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回归日常生活语境
审美语境是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沟通的特定情境。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日常生活美学”的兴起,出现了整个文化围绕着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结果,审美活动已经超越了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 - 文学范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民歌、故事、曲艺、剪纸等平民大众创造出的生活文化都被纳入美学体系之中。相应地,审美语境也不再局限于高雅的艺术场馆,而是深入到广场、公园、街道等各种生活空间。在这些空间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这种理论思潮倡导回归日常生活语境来研究审美。
对于笑话的审美来说,其实并不需要使用“回归”一词,因为笑话的生产、表演和欣赏的整个审美过程本就根植于日常生活语境:
第一,笑话的审美不是完全区分于现实的一项艺术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时空中展开的生活实践。它经常发生于对话、闲谈、娱乐、宴饮、社交,甚至劳动、工艺制作等各种生活实践之中,从而“溢出自身并与其它行为结成一体”[13]( P25),在与其他活动的关联中达到审美的本质。因此,笑话的审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包含多样的生活经验,作为艺术只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二,虽然笑话反映了丑与美之间的严肃主题,但是笑话的审美目的主要在于消遣和娱乐。陈皋谟认为笑话多产生于“炎伏”、“霖雨恼人”、“客舟”、“月下”、“久旅将归”、“无宿处夜坐”、“窄失意”、“偷闲”等环境之下[4]( P131),其实说明了只有在清闲无聊、渴望解烦、追求欢愉的外界环境和心理状态下,才能生发出笑话讲述的主观心情。日常的消遣和娱乐是笑话审美的主要目的。
第三,笑话的审美以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审美惯例为基础。审美惯例是特定区域内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离不开民众的日常意识,笑话的审美只有符合既定的地方规则,才能实现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所以,笑话的审美语境也可以被看作是符合民众日常言语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社会符号性语境。
四、结语
如果我们不把艺术拘囿于高雅的场馆和舞台,那么笑话也是一种艺术。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语境之中,虽然以普通民众的消遣和娱乐为目的,却内含着丑与美的激烈冲突,反映着严肃的主题,充满了平民大众朴素的审美理想。因此,作为一种消遣的艺术,笑话具有生活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一些学者发现了笑话中丑与美的矛盾以及笑话的反抗精神,于是借用狂欢理论来分析笑话,认为在笑话讲述的特定时空内,一切现实生活中的秩序、等级、禁忌都被打破,人们可以尽情嘲弄世俗权威,尽情狂欢。
这种分析抓住了笑话讽刺和反抗本质所具备的狂欢化因素,却忽视了“狂欢”与“笑话”产生语境的不同。狂欢源于西方基督教,是相对于整个社区、结构和人群而言的,具有全民性。并且,狂欢发生于特定的节日时空之内,独立于日常生活。笑话则恰好相反,三五人聚集在一起展开笑话讲述,是小范围的,达不到全民性的程度。同时,笑话产生于日常生活的时空语境,在生活实践中彰显本质。所以,只有回到日常生活语境之中,才能站在平民大众的立场上发觉笑话作为艺术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 第 5 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段宝林。 笑话---人间的喜剧艺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亚里士多德。 诗学( 第五章) [M]. 罗念生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周作人校订,止庵整理。 明清笑话集[M].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5]马力,屈殿奎,张旭光。 万荣 72 Zeng 笑话[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6]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 1 卷[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秦勇。 狂欢与笑话---巴赫金与冯梦龙的反抗话语比较[J].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4) .
[8]张亚新,程小铭。 明清笑话集六种[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9]阿瑟·阿萨·伯杰。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叙事[M]. 姚媛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11]薛宝琨。 笑的艺术[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12]陶东风。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J]. 浙江社会科学,2002,( 1) .
[13]理查德·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M]. 彭锋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