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中日礼貌语言与其文化差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36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礼貌用语的概述
【3.1 3.2】中日感谢语与道歉语比较
【3.3 3.4】中日敬语与寒暄问候语对比
【第四章】中日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结语/参考文献】 中日礼貌语言与其文化差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5 结语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中日礼貌用语以及中日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本文从礼貌语言入手,对礼貌用语进行了总的概述。先后论述了礼貌用语的理论支撑,对礼貌用语下了定义,谈论了礼貌用语的功能以及礼貌用语的特点,即礼貌用语具有委婉性、合适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按照礼貌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四种形式:即感谢语、道歉语、敬语以及寒暄语。这部分的研究与分析是本篇论文重点论述的主体部分。在每一类礼貌语言形式下,都进行了汉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然后分析了各自语言背景下的文化。

  第一类是中日感谢语的对比研究。笔者重点介绍了汉语感谢语主要的表达特点,那就是以承诺式、关切式和责备式来表达感谢,体现了是中国大恩不言谢的心理以及亲昵的人际关系;而日语感谢语这方面,以道歉式为最大特点,表现了日本人总是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的习惯,秉持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原则,即使接受了他人的恩惠,也要用道歉来表示感谢。

  第二类是中日道歉语的对比研究。汉语中直接表达道歉的词语寥寥无几,笔者重点介绍了"对不起"和"不好意思",并挖掘为什么直接道歉语这样稀少的原因,这与中国人不爱道歉的文化有关系:中国人重面子,认为道歉一定是犯了错或者能力低的表现,没有犯错不轻易道歉,因为道歉所包含的内涵比较多,程度重。而跟中国相反的是,日语中的道歉语特别多,它们使用的范围广,使用的频率高,日本人几乎随时将道歉挂在嘴边。这是因为日语道歉语包含的含义没有汉语道歉语那么多,道歉语气也比汉语的"对不起"轻。笔者继续探讨了这背后的文化原因,跟日本民族的恩情观念分不开,他们认为道歉是有礼貌的表现,由于自己的失礼造成别人的不便,给别人添了麻烦,一定要道歉,至少言语上一定要表现完整的礼仪。

  第三类是中日敬语的对比研究。中日敬语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古代汉语中,有丰富的敬语词汇,并且是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中国历史激烈的变革,这些敬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所剩无几。日本社会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大变革,而是从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让其敬语体系也较完整的保留至今。现代汉语的敬语主要分为敬辞和谦辞,其中敬辞又可细分为人称代词敬称、一般通用称谓、职业身份称谓和亲属称谓。日语的敬语则分为尊敬语、谦逊语、丁宁语以及美化语。和汉语敬语相比,日语敬语体系更发达,除了有专门的词汇,还可以通过前后缀的方式将一般句子变成敬语句子,更是有专门的敬语句型,可以说从词汇到句子都能变成敬语的表达。中华民族重血缘,恨不得四海之内皆兄弟,敬语某种程度上会拉开彼此的距离,所以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没有使用那么频繁。相比之下,维系日本社人际关系的是非血缘下的"集团意识",和血系人际关系相比,带有脆弱性、条件性和暂时性。所以日本人用高度表示敬意的语言,尊重他人的心理诉求。

  第四类是中日寒暄语的对比研究。寒暄语具有非正式性,不那么严肃。汉语寒暄语形式丰富,句式灵活,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在寒暄语上,可以说汉语远远超过了日语。汉语中的寒暄语通常是家常里的问长问短,或者是对陌生人亲属化的称呼,体现出中国人注重关系的亲昵,将对方变成一家人才显得关系融洽。而日语中有一些常用的寒暄语,结构固定化,表示一种客气,对对方的尊重,而不是像中国人一样,拉近彼此关系。

  在初步分析了各个语言文化观后,文章从更深入的角度从源头挖掘中日文化价值观。主要分析了中国民族性格和日本民族性格,找寻形成这些民族性格后面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从地理环境、两国经济生产方式和两国独特的文化风格进行研究的。经过一层层的递进分析,了解了彼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后,再回头看中日礼貌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就能更好的理解中日礼貌交际中的种种语言现象了。

  理解了这些文化现象后,也就能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失礼行为,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中日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对日语精通程度还不够,在分析日语的相关礼貌形式时,研究深度有待加强,准确度还有待提高。整篇论文的行文还有很多不严密的地方 , 还请多指教 .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大家的日本语初级第一册(M)。日本 3A 出版社
  [2]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10 年
  [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年
  [4]陈松岑。礼貌语言初探(M)。商务印书馆。1989 年
  [5]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二、论文类:
  
  [1]张树铮。浅谈礼貌语言(J)。语文建设。1991 年第 11 期
  [2]陆华 李亚才。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 第 9 期第 27 卷
  [3]聂仁发。"谢谢"与"感谢"辨异(J)。语言研究。2010 年 7 月第 30 卷第 3 期
  [4]马晓炜 黄乐。文学作品中感谢语的语用分析(J)。2013 年 6 月
  [5]游戚东梦。从汉语称呼语中透视中国文化和礼貌(J)。科技信息
  [6]张国华 刘建男。日语文学作品中用礼貌用语反映的人物心理(J)。时代文学。2012 年 3 月下半月
  [7]苏娜。浅谈日语道歉语的表达方式(J)。科教文汇。2008 年 1 月上旬刊
  [8]刘玉蓝。"すみません"的文化考察(J)。科教文汇。2008 年 7 月上旬刊
  [9]王校伟。儒家思想影响下中日感谢语的异同(J)。语言文字探索。2013 年 3 月下半月
  [10]陈茗。从寒暄语看中日文化差异(J)。龙岩学院学报。2011 年 8 月第 29 卷第 4 期
  [11]袁晓凌。浅谈中日文敬语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2 年 6 月
  [12]方家树。中、英、日礼貌用语比较刍议(J)。福建外语。1990 年第 1 期
  [13]孙洁。中日礼貌用语比较-语言表达差异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 年年第 30 期
  [14]孙洁。中日礼貌用语比较 2.-敬称的构成及特征分析(J)。科技咨询。2012 年第 29 期
  [15]石萌。身份建构视角下的日语感谢语研究(J)
  [16]田丹。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应答语分析(J)。时代文学。2012 年 1 月下半月
  [17]林一心。社交礼貌用语与民族文化心态(J)。教育评论。1997 年第 1 期
  [18]邢丽雅。日语礼貌用语和汉语礼貌用语差别的探讨(J)。语言研究
  [19]王静。言语行为理论在汉日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中日表示"感谢"的言语行为比较研究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年
  [20]魏晓阳。中日委婉表达方式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 年 1 月第 1 期
  [21]陈敏达。中日礼貌用语对比研究(J)。林区教学。2012 年第 9 期
  [22]徐灿。日汉道歉用语异同浅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 11 月第 23 卷第 6 期
  [23]程瑞兰 王芳。汉语寒暄语的历时变化及其社会意义(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月第20 卷第 1 期
  [24]朱宪文。浅析日语寒暄语及其文化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 年 1 月第 4 期
  [25]许燕。儒家思想与民族性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1988 年 8 月
  [26]周筱娟。基于中国知网的汉英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现状(J)。江汉学术。2013 年 2 月第 32 卷第 1 期
  [27]郭铁妹 刘风光 王胜。礼貌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 年 3 月第 27 卷第 1 期
  [28]郭静楠。浅析日汉敬语体系的异同(J)。群文天地。2012 年第 12 期
  [29]杭菊。试析中日敬语系统特征的异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 年 2 月第 10 卷第 1 期
  [30]李晓华 杜佳。"对不起"和"不好意思"的语用分析。铜仁学院学报(J)。2012 年 5 月第 14卷第 3 期
  [31]李力。中国人的面子观与汉语道歉语的语用特点。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0 年第 9 期。第 26 卷
  [32]张岩。汉语寒暄语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G)。2012 年 5 月
  [33]赵冬玲。浅析日语寒暄语的文化特征。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 年第 2 期
  [34]李东松。日语寒暄语的相关特征认识。日本学论坛(J)。2003 年 4 月
  [35]崔昆。日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J)。2011 年第 2 期
  [36]黄长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学考察。江汉论坛(J)。2011 年 2 月第 9 期
  [37]黎丽。从菊与刀中看日本人性格的特殊性。安徽文学(J)。2009 年第 8 期
  [38]吕超。试论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始原文化基因。辽东学院学报(J)。2008 年第 10 卷第 1 期
  [39]谢丽霞。浅析日本民族性格。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2011 年第 13 卷第 5 期
  [40]虞建新。日语寒暄语的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J)。2011 年 11 月第 9 卷第 22 期
  [41]赵雄 吴新华。言语行为在礼貌语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09 年第 9 期
  [42]刘燕聪。语言中的礼貌现象与性别差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年 7 月第23 卷第 4 期
  [43]赵则玲。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J)。宁波大学学报。1998 年 3 月第 11 卷第 1 期
  [44]李海霞。"谢"的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J)。西南大学学报。2009 年 3 月第 35 卷第 2 期
  [45]李淑宁。浅谈中国高语境文化下的感谢语特点(J)。2010 年 2 月第 32 卷第 2 期
  [46]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EB/OL)。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