由于事务所对大规模公司经济依赖性较大,在面对公司一些激进会计处理上会适当容忍。因此,客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正向影响。Kwon et all(2007)在不同的国家法制框架下,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法制程度较弱的国家,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减弱。
2.1.2 国内文献回顾
相比于国外,我国对于审计师行业专长的研究较晚(夏立军,2004)。王英姿(2002)首次参考 Zeff & Fossum 度量行业专长的方法,分析了我国 2000 年审计师行业专门化的发展情况,奠定了我国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实证研究基础。余玉苗(2004)从审计风险控制的视角,解析了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门化的战略意义。
陈丽红和张龙平(2010)搜索了国内外关于事务所行业专长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文献述评,讨论了其衡量方法、影响其发展的行业特征及发展行业专门化战略的经济后果,最后提出了事务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建议。
(1)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质量
我国关于两者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正反两种情况:
1.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张继勋和付宏琳(2008)研究了审计经验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一般认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判断的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实验检验发现,审计师在完成一般任务的内控风险评估环节中,有无经验的审计人员在稳定性和洞察力方面差异不明显。但是在完成高级任务的分析程序风险评估环节,相比于没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其共识和稳定性显著提高。陈涛和张雁翎(2006)、郁刚(2008)、唐伟杰和薛永江(2013)研究发现审计行业专长与企业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即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更高,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操纵利润进行了约束。董秀琴和柳木华(2010)、陈智和徐泓(2013)也得出类似结论。张敦力等(2012)认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容易鉴别盈余管理的属性和错报风险,并在正确反映到审计意见上。
刘文军等(2010)手工搜集了由于财务舞弊被证监会进行处罚的企业,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实证检验分析得到,也证实了两者的正向关系。但该研究存在一定缺陷,没有考虑到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被证监会处罚的概率会减小。袁春生等(2011)还发现,这种正向关系和审计师规模关系密切。
雷光勇等(2009)发现转轨市场环境中的审计师行为往往不同于成熟市场中的审计师表现,在较弱的转轨制度环境中可以替代部分法律制度安排对企业经营行为发挥重要的外部治理功能。但是当审计师对客户存在经济依赖时,其对审计质量的正向作用会受到抑制。袁蓉丽和张馨艺(2014)以审计任期为视角,发现在较短任期(n≤3 年),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当任期增大(n>3年)时,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正向作用有所削弱。
2.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质量负相关
在审计师独立性较低的环境下,即当客户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存在经济依赖时候,审计师行业专长可能成为审计质量的"绊脚石"(蔡春和鲜文铎,2007)。
虽然结果不理想,但是作者认为实施审计师行业专门化战略势在必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审计师专长发挥中独立性的影响。
李思飞等(2014)从审计任期视角出发,以沪深两市 2006-2011 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不同任期下,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并加入了独立性影响因素--经济依赖性。发现当审计初期,审计师为了防范风险,审计师和更加谨慎,那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辅助他更好的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审计师和客户的熟悉程度增加,审计师对客户的经济依赖度增强,审计质量反而下降。
2.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费用。
跟随国外学者的研究步伐,我国专家学者开始了对审计师行业专长和审计收费的相关性也展开了研究,从审计收费或定价的角度也间接证明了审计质量的差异。
一般来说,类似毕马威、安永等大规模国外事务所的审计师,其审计的经验和审计客户很多,受到的专业技能培训也相对较多。漆江娜和陈慧霖等(2004)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和毕马威等"四大"事务所相比,我国的一些如天健、中汇等本土事务所,由于发展行业专长战略年数不多,审计师还未形成比较成型的行业专长技能,因此,审计质量也相对偏低,从而能获得审计收费也普遍低于国际四大。杨继飞(2010)以 2006-2007 年审计市场经验证据,得出我国审计师行业专门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获得相应经济回报,其审计费用也相比行业专长审计师高。
李爽、李晓和张耀中等(2011)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在 IPO 审计市场中的发挥程度,研究得出,虽然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门化需要大量的投资成本,但审计师行业专长可以使事务所获得审计收费溢价,所以,加快发展审计师行业专长时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重要一步。
3.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其他研究
龙振海和胡奕明(2011)讨论了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权、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会计盈余信息的稳健性影响。研究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能及时确认公司损失,有效抑制因最终控制权分离导致的企业会计盈余信息不稳健的行为。
范经华、张雅曼和刘启亮(2013)研究得到审计师行业专长不仅能抑制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还可以抑制企业应计利润。同时公司的内部控制越高,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抑制作用越显著。陈小林、王玉涛和陈运森(2013)实证检验得出,当审计师具有行业专长是时,其审计的客户,知情交易发生概率较低。相比于不具有行业专长的国内"十大",具有行业专长的国内"十大"审计的客户其知情交易概率更低。众所周知,知情交易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是独立审计外部治理效应的反映,一般独立审计质量越高,外部治理效果发挥越好。
2.2 企业避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文献回顾
(1)企业避税动机研究
Srinivasan(1973)借鉴 A-S 经典模型研究纳税人避税,并构建避税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Marrelli(1984)、Kreutzer & Lee(1986)利用 A-S 模型,研究了两权合一的企业其逃避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问题,首次将避税领域由个人转入企业层面。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两权分离企业大量涌现。因此,Chen &Chu(2005)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展开了对两权分离企业其避税活动的研究。
Slemrod(2004)则认为在两权分离的背景下,管理者自利引发企业避税,管理者利用"暗箱"避税交易,谋取私利。Crocker & Slemrod(2005)研究了高管激励合同,研究发现由于委托-代理激励合同的不完善,税务机关对代理者进行税收处罚能更有效的约束企业避税。Desai & Dharmapala(2006)将公司治理纳入避税研究中来,研究了管理者激励与企业避税的关系。实证发现当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增加管理层激励会降低企业避税。
(2)企业避税计量方法研究
针对如何考量企业避税程度的研究各有千秋。第一,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衡量企业避税水平,即利用企业在十年间支付所得税费的现金除以十年间税前收入总和 Dyreng(2009).相比于仅仅使用当年实际利率的方法,能够减少由于每年实际利率的变化带来的波动。第二,会计与税收差异法,将企业实际应纳税额和会计利润额比较,差异程度越大,则表明企业避税行为越激进(Wilson,2009)。
Desai & Dharmapala(2009)也利用差异法,以股权集中程度为中间变量,研究了企业避税程度和该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2.2.2 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避税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和宏观维度,如避税和反避税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但也有很多学者开始探讨影响避税的企业内外部因素及企业避税的后果。
企业避税活动与公司治理息息相关,企业避税影响公司的各种经营活动,如投资、资金营运等。反过来,公司治理情况也影响税收政策的实施。陈冬和唐建新(2013)发现在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公司,避税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江轩宇(2013)实证检验发现管理层避税行为越激进,未来公司股价崩盘的风险越大。
刘行等(2013)认为企业避税容易导致管理层激进投资。基于此作者考察了企业避税行为对企业非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企业避税程度与非效率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发现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可以约束企业避税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张玲和朱婷婷(2015)发现外部税收征管对缓解企业避税与非投资效率的正相关关系具有缓解效应。陈骏和徐玉德(2015)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约束企业避税,特别是在税收执法环境更严格的情况下,这种治理效果更显著。翟华云(2012)以"社会契约观"为切入点,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避税呈负相关。即为了给社会外界留下好印象,企业社会表现越好,管理层可能在避税决策中更为理性。
两权分离环境下,管理者出于自利动机,可能会采用较为激进的避税行为。
刘欣华和吕萨萨(2015)探析了管理者特征与企业避税的相关性,发现管理者的薪酬、专业背景、持股比例与企业避税呈负相关。而管理者的学历、年龄和任期等特征对企业避税影响不明显。管理者的行为偏差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税收激进度。
王娜等和叶玲(2013)首次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避税的关系。发现相比于管理者理性的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其避税程度显著增高。
谢盛纹和田莉(2015)研究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高管权力对企业税收激进度的影响。利用 2007-2012 年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环境不确定性和高管权力与企业税收激进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税收激进度影响程度更大。
政企关系是导致企业避税行为激进的重要原因之一。罗党论和魏煮(2012)以 2004-2009 年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民营企业存在政治关联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联程度越高的企业其避税行为更为激进。李维安和徐业坤(2013)以 2004-2008 年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发现政治身份会产生避税效应,有政治身份和政治压力的企业避税行为更为激进。刘欣华和吕萨萨(2015)则发现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偏向于采取更多的避税行为。
李哲等(2015)考察了政治成本和政治关联对上市公司纳税的博弈作用,实证检验发现二级市场证券主力异动的事件,会给公司造成额外政治成本,进而降低公司税收激进度。同时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会弱化主力异动相关事件对企业的冲击,从而对税收激进度的影响减弱。
税收执法力度不严也可能导致企业激进的避税行为。范子英和田彬彬(2013)利用我国 2002 年所得税改革的自然实验来度量税收执法力度,研究其与企业避税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税务局对企业所得税的执法力度小导致较大范围的企业避税。并且这种避税效应只存在于流动性足够强的企业中,如私营企业。吉黎等(2015)通过对 1998-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和县级的财政数据进行匹配,得出转移支付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比越大,则企业避税越激进。
2.3 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现有研究大多从内部监管来考察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很少有学者从审计外部治理效应来抑制企业避税。主要有两种观点。
(1)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正相关魏春燕(2014)以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审计师可能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客户避税出谋划策。特别在事务所对客户的经济依赖较大或者审计任期较长时,这种助长效应更加显著。
Lim &Tan(2010)认为事务所想要实施行业专长化战略,必须要积累一定的客户,积累一定审计经验。一般来说,一些大型企业,其资产规模较大,审计师想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只要签订其中几家即可。DeAngelo(1981)认为审计师想要留住这些大客户,可能会牺牲其审计独立性导致审计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本土的大中小规模的事务所如"雨后春笋"涌现。审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竞标制在审计签约中的运用,审计师降低审计费用或者帮助企业避税来"打动"客户 ( Wang & Claiborne,2008)。
审计师与企业的合约时间签订越久,审计师与企业之间的"依赖"情感越浓厚。Hoyle(1978)发现审计任期延长,审计师可能处于因经济考虑,妥协其审计独立性。另一方面,在转轨和新兴市场环境下,我国税收法律法规还存在政策漏洞,政府征管部门查处力度也不够,审计师帮助企业避税被发现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可能帮助企业避税。
(2)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负相关Maletta & Wright(1996)认为,企业所出的行业不同,其面对的风险也有差别,发生错报的可能性也有差别。因此,Balsam et all(2003)认为当审计师在某个特定行业积累了相应经验,并研究了有关该行业的政策准则、经济规范和行业标准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专长。在合同签约初期,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避免由于缺乏对企业了解而造成的审计失败。Krishnan(2003)也认为,当审计师拥对该行业有了深入了解,其可以运用行业专长,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等审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降低错报的可能性。在我国,胡南薇等(2008)、邓路等(2013)也通过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企业避税手段越来越高级,很多涉及财务报表的相关内容,这不仅会增加审计的难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审计失败的概率(Dhaliwal et all,2004).相比于非行业专家,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侦查"能力更强,更容易发现企业避税,并提出账务调整,缓解企业避税激进性,减少被查出的风险。蔡春和鲜文铎(2007)认为审计师拥有的特定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行业知识,有利于其增强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审计证据的搜集能力和搜集效率。尤其是当审计师具备行业专长时,审计质量更高(Reichelt & Wang,2010),更可能识破企业的避税手法,并且基于审计风险防范,要求客户进行账务调整。
徐浩萍(2004)认为在两权分离的企业机制下,审计能够从外部监督角度有效治理企业代理问题。Fan & Wong(2005)也证明了审计师可以替代由于法律不完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从而发挥外部治理功能。谢盛纹和田莉(2014)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 CEO 权力与企业避税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加入作为外部监管机制的审计师后是否对企业避税有制约作用。实证检验证实了 CEO 权力越大,企业税收激进度越高,加入外部监督机制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对该关系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金鑫和雷光勇(2011)也得出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有效抑制企业激进的税收活动。进一步,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这种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异。由于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程度的不同,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审计监管对国有企业避税的治理效果更好。
2.4 国有股权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由于体制的区别,国外研究更多的关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直接研究企业股权结构的很少,有的也是以中国资本市场作为研究对象或利用跨国研究增加制度背景多样化。而我国由于存在国企与非国企的制度,在上市公司中约有 60%的企业最终控制人为政府,而相对较高的新加坡也只有 23.5%(周军等,2012),这为我国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背景。
2.4.1 国外文献回顾
Shleifer & Vishey(1997)研究发现,当企业最终控制人为政府时,管理层在做决策时会更加关注自身政治利益,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并为了掩盖其1La Porta et all(1999)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其最终控制人性质的分布特征,发现大多数受到终极控制的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或者由政府控制。Tian(2001)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最终控制多为政府。
Brenda Van Tendeloo & Ann Vanstraelen(2008)利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四大"、"非四大"事务所对欧洲私营企业审计质量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四大"审计质量显著高于非"四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体制的不同,"四大"对两类企业的审计质量也有区别,进而影响企业盈余管理。
Wong(2008)研究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选择事务所大小上的区别。
发现国有企业偏爱本地小所,同时这种趋势会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变弱,表明国有企业对高质量审计缺乏需求。
2.4.2 国内文献回顾
阚京华(2002)认为由于事务所受上市公司所有者委托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国企企业体制特征,政府干预严重,一定程度上对事务所开展工作形成了约束压力,必然影响事务所独立性。
肖作平(2006)利用审计费用作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指标,实证检验得出由于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缺乏激励动机等弊端,相比于非国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较差,审计质量偏低。
吴联生(2009)研究了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的关系,得出国有股权与实际税率正相关,即国有股权越高的企业,其实际税率也越高。其研究为我国国企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
谢盛纹(2011)研究了审计师行业专长和股东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企业最终控制人的不同会影响审计师行业专长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约束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审计师行业专长能提供更好的审计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治理效率。而在国有企业,审计师执业环境受到影响,使得其行业专长的约束作用减弱。
金鑫和雷光勇(2011)以税收激进度来衡量审计治理效率,研究了审计监督与税收激进度的关系。实证检验显示高质量审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激进度。进一步研究了企业最终控制人不同,其约束作用效果差异,发现审计监督对非国有企业税收治理效果更突出。
刘桂春和叶陈刚等(2013)实证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内部控制水平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纳入国有控股情况影响因素,发现由于国有企业存在政治关联以及缺乏内部股权制衡机制,从而缺乏完善内部控制水平的动机。因此,在国有企业审计师行业专长对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显著。
常京萍和侯晓红(2014)利用 2007-2012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重大资产重组和审计师变更的相关性,实证得出当公司发生重大资产重组时,其更换审计师的意愿增大。而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抑制变更意愿,同时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审计师行业专长的抑制效果在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2.5 文献述评
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书籍等资料,发现国内外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审计质量、审计定价、盈余管理、财务舞弊和企业投资效率等领域。国外学者研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审计师行业专长会凭借其行业经验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的作用发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管制等。相比于国外,我国的审计行业萌芽较晚,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比例较低。因此,学者研究结论也不统一,有的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正相关,有的则实证检验发现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负相关,还有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另一方面关于企业避税的研究也主要停留在避税动因及其影响后果,也有关于避税的治理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都从企业内部监督角度出发,如研究管理层激励、管理层个人特性、内部控制等方面来约束企业税收激进度。外部监管方面也只是从税务监管角度着手。
学者开始从外部监督角度入手,来研究审计对企业税收激进度的作用,得出的结论主要分为两类:其一认为"学富五车"的行业专长审计师,能够更敏锐的识破企业避税,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避税;其二则认为随着任期延长和对某些准组客户的经济依赖增加,审计师运用他特有的行业专长辅助企业避税,因此审计师行业专长反而助长企业避税。
通过对国有股权控股的文献回顾,发现国有股权控股情况的不同,审计师审计对审计治理效率、内部控制水平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但还没有研究将国有股权控股情况、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结合起来研究。我国依据企业最终控制人的不同,将企业分为国有和非国有。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有天然股权关联,会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而非国有企业相对来说,这方面福利较少。
那么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有什么区别呢?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研究审计师行业专长与企业避税的相关性,并将国有股权性质纳入其中,分析是否为国有股权控股对两者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