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保险论文

农村商业保险相关理论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26 共37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地区商业保险推广探究
  【第一章】农村商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探析引言
  【第二章】农村商业保险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黑龙江省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章】黑龙江省农村商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
  【第五章】促进黑龙江省农村商业保险发展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商业保险及农业保险

  (1)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指由专门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通过投保人与保险人资源签订保险合同。农村商业保险是以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地域这一定义是从地理的范围来进行研讨的。农村商业保险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商业财产保险和商业寿险。农村商业财产保险主要是以商业农业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为主,在主险之外附加电器责任险、水管责任险、第三者责任险;农村商业寿险的主要可保风险包括广大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教育、意外事故等。本论文仅针对于农户为需求主体的农村商业保险进行研究。

  农村、乡镇地区拥有农村户口的农民是农村商业保险主要需求。农村保险市场具有"散、小、低、高"特征。

  "散"是指需求者在地里空间分布相对分散是农村保险的一个特点,提供的保险服务对象分布地域面积广,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小"是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对保险投入金额小;"低"主要指农民的保险意识低导致农户缴费能力低;"高"受到交通不便利的因素影响,加大了保险展业、查勘、理赔等费用投入,导致保险成本的提高。

  (2)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保险包括农业生产保险和农产品流通保险,涉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消费等环节。植业、养殖业保险,以各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家禽、牲畜为保险对象的是狭义的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

  农业保险分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两类。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法律约束性、社会互助性、减少不确定性确保最低收益。中央各级地方财政对农民参加保险特定品种,按照一定比例为投保的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性保费补贴。商业性农业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农民投保意愿按照保险规则运作,以支农、惠农和保障"三农"为目的,农民自行负担投保险种的全部保费,保险公司承担完全赔偿责任,政府不实施政策扶持和行政干预。

  2.1.2 农村社会保险

  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且具有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是社会保险含义,社会保险为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保险资金是由劳动者、企业(雇主)或社区以及国家共同进行筹资所建立的,用于给予由于风险导致失去劳动力或暂时失去工作能力所给付的用于供养直系亲属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险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农民可自愿参加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政府、个人、集体可进行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与过去的农村养老保险而比较,过去的农民参与老农保是需要自己缴费的,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与老农保不同的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是其最大的特点。特别是地方可直接得到中央财政补助,农民又可以直接得到地方的补贴。

  2.1.3 保险深度和密度

  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整体保额除以当地人口数量计算的人均保险额,保险密度充分其反映了当地居民参保的程度及当地经济水平。保险深度公式:某地保费收入/当地国内生产总值 (GDP),保险深度充分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当地的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程度。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值,保险深度充分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当地的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程度。保险密度公式:是指按当地整体保费/当地人口数量,保险密度充分其反映了当地居民参保的程度及当地经济水平。

  2.2 相关理论

  2.2.1 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是被经济学理论体系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门学科。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产业变动论》、《财政学研究》是庇古的在代表作。在代表作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在概念中国民收入均等化被主张,效用基数论被建立等。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的社会经济运行的目标被检验;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及其政策建议等。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来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建立福利概念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作为基础;制定经济政策方案以作为依据的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引导。

  2.2.2 声誉学理论

  声誉学被作为一种隐性的激励机制。Fama(1980)认为"声誉作为一种无形激励机制,经济主体为了确保良好的声誉而主动放弃短期的利益是被声誉的作而促进的,才能个人长期的合作关系被维护".Holm-strom(1999)在 Fama 研究中的声誉对代理关系影响被基础的论证了,声誉在代理关系是显性的,代理人的经营行为可以用其来约束或激励,代理的成本被有效的降低,声誉用作有效激励这一方面被这种显性影响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论据。作为重要前提声誉租金是作为声誉隐形的激励存在的,即由于长期的利益补充可作用于各经济主体,导致了放弃短期利益而站立声誉,因此声誉被称为是一种无形的资本。

  Samuelson(1998)认为,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相类似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声誉,声誉同样也是经过建立、消失、建立的一个过程,声誉建立与经营需要不断的维护与投资。声誉管理在战略层面全方位的管理公司,对公司经营产生着持续和一定力度的传播,及时和准确地向各方面观众传播着公司的诚信的价值观、健康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等。某个企业受公众信任和认可的程度是由声誉体现的,信任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那么,声誉管理就是对企业声誉的刨建和维护,旨在建立、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的一种方法。

  2.2.3 博弈理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博弈论是指对多个个体、团队之间是否存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获取胜利利用相对方的策略研究,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或者赛局理论,对斗争、竞争现象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博弈论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样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博弈的情境下,每个人所得到的不利并不取决于他们自身,同时也受其他人的行为影响,个人所利用的最优策略同样取决于主体为了得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策略。博弈问题关系到:参与者(players)、当事人所作的选择策略(strategies)和最终获得的结果(pay off)。研究在博弈情况下,博弈论(Game Theory)是参与者所做的理性行为所采用的理论,随着环境变化而影响对手变化的情况是博弈论主要研究内容,所采取的最有效的策略行为。纳什(John F. Nash,1928)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这一基本概念,文章中论证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特别是莫定了"非合作博弈"(Non-eooperativegames)的理论基础,"纳什均衡"成为后续的理论研究主要论点,如泽尔滕(Rselten)针对以往静态博弈模型的局限性,第一开辟了动态的博弈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多步博弈" (Multiple-stagegames)和"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 Perfe Nash Equilibrium)的概念,促进了"倒推归纳法"(Baekwardlnduetion)等相关的分析方法,推进"纳什均衡"的精化(refini ngorperfecting)和博弈论的发展。

  2.2.4 委托--代理理论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是委托代理理论建立的基础。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含义是指一部分人所拥有一些信息。制度经济契约理论的重要一部分是委托代理理论,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进行研究是委托代理关系对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的根据,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被指定、雇佣务,后者同时被授予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人是授权者,代理人是被授权者。

  (1)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莫里斯--优分担原则满足了霍姆斯特姆条件(Mirrlees-Holmstrom condition),莫里斯(1974,1976)被提出了这个原则,并且被霍姆斯特姆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对称信息时的最优合同与非对称信息情况有所不同。代理人的收入变是由随似然率(Likelihood ratio)的变化决定哦。代理人选择偷懒时与勤奋工作的时段可由似然率显示。最终结论观测的变量是由绝大程度的偷懒情况决定的。

  (2)环境的不确定性。代理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影响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他不可控的一些随机因素也可以影响不确定性,委托人不能明确的通过所观察的来正确判断代理人的实际能力、行为规范及努力水品。

  (3)契约的不完全性。代理人的行为不能完全被委托人观测,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相关变量,代理人的行动和其它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变量。因而, "强制合同"(forcing contract)来迫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行动不会被委托人使用,激励兼容约束是起作用的。于是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兼容约束的激励合同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