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又叫青春痘、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常见皮肤炎症。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有一定特色,且毒副作用小,除中药内服外,还包括药膳疗法、中药制剂外用法、面部经络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笔者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20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用刺络拔罐治疗的2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均为本院针灸科患者,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大32岁,最小15岁;病程均在1年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美容学》[1]中有关标准拟定。(1)多见于青春期,皮损发于颜面,以前额、颊、颏部为主,其次为上胸、肩、背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2)初起在毛囊口呈现米粒大小的白头粉刺,有的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乳白色粉质物,继续发展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及毛孔粗大;(3)自觉轻微瘙痒或疼痛,心理负担过重,食用刺激性、甜腻性食物,月经前期等可加重皮损。
1.3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医外科学》[3]中有关肺经风热型“粉刺”辨证标准制定。主症: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瘙痒,或有脓疱,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
(1)中药熏洗。采用我院自拟痤疮外洗方(方药组成:桑白皮、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生枇杷叶、牡丹皮、赤芍、丹参、甘草、炒枳壳、生山栀)。外洗方法:将药物经煎煮沸后,取药液500mL倒入盆中,面部距离药液20cm左右,以药液蒸气熏面5min,出汗为宜。待药液温度降至50℃左右或待药温适宜时(以不烫手或能耐受为度),用纱布或毛巾浸透药液后,擦洗患处,每次10min,每天3次。(2)刺络放血拔罐方法。取穴分两组:①大椎、肺俞、脾俞、灵台;②大杼、肺俞、心俞、肝俞。用三棱针点刺其中①组出血后加拔火罐,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取2穴,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微微发红,再行拔罐,出血以适量为度。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每2~3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
2.2对照组单用刺络拔罐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的有关标准拟定。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和瘢痕者;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或严重程度减低Ⅱ级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但<70%,或严重程度减低Ⅰ级以上,仍有新皮损出现者;无效:皮损消退<30%或有加重者。
3.2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寻常痤疮的发病与雄性激素分泌过多、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毛囊皮脂腺中微生物的作用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痤疮多为脾胃积热上熏于肺,致肺经血热,复感外邪蕴结于皮肤腠理而成。如长期思虑过度、劳心伤神,常可引起心火旺盛、心火上炎;或长期嗜食辛辣、油腻、嗜酒均会脾胃蕴热,日久积热上熏于外,发于体表而成痤疮。
我院自拟中药熏洗方系为苦寒药物,入心、肺、肝经,能清肺中蕴热,有泄火解毒、利湿散结消肿之功效。刺络拔罐法是由《灵枢·官针》论述的九针中的刺络发展而来。《内经》提出“血实者决之”,“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的刺血原则,说明刺络出血可排出瘀血以祛毒,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协调人体功能。结合拔罐,可增强养血和血、通经活络之功。
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疗法、汽浴疗法、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瀹骈文》中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而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同时中药熏蒸的物理温热作用,可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病灶,有着其他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1)快速高效:针对患者不同的皮肤性质,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配合中药熏蒸,将中药物理作用于青春痘病灶,可快速疏通毛孔。(2)对脾胃的毒副作用小:内服药通过消化吸收而发生药效,但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药物会对脾胃本身产生或多或少的刺激,甚至是强烈刺激,从而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中药熏蒸经皮肤、孔窍直达病灶,对脾胃无影响,是脾胃功能欠佳患者非常好的治疗方法。因此,中药熏蒸配合刺络拔罐可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赵永耀。黄霏莉。中医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4:127-136.
[3]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3.
[4]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935-936.