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财政行为对现行主流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影响
(1) 我国城镇化模式演变: 从驱动因素角度分类
①工业驱动模式。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以156个重点项目为核心,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进入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时期。5年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底的132个上升至176个,增长33. 3% .随后的“大跃进”时期将工农业产值的盲目增长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加之自然灾害和“文革”事件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暂时停滞。随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以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形式再次掀起工业驱动城镇化模式的高潮。因乡镇企业发展弊端的显现,我国于1996 ~ 2007年开始通过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城镇化发展,据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开发区整顿前全国共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规划面积3. 86万平方公里。如今,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结合道路”,仍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联系。因此,在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工业化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工业驱动模式贯穿于整个城镇化模式演变过程中。
②房地产开发模式。1978年,我国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8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推出改革实施方案并在全国逐步推开。住房制度的改革为房地产开发驱动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推动了各地房地产业的发展。随后1994年,分税制的改革为房地产开发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背景下房地产业被寄予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希望而得到大力发展,并于2003年被正式确认为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模式作为20世纪后期工业化发展受到重创后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我国城镇化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大学校区扩张模式。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各高校生源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原有校园场地及教育设施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各高校必须考虑通过校区扩张或设置独立学院等方式促进学校发展。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校园占地面积不少于150亩,规划占地面积不少于300亩。①根据该规定及城市土地市场高地价的现状,多数高校选择将校区或独立学院迁址郊区、小城镇等地,以降低教育成本。高校校区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郊区或周边城镇的城镇化发展,该模式是21世纪初期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的模式。
④旅游开发模式。我国旅游城镇化现象始于20世纪末期,其实践快于理论研究。2009年,我国提出将旅游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后出台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旅游产业更重要的作用。自此,旅游开发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被列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一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⑤生态保护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在赴云南考察调研中,他提出“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和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必须要留住青山绿水”的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保护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该发展模式是近期出现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并将是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2) 土地财政依赖行为对城镇化模式的选择影响
①房地产开发模式。若将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中的商业和住宅用地合计为房地产开发用地,则该用地比例由2006年的31. 7%增长至2010年的35. 7% .②而后因政府出台“国十条”及4万亿元救市计划等举措调控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开发用地比例有所下降,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持续增长,与城镇化率保持基本一致趋势 ( 如图2所示)。
房地产开发模式中,地方政府低价征收集体土地后,高价出让其为商业或居住性用地,不仅实现了土地城镇化,且通过住宅、商业大厦或写字楼等的建设吸引人员定居或企业入驻,提高当地城镇化人口数量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和出让中所获得的巨额价格差( 即土地财政收入) 为当地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