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 其财政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政府落实财政管理策略的基本内容, 但是由于县域发展环境的限制, 其在财政管理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其中财政自给能力不足, 对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强, 行政管理成本在财政支出中占比重较高, 缺乏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等问题比较突出。基于此,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 结合实际情况, 对县级财政困境进行简要分析, 并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理顺我国县域财政发展规律, 积累相关经验。
关键词:县级财政,财政管理,困境,解决对策
常言道:“郡县治而天下安”, 县域作为我国基层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财政是否充足, 财政运行是否稳定, 不仅影响着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的大小, 更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成果的好坏。因此, 我们应该认识到县级财政作为连接省级和乡村财政的桥梁这一角色地位, 从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以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 加强县级财政管理。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财政收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但是在整体欣欣向荣的背景下, 县级财政还是屡屡吃紧, 尤其是在落实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征收农业税之后, 县级财政的来源减少, 其财政就更加捉襟见肘。从安徽省来看, 县级财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县级财政管理的主要困境
(一) 税源不足, 县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低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 县级财政的主要困境就是可利用财政资金不足, 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情况下, 县级财政在减少了农业税税源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对乡镇行政管理的支出, 这种“上有老, 下有小”的局面使得县级财政更加紧张。例如安徽省某县, 从2014年到2016年, 虽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但税源主要集中在增值税、营业税、契税、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税上, 而原本能够创造大量税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 并没有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落后, 缺乏财政自给能力, 将财政支出更多地依赖于上级的转移支付。
(二)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困难
农村经济建设是推动县域财政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也是县级财政支付的重要项目, 但是从目前安徽的经济发展来看,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 这不仅影响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 更降低了农村的收入, 如安徽省某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缺口较大, 在该县的广大农村地区, 近年来农林水事务建设收效甚微, 并没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此外, 在农村教育、医疗等公益性支出的增加, 使得乡镇财政常年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 这自然对县级财政带来了压力。
(三) 乡镇财政体制不完善, 行政成本偏高
制度建设是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从安徽省县级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财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缺乏管理责任感, 使得财政管理制度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无法适应当前县级经济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在安徽省中西部的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县乡, 财政管理预算制度缺失的情况更是普遍。此外, 行政管理支出也是县级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县乡的行政制度建设不完善, 岗位设置不合理, 有些岗位人员偏多, 甚至有些财政所人员只是“挂名”, 这种臃肿的行政管理机构使得县级财政需要供养的人数过多, 不仅降低了财政使用的效率, 更是造成了财政管理的混乱。
(四) 县级财政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是保证财政管理效率的重要环节, 但是由于财政管理机构的不健全, 县级财政支出中以领导意志为中心, 缺乏监督的情况比较普遍, 例如安徽省东至县的某镇为了发展经济, 增加农村人民收入, 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举债兴办了不少乡镇企业, 这种过多参与市场经济管理的行为, 造成了政府职权的“越位”, 同时由于政府决策缺乏对市场的考量, 造成了销售困难, 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而乡镇财政最后得到的只是一批批的债务。此外, 还有一些县级政府不顾中央政策, 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严重影响了县级财政的良性运行。
二、做好县级财政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 推进县级财政体制改革, 合理调整利益关系
在新经济环境下, 县级政府也应该与时俱进, 根据中央的经济发展政策, 逐步推进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协调县级、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才能够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进而支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推进县级财政体制改革, 县级政府一方面应该深入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 加强对乡镇经济、农村经济建设情况的普查, 根据财政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 合理规划财政支付方向, 保证财政支出效果;另一方面还应该总揽全局, 协调县级财政、乡镇财政的发展关系, 打通各利益关节, 促进县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 注重经济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提高县级财政自给能力
县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 是连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桥梁。目前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欠佳, 如工业是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只有在一些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域, 有着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即使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 也存在着传统产品多, 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从农业的角度讲, 整体结构不合理, 传统种植、养殖仍然是主导产业,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增收困难;服务业的发展体系不健全, 更多的还处在简单、低端的行业, 同时服务内容也相对落后, 针对此, 县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 应该从区域经济结构平衡的角度, 确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策略, 以发挥地区优势, 提高财政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 全面建立财政预算管理体系, 控制行政管理成本
预算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 县级财政应该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环境, 积极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在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利用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预算管理任务, 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制定调查任务, 根据相关信息安排工作的布置与落实;其次, 做好预算的绩效管理, 并利用试点制度, 逐步推进绩效管理措施, 落实预算管理责任, 提高预算执行效果;最后, 做好宣传工作, 将预算管理从县级政府推广到乡镇, 以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益。
(四) 加强行政监督管理, 推进反腐机制的建设
县级财政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一直是贪污腐败的重灾区, 因此, 在中央反腐倡廉的重拳下, 县级政府应该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控制不合理支出, 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推进反腐机制建设的过程中, 县级政府首先要做好预防, 使干部培训的内容更加贴近财政业务、日常生活,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其次, 加强制约, 明确财会人员的管理职责, 严格按照财政支出流程落实财政支出项目, 利用各方面的权衡制约, 控制县级财政的贪腐问题。
结束语
总之, 从上文分析中,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安徽的县级财政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自身缺乏增加财政收入的项目, 使得县域建设, 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各方面的支出缺乏规划, 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严重制约了财政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安徽的县级财政困境就是目前我国县域财政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我国通过理论分析可以从局部到整体, 明确当前全国县级财政管理中的问题, 并通过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等方式, 实现对县域财政的科学管理, 改善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 切实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财政政策落到实处, 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罗晖.绿色发展视阈下的县级财政困境及对策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4) :480.
[2]李一花, 乔敏, 仇鹏.县乡财政困难深层成因与财政治理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 2016 (10)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