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中日敬语与寒暄问候语对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1-13 共59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与日本礼貌语言用语异同分析
【第一章 第二章】礼貌用语的概述
【3.1 3.2】中日感谢语与道歉语比较
【3.3 3.4】 中日敬语与寒暄问候语对比
【第四章】中日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结语/参考文献】中日礼貌语言与其文化差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3.3 敬语。

  3.3.1 汉语的敬语。

  汉语的敬语系统可以分为敬辞和谦辞。

  敬辞中直接称呼对方时,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敬称、一般通用称谓、职业身份称谓和亲属称谓。

  人称代词敬称:最常用的就是"您".能够表现对对方最高的敬意与尊重,同时也能体现语用者的文化素质、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

  一般通用称谓: "同志",革命年代的称呼用语,这个称谓从军队扩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党政机关使用时,仍带有政治色彩,也充分体现出了平等的理念,人人都可以被称为"同志"."先生、女士",传统中的"先生"是对老师的敬称。"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吸收西方文化,这个词转义为在郑重场合对男性的通称。也可加在具体姓氏后,特指某一位男性。"女士"是"先生"的对应称谓,用于女性。"姓名+老",如张老,是对长辈的尊称,特别是有声望的长辈。

  职业身份敬称:最常用的就是"老师"、"医生"、"律师".通常特指某一位的时候,用"姓氏+职业"的表达方式。如, "王老师"、"李老师".

  亲族称谓的敬称:中国自古是一个重宗法和血缘的国家,有一整套庞大的亲族称谓系统,而且到如今仍然有大量保留了下来。这些"亲族称谓"分得很细,同样的一个人,父方亲戚对他的称呼和母方对他的称呼是不同的。以母亲为例,父方的晚辈称呼她为舅妈,母方的晚辈称呼她为姑妈。在对待长辈的称呼上,中国向来都遵循"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观念,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敬称称谓。如,夫妇互称对方家族成员长辈时,妻子称自己丈夫家的父母为"公公"、"婆婆";但如果想拉近与夫丈家或妻子家亲属的心理距离,就把用在自家身上的"血缘关系称谓"直接用在双方父母身上,称呼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以此显示把对方看作自家父母。从近现代中国开始,洋学兴起,为了体现"男女平等",人们开始用对方姓名来称呼对方,以表示亲密,在年轻夫妇间,妻子会用"老公"来称呼丈夫。

  敬语中称呼与对方相关的人或者事时,有以下几种情况:"令"用来称呼别人的亲属,如令尊、令堂;"贤"用来称呼别人的晚辈。如贤婿、贤弟;"尊"用来称呼别人的长辈,如尊夫人、尊父;"贵"用来称呼别人或者事,如贵校、贵单位。

  敬语中对对方的行为的敬称,通常会用"惠"、"垂"和"赐"作为前缀。

  例如"惠顾"、"垂爱"、"赐教".

  谦辞,就是各种的自谦称谓。在表示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事的名词前,一般都加上特定的贬抑词,进行自我贬低,以抬高对方。

  称呼自己时,往往加上"敝""鄙""小"等字眼,如"鄙人""小女";请求别人时,往往加上"敢问"、"请问"等词;称呼自己的物品时,也会加上"拙",如"拙作".

  敬谦语意的成语,这些词除了表达说话人的自谦态度或对他人恭敬的态度意外,还能表现说话人的品格和礼貌。这些用语多用于郑重场合或书面语中。

  众多自谦称谓的使用,反映了汉民族"自我贬抑"的社会文化心态。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中,十分强调群体精神,认为有群体的存在,才有个体的活动,人只是作为整体的一分子,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与当时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脱离群体无法生存不无关系。今天,仍然强调集体的力量,反对过分突出个人的作用;有谁忽视这一文化背景,只强调个人的才能,便会招致非议。汉民族向来以自我贬抑的谦谦君子作为楷模,这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原则的。"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及"和"过"都要加以反对。对"过"的贬斥表现在处世哲学方面,即反对过分地显露聪明才智,提倡"大智若愚"、"谦恭虚己".像"枪打出头鸟"、"满招损,谦受益"等等古训,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当别人赞扬自己时人们总是谦让否认,说:"我做得很不够",或者会说"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

  3.3.2 日语的敬语。

  日语的敬语系统分为"尊辞"、"谦辞"、"丁宁语"和"美化语".

  尊辞:可以分为加表示敬称的前缀和后缀、亲族敬称、职场敬称。

  表示敬称的前缀和后缀:前缀"お"+称谓语。用于说话者和自己不属于同一集团体的陌生人、关系疏远的人或用于称呼听话者的家人,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例如,尊称别人父母为"お父さん"、"お母さん".此处的"さん"就是表示敬称的后缀。日语通过在姓氏后添加"さん"、"様"、"君"以及"殿",来表达对对方的尊称,接下来详细论述:

  "さん"(意为先生或小姐),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不分性别和年龄,而且它可以专指某一个人,也可以泛指某一类人,根据具体使用的场合,翻译成具体的含义。例如:李さん可以翻译为"李先生"、"李女士"、"李同学"和"小李".

  "駅员さん"、"コンビニンさん"则是"车站工作人员"和"便利店老板"."さん"也适用于师生交流,老师对同学使用 "さん",表达出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尊重。

  与"さん"相比,"様"(さま)更为正式。多用于正式的商务信函开头,表示对对方的敬称,如"山本様".在职场等正式场合接电话,也会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哪一位"而使用"様".

  "殿"和"様"相近,尊敬程度比"様"欠缺一些,多在军队中使用。

  "君"的使用范围限定为男性,是在社会交际中对男性的敬称。用法和"さん"相同,加在姓氏后面,跟"さん"相比,尊敬程度要欠缺些,所以职场特别正式的场合,还是"さん"更广泛。

  亲族敬称:日本家庭内部的称呼语具有鲜明的日语言语特征,与中国庞大的亲族称谓系统不同,日本家庭内部的称呼语,其敬意程度不如汉语的亲族称谓那么重。由于日本人"内外有别"的思想和集团意识,日本人通常把自己的家庭看成一个集团。家庭成员都是内部人员,所以为了拉近距离,一般不使用敬称。比如,子女称自己的父母"ちち"(爸爸)、"はは"(妈妈)、"お父ちゃん"(老爸)"お母ちゃん"(老妈)都是可以的。

  职场敬称:在公司内部下级称呼上级时,一定使用与其职位、地位相符的职场敬称。将"部长"、"课长"、"室长"加在姓氏后,表示对上级的尊敬,如"山本部长".而上司对部下则直呼其姓氏多见。但上级若要表达对下属的人格、心理的尊重时,可加"さん"来表达。一般情况下,和男性下属交流,可用"姓氏+君",这时的"君"比"さん"显得更亲近,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同公司同部门同年入职的社员间,互称姓氏,可不用敬称。称呼同部门的年长或先入社的同僚,在其姓氏后加"さん"或用"先辈".与其他公司的人员交流时,称呼外部人员都用敬称。

  谦辞:跟汉语的谦辞一样,日语谦辞也是降低动作主体的地位,从而抬高对方的地位。日语谦语中也分为几类:专门的自谦语,比如わたくし(在下)、てまえ、せがれ(犬子);表示自谦的前缀,如"家内""弊社""拙女";表示自谦的助动词,放在动词后,如"ていただく(请)","説明していただく"就是请您做一下说明。

  丁宁语:日语中的"丁宁语",翻译称中文可以是"郑重语"或"礼貌语"或"委婉语".这是日语的敬语重要形式,与其相对的是日语的普通体,也就是简语。"丁宁语"多使用于公文式信件,包括商务信函、政要信件以及正式的电子邮件,使信件全文彰显郑重、礼貌、委婉等语气,并能充分展现收信方的地位、身份、感受。"丁宁语"多应用于正式的场合,进行郑重、礼貌、委婉的交际时。

  "丁宁语"是通过句子的句尾变化实现的,主要有的肯定形式有"です"、"ます"、"ございます""あります",否定形式有"ありませんません"、"ございません".在日语中,如果去掉了这些词缀,句子就由丁宁语变成了普通语,也就是敬语变成了简语。

  美化语:日语敬语的"美化语",可直译为"美化语"."美化语"一般是以"ご"、"お"为前缀,附加名词以及一些形容词和动词的形式。其表意特征在于,语义不带有对于任何人的敬意,意只在于将事物表达得优美、文雅,让句子得到美化,展现说话人的语言品位、气度与人格魅力。

  3.3.3 中日敬语文化。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的敬语系统非常相似,但也并非一一对称。

  汉语敬语体系其实分为两个阶段,古代敬语和现代敬语。古代汉语有一套完整且庞大的敬语体系,但是随着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激烈的革命,古代汉语中的敬语体系已经瓦解,现代汉语中的敬语只局限在极个别的语言现象上,如今的敬语主要靠词汇。而日语敬语体系,最早是学习的古代中国的敬语体系,但是日本在其历史社会发展期间,没有激烈的革命,都是从上至下的改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原敬语体系的冲击,让其敬语体系能够较完整地保留至今。

  和汉语敬语相比,日语敬语体系更发达,除了有专门的词汇,还可以通过前后缀的方式将一般句子变成敬语句子,更是有专门的敬语句型,可以说从词汇到句子都能变成敬语的表达。在运用来看,日语敬语不论在书面上还是口语上,无论正式严肃场合还是平常交流中,都大量使用,而汉语敬语主要还是在书面上或者严肃场合使用,平常的口语中使用很少。所以,日语敬语和汉语敬语相比,使用范围更广和使用得更频繁。

  之所以会这样,跟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关。汉语的敬语体现出中国人在交往中采取的是积极的礼貌策略,主观上愿意与对方拉近距离,让对方能感到轻松,是一种非常亲密的人际交往。这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个血脉相连的统一民族体,非常重视血缘,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内外有别",内人和外人分得那么清楚,中国人恨不得四海之内皆兄弟,非常重视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以及血脉相连的感情交流。

  相比之下,日语的礼貌策略比较消极,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客气与尊重,一切都得"顾及他人"的特征。这是因为,维系日本社人际关系的纽带不是"血缘",而是日本特有的非血缘下的"集团意识".这种人际关系和血系人际关系相比,带有脆弱性、条件性和暂时性。为了维系这种社会人际关系,日本人在交际语言上下功夫,用高度表示敬意的语言,在表意层面上尽量回避说话者主观的意愿,主要去尊重他人的心理诉求,刻意地保持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所以日语敬语种类丰富,句式完整,用法固定,都是为了维护日本这种集团式的人际关系。

  3.4 寒暄问候语。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自然少不了应酬。应酬活动是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寒暄语是表示寒暄应酬的语言,其用多集中发生在人们的相逢和离别之际,它不是非要交换信息,而是用于维持社会关系,用大量的闲聊,传递彼此的关心,成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3.4.1 汉语寒暄语。

  《辞海》给寒暄语下的定义是:见面问候起居、冷暖等的应酬话。寒暄的本意是冬季和夏季,寒暄语就是人们相见时便会相互问候天气冷暖,从而维持人际关系。

  寒暄语的特点是不那么严肃,句子不长,都是相当简练的一些语言形式,可以缓和对话气氛,拉近交谈者的心理距离,为接下里的沟通打好基础。

  寒暄语可以分为程式化和非程式化寒暄语。

  程式化寒暄语,即高度规约化的,带有仪式性的套话。程式化寒暄语是人们长期在社会生活中耳濡目染学来的,不需要特意去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就知道该怎么回答。

  程式化寒暄语的特点是形式固定,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可细分为称谓型、问候型、呼唤型和迎送型。

  称谓型:可以分为姓名称谓,叫对方名字来打招呼,比如"李明,工作找得怎么样了?";还有叫绰号来打招呼,通常用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身上。其次,可分为社会身份称谓,根据性别或者职位来称呼对方,比如"这位太太","王大夫"等。最后,称谓型可分为亲属称谓,对于非亲属的交谈对象,为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可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对方,表示认可对方,比如,称呼邻居、同事为"王奶奶"、"张大姐".

  问候型:一般场合的问候,如"你好,吃了吗?".关切式问候,对年龄的提问,如"小宝宝现在几岁啦?";对健状态的关心,如"您身体还好吗?";对行动状态的问候,如"小明还在忙呢","王阿姨去买菜呢" .

  这类寒暄语是多以询问代替问候,大多涉及别人的身休状况、起居寒暖,表达问候关切之情。中国人关注的不在寒暄语本身的内容,而在于传递人与人之间友好的讯息。

  呼唤型:以"嗨"、"哎"为招呼语,简单明了,比较随意,多用在关系亲密的同辈之间。

  迎送型:迎接时用"您回来啦",送往时用"欢迎再来".

  非程式化寒暄语,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临时表达寒暄问候的语言形式,其形式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可以分为解释型,赞扬型和调侃型等。

  解释型:多发生在偶然相遇的情景下,为了避免突兀,而进行必要的解释,表达自己的交际意愿。比如,"我说是谁呢,看着跟小明特别像".

  赞扬型:多是为了让对方高兴,抬高对方的地位,使交际顺利进行。比如,"阿美,你又变漂亮了".

  调侃型:多用在关系亲密的交谈双方之间,交际气氛活泼轻松,听话者也不会因为说话人的调侃而生气。比如,"李老师,您居然亲自擦黑板!".

  3.4.2 日语寒暄语。

  笔者从日本人最常用的寒暄语来考察日本人的性格及其文化特征。

  日本社会"内外有别","上下有序",日语寒暄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内外有别"日本对外人有排斥心理,显得拘束客气。在不得不跟外人寒暄时,遇见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一定会说"初めまして、どうもよろしく"(初次见面,请多关照);一般的见面则会用"こんにちは"(你好)。

  与内部的人寒暄时,亲密团结多了,寒暄语也丰富起来。大多的寒暄语形式是固定的,用在特定的时候,比如出门时、回家时、吃饭前,都有一套定式的寒暄语。出门时,出门的人一定会对家里人说"行ってきます"(我走了),家里人回答"行ってらっしゃ"(您走好);回家时,回来的人会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家里人回答:"お帰り"(您回来啦)。

  跟朋友寒暄时,往往会以天气为话题:"いい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呢),回答一定是"そうですね"(就是呢)。日本人聊天总会谈论天气,而且话题句式固定,不管说话者怎么形容天气,比如说话者说"寒いですね"(天气好冷),对方就算不觉得那么冷,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一定会顺着回答"そうですね"(就是呢),这跟日本人讲求协调统一的求和心理有关。

  "上下有序"在上下级中,日本人会根据彼此的年龄和地位来区别对待。下级对上级或者对同事最常用的一句寒暄语是"お疲れ様"(您辛苦了)。上级表示对下级的关心则是"お苦労様"(你辛苦了)。

  3.4.3 中日寒暄语文化。

  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寒暄语的表现形式很多,使用范围广,不仅有程式化的寒暄语还有非程式化的寒暄语,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所有句子都可以用来寒暄。汉语寒暄语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在寒暄内容上,汉语寒暄语多是对人本身的关注,询问家长里短,问年龄问婚恋问工作等等,以此来增进彼此了解,显得说话双方亲密无间,拉近彼此心理距离。可以说,中国人重视的不是寒暄内容本身,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人与人之间友好的讯息,营造的是亲密亲近的人际关系。

  跟汉语寒暄语相比,日语寒暄语没有汉语寒暄语那样丰富,使用范围也没有那样广。这得从日本社会文化探究起。

  强烈的集团归属心理:日本社会严格遵循"上下有序,内外有别",在人际交往时,日本人会根据对方与自己的地位、年龄、性别和阶级选择用怎样的语言来交流。日本人重视集体的力量,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了集体利益而努力,所以集体内部人之间亲密无间,而排斥集团外部的陌生人。所以日本人跟陌生人交际时,多显得拘束客气,跟熟人交际时,寒暄语句式很多,且语境也丰富起来。

  以和为贵的心理:正是这种集体利益为大的观念,日本人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压抑自我,进而衍生出强烈的求和心理,即重视和谐一致,不随便表露自己的观点,尽量与大家观点一致。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谈论天气时,不管自己怎么认为,都会顺着对方说"そうですね"(就是呢)的原因。跟中国人喜欢关注人本身相比,日本不喜欢别人打听太多个人隐私,可是天气这个话题,不涉及任何隐私,因而日本人,无论是口头语上还是书面写信中,都很喜欢以天气作为寒暄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